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江西宗族建设个案研究|江西邱氏宗族

  【内容摘要】江西是中国宗族传统影响较大且较具代表性的地区,其中吉安地区泰和县又是江西宗族发展的典型地区,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地方宗族与泰和社会发展联系相当紧密。本文通过明人文集中所见谱牒序文及地方志的记载,对泰和县宗族个案——郭氏宗族建设进行研究,以求窥见明代宗族建设之大概。
  【关 键 词】江西 明代 宗族建设 修谱 祭祀tw
  泰和郭氏宗族是源自北方的一支宗族,唐末因战乱始南迁,定居泰和后,为保证本宗族的生存,采用了包括重族谱、修宗祠等一系列措施,多管齐下,最终实现了宗族的繁荣发展,完善了本族乡里的秩序,并且在推广教化的同时对泰和地方社会形成了较大影响。本文以该宗族修谱建祠的举措为例,通过对其宗族历史的研究,以管窥明代江西宗族建设之大概。
  在宗族文化中,家谱文化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元素,被视为宗族传承的标志。北宋时期,欧阳修与苏洵先后编纂了各自家谱,并提出了新的编修原则与具体方法,即后世所谓“欧苏法式”,家谱由此发展。江西吉安为欧阳修故乡,故“欧苏法式”的规制对于后世江西宗族之影响自不必言。
  对于修谱的目的,欧阳修认为,其家兴旺是由于祖宗“遗德”,要“苟吾先君诸父之行于其躬,教于其子孙者,守而不失”。苏洵则称,其修谱意在团聚族人,避免族人“相视如途人”。
  泰和地区这一思想更为明显,如明代内阁大学士、泰和人杨士奇,其所作《东里文集》、《东里续集》中为人作族谱序跋竟多达七十余篇。他说:“谱牒之作,所以亲宗族也……所以尊祖厚族,而实寓昭先启后之意。”除了对宗族本身,还对国家也有意义,称:“自宗法废,赖谱牒之行以维持人心,纪纲俗化,为世道之助。”[1]今人钱杭、谢扬今在对当代泰和地区宗族重建研究时指出,由于国家对宗族组织颇多忌讳,宗族通过修谱,可将族人汇聚,以“谱局”为载体,规避国家的控制,保证宗族原有建构、宗族组织完整有序。[2]
  泰和郭氏作为南迁宗族,迁至泰和后最先面临的便是收聚族人的问题,而在收聚族人中,修谱的功能不可忽视。据泰和郭氏族人、明代郭子章在《浣溪郭氏续谱序》[3]记载泰和郭氏族谱之始如下:
  “吾吉自欧阳文忠公以来创为谱式,乡人宗之。……浣溪之枢密使鼎、节度使俊去欧公未远,鼎撰郭氏源流记为详,故吾郭姓族,井井纶纶有足记焉。”
  欧阳修苏洵创“欧苏法式”相去不远,泰和郭氏的一支便已模仿欧阳修撰写郭氏源流,可见郭氏宗族创族谱之早。
  纂修族谱是宗族活动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收族、完善宗族组织的有效手段、与修谱同时进行、同样具有重要作用并受到重视的,还有宗祠祭祀活动。
  宗祠祭祀,一为祖先崇拜的传统,寄托对祖先的哀思,并希冀祖先荫蔽。二为借以收聚族人,增强凝聚力。将建祠与祭祀结合的首创为南宋朱熹,当代北美学者卜正明认为,以朱熹为代表的儒生推崇这种宗族实践,以其《家礼》对抗佛教史丧俗,是为了利用儒家仪式来帮助家族的重建,确立缙绅的领导权,从而在地方建立以宗族为基础的社会秩序。[4]
  明代文人依照了朱熹的设想,纷纷在自己的家乡与宗族推广,泰和地区也不例外。据明万历十三年刻本《吉安府志》说,“(泰和)故家世胄,族有谱,家有祠,岁时祭祀必以礼,长幼之节疏不间亲”[5]。明代泰和人罗洪先称:“吉安多巨族……严祠祀以萃暌离,缉谱牒以明昭穆。”[6]以建祠可避免关系疏远,与修谱一道则可明秩序,是重要的收族措施。
  在整个泰和大环境的影响下,泰和郭氏宗族自然也对此有着深刻的认识,这在明代人郭子章的身上体现得最明显。
  郭子章,出自泰和冠朝郭氏一支,字相奎,自号青螺居士、蠙衣生,辗转闽、浙、晋、黔等地任官,剿平播州杨应龙叛乱及多次贵州苗、瑶起义,最终以功封兵部尚书、右都御史,加太子少保衔。告老还乡后,郭子章即在家乡致力宗族建设工作至七十六岁卒。在郭子章的文集里,随处可见他为泰和宗族所作的谱牒序跋以及对祠庙祭祖礼仪的主张,充分反应了他对于修谱建祠及宗族建设的思想。他在《(泰和)浣溪郭氏续谱序》中指出:
  “夫人子孙所以事其祖宗者,其道有三,一曰营宗庙,二曰丰粲盛,三曰饬谱谍。”
  最能集中体现郭子章关于族谱修纂观点的,应是其在万历巳卯年倡议泰和郭氏符竹五派撰修通谱的《上五族长者修通谱书》,其中提出了他修谱的主张:
  “子章鄙意,上法屈原叙谱之意,中效史迁表传之例,下参欧苏诸谱之制,以吾宗事大略列为十纪:一曰皇言纪,二曰代序纪,三曰分派纪,四曰仕籍纪,五曰孝义纪,六曰儒行纪,七曰贞烈纪,八曰遗文纪,九曰家训纪,十曰茔兆纪。总之曰郭氏世纪。”[7]
  由他的主张来看,郭子章的修谱体例综合了传统与现实需求的,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
  首先,他主张将“皇言纪”置于谱首,其内容为“国家二百年来吾宗仕者”、“诰命封赠”“国家敕令”等,“通以冠诸首以为谱华”。这与之前族谱不同之处,即更重视与国家政权的关系。明代宗族面临了国家政权渗入宗族的问题,明朝政府通过颁行《大诰》、颁发《教民榜文》并要求宗族学习,推行乡约等措施,希望利用成熟的宗族组织来更好地完成对基层社会的控制。设置“皇言纪”并置于谱首,说明国家对宗族的影响已经得到认可,宗族也希望通过尊重国家政权来得到政权的认可。这种政权与宗族的互动正是当时的宗族社会生态。
  其次,原本简单的人物传记分成了仕籍纪、孝义纪、儒行纪、贞烈纪等,划分进一步细化,而其划分依据很容易可以看出是以当时流行的理学心学观念为标准,如贞烈纪,其标准更加严格,“守节霜(孀)妇自廿五以下至年六十无间者载。烈女或死于贼者,或夫亡而自缢死者,皆大书之。其余泛泛守节者不录。”这一方面说明礼教更加严格,如何为贞烈都有了更加严格的标准,另一方面说明当时守节惊人者大有人在,否则不能说“泛泛守节者不录”。
  关于泰和郭氏祠堂的兴建,据郭子章《曾祖西坡府君祠记》[8],冠朝郭氏一支在郭子章的祖父郭奇美时开始建设祭祀始迁祖郭整以下诸祖的大宗祠复古堂,随后再建立了各先祖的特祠。其中,祭祀其曾祖的齐寿堂、赠尚书公小宗祠等都是郭子章大力倡建。同时,他还组织族人重修了宋代郭佺、郭之美二位先祖读书的读书台并在其上建善行堂以纪念之。从这可以看出郭子章十分热衷于建祠堂,这是因为他认为,建祠堂是收族的最好方式,也是孝友之心的体现。   除了建祠之外,与祠堂同时相应而产生的还有郭子章主张的一整套祭祀礼仪。这主要在其《郭氏五实堂祀典》[9]文中可见。该文先规定大宗祠中不同祭祀对象的祭祀时间,基本上是始祖、先祖祭祀在冬至、立春两日进行,其他各祠历代祖先在忌日祭祀。再规定入祠奉祀者的条件是“各房止祭五代”,但始祖为不迁之祖。之后是具体的祭祀礼仪,郭子章称“予归田以来,与叔父文昌、弟子新、子发、侄厚次儿延再议之定为告文式,令子孙百世可守”,最终形成了定制,即《万历四十二年定祭仪》,其主要内容为:斋戒、省牲、陈设、正祭、就祭位、迎神、降神、三献、侑食、进饭进茶、饮福受胙、彻馔、望瘞、纳主、馂。
  郭子章在制定这份祭祀礼仪的时候是在俗雅之间取平衡的,在他的记载中,多次出现“章按”的字眼,然后将《家礼》、《大明会典》中的记载罗列一番,比对现实后做出选择。如:“迎神”中,他记载道:
  “章按:《家礼》曰恭神,《大明会典》曰迎神。从迎神为雅。……《会典》祭,文庙式也。”
  在“饮福受胙”中写道:
  “章按:祝嘏辞以《会典》、《家礼》为妥,旧辞多无疆二字,多赍汝孝孙一句,今省之。《会典》、《家礼》受胙受酒受饭,今去饭。”
  在“彻馔”中,他写道:
  “章按:《家礼》曰辞神,《会典》曰送神,从送神为是。”
  以上对仪式的解释都可以看出,郭子章努力在朝朱熹《家礼》上接近,在规制上都仿照《家礼》,但当时俗礼已经流行,形成的习惯难以骤然改变,因此他虽在两者间追求平衡,他不得不结合风俗,采用俗礼。而且,郭子章认为行礼是为了启发爱亲尊长的仁义之心,简单易行则更有效,故他设计的礼节也确以简化可行为原则。不过,郭子章仍然尝试将俗礼拉回原礼仪,保存正统的礼仪,并努力选择更“雅”的成分。
  郭子章除了积极参与祭祀礼仪的制定之外,还亲身参加了各种祭祀活动,《四时礼仪》[10]一文中记载了他一年中的祭祀活动。从其中记载的结果来看,几乎每个月都有大大小小的祭祀活动,比如在祠堂进行的大宗祠的冬至、立春祭祀、各先祖的忌日之祭,先祖茔墓俗的祭祀,以及寺观祠庙的上香。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上无失礼于朝廷,中无失礼于宗庙,下无失礼于寺观”。以其亲身实践推动礼仪推广。
  郭子章对礼仪的改造与实践说明了当时由于民间的宗祠祭祀大规模流行,导致原本正统的雅式祭礼一步步民俗化、简单化、大众化,这充分证明了宗祠祭祀的广泛传播与演变,在演变中传播得更广、影响社会更深。以郭子章为代表的缙绅士大夫对民间祭祀礼仪的改造与实践,使原本无定制的礼俗得以定型,并由此能够更好地继承下来,更加深入民间。而这正是官方与民间两种文化的合流,也是宗族文化进一步在民间传播的推动力。
  参考文献:
  [1](明)杨士奇.东里文集与东里续集,转引自常建华.明代宗族研究第九章“杨士奇之族谱序跋所见宗族与修谱”:378.
  [2]见钱杭,谢扬今.传统与转型:江西泰和农村宗族形态——一项社会人类学的研究第三章“宗族结构的转型”:58.
  [3](明)郭子章.蠙衣生传草卷一浣溪郭氏续谱序,四库存目集部第155册第586页.
  [4]Timonthy Brook.Funerary Ritual and the Building of Lineages in Late Imperial China.Harvard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49:2(1989),p486转引自徐斌.明清鄂东宗族与地方社会.第三章从庙到香火庙.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181.
  [5](明)余之祯等.吉安府志卷十一,风土志.万历十三年刻本,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第171页
  [6](明)罗洪先.念庵文集卷十二万安横街刘氏族谱序,四库全书第1275册第279页.
  [7](明)郭子章:.上五族长者修通谱书.江西泰和峻德堂郭氏族谱.雍正四年刻本.
  [8](明)郭子章.蠙衣生传草卷二之四曾祖西坡府君祠记,四库存目集部第155册第671页.
  [9](明)郭子章.蠙衣生传草卷十三郭氏五实堂祀典·万历四十二年定祭仪,四库存目集部第155册第164页.
  [10](明)郭子章.蠙衣生传草卷十三四时礼仪,四库存目集部第155册第171页.

推荐访问:宗族 江西 个案 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