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金融:在希望的田野上


  在2017年,2本著名商业财经期刊《经济学人》和《哈佛商业评论》都不约而同地抛出一个观点:中国将成为金融科技的引领者。
  从2011年互联网金融市场兴起以来,国内新金融经历了太多模式的探索、创新的突破和政策的博弈,行业格局也愈发清晰。电商系占山为王、银行系坐拥资产、流量平台摩拳擦掌。在资本热度褪去过后,真正有价值的企业开始浮出水面,但裸泳者同样无可遁形。
  如果几年前,互联网金融还站在风口,那么几年后的今天,它已经成为很多人赖以生存的工具,金融和互联网早已日渐融合。而“互联网金融”这个词也逐渐被新金融替代。
  如今,处于嚴格监管下的新金融赛道里奔跑的是不同体量的新选手,它们正用自己的姿势和速度决定着行业的未来走向。

局面——混沌结束,稳字当先


  “不要把我们看成是一家银行,看成一家中介就好。”微众银行创立时,董事长顾敏银的一句话,宣告了新金融和传统金融战争的结束。
  在此之前,凭借着传统金融体系多年来对于长尾用户覆盖的缺失。以阿里巴巴和腾讯为首的科技巨头,依靠支付和个人小额理财快速抢占了金融市场。
  消费者偏好逐渐发生变化的时代下。人们开始越来越依赖互联网技术带来的好处。而这种技术也是促进传统金融行业发生变革的重要依托,催生出了更多的新业态和新模式。
  2009年,拍拍贷投资人周世平创办红岭创投,开启了平台垫付本金的模式,打破了P2P作为信息中介的定位。紧接着,数家P2P平台相应落成,并开启了长达5年的高速扩张。
  2015年是互联网金融的分界之年。
  一方面,无数隐藏在线下的非法集资、传销等骗局开始披上互联网金融的外衣,向行业里偷偷排放污水;另一方面,一些试图探索创新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忽视风险、负债和现金流的管理,在面对外部激烈
  竞争时,迅速溃败,跑路倒闭。
  重回工具的属性,互联网技术能够对金融行业的安全与效率起到改善作用。这一作用,也会逐步外延到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从而促进新经济的新增长。
  互联网金融几乎成了贬义词。许多互金公司甚至将名称中的“金融”“金服”等字眼去掉,并开始强调自己是一家科技公司。换言之,告别互联网金融时代,进入金融科技阶段是绝大部分业内人士的共识。这也才有了开头微众银行董事长的一番表态。

  重回工具的属性,互联网技术能够对金融行业的安全与效率起到改善作用。这一作用,也会逐步外延到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从而促进新经济的新增长。

  “取代”到“辅助”的定位转变,平息了新金融和传统金融的对抗。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区块链等新兴互联网科技,在支付、保险、证券和征信等方面,驱动传统金融变革,并重构金融生态圈,是未来新金融的新航向。
  从当前国内的格局来看,一边是传统金融巨头。例如银行、保险等大佬依然屹立不倒,借助此前积累的优势和资源,让它们没有在这场斗争中失去位置,甚至依靠原有的垄断力量打压互联网金融业务;另一边则是新金融时代的革命者,它们有着极为相似的特点,拥有或者依托于互联网的大场景和大流量。
  是资源更强还是流量更强?
  以互联网行业最朴素的逻辑来看,新旧金融的结合正在成为下一阶段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方向,于是我们看到建行和阿里联姻,中行与腾讯达成合作,农行则找到了百度,工行与京东建立战略合作,交行也与唯品会牵手,传统银行在过去几年中正在加速向互联网世界靠拢。
  在此之下,大概可以将之分为3个细分部分。
  一是纯做金融类业务的众筹P2P平台,但一定要合规合法化,达到风险可控的要求:二是单纯的技术型企业,通过技术的方式,为金融机构或类金融机构赋能;最后一种是大型互联网企业,类似腾讯、阿里巴巴、百度和京东等,既持有金融业务牌照,也拥有技术输出能力,服务金融和类金融机构,业务更多但能力要求更高。
  对于初创企业来说,想要在新的金融体系下分一杯羹,需要找到自己的合适定位。目前来说,纯技术输出型的企业,更具有时代优势和行业壁垒。但随着原有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可供探索和深耕的空白地带也将日渐减少。

趋势——消费金融下的弯道机遇


  金融下沉并实现全民化的一大途径,便是2C的消费金融。
  2018年2月,滴滴将金融板块划分给滴滴事业部,开始涉足汽车金融和消费金融。同年7月,携程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注资15亿元,全力杀入金融领域掘金,到了9月,360金融也上线了自己的分期产品。
  近两年来。几乎所有的互联网巨头,都开始高调进军消费金融贷款领域。这其中的主力包括2个:流量系和手机系。
  杀入消费金融的互联网企业。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流量。消费金融企业最大的成本就是流量费用,而互联网平台往往自带流量。有流量,自然就有数据沉淀,风险控制自然也水到渠成。
  手机系拥有大量的手机用户,植入金融也具有先天优势。比如,它们可以在出售手机的时候,直接帮用户办理分期,也可以在手机上预装金融App,随时给用户提供放款。
  为何要争相进军消费金融业务,数据为我们做出了回答。艾瑞咨询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消费金融市场的交易规模,从2016年的4367.1亿元增长到了4.4万亿元,增长904%。
  当规模效应成熟之后,涉足金融是必然选择。除此之外,国家也在大力鼓励消费金融,试图用消费拉动内需。这个大背景下,布局金融也是必然之举。
  各方势力瓜分市场,抢夺用户,整个消费金融战场已经硝烟弥漫。而加上最新进场的运营商系和银行系,未来的战局,必将更加激烈。
  反观欧美,消费金融业务由来已久,在商业模式、盈利模式、征信体系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推荐访问:田野 希望 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