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宁_孔子“制造”,钱宁“组装”

  在中国,孔子是一个不可替代的鼎鼎大名,从这样一个人人敬畏的名字下手,学者钱宁把谁都知道表皮,对其内涵却经常一头雾水的《论语》进行“解构”,打破顺序重新“组装”了一次,“改装”后的《论语》,一言以蔽之,好懂多了。前不久,《新论语》由北京三联书店出版。
  一部未经整理的课堂笔记
  在三联韬奋图书中心地下一层,面对读者,钱宁笑称:“今天,应该是孔子发布了一本新书。”
  无疑,孔子是世界上最有名的中国人。盛名之下,《论语》——这部最能体现孔子思想的儒家经典,却少有西方学人称赞。
  钱宁透露,西方学人怀着崇敬的心情,认真拜读《论语》时,看到的“是一些散乱的道德箴言,不过是劝诫大家要做‘好人’。箴言平淡无奇,话还说得‘颠三倒四’。”在西方文化中,钱宁说,孔夫子成了一个表达道德的俗语。
  给孔子贴过标签的有两位德国哲学家。
  康德将《论语》看成是“给皇帝制定的道德伦理教条”;黑格尔则认为,孔子只是“一位实际的世间智者”,其学说是一种“道德哲学”,“没有一点思辨的东西,只有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的教训。”
  
  “《论语》留给西方人的印象,基本是两点:一是缺乏深度;二是没有逻辑。”
  除了外国人看不懂,中国人读《论语》也经常一头雾水。钱宁说,至少《论语》留给他的最初印象就是“散乱。”
  钱宁对孔子的兴趣,“来得特别突然”。上世纪80年代,缘于司马迁列传写到孔子,钱宁读后感觉孔子是一个很可怜的人。
  “为了一个理想,到处游说,被冷淡,遭拒绝,但他一直坚持。再看他一生是非常苦的孩子,从小没有父亲,单亲家庭,很穷,也没有认真上过学,就是一步步坚持理想,从现代人的理解,我非常钦佩他。”
  10年前,钱宁开始认真阅读《论语》,随着章句越来越熟,杂乱的感觉也越来越大。
  “《论语》有20章,章节之间并没有内在的密切联系。当然有许多专家可能会说这一章放在这儿是有用意的,那一章放在那儿是别具匠心的。但实际上,这20章的排列并没有必然逻辑,完全是因为历史文献形成是这样安放的,每一篇的名字只是取了这篇最前面的两个字。”
  细心的钱宁发现了儒学的“软肋”——作为儒学最重要的典籍,《论语》之所以如此散乱,是因为没有经过孔子亲自审订,因此,它并非一部成熟之作,而只是一部“未经整理的课堂笔记”。
  孔子没有审订《论语》,钱宁认为,其原因与颜回的早逝有关,“因为颜回作为孔子最钟爱的弟子,对孔子的理解最深,他的早逝导致没有人编辑《论语》。”
  为论语找到“线头”
  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的钱宁,曾任职于《人民日报》。上世纪80年代末赴美留学,在密歇根大学学习新闻。1995年回国后,在一家跨国咨询公司就职。
  赴美留学经历,使得钱宁懂得了“换一个角度想问题”。
  以孔子为原型,钱宁曾经写过一部历史小说《圣人》,后参与拍摄了由此改编的电视剧《孔子》,他还开过关于孔子的专栏,这个过程,让钱宁慢慢意识到,孔子的思想原来有一些“内在的逻辑”。
  《论语》分拆开来有600多个句子,但怎样重组却具有挑战性。过去,《论语》曾经以各种方式被编辑过,有按主题分类的,也有试图以孔子的编年把《论语》整理成新版本的,还有更大胆地把《论语》改成了四言诗。
  在钱宁看来,“我们现在读到的《论语》,如同一团乱麻,头绪很难理清。其实,《论语》不是没有头绪的,一团乱麻中,我们需要先找到线头,而这个线头就是‘仁’。”
  孔子的思想中,“仁”是关键词,他自己也曾如此概括,“吾道一以贯之”,就是“仁”。
  重编后的新论语,是一本论述“仁”的专著。没有增删一字一句,《新论语》对《论语》原文进行了分拆和重构,以“仁”为逻辑起点,将散乱的儒家箴言放进了一个崭新的逻辑框架中。
  对于钱宁来说,重新编排的过程好像见证奇迹,“就像漫山遍野都是散兵游勇,你找到了主帅,号令之下,三军成阵,整个《论语》呈现出新的面貌。”
  重构后的《论语》清晰呈现出孔子的思想脉络,许多“只言片语”被赋予了新的“结构性意义”,成为无需烦琐注释、人人都能读懂的经典。
  钱宁说,比如,孔子讲“学习”,并非简单地指学习知识,而是将学习看成领悟“仁”的途径;孔子谈诗论乐、抨击时政、评论古今人物,则如同今天的“案例教学”,旨在向弟子们解释和阐发“仁”的内涵,以及在具体事例中如何评判“仁”与“不仁”。
  钱宁认为,孔子晚年对“仁”的思考,不仅仅停留在伦理政治层面,而是上升到了哲学思辨的高度。只因颜回早逝,没能将孔子晚年有关“性与天道”的思想详尽记录下来,更无法将其传承下去,成为《论语》一书的真正遗憾。
  尽管如此,钱宁依旧觉得“今天,我们在《论语》中看到的孔子,犹如一座高山,山峦绵延起伏,顶峰却在云雾缭绕中,隐约闪现。”
  《新论语》就是《论语》
  在现在的《论语》中,孔子之语和弟子之言是混编在一起的,像开篇第一章“学而篇”,16条语录,其中有7条是弟子之言;而“子张篇”里,答问主角更是变成了子张、子夏、子游等后辈弟子。
  《新论语》分为内编与外编两部分,内编收录了所有“子曰”之语,弟子之言和其他辑录一律被放在外编。
  其实,《新论语》就是《论语》。
  钱宁相信孔子的思想具有内在的逻辑,他希望通过《新论语》,让更多的人认识和理解孔子思想的深度和高度。
  “孔子的深度在于把人性的基本诉求写了出来,包括向善的诉求和向恶的诉求。在这点上,孔子具有永恒的价值。”
  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曾经针对本书给过一个非常精道的概括:不加一字,不减一字,编而不作,《论语》一新。”
  孔子研究院副院长,孔子的第75代孙孔祥林先生认为,钱宁的《新论语》为普及传统优秀思想文化,独辟新径,将嘉惠众多读者。
  前不久,一年一度的“南国书香节暨羊城书展”开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为读者郑重推荐了两本书,其中一本就是钱宁的《新论语》。中山大学教授黄天骥认为,汪洋此次推荐《新论语》,蕴含了“鼓励人文学科进行创新研究”的内涵,即在对我们传统经典的悟性解读中加入来自西方的科学逻辑思维,本身就具有创新的意味。
  钱宁深知,“改动”经典的作品很容易引起争议,但他仍然坚信《新论语》有它出世的价值,他说:“两千多年来,每一代人对《论语》都做出了自己的解读,我希望,《新论语》可以视为我们这代人对《论语》做出自己解读的一种努力。”

推荐访问:孔子 组装 制造 钱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