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逢不相识_相见恨晚小说

  这是一个记者自认为会终生难忘的日子。不久前他刚接到一项特别任务:采访新上演的剧目《哈姆雷特》的原作者莎士比亚。年轻的记者成竹在胸,因为他已遍访伦敦几乎所有的文学家。这天,记者提前来到约定的小酒吧,等待那位不寻常的受访者。
  “您在等人吗?”此时出现了一位长者,面向记者问道。记者仔细打量这个老人:相貌平平,个头儿不高,秃顶。“是啊,我在等人。不过时间还没到。知道我等谁吗?了不起的莎士比亚先生!”记者沉浸在得意中。
  “您以前见过莎士比亚吗?”老人问。记者显然掩饰不住激动,说:“那倒还没有,不过今天我们有个特别会面。我要就新上演的《哈姆雷特》对他做专访。”
  “我也看了那个演出,的确不错。”老人接着说,“不过,有些地方让人觉得索然无味。你怎么会认为莎士比亚很伟大呢?”
  记者倒是非常乐意和这位无知的老人分享一下他的感受,于是便侃侃而谈地说:“许多人并不真正了解莎翁的才华,也没体会出这部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微妙比喻。比如剧中不断提到的‘耳朵’,实际上是指为了歪曲真相或者追逐权势所用的工具。哈姆雷特的台词里就有多处提到‘耳朵’。”
  滔滔不绝中,记者没察觉到老人正极力忍着笑。“也许他对‘耳朵’的使用只是就事论事,根本就没什么寓意呢?”老人问。
  “不可能!”记者提高嗓门,“莎士比亚是天才,他对人性的洞察鲜有人及!想想那句著名台词:‘生存还是毁灭’。”
  老人不禁莞尔,问:“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
  “嗯……”
  再也抑制不住发笑的冲动,老人仰头大笑起来。记者面露窘色,说:“很抱歉,我对《哈姆雷特》的理解虽已透彻,但您的问题让我一时不知从哪说起……他用哲学的方式思考问题,从不拘泥于事物的表象。”
  “他的思维方式当然有些说头,”老人停顿了一下,很明显是要竭力控制再次发笑的冲动,“你是说我,哦,我是指莎士比亚,你说他洞悉人性。那么你知不知道,人的本性之一就是永远不愿承认自己无知。哪怕他们遇到不懂的事,也会编造些解释掩饰过去。一些所谓的伟大作家,就是用宏大的辞藻堆砌出无人能懂的东西。而那些想读懂他的人,会说服自己相信那些没意义的话肯定隐含着深奥寓意。打个比方,‘星辰的阴影坠入永恒’,这句话有意义吗?”
  记者想了一会,说:“星星是发光体,而……”“不,不,不!你没弄清我的问题!”老人打断道。记者大叫:“你还没让我把话说完呢!星星是发光体,而阴影是黑暗的,所以……”
  老人摇了摇头,叹道:“星辰的阴影和永恒只不过是些空泛文字,毫无意义!然而人们往往费劲心思去搜寻所谓的‘深度’,却对摆在眼前的事实和人视而不见!”
  记者摇摇头,顽固地说:“你实在不了解莎翁这样的天才作家。”
  老人轻轻叹口气,在账单上签下自己的名字,递给服务员。就在瞥见老人署名的一刹那,服务员的脸上顿时写满敬意。
  没过多久,老人便离开了酒吧。而记者还在那儿苦等他的采访对象。如果就在刚才,他稍微留意一下老人的签名,也已了然莎士比亚先生在过去的15分钟内的行踪了。
  (红美铃荐自《环球时报》)

推荐访问:相逢 不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