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对金融稳定和宏观经济的影响

摘要:利率市场化是金融体制改革的关键步骤,利率市场化会带来很多的问题,例如短期存款利率上升,利率具有比较大的波动性,存贷利差缩小,会导致银行传统盈利模式发生改变,甚至会造成银行的亏损或者金融危机的发生,对经济的稳定造成影响。本文首先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然后对关于利率市场化及宏观经济稳定之间的关系的现有研究进行了分析,分析了美国利率市场化和储贷危机之间的关系,我国利率市场化的主要障碍,最后提出了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金融稳定和宏观经济稳定发展。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金融稳定;市场;风险管理

我国从1996年开始正式启动利率市场化改革,主要的突破口是中国人民银行开放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在改革的过程中不断加强SHIBOR在利率体系中的地位。现在中国金融机构在进行市场交易的时候,有一些金融产品的定价是参照SHIBOR进行的,例如银行的理财产品、远期利率协议、衍生品市场的利率互换等,债券市场也有部分产品参照其进行定价,例如企业短期融资券、浮动利率金融债券等,还有一些票据回购、票据转贴现是参照其进行定价的,然而SHIBOR还是缺乏权威性的,其权威性远远不如央行的法定利率。中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经过了三十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放开了贷款利率,推出了存款保险制度和大额存单制度,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在不断推进。央行表示要放开存款利率,逐渐实现市场化,说明央行在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利率市场化改革完成后会对中国的金融体系稳定和宏观经济的稳定造成怎样的影响,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普遍的观点认为利率市场化的改革,会增加金融市场的竞争,有利于优化资金的配置,有利于提升经济和金融的效率。从其他国家的实践经验可以得到,成功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有利于提升经济和金融的效率,但是假设金融市场配套政策不完善、银行业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冲击没有充分的准备,或者宏观经济金融环境不适合等,都会对利率市场化造成一定的障碍,对一国的金融和宏观经济稳定造成一定的影响,有可能会引起金融危机。我国在进行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会对金融稳定和宏观经济稳定造成的影响,对有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预警和防范[1]。

一、现有研究关于利率市场化和与宏观金融稳定之间的关系

通常状况下,利率市场化会直接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产生影响,提升商业银行对存贷款利率的定价能力,存在比较低的利率风险[2]。利率市场化之后,在短期内可能会导致银行存款利率上升,利息差缩窄,还有可能导致金融资产价格在短期内的大幅度波动,加剧银行之间的竞争,导致金融机构综合化经营趋势加强等风险[3]。利率市场化与宏观经济的关系则是不确定的,现有的研究一般从发展阶段进行划分,利率市场化发生在发达国家一般状况下会有利于宏观经济产出的增加,假设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则会增加宏观经济产出的波动。从长短期产生的效应来分析,在短期内利率市场化会增加宏观经济运行的风险,然而在长期有助于宏观经济产出的增加。利率市场化还可能基于储蓄效应、收入效应、渠道效应等实现金融的深化,倒逼商业银行加速金融创新,转变经营方式,商业银行的盈利可能转向中间业务,引起大幅度的金融体系调整,对宏观经济的运行带来负面影响。然而大多数的学者研究认为,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只要没有引起利率一次性的大幅度的波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仍然是可以控制的。Detragiache和DemirguF-Kunt在1998年研究了53个国家在1980年到1995年之间的银行危机,分析了利率市场化和金融危机之间的关系,得出的结论是实施利率市场化的国家容易引发金融危机。国内的学者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有些学者研究了54个国家在1970年到2000年的面板数据,研究了利率市场化和经济产出增长速度之间的关系,并且区分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两类不同的情况[4]。还有一些学者研究了利率市场化反复出现的国家,例如韩国,研究发现在利率市场化反复的间隔期间,都出现了经济的剧烈波动。

二、美国利率市场化和储货危机

美国的利率市场化大概是从1970年开始的,到1986年才基本结束,主要的措施有取消NOW账户的利率上限、取消所有定期存款的利率上限等,为了有效控制金融风险,美国政府加强了对金融的同步监管,还是出现了很多银行倒闭的现象,还引发了比较严重的储贷危机。主要原因是因为放松了对利率的管制,利率出现了比较大的波动,储贷机构原有的经营模式受到比较大的冲击,最终导致危机的发生。美国储贷机构原有的业务模式主要是吸收短期储蓄存款,发放长期住房抵押贷款,在上个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这些机构大量扩张低利率的30年固定利率住房抵押贷款业务,并且用比较高的存款利率来吸收存款。在1980年随着对存款机构放松管制的法律得到颁布,逐渐放松了对存款利率的管制,利率出现了大幅度的上升,大量低利率的贷款也出现了巨大的贬值,对这些机构的总体利润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其利润甚至出现了亏损,引起了大量机构的破产,最后引发了金融危机。危机发生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监管政策方面出现问题,政府为了防止资产负债业务利率不匹配现象的发生,在1980年和1982年的法案中扩大了银行的经营范围,特别是允许银行扩大新的贷款范围,但是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没有实现同步,引发了一些机构業务的盲目扩大,引起了大量的坏账。法案还增加了对应的存款保险的额度,增加了金融机构之间的道德风险,致使危机进一步恶化。与此同时,还出现了大量的金融创新,货币市场基金产品大量出现,取代了之前的活期存款业务,还出现了很多的垃圾债券对银行在借贷市场上的地位进行排挤。在激烈的竞争压力和持续下降的利润的影响下,商业银行转变传统的经营模式,开始开发一些具有高流动性资产证券化业务,资产证券化业务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资产证券化的好处是将风险资产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中分离出来,对财务比率进行改善,有助于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与此同时,也很容易滋生风险,引起金融体系的不稳定,在这一时期美国的影子银行也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到2006年美国的主要影子银行的资产规模超过了商业银行。影子银行虽然具有很大的金融风险,其基于融资渠道、投资渠道、风险监管及定价机制的创新,促进了利率市场化的完成,需要进行有效的风险管控和金融监管才能够有效避免危机的发生。美国利率市场化的推进过程比较顺利,在实现利率市场化之后,美国的金融市场及实体经济都获得了比较稳定的发展。

三、我国利率市场化的主要障碍

我国金融市场效率比较低下,对利率的管制政策致使金融市场上的无风险套利行为比较盛行。民间金融具有传染性和隐蔽性的特征,金融风险控制体系不健全,引起了中国资金借贷市场的非有效性,影响了货币政策的传导效应,影响了金融系统的稳定性。低利率的存款致使居民以及相关部门的存款意愿有所降低,资金从银行体系流出,甚至转向了私募基金或者地下钱庄。商业银行在居民存款出现负增长的时候,推出了很多的理财产品,巩固现有的市场份额。从贷款上进行分析,管制的正规金融利率比非正规金融利率要低,我国存在二元金融结构,中小企业很难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贷款,转向了非正规金融机构进行贷款,要求支付比较高的贷款利率。银行存贷款丰厚的利差致使商业银行转变盈利方式的动力不足,大多数银行利差收入在总利润中占到了70%-80%,资金主要是投向大型国有企业,银行一再追求规模扩张,忽视了别的业务形势的发展。

四、采取有效措施维护金融稳定和宏观经济的稳定发展

现有的研究无法证实利率市场化与金融危机之间存在显著的因果联系,利率市场化改革一般与其他改革形式共同存在,很难确定是利率市場化改革还是其他金融改革引发了金融危机。假设这时出现金融监管不当,或者货币政策、汇率政策出现失误,就有可能会爆发金融危机。西方发达国家是在非金融领域充分市场化后,再经历了一段很长时间的发展,才开始利率市场化改革。我国的情况完全相反,应该制定有中国特色的利率市场化道路。要求采取稳健的、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和货币政策,推进经济结构的调整,保证资金、信贷及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将流动性控制在合理的水平上。要求健全央行利率调控框架,对利率的无序波动进行有效的控制,实现利率的自我调节与央行对利率的调控有机配合,完善央行利率调控框架,健全基准利率及完善基准利率调控机制,监测市场利率变动趋势,加强行业协会的引导作用。要求与其他改革协调推进,加强金融监管,例如对银行过度竞争行为的监管,对影子银行的监管。汇率改革应该和利率改革同时推进,致使金融政策具有统一性,开放资本账户,资本过多流入,会支持国内过度借贷的发展,会影响经济的稳定运行,资本账户的放开应该坚持稳健的原则,避免发生系统性风险。要求维护商业银行有序竞争和稳健经营,加强自身利率风险管理,加强利率定价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对资本进行管理和约束,避免进入高风险领域。利率市场化会促进影子银行、金融脱媒的发展,会出现很多新金融业态,银行在多元化发展、差异化经营、金融创新方面应该具有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尹雷,卞志村.利率市场化、存款保险制度与银行危机——基于跨国数据的实证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16,345(1):49-59.

[2]李浩举.利率市场化改革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7.

[3]胡婕.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与利率市场化改革[J].清华金融评论,2014(1):78-81.

[4]付舒涵,夏冉.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动因、现状及展望[J].现代商业,2016(18):158-159.

推荐访问:宏观经济 稳定 利率市场化 影响 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