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所思》与《白头吟》中的女主人公形象比较]有所思女主人公形象

  内容摘要:汉乐府《有所思》与《白头吟》是展示汉代女性命运与爱情意识的杰出诗作,内容都是写女子得知爱人负心后的行为举动和情感历程,本文主要就这两位女主人公的人物形象进行比较,分析她们在性格特征、行为方式及爱情观等方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关键词:《有所思》 《白头吟》 人物形象比较
  《有所思》与《白头吟》是两篇杰出的汉代乐府诗,二者都是以女子的口吻,谴责负心的爱人,表达自己愤怒怨怅的情绪。不同于大多数怨情诗的悲悲切切、凄苦无奈,这两首诗的女主人公没有哀求,没有眼泪,她们不掩饰自己的真实感情,敢爱敢恨,主动采取行动以维护个人尊严。
  《有所思》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个天真坦率、未经世事的少女,而《白头吟》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位成熟理智、柔中带刚的少妇,她们的感情经历中有相似的地方,但在具体的行动表现上有所差别,从中折射出两人各自的性格特征和爱情观念。本文拟对这两位女子形象就其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比较分析,以探究人物的性格命运以及诗歌的深层内涵。
  两位女主人公在以下三方面有相同点:
  一.向往美好纯真的爱情
  《有所思》的女主人公一开始就直言不讳地坦白了自己的心事——有一个心上人,他远在大海的南边。真诚直率,活泼有致。为了表达自己浓浓的爱意,她特地用心做了一支珍珠点缀、美玉嵌饰的簪子。作者在此着意刻画了簪子的华美贵重,无非是为了突出主人公对爱情的倾心投入与痴醉幻想。
  《白头吟》起首两句“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可以看作是主人公在回忆往昔热恋中男子发下的海誓山盟,以雪的晶莹、月的皎洁来比拟爱情的神圣、纯真。曾经的她,沉醉在自己勾勒的爱情蓝图里,竟没有嗅出其中暗藏的虚伪与浮夸。
  最初,两位女主人公都曾像孩童般地向往过“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爱情童话。
  二.谴责负心情郎,态度果断坚决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女子一直是“三从四德”的牺牲品,“汉代思想意识的一统,女性地位和观念的形成,助长了其自主性的丧失,与命运抗争也就更难”,而这两首诗中的女主人公清醒地认识到了现实的不公,敢于冲破封建教条的束缚,大胆地站出来采取果断、坚决的行动,以此来维护个人的尊严和幸福。
  试看《有所思》中的女子,听说情人“有他心”,二话不说,愤然将本想当作传情信物的簪子始而折断(“拉杂”),继而砸碎(“摧”),再而烧毁,这样还不解气,又将灰烬抛洒到大风里,让风彻底吹走这段不愉快的恋情。
  《白头吟》中的女子直截说:“闻君有两意,古来相决绝。”何其斩钉截铁,毅然决然,不给男方解释或弥补的机会,不像其他怨妇那样苦苦哀求男方回心转意,而是先发制人,捍卫了自己不单是作为妻子、更是作为一个人的尊严。
  三.往事萦心,自伤身世
  在表达了要与负心汉决绝之后,两位女主人公在渐趋平静理智的同时不禁回忆往事,思前想后,生出一段自伤之情。
  《有所思》中的女子再三指天发誓“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之后,突然一个急转,回忆起昔日幽期密约时,由于相见心切与沉醉柔情蜜意不暇顾及其他,惊动了院中鸡犬,这事恐怕兄嫂会有所察觉吧,继而考虑到如果我们真就此一刀两断,该如何面对他人异样的目光与议论?这无疑会给自己造成极大压力,或许会有损名声吧。想到此,女孩不禁心烦意乱,连外界的一点动静都搅动起女子的一腔愁绪。她于再三的犹豫徘徊之中,只能期待天明,希望到那时自己会最终拿定主意。
  《白头吟》中的女子在置酒诀别的义无反顾之后,回忆起当初自己出嫁时的情形,那时的她曾有过无数幻想,而经历了这么多之后,才由衷发出一声感叹:“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原来,最最难得、最最宝贵的是一颗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全心全意爱着自己的心,此外的一切都不足贵。
  以下是她们的不同点:
  一.一热烈而轻率,一沉静而刚毅
  虽有类似的感情经历,但从二人不同的处事态度可以看出不同的人物性格,前者颇为情绪化,而后者显得更成熟理性。
  《有所思》中的女子经历了热恋——盛怒——发誓决绝——瞻前顾后、犹豫不决这几个阶段,感情起伏变化明显比后者大。爱着那人时,恨不得把最好最宝贵的东西都赠给他,一听说对方“有他心”,炽热的爱立即化为切齿的恨,爱有多深,恨便有多强烈,她当即把自己精心制作的簪子毁掉、烧掉,连灰也不留,并告诫自己“勿复相思”,怒气冲冲地对远方的那人说:“相思与君绝。”语气之激烈,可以想见其咬牙切齿之神情。等一时的冲动过去,她便有点后悔自己的草率了,开始顾及到别人的议论,也许会反思自己是否盲目听信了传言,错怪了心上人。总之,她动摇了,于是便陷入困惑、煎熬的境地。
  相较之下,《白头吟》的女主人公显得更成熟理智。她不像前者那么直率,一上来便诉说自己有个心上人,而是先引出当初男子的誓言,反面起兴,欲抑先扬,后以今昔对比突显男子心口不一,欺骗、辜负了自己的一片真情,谴责之意便跃然纸上了。另外,开头两句誓言实是讽刺之意十足,以美好的事物来反衬负心汉之卑劣可鄙,更显女主人公的聪明智慧、句句在理。自始至终,她都没有太过激烈的言辞和举动,而是温和中带着果决,理智中含着怨怅。即使要诀别,也是平平和和、从从容容地,她与男子置酒作最后的聚会,以祭奠如逝水般一去不返的爱情,这比哭哭啼啼、呼天抢地的方式来得高明得多,让读者不由赞叹此女子真可谓是大家闺秀、见识不凡。
  二.一欲断犹未,一心意已决
  《有所思》中的女主人公虽然最初反应激烈、行为果决,但在夜深人静之时,先前的怒火与恨意逐渐消退,她冷冷清清一人,不由得想起往日温情,到底舍不得统统抛舍,又兼秋风萧瑟,晨风鸟鸣声凄厉,这一切都加剧了她的不舍与思念,她不知所措了,只想把最后做决定的时刻能推迟一点就推迟一点,也许明亮的太阳会驱散自己心头的阴霾,让她看清自己的心迹。她如此拖延着,其实是潜意识里还有留恋,一点爱的火星在她内心深处挣扎。于冠英读“东方须臾高知之”一句说:“此句给人的印象,好似盘马弯弓,终不发箭,话说一半,使人闷闷。”此处恰体现了她性格中优柔寡断的一面。   《白头吟》中的女主人公没有大怒大恨,没有眼泪,亦没有挣扎,放手放得洒然、决然,不能说没有悲伤,但却不试图挽回已经破碎了的爱情。此诗中的女主人公有一种温柔而坚定的力量,像流水一样,虽没有太大的波澜,然而穿山过崖地按着自己的心意一路流下去,永不回头。她有条不紊地行事,从容镇定地讲话,然而态度是不容置疑地坚决。
  三.对爱情的认识一迷茫,一清醒
  《有所思》中的女主人公整个心思都放在那个男子身上,心心念念离不开他,便容易忽略其他事,易越陷越深。而《白头吟》中的女主人公显然更有独立思考的精神,因此显得更自由、不受牵制,她思索的问题更多更深一些,对婚姻、爱情看得更透彻,知道什么样的爱情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
  《有所思》中的女子只知男子变心,却不明原因。男子远在异乡,只是“闻君有他心”,消息确凿与否尚未可知。而《白头吟》中的女子知道男子是因为贪图富贵,去攀附一个有钱人家,并且经过一场当面对质,事实摆在眼前,女子对这场爱情彻底死心了,这样反倒坦然了,认清了一个虚伪的负心汉,明白了一些爱情的道理,往后就更加成熟理智,不会再轻易把身心托付给一个靠不住的人了。
  前者也许因为阅历太浅,做事全凭一时意气,爱着那人时便对他千好万好,恨着那人时便指天发誓恨不得一刀斩断情缘,这样显得太单纯轻率,之后反倒更易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她的行为举动、心思感情全围绕男子展开,却没有为自己留一点空间,好好考虑考虑自己,贴得太近了,不但迷失了爱情的方向,也迷失了自己。相比较下,《白头吟》中可以看到更多女主人公理性思索的痕迹。“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她对现实把握得很清楚,今日就是最后一面,此后各自东西,永不想干,这话是内心犹疑软弱的人说不出来的。“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这是她出离此事、站在更高角度审视爱情后发出的人生感悟,有看尽沧桑、回归本质的味道,她认识到爱人间最应珍重的是“意气”,即两颗心的相吸与共鸣,外在的一切繁华都会脱落,只有这一点真情才是历久弥坚、永不褪色的。
  《有所思》和《白头吟》都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女性爱情的不幸,难能可贵的是两位女主人公都具有一定的反抗意识,并流露出了自己的真实感情,展示了独特的个性。这是汉诗中的两朵奇葩,千百年来不断地引发着读者的沉思与共鸣。
  参考文献:
  [1]于冠英.汉魏六朝诗选[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2]阮忠.两汉诗歌与传统文化[M]. 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
  [3]于冠英.说《有所思》和《上邪》,汉魏六朝诗歌鉴赏集[C].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5
  赵爽,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试验班)学生。

推荐访问:白头 所思 女主人公 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