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警匪电影嬗变研究


  【摘 要】上世纪80年代香港电影新浪潮结束后,香港电影迎来了其发展史上最为辉煌的一个时期。1985-1995年可以称得上是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在这十余年中香港拍摄了一系列具有本土特色的类型电影如:警匪电影、喜剧电影、武侠电影等。随着这些电影的大量投拍,香港类型电影创作也具有了完全成熟的形态,警匪电影也逐渐成为香港电影最耀眼的名片。
  【关键词】警匪电影;叙事;类型;嬗变;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15-0076-02
  警匪电影,从字面上可以被理解为:“以警察或执法人员和强盗、不法分子为主人公,描写他们之间冲突的电影类型”即涉及警匪元素的电影都可被称为警匪电影。自上世纪起至今,警匪電影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导演手中也有了不同的形态。由于香港自身拥有较为特殊的历史与社会文化背景,对香港警匪电影的研究便可从香港电影的外部环境的变化与其自身的转变两层面来入手。
  一、香港的历史与社会背景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香港包括电影工业在内的市场经济活动实行积极不干涉政策,让市场最大限度地调节,同时又辅以少量必要的干涉以弥补自由市场调节的不足。香港电影作为一种文化商品在市场经济环境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按市场规律和其自身的艺术创作规律发展。50年代中期一些制片企业为了开辟新的海外电影市场以及迎合本地居民的观影品位,香港的大型制片企业开始拍摄制作更为注重商业价值和娱乐大众的影片。此类影片多以引人入胜的故事和轻松明快的节奏为特征。警匪类型电影的雏形如:《人头奇案》一类的电影也登陆大银幕,此后的香港电影便一直延续这种商业化、娱乐化的模式。香港电影的新格局,便从此开始。到了上世纪80年代,香港已发展成为同韩国、新加坡、台湾并肩的“亚洲四小龙”之一。作为特殊的自由港,香港经济的繁荣充分带动了其电影产业,观众的观影趣味也随之发生转变,香港的社会构成与历史背景复杂,加之香港地理面积较小、人口数量少,不足以支撑其拍摄制作高成本电影,警匪片的优势便在此时得以发挥。警匪电影情节跌宕起伏、节奏紧凑,将普通人接触不到又真实存在的刀光剑影和喋血街头简单明了地搬上银幕。由于警匪电影通常采用当街实景拍摄的方式,影片的真实感在观影过程中辅助观众宣泄平时累积的负面情绪,各个影片极具张力的电影表现则可以在短时间内充分满足观众的观感体验,尤以警匪动作电影中的人物形象可以在不同程度上满足观众的伸张正义心理需求,故而警匪片在可以适应不同阶层的观众的情况下自然而然地拥有较为庞大的观影群体。这段时间内,成龙的《警察故事》系列电影将功夫元素与警匪元素巧妙结合,形成了一种新的警匪片拍摄范式。随之而来的20世纪90年代成为香港电影最后的辉煌时期,《重案组》、《飞虎雄心》、《冲锋队之怒火街头》、《古惑仔》等电影在票房以及观众口碑和各类电影节奖项上均有不俗的表现,成立于1996年的银河映像拍摄的影片更是令警匪片的艺术水平有了质的飞跃。
  1997年,横空出世的《泰坦尼克号》一路高歌猛进登上了全球票房排行榜的首位,同年香港出品的电影票房冠军则是功夫片《一个好人》,而其票房甚至不足前者的一半。打败了《一个好人》的《泰坦尼克号》标志着好莱坞在全球电影市场范围内卷土重来,数字技术影片的兴起使得香港赖以生存的海外市场开始沦陷,而香港的本土市场也没有足够的能力可以支撑大成本电影的投入。在香港电影持续走低的过程中,很多优秀的香港导演和演员开始进军好莱坞,大量的人才外流导致香港电影业在市场持续走低之后又出现青黄不接的情况。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003年内地与香港的《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下简称CEPA)签订后,作为同样被囊括在协议中的香港电影,也拥有了一系列的政策支持。随着CEPA及其补充协议的陆续签订,内地向香港开放庞大的且充满活力的电影市场并提供香港电影人施展抱负的舞台与资金支持,优渥的政策条件的出台给本已岌岌可危的香港影坛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协议签订之后的第二年,无间道系列的第三部《无间道Ⅲ:终极无间》作为CEPA后第一部香港与内地的合拍片登陆内地院线便收获了3700万人民币的票房,排在当年票房排行榜的第三位。近年来,随着内地与香港的联系日益密切,越来越多的香港电影走进内地电影市场。2010年至今多部警匪片诸如:《窃听风云》系列、《风暴》、《扫毒》、《毒战》等在内地均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2016年银河映像成立20周年推出的《树大招风》更是用另一种新的形式重新诠释了警匪电影。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政治经济结构的变化,香港警匪电影也从一开始最单一的讲述剧本中应表现的警匪冲突逐渐被丰富了内涵,导演将处在电影工业体制内的类型与自身的道德观念与情感相融合,让类型片以一种新的面貌出现在电影市场。
  二、影片叙事内涵的转变
  通常来说,华语电影的叙事以线性叙事为主,其中最为经典的叙事手段应为戏剧结构,即影片发展顺序符合起、承、转、合的因果关系。虽不一定严格恪守规则将结局放在影片的最后,但影片中所有事情的发生一定存在连续的因果关系。1986年由吴宇森重拍的《英雄本色》打破了1967年龙刚导演版本的影片故事中警匪正邪的二元极端对立场面,导演将个人情感注入影片之中,更为注重表现电影中的江湖道义与英雄气概。此外,吴宇森还将“暴力美学”解构融入影片的画面语言,以浪漫优雅的形式解构暴力血腥的镜头引得很多电影争相模仿,也让《英雄本色》一时成为香港警匪电影的标杆之作。
  相较于传统叙事结构,新世纪来的警匪电影在叙事结构的把握上则显得更为灵活,各类传统的叙事方式如同变奏曲般被杂糅在一起。在导演的手中,冲突不一定要作为推动故事发展的唯一动力,故事可以分段,可以交叉,甚至可以套层出现戏中戏。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也不一定必须完整地串联起前因后果,可以将时间或者空间作为不变的量,展示相同空间不同时间或者相同时间不同空间所发生的事情,而在这些场景中,推动情节向前的可能是道具、表情、场景、情绪等等。相应的,灵活的叙事结构也会使影片出现更具张力和开放性结局。

推荐访问:嬗变 香港 警匪 研究 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