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悲剧性特色解读]献给艾米丽的玫瑰

  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 1897—1962)是一名美国作家,于195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其一生中,福克纳共写了19部长篇小说与近百篇短篇小说,其中15部长篇与绝大多数短篇的故事都发生在约克纳帕塔法县,称为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其代表作有《喧哗与骚动》《去吧,摩西》《在我,弥留之际》《押沙龙!押沙龙!》等。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福克纳在20世纪30年代发表的第一篇短篇小说,故事发生在美国南方的一个小镇上,作者通过第三者的回忆,讲述了悲剧性人物艾米丽的故事。主人公艾米丽·格里尔生从小受到传统固执的父亲的“保护”,为维护家族的神圣,艾米丽不能接受镇上其他男子的追求;在父亲过世后,一个来自北方的男人——包工头荷默·伯隆闯进了她的世界,让她体验到了爱情的滋味。然而,就在艾米丽义无反顾地付出自己的感情时,却发现荷默根本无意和她结婚。绝望之下,艾米丽杀死了自己的爱人,用自己的方式将荷默永远地留在了身边。在这以后,艾米丽一直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直至死亡。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艾米丽在漫长的时光里其人生一直笼罩着一层悲剧性色彩,但其在不同的时期,其悲剧特色有着不同的特点,不同的环境使得其悲剧特色有着明显的倾向性。
  作者福克纳在评价艾米丽时说:“对于那个比喻性的题目……我同情她并借此致意, 就像你会对任何一个人做手势、打招呼一样,对男人,你会举起一杯酒;对女人, 你则会递上一朵玫瑰花。”福克纳的这一论述不仅阐释了题目的由来,也指出了艾米丽人生的悲剧性。
  一、 父权统治下的牺牲品
  艾米丽的人生悲剧并不是偶然的。就其社会背景而言,艾米丽处于一个十分特殊的时期。当时,美国内战刚结束不久,南方旧奴隶制受到北方新兴经济的冲击,旧封建制度和贵族特权在新时代下被冲击得摇摇欲坠。作为南方传统家庭的一员,艾米丽自小受到父亲近似偏执的“保护”。在当时的社会,父权统治在社会中占了极大的主导权。在描写艾米丽和父亲的从属关系时,福克纳在文中写下了这么一段文字:“我们把这家人看做一幅画中的风景:身材苗条,穿着白衣的艾米丽小姐站在身后,她父亲叉开双腿的侧影站在前面,背对着艾米丽,手持一根马鞭,一扇向后开的前门恰好嵌住了他们俩的身影。”[1]从这样一幅描写生动的场景中,读者不难看出艾米丽在家庭中对父亲的从属地位。父亲保护着艾米丽的一切,甚至替艾米丽挡住了一切的追逐者,以致一直到她32岁时仍独守闺中。父亲对她所谓的“保护”是一种绝对父权的证明,而却以牺牲艾米丽的自身幸福为代价。福克纳在评价艾米丽的父亲时也说过艾米丽的生活很有可能是被一个自私的父亲毁掉的。[2]
  另一方面,艾米丽的悲剧特色在于其挣扎的徒劳性和无意义性。作为一名“贵族家庭的淑女”,艾米丽不得不去服从社会和传统为她所设置的形象和职责。在父亲的保护下,艾米丽尽职尽责地扮演好了一个贵族淑女的形象。而在父亲过世后,艾米丽试着去改变一些现状。父亲的死在某种程度上是对艾米丽身心的一种放逐。她剪短了头发,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线里。甚至,在晴朗的日子里,同荷默坐着轻便马车出游。一边是传统在叫嚣:“格里尔生家的人绝对不会真的看中一个北方佬,一个拿日工资的人。”“艾米丽小姐绝对不会做出有损家族名誉的事。”[3]这时,在人们的眼里艾米丽“不是一个有血有肉、渴望并有权利过正常生活的女人, 而是一座纪念碑, 是过去时代的象征, 体现着他们的传统、义务、责任。”[4]但另一方面,艾米丽却置办了一整套男人的盥洗用具。从这一行为可以看出艾米丽对传统和现实的反抗,对权威的蔑视。而艾米丽的努力是徒劳的,荷默并没有与她结婚的打算。在自己的努力遭到了双重的打击以后,艾米丽放弃了自己的挣扎。自此以后,艾米丽把自己关在了房子里,维护、扮演着自己清高的形象,甚至一直到64岁时,她以贵族特权为由拒绝纳税。曾经传统的禁锢者已变成了传统的维护者。
  二、“柏拉图式”的爱情
  在爱情的领域里,艾米丽一直到30岁以后才迎来自己的爱情。而这迟来的爱情并没有给艾米丽带来想象中的甜美,反而使其承受了更多的悲剧。南方文化最重要的部分即清教文化,在这种文化中,女性被赋予了一个接受与被改造的角色。对女性,南方自有一整套严格的标准。而为了达到这一标准,成长为符合这一理想形象的女性,南方女性需要压抑自己的情感,控制自己的心灵,承担更多的义务与责任。作为南方家族贵族的后裔,尤其是“镇上最后一位贵族”,艾米丽的悲剧意味显得尤为浓厚。
  父亲在世时,艾米丽几乎没有机会同其他男性接触。而在父亲过世之后,艾米丽开始去尝试一种新的生活。这时,她遇上了来自北方的荷默。荷默的到来是具有双重意义的。一方面,荷默作为一名主动热情、充满活力的北方人,象征着北方资本主义对南方种植园经济的冲击;另一方面,他也象征着一股新鲜的血液,注入了艾米丽原本平静无波的生活。这时候的艾米丽走出了屋子,经常同荷默一起出去郊游,她甚至做好了同荷默结婚的打算。试想,一个一直默默服从于传统与社会的女性,能够服从自己的意志,在外人的不理解与反对下,去开始一段新的生活,在这背后,需要多大的勇气?而令人扼腕的是,艾米丽并没有自此获得预想中的幸福,反而加速了自己的悲剧进程。
  艾米丽的悲剧特色在于其挣扎与反抗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自己的悲剧。荷默宣布自己喜欢的是男性,也相当于拒绝了艾米丽的婚姻。在这之后不久,荷默在镇上消失了。镇上的人再也没有看见过他。没有人能够想到,荷默就在艾米丽的房子里,只不过,曾经充满活力的北方佬已经变成了一具冰冷的尸体。艾米丽在知道自身命运无法改变之后,她采取了一种极端却是最绝对的方式,用砒霜结束了荷默的生命,用一种浓烈绝望的方式将这个曾经承载了她美好情感的人永远地留在了自己的身边。尽管荷默陪伴了她长达50年之久,但他们两人之间并不存在真正的爱情。
  三、社会的旁观者
  艾米丽的个人悲剧同社会的进程有着密切的联系。劳伦斯曾说过:“艺术的职责是在一个充满生机的瞬间揭示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5]艾米丽的命运是个人的悲剧,却也反映了社会的消极方面。艾米丽是她那个时代的牺牲品。   在艾米丽的一生中,艾米丽似乎从未与身边的世界融合。在前期是出于父亲的保护而不得不为之,而在她经历了爱情以后,艾米丽便决定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在父亲离开自己以后,艾米丽曾经有一段时间在老房子里教授绘画技巧。这一时间段可以视作艾米丽与社会的短暂接触,在此之后,她再也没有这样的经历。在艾米丽的人生中,这段小插曲并没有改变太多东西。艾米丽依旧扮演着高高在上的贵族小姐。在最后一个孩子离开时,“艾米丽关上了前门,并且是永远地关上了”。
  艾米丽在空房子里度过了一辈子。父亲死后,陪伴她的只有一个黑人,而这个黑人在小镇居民的眼里是不曾同艾米丽交流过的,“他们甚至从未听他开口说过一句话”“总是一副默默的样子”。这样一个人无法满足艾米丽的交流欲望,也进一步让艾米丽沉寂在自己的世界里。
  自始至终,艾米丽从未受到社会的影响,不管是时代的变化,还是镇上居民的流言飞语。虽然在艾米丽的时代,社会在发展,一切都在前进,在进步,而这一切并没有影响到艾米丽。在文章开头就说了:“只剩下这么一座又破又旧的房子”孤零零地耸立在崭新的街道上,又丑又扎眼。同纳税风波的性质一样,艾米丽并没有像其他人那样纳税,她也没有在自家门口钉上邮箱。社会的变迁并没有影响艾米丽的任何作息,任何习惯。自始至终,她站在社会的外沿,始终与这个社会无关,她只是一个旁观者。
  而悲哀的是,艾米丽本身也被社会所遗忘。在艾米丽毒害荷默以后,荷默的尸体散发出难闻的味道。而就是这样一种让人厌恶的味道,在镇上居民的眼中看来,“这是社会与高高在上的格里尔生家族的另一种联系了”。作者讽刺的语气中渗透着浓烈的悲哀。另一方面,在她被社会遗忘的同时,艾米丽却无法完全地脱离社会的桎梏和束缚。在无形中,她仍旧需要承受社会的排斥与苛刻。艾米丽可以拒绝纳税的要求,却无法拒绝来自社会的内在桎梏。
  四、结 语
  综上所述,在艾米丽漫长的一生中,不管在哪个时期,其亲情、爱情和社会始终笼罩着一种悲剧的色彩。而这些悲剧的集中也正是那个时代其他女性悲剧的缩影和写照。因为在那个时代,女性没有权利去做出更多的选择,去改变自己的命运。时代在变化,传统与现代的矛盾在激化,原本就没有太多自主权的女性越发成为时代和社会的牺牲品。对艾米丽而言,其最大的悲剧在于其悲剧是早就注定的,不管她如何挣扎和努力,也无法改变人在历史滚滚洪流中既定的命运。相对于那些既定的社会和传统,人是渺小的,所做的努力是徒劳而无意义的。挣不开这个命运的囚笼,逃不脱既设的轨道。不仅仅是艾米丽,在艾米丽那个时代的所有女性都是如此。
  [参考文献]
  [1] 胡荫桐.美国文学新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2] 刘爱英.从淑女到魔鬼——试析从社会批评角度看《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的悲剧意义[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8(02).
  [3] 陶洁.献给爱米莉的一朵玫瑰花(福克纳短篇小说)[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4] 邵锦娣,白劲鹏.文学导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5] [英]劳伦斯.劳伦斯读书随笔[M].上海:三联书店,2000.
  [作者简介]
  丁三梅(1974— ),女,回族,硕士,北方民族大学预科部讲师,研究方向为翻译。

推荐访问:悲剧性 艾米 献给 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