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干部下乡种地为何遭殃质疑?] 机关干部下乡扶贫

  据《重庆晨报》报道,从今年开始,重庆市南岸区万名机关干部又多了一项新使命。每名干部都要自己出钱租赁老乡的1分土地,每年至少有1个月的时间在承包地上耕作。为了不耽误正常工作,种地时间大多选择在周末。干部下乡种地是一项硬性规定,要纳入干部年终考核。
  
  下乡种地,完全可以看作是“年度休假”
  
  机关领导的工作不是到田间地头耕作,反过来领导承包的田里的庄稼长势好坏,也与领导能力无甚关系。因为领导的能力不是体现在自家的庄稼地,而一手好把式的庄稼汉也未必见得能做好领导的职务。而把领导下地种田的情况纳入年终考核,也显得过于武断。如果领导每年专门抽出一个月下乡种地,田里的庄稼好坏是其次,倒是在这个过程中领导与大自然来了一次亲密接触,下乡种地也完全可以看作是“年度休假”嘛。再者,即便领导要搞好“干群关系”,也并非要租一块地种,须知农民与领导之间的沟壑不是简单的一块地。
  事实上,民众不奢望领导能够种几亩地、产多少庄稼,重要的在于领导能给民众干多少实事,甚至领导能够认真履行职责就已经感天谢地了。比如,农民工在政府帮助下讨要到工资后首先“感谢政府”,本是职能部门该做的事,依然赢得农民工的感谢。民众不会吝啬自己发自内心的感谢,只要职能部门能够认真履行职能、领导干部重视民生疾苦、公务员能够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
  从这个层面来说,重庆南岸区让领导下乡种地,并将其纳入年度考核,固然不是十恶不赦,但也算画蛇添足、哗众取宠之举。道理很简单――把该做的做了,不该做的别做,不用来一个“贫下中农再教育”,也值得称道。把该做的没做完却忙着去种地,就是真的找骂了。
  
  让官员“沾地气”不是机械地去下乡种地
  
  从操作层面讲,利用周末下乡种地,看上去似乎不会影响官员的本职工作。其实不然。官员的工作并不仅仅体现在工作日之内,很多部门、很多岗位的工作往往具有连续性。在这种情况下,官员牺牲休息时间去种地,恐怕不一定能平衡协调好本职工作与种地之间的关系。更何况,这样的强力推动官员下乡,也是侵犯官员的休息权。连自己的权利都得不到保证的官员,就未必能够很好地善待群众的权利。
  尽管每年下乡一个月是“硬性规定”,但高昂的监管成本也不能不考虑。监管的标准就很难制定,如果只是以官员下地凑够天数为准,那很容易变成“农家二日游”,地没种好,还有骚扰老乡的嫌疑。如果要看种地的收成,可官员一年才去一个月,还是断断续续的周末,这收成怎么保证?一旦监管失灵,万名干部下乡“沾地气”的行动,很可能又会演变为一次声势浩大的折腾。那样的话,还不如把1000元的承包款直接给百姓扶贫了事。
  现在,有些机关干部确实作风很有问题,然而,让官员“沾地气”不是机械地让他们下乡种地,而是,要充分保证民众的监督权和考核权。当民众的监督真正有力的话,哪个机关干部又敢不“沾地气”。其实,这一方面有现成的法律和制度,一方面从中央到地方也是三令五申,不知道重庆市南岸区为何对“万名机关下乡种地运动”情有独钟呢?
  
  重庆干部下乡种地:轻则作秀,重则扰民
  
  组织部副部长概括出了此举的三大重要意义,一、“让干部多下基层,多和群众接触,和群众建立感情”。二、“可以体验生活、磨练意志”。三、“为了缩小城乡差距,帮助老百姓脱贫致富”,“干部在当地种起的这片地,其实就是一片示范地。”“还能带领当地农民走出传统的耕种模式”。
  这样的做法和“意义”看起来还不错,仔细推敲,更像是在组织干部们欢度周末。关于“建立感情”。此说法还算差强人意。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是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说,多让干部下基层联系群众,是必要的。可是联系农民,就必须亲自种地吗?人民群众来自三百六十行,难道干部们都要亲自去各个行业干一干,才能增进感情吗?就算是种地,在干部的业余时间,特别是农忙季节,深入农户,帮农民干活,不是更好吗?何必亲自租地种地?
  诚然,让干部们时不时地深入农村,了解农民疾苦,在职权范围内帮农民做点实事,甚至在农忙季节,帮农民干点庄稼活儿,这都是好事。可是,”硬性规定”为亲自租赁土地耕种,就既不现实,也不必要。干部有干部的职责,农民有农民的业务,社会就是这么分工的。干部只要在本职岗位上尽职尽责,就是好干部!否则,种再多的地,也不是称职的干部,更不是好干部。既不现实,也不必要的事情,非要“硬性规定”去做,这就是作秀!说轻了是“作秀”,说严重一点,就是扰民!就是破坏农村正常的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
  
  (据南方报业网)

推荐访问:机关干部 种地 遭殃 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