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颇有深意、新意和创意的展览主题】创意有深意的故事

  这次大展的主题是“都市·田园”,颇有深意、新意和创意。  今天的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科学发展应以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需求得到充分有序的实现为社会进步的目标。如果我们把都市建设理解为物质的现代化,田园境界象征着低层次上的精神富足的话,就是仅止于解决了理论、理念、理想层面上的问题,而现实中的物质与精神的相融相协和现实生活情态中对诗意栖居的追求就只停留在向往的阶段,尽管向往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快速发展的现代都市遭遇的一系列问题已经日益成为城市生态管理亟需解决和应对的挑战,而另一端与此相对应的乡村田园,也以不同方式发生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变化,追求现代文明的进程在中国广大的农村也已展开。城里的艺术家试图逃离喧嚣和拥挤,寻求精神的田园化,而祖辈生活在田园乡村的现代农民正义无反顾地向城市迁徙,寻求生活的现代化。这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现代发展转型的历史时期的阶段性的生态特征,也是一个关注时代、关注社会的艺术家、作家在特定时期面对城乡差异背反状态中无法回避的创作母题。艺术家是一个时代的精灵,在某种程度上,他们代表了社会的良知和先觉者,他们敏锐、敏感、敏捷,他们可能以各自的方式,真诚地表达其直觉感受,反映文化诉求,以此引发社会的关注和政府部门的重视。
  针对具体的社会现实问题而言,艺术的力量似乎是有限的,然而这个展览至少提出了两个问题,足以引起人们的深思:
  一、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城市现代化发展不可持续,农村的现代化发展不应以损坏、破坏自然生态为代价。这是一个世界性的命题。
  二、都市文明发展到物质极大丰富的同时,精神文明建设成为紧迫问题。农村现代化发展面临着如何提升人文精神、如何解决人与自然生态结合共融的存续问题。
  这两个问题在我们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胜利召开和《关于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发布中可以得到充分体现。这正是在中国经济和现代化建设持续三十年高速发展基础上提出的关乎人的文化素质、人文精神提升的一个重大命题,体现了一国的软实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潜力。问题的解决,最终取决于一国的文化,而文化建设的核心要义是为人提供尽可能丰富的精神食粮和分享文化成果的权益以及不断完善栖居生活的环境。我想这个展览的参展艺术家们就不约而同地从这两个侧面反映出我们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
  值得祝贺的是,参加展览的60位作者的作品都在个人已有的成果中又有了新的创意和拓展。无论是田黎明作品中一如既往的阳光,王冠军、李传真、桑建国、罗寒蕾、张见笔下那种精妙的写实,刘庆和、周京新、张培成、纪京宁眼中善意的夸张,朱振庚、赵俊生符号化的都市人物情态,崔振宽、樊枫那种阔笔写意中的城市景观,还是孔紫、李爱国、陈孟昕、郭全忠、任惠中、袁武、张道兴作品中的乡村泥土气息和质朴的人物形象,还有杜大恺、刘巨德、陈辉那种具有学院派设计形式的作品中所具有的冷峻趣味,范扬、方骏、丘挺、朱道平、陈苏平艺术语言的纯粹和技术施展的魅惑力,以及何家林、卢禹舜、罗平安、林容生、赵卫、孙志钧作品中传达出来的乌托邦式的田园畅想,都成为此次展览中值得观众细细品读的亮点。
  虽然我们说艺术能够提出问题但无法解决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艺术家只能在作品中探讨问题,一个有责任感的艺术家不仅可以、也应当主动与全社会成员一道来解决共同面对的问题。我们艺术家需要在创作生产中体现“走转改”的精神。深入生活、关注社会,参与实践、服务社会,就是走基层;放下身段、贴近民众,丰富作品的思想内容和反映真实的生活,就是转作风;创新理念、探索和丰富艺术表现形式和语言的技术、技艺,也就是改画风。至于说“都市·田园——中国美术馆中国画提名展”在多大程度上体现了“走转改”和学术建树,则需要由我们各位观众来给予评价。
  我们祝愿并且期待着中国美术馆不断地推出如“都市·田园”提名展这样有新意、有深度选题的美术作品展,让我们作为观众的一员,在接受文化艺术熏陶的同时,学会思考关注人和人的发展的深层命题。
  (本文为冯远在“都市·田园——中国美术馆中国画提名展(2012)”开幕式上所发表讲话的主要内容,现标题为本刊编者所加)

推荐访问:创意 深意 颇有 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