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河北省民间舞蹈进入高等舞蹈教育的研究]试论民间舞蹈中的原始舞蹈遗存

  【基金项目】本文为2009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项目编号:20090368   摘 要:河北省的民间舞蹈,蕴藏丰富,绚丽多姿,素有北方汉族民间歌舞之乡的美誉。全省民间歌舞达一百四十六种,传统的民族民间舞蹈素有历史文化的“活化石”之称,它生动地展现出了河北省的生活习俗、人文环境、民族文化、民族服饰、历史变迁等种种轨迹,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留下了深刻的印迹。本文从河北省传统的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保护和传承的角度,对河北省民间舞蹈进入普通高等舞蹈教育课堂的方式方法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关键词:河北省 民间舞蹈 高等院校 舞蹈教育
  
  引言
  舞蹈作为人类表达情感最古老也是最直接的形式,是当前高等素质教育中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舞蹈不仅记载着我国各少数民族丰富的歌舞乐等多种艺术形式,它还生动地展现出了各民族的生活习俗、人文环境、民族文化、民族服饰、历史变迁等种种轨迹,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留下了深刻的印迹。
  舞蹈教育可以分作两个部分,一是舞蹈实践,即指人直接参与,用肢体语言来表达情景、情绪,展现形态之美;二是舞蹈欣赏,即人们观赏舞蹈作品时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整个过程,是一种精神活动。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获得了很大的发展,舞蹈教育也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走进了普通高校,但是作为刚起步的舞蹈教育还存在一系列问题。本文针对目前舞蹈教育的现状进行了探究,从河北省传统的民间舞蹈文化保护和传承的角度,对河北省传统的民间舞蹈进入普通高校素质教育课堂的方式方法进行了思考和探索。并对河北省民间舞蹈如何进入高校舞蹈教育提出了一些建议。
  1、河北省民间舞蹈的主要种类
  河北省的民间舞蹈,蕴藏丰富,绚丽多姿,素有北方汉族民间歌舞之乡的美誉。据中国舞蹈家协会河北分会1983年的调查统计,全省民间歌舞达一百四十六种,为了继承和发展民族民间舞蹈艺术,全省各地每年都定期举办民间歌舞训练班,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不断发掘整理民间舞蹈。在每年的新年、春节传统的迎春花会等群众性业余文艺活动中,民间歌舞异常活跃。
  河北民间舞蹈人们比较熟悉的有:徐水狮子舞,唐山的地秧歌,昌黎的跑驴,石家庄的井陉拉花,沧州的落子舞,盐山的武术扇、高阳的竹马洛子,邯郸的永年小曲、曲周花车,邢台的秧歌鼓,衡水的凤秧歌、七巧灯,廊坊的胜芳胯鼓、胜芳花灯,保定的地平跷、花鼓洛子,张家口的插花洛子、二人台,承德的春鼓、棒棒舞等等。
  2、保护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内驱力,要求民间舞蹈进入高等舞蹈教育
  当今,时代的发展,信息化使得社会更加便捷,使中国这些传统的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不断受世界多元文化所侵袭和替代,有的少数民族的文化就被我们的下一代遗忘在多元文化的信息时代之中。唯有一些少数民族交通比较闭塞,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才能较完整地保留下来。对于那些半封闭半开放的少数民族村落,其民族服饰、生活、舞蹈等,在多元化的背景下都有不同程度的“同化”现象。针对河北省多元化的舞蹈种类和舞蹈文化,我们只有及时的意识到这种现象的紧迫性,找出解决的最直接途径――让更多的人了解河北省的传统民族民间舞蹈,尤其是年轻的一代人,这是河北省传统民族民间舞蹈现实下所迫切的需要保护和发展的内驱力。
  河北省的师子王、地秧歌、井陉拉花等民族民间舞蹈表演,具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传统舞蹈与外来舞蹈的碰撞和交流,极大地推进了河北省民族民间舞蹈的改进与发展。但同时也面临着新的矛盾和问题,一方面传统的民族民间舞蹈吸收了大量的外来方法、手段,不断地发展变化;另一方面,世界文化市场上对于传统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欣赏需求也越来越强烈,观众渴望看到一种纯粹的东方文化,而不是“现代化”了的传统舞蹈。
  3、中国传统的民族民间艺术文化传承的需要
  传统的民族艺术的传承多是以口传身授的形式进行,掌握这些技艺的人员大多数是老艺人,其普遍的特点就是年龄大。河北省传统民族民间舞蹈这块具有数千年历史的文化瑰宝,怎样更好的保留下来,这也引起了众多舞蹈艺术界学者的思考。目前国家逐渐开始重视文化保护,建立了非物质文化保护的相关政策,使掌握这些技艺的人员有一定的保障,并得以了重视,同时也为民间舞蹈艺术的传承打一针强心针。但是仅仅保护是不够的,要让大家不要遗忘这门璀璨的民间艺术之花,传承才是重中之重的一件事。这就迫不及待地需要让我们的下一代了解它,熟悉它,进而走进它。这是中国数前年传统民族文化延续的需要,所以河北省传统的民族民间舞蹈,进入高等舞蹈教育课堂具有深远的传承和保护意义。
  舞蹈教育中的继承与发展问题,即“扬弃”的问题。舞蹈教育的目的是传达生活的艺术,通过表演者的肢体语言和神态表演,使观众得到审美的体验。不同时代、不同历史背景下,表演者的艺术表现不同,欣赏者的审美要求也不同。舞蹈艺术的生存与发展,要解决好传统与现实的问题,继承与发展的问题。一方面,舞蹈教育要继承传统的精华,以非语言文字“活”的形式来弘扬历史文化和人文艺术,不能因为时代的发展变化而发生根本的动摇;另一方面,还要紧跟时代步伐,求新求变,适应当代观众不断发展变化的审美情趣,这样才不会被时代所淘汰。
  4、对河北省民族民间舞蹈进入高等舞蹈教育课堂的思考
  4.1舞蹈教育课程的设置
  河北省传统的民族民间舞蹈进入普通高校素质教育课堂,要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河北省民族民间舞蹈课程、河北省民族民间舞蹈欣赏课程,以公选课、选修课的形式进行普及教育。在教学目标上,要放开视野,拓宽思维,将单纯舞蹈形态的传授,拓展为反映民族精神的舞蹈文化更深层次的传承。强调综合性、审美性、概括性、真实性、生动性,真实地展现出河北省传统民族民间的舞蹈文化和舞蹈形态之精髓,让学生深刻地体味河北省传统民族民间舞蹈的内涵,给学生一个立体的知识结构,更深层次地进行民间舞蹈文化背景的拓展。
  4.1舞蹈教育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
  对教学内容上的选择,要让学生真正理解民间舞蹈文化从外在形态到内在文化的内涵,达到使学生更好地做到身心合一,内外融合地理解和表现民间舞蹈的风格和特征。首先是:舞蹈艺术素养与知识理论的融合,知识理论是指民族民间的舞蹈文化(包括社会学、文化学、民族学、人类学等方面知识)。在教学的组织上,将舞蹈艺术素养与知识理论相融合,可以使学生准确地把握各民族民间舞蹈的形态及文化,深刻体现民族文化的精神,在保持民族舞蹈原有风格的基础上,强调民族文化淡化的危机,增强学生民族文化意识,从而调动学生的爱国热情;其次是,现代教学技术与舞蹈服装道具的融合,收集传统民族文化的图片,用现代教学技术制作成课件,并通过欣赏民族民间舞蹈作品和各民族的节庆活动的场景,形象地展示各民族的风俗风貌,并结合舞蹈服装和道具,形成呼应,充分满足学生接近自然和探密的心理特征,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从而调动学生进入探索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积极性,引入研究性学习;再次是,民族舞蹈与民族音乐的融合,舞蹈与音乐常表现出各民族人民独特的风格,可以通过其舞蹈音乐或歌曲的模唱来感受舞蹈动作中特殊民族韵味。在教学中,特别要强调的是保持民族舞蹈及音乐原有风格,深刻体现民族精神。
  5、对河北省民间舞蹈进入高等舞蹈教育实施策略的研究
  5.1要选取切合大学生实际的舞蹈教材
  大学生的舞蹈教学与舞蹈演员的舞蹈教学不同,培养舞蹈演员的目的是为了让他们掌握表演技能,在舞台上准确地塑造人物形象。而高校开设舞蹈选修课目的是为了培养大学生艺术修养和审美意识。其次,大学生入学年龄一般都在18-20岁左右,骨骼的发育基本定型(比较坚硬,软度比较差),在训练过程中每进一步都要付出较大代价,因此教学重点应放在对舞蹈风格的掌握以及舞蹈动态美,动作的协调性等方面,以及从中体会出舞蹈内涵,精神和审美心理。高校舞蹈教材的编写应针对大学生的年龄特征,善于发现和利用大学生学习舞蹈的有利条件,应该看到大学生都具备了较高的文化知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且大学生学习自觉性比较强,精力容易集中,理解能力好,记忆力强。所以高校的舞蹈教材编写时要注意这一点,密切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扬长避短,科学教学。从而达到全面发展,开发智力,提高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的目的。
  选择合适的舞蹈教材,将舞蹈科目纳入到普通高校的课堂满足了当代青年对文化艺术生活的需求,很有其必要性。普通高校舞蹈课的设置,能让学生提高自身的艺术素质,开发艺术形象思维能力,对专业学习起到互补促进的作用。在与学生的交流中了解到,很多学生在学习舞蹈后,不仅陶冶了情操,改善了体态,身体柔韧性等各方素质得到了加强,协调性和对舞蹈的欣赏水平也提高了。有些专业的学生还在学习舞蹈的时候获得了专业方面的灵感,这实际上是舞蹈在开拓学生思维、启发学生创造力方面所产生功效的体现,是艺术课程有效推进专业学习的体现。
  5.2课程设置欣赏与实践并重的教学内容
  重视舞蹈审美能力的发展,将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有机地融入审美体验和艺术实践之中。教材在设计与呈现的过程中,始终把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摆在重要的位置。一方面利用具有丰富审美特性的音乐和艺术作品,创设美好的艺术情境,使学生在趣味盎然、身心愉悦的氛围中聆听与感受音乐丰富多彩的美。同时,设计了听赏与体验、互动地带、感受与发展、听赏与比较、自我测试、活动与探究和舞蹈实践、创作实践、实验舞蹈的演练、设计与表演、戏剧的创编、配乐与表演等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审美感受通过联想与想像、比较与分析、交流与合作、表现与评价、探究与创造等审美体验和艺术实践的过程,转化为审美能力。
  5.3课内与课外并举的教学形式
  普通高校舞蹈教育的教学形式和途径主要有三种:
  (1)课堂教学。学校开设选修课,使更多有兴趣的学生选择舞蹈这一课程,在教学中注重舞蹈实践和欣赏的比例。
  (2)课外活动。学校团委可以在艺术节中开展舞蹈比赛,舞蹈知识讲座等多种形式,使学生更多的参与。除学校团委等组织举办的一些有关舞蹈的活动外,还可以利用电视教材开展多种课外活动辅助教学。
  (3)舞蹈社团。由大学生自身去推广舞蹈这一艺术形式,自己组织进行舞蹈成品或舞蹈片段的排演,丰富大学校园文化生活,或组织到社区,福利院等地表演,让他们更深刻的感受到舞蹈带给他人和自己的快乐。
  结语
  把河北省民间舞蹈知识融入民族民间舞蹈课堂教学来指导和启发学生是非常重要的,这样能使学生更准确地掌握不同民族的风格特色,能使学生学会运用身体语言生动地体现河北省的民间舞蹈文化,要想使学生更准确地掌握各民族的风格特点和民族心理,使学生对河北省民间舞产生浓厚的兴趣,把民间舞蹈文化知识融入课堂中来启发和指导学生是必不可少的。学生在跳着民族的舞蹈的同时,也就在演绎着某个民族的文化,演绎的好坏与他们对此民族舞蹈文化的认识密切相关。
  河北省各地区传统的民族民间舞蹈部分已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作为传统文化之一的民族民间舞蹈,同时也是对爱国主义传统和民族精神的一种延续,同时也鉴证中华民族的发展之路。在全社会范围中,高等舞蹈教育对于普及舞蹈文化、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都将发挥极大的作用。将河北省民间舞蹈纳入各类大学教育,不仅符合学生身心发育的实际需求,而且符合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时代要求。
  
  参考文献:
  [1]吕艺生:舞蹈教育学[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2]刘桂芳:高等师范院校舞蹈教育研究[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7.04。
  [3]李文婧:普通高校舞蹈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2.04。
  [4]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5]潘志涛:中国民间舞教材与教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6]陈林宜:高校公共舞蹈课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舞蹈,2006,(7)。 [7]胡东琦:艺术教育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性[J]。舞蹈,2005,(5)。
  [8]胡世庆:中国文化通史[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6。
  [9]汪加千,隆荫培:人体律动的诗篇―――舞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10]王克芬:中国舞蹈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
  [11]阴法鲁,许树安:中国文化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12]吕艺生:舞蹈教育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3。
  [13]袁禾:中国古代舞蹈史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5。
  [14]温柔:舞蹈生理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9。

推荐访问:民间舞蹈 河北省 舞蹈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