“22大明星”王丹凤在上海安心养老:大明星养老女婿

  “沪港四大女星”,王丹凤榜上有名;她曾应邀参加里根就职典礼;她从影60多年,主演近60部影片;已经84岁的她,前段时间生病住院,现已康复;如今,88岁的她在上海安心养老……
  如果说中国电影是一部传奇,那她就是传奇中的传奇。她就是王丹凤。
  “22大明星”尚健在的8位女性中,王丹凤和田华是两名“80后”。前者88岁,现居上海;后者也已经84岁。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这首几代人耳熟能详的歌曲的原唱者就是王丹凤,是她主演的电影《护士日记》中的插曲。王丹凤从影60多年,主演近60部影片,留下了许多令人难忘的形象。如今,88岁的她在上海安心养老。王丹凤被评为上世纪“50年代最漂亮的女演员”,因在影片《护士日记》、《春满人间》、《女理发师》中任主演或重要角色而家喻户晓。上世纪40年代,17岁的她在影片《新渔光曲》中饰演女主角渔家女,被称为“小周璇”,名噪一时。
  樱桃嘴、杨柳腰、洋派的发型,令无数人为之倾倒
  王丹凤是标准的上海美人,樱桃嘴、杨柳腰、洋派的发型,令无数人为之倾倒。她祖籍浙江宁波,1924年8月23日出生在上海,原名叫玉凤。16岁那年,她跟同学去合成影片公司摄影棚参观,无意中被导演朱石麟发现。朱石麟动员她拍戏,并赠一个“丹”字。不久,她主演了影片《新渔光曲》,很快声名鹊起。
  以后的10年间,王丹凤共拍摄过43部影片,在上海和香港以及南洋一带大红大紫。新中国成立后,《家》中的“鸣凤”,《护士日记》中的“小燕子”简素华以及《女理发师》中的角色,都让老观众至今记忆犹新。不过,1963年的《桃花扇》让她倒了霉,因为“宣扬才子佳人”。“文革”期间,王丹凤不可避免地经历了抄家、批斗会、干校劳动,此后15年没拍过一部电影。她的封箱之作,则是1980年的《玉色蝴蝶》。
  王丹凤淡出影坛后,并没有休闲在家。作为民主党派人士,她深入基层,参政议政。改革开放30年来,王丹凤从一个著名影星成长为在上海政协和全国政协会议上频频亮相的社会活动家,一个促进国际友好往来的文化使者。1985年1月20日,对于王丹凤和她丈夫柳和清来说,是一个特别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他们俩应邀来到华盛顿,参加美国总统里根的就职典礼。
  1992年,王丹凤定居香港,和丈夫一起经营着素食馆“功德林”,生意红火,还开设了多家分店。2060年以后,她转让了香港的生意,夫妻二人回到上海,颐养天年。她除了见几个老朋友外基本闭门不出,爱看电视,也爱读书。平时生活也很有规律,每天坚持晨练,并保持素食的习惯。虽然年已耄耋,可王丹凤依旧保持着雪白的皮肤、清秀的面庞。
  2009年7月,王丹凤推出了《风华绝代——王丹凤画传》,首次向社会披露了她个人珍藏半个多世纪的剧照、家庭生话照和社会活动照。当时她曾表示,这本《画传》是她最后一本画册。
  王丹凤美丽不止60年
  娇俏的小护士在哄女孩儿入睡:“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1957年,电影《护士日记》里的这首插曲,是导演陶金建议王丹凤在同期录音中自己唱的。后来20多年里,大人孩子都会唱了。
  新中国第一代女护士的形象——年轻、勤快、充满朝气、略带娇媚,因王丹凤而格外动人。共和国的男人们发现,从旧时代摆渡过来的精致五官、樱桃小嘴、杨柳细腰,配上新时代的工作服,也是美的。据老影人回忆,影片上映后,许多男性找对象,首选护士。
  王丹凤那张脸,是标准美人的典范。她生得明亮、洋气,且未曾到韩国整容。这样的脸,走到哪里,哪里春暖花开。解放前,香港曾推出“沪港四大女星”,王丹凤榜上有名,其他3位分别是李丽华、周璇、白光。
  在她生活了68年的上海,电影院门口贴过她的海报,照相馆橱窗里摆过她的照片,“有点像王丹凤”成为衡量美丽程度的表述之一。即使上世纪80年代中,当她偶尔行走在陕西南路家的附近,也会因为不同寻常的肌肤、气质以及干干净净、一丝不苟的装扮被人一眼认出。“功德林”1922年在上海创立,1992年被王丹凤和丈夫柳和清带到香港。据说,那里的素菜讲究原汁原味,谢绝味精;菜蔬为有机肥种养,没有农药残留;厨艺不凡,能把面筋做得像鳝丝,此外南瓜盅、西瓜豆浆、青豆沙酥饼、海苔松子炒饭,令人一边食欲大振,一边又不忍下箸。每逢初一、十五,多半要排长队;内地众僧尼乃至不少知名活佛,也从西藏、甘肃、青海远道而来,品素斋、结善缘。
  时代变了,角色也变了
  1951年1月的《青青电影》杂志上,有整整两个版是王丹凤、柳和清在上海逸园大饭店举行婚礼的报道,标题是:“逸园座上,贺客盈千;一对新人,合拜天地——王丹凤和柳和清元旦结婚”。当时,王丹凤刚刚婉谢了香港电影界的挽留,回到上海。
  柳和清原是国泰影业公司的少东家。他父亲柳中亮与叔父柳中浩在上世纪40年代共同创办上海国泰影业公司,柳和清完成学业后,帮助父亲打理业务,后自立门户,创立大同影业公司。解放后,私营电影厂先公私合营后又并人国营,成为上海电影制片厂,柳和清担任上影厂宣传科长,专事摄影,后来担任过上海摄影家协会理事。
  王丹凤原名王玉凤,宁波籍上海人,父亲是经营旅店的,平常看戏带着女儿。舞台,加上后来的电影,让王玉凤对水银灯生涯有了憧憬。她首登银幕是在吴茵主演的《灵与肉》中,演少爷的表妹,一个女学生。虽然是配角,但演得惹人喜爱。老大姐吴茵对她的影响,尤其是政治上的,延续一生。
  16岁那年,她跟同学去合成影片公司摄影棚参观,无意中被导演朱石麟发现。当时这家公司人手少,朱石麟见她天真美丽,聪明伶俐,试了镜头后,觉得有潜质,便动员她拍戏,并赠一个“丹”字。不久,她主演了影片《新渔光曲》,表演质朴、真实、动人,不仅受到专家的赞赏,更得到观众的认可。影坛从此升起一颗新星。在上海沦为孤岛的5年间,她拍了25部片子,扮演的多是受侮辱和欺凌的妇女形象:招待员、歌妓、丫头等等。1948—1950年,应香港长城影片公司邀请,她参加拍摄了《锦绣天堂》、《瑶池鸳鸯》、《琼楼恨》、《海外寻夫》等7部影片,多为古装戏。   此后30年里,她拍过《家》、《海魂》、《护士日记》、《春满人间》、《向阳花开》、《女理发师》、《桃花扇》等13部影片,所演角色是工人、农民、护士、理发员、售票员等等。
  为了演好女理发师,王丹凤曾经到南京路理发店拜沪上名剪刘瑞卿为师。她虚心好学,没有一点明星架子,天天准时到店里当学徒。很快,理发店门前天天靖早排起影迷长队,情状不输今日粉丝。
  “先批王丹凤!”
  十年动乱期间,王丹凤也不可避免地经历了抄家、批斗会、干校劳动。但她一不是共产党员,排除了“混进党内的阶级异己分子”嫌疑;二无绯闻,扯不上“腐化”;三没有参加过所谓的“大毒草”摄制组,所以直接受到的威胁打击比白杨、黄宗英少得多。据白穆回忆,当看到别人被拳打脚踢时,她偷偷躲在食堂堆放杂粮的仓库里,吓得魂不附体。
  有一次,她与黄宗英、白穆、石灵在上海近郊劳动,造反派展开“田头批判”。批判会还没开始,年轻的农民们早已在前排小木凳上坐好。4位受批对象一经押到,有人大喊:“先批王丹凤!”“是唱花旦的吗?”有人交头接耳。
  一场乡间批斗会,竟也开出些观众见面会的意思。面对上影厂造反派的胡言乱语,王丹凤温顺而诚恳地听着,没有流露丝毫不满情绪,在当时,属于“难能可贵”。
  在奉贤干校,有的女演员暗中带点酱瓜、咸菜,王丹凤从不带吃的。她严格遵守作息制度,在宿舍里不与人高声交谈,手拿一本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翻来覆去地读。大太阳底下劳动,她总是戴顶帽子,一锄一锄地挖,从不偷懒。出勤时,她走在前面,到工作间取农具也不挑不拣……
  总之,她当时给人们的印象是乖巧、随叫随到、任人摆布,积极要求进步,所以,她能活到今天。王丹凤当过上海市三八红旗手;当过第四、五届上海市政协常委,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常委;也是第四、五届民盟中央委员,第六、七届民盟中央常委,第九届民盟上海市委副主席。
  1985年1月20日,柳和请王丹凤夫妇应邀赴华盛顿,参加里根总统的就职典礼。他们顺路到加拿大温哥华探望78岁的影后胡蝶。临别时,胡蝶将一对烧制着彩蝶图案的精美小瓷盆送给王丹凤,说:“我一共只有两对,一对送你,一对自己留着。”
  4年后,胡蝶病逝。王丹凤成为大陆唯一探望过她的友人。
  在国外,她遇到过许多影迷。有一次,在新加坡机场,有人拿出珍藏40多年的少女王丹凤的照片送她。这张照片她自己都没有,她激动得连说,谢谢你了,谢谢你了。
  2005年,作别影坛20多年的王丹凤被授予“优秀电影艺术家”称号。81岁的王丹凤说,她“怀念过去的文艺片”,如深深影响过她的《飘》、《魂断蓝桥》;她念念不忘当年贴在闺房墙壁上的那些偶像:周璇、袁美云、胡蝶、阮玲玉、陈云裳……
  彭立昭据《快乐老人报》等整理

推荐访问:养老 大明星 安心 在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