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亡羊补牢”,先“曲突徙薪” 绿特防蓝中和双,亡羊补牢金水木

  多年教学实践证明,六年级学生对有关分数的计算正确率很高。一方面,四年级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五年级的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是学生的已有学习经验,而小数与整数计算的运算律和运算规律在分数领域同样适用。学生能够把已有知识经验顺利迁移到分数计算中。另一方面,分数计算可以在计算过程中约分,且分子分母数目都不太大,即使数目很大,也可以通过运算技巧“瘦身”,化繁为简。但最近两年,学生有关分数的计算状况不容乐观,错例花样百出,不得不引起笔者的思考。在研究学生错例中,我努力与学生对话,寻找错因,分析归类。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常有如下五大类型错误。
  1. 约分后遗症(约不清、漏数)。
  分数计算中,最常见的是约分导致错误结果。有的结果没约成最简分数或整数(如图1所示);有的约分没结束,最后结果不是最简分数(如图2所示);还有的学生约分后相乘时漏看数,或看错符号(如图3~5所示)。这些错误都是约分引起的错误,我们姑且称这样的计算错误叫“约分后遗症”。
  这些错误不容小觑,从错误中可以读出学生的学习情感欠专注,书写缺乏耐心。
  2. 草木皆是兵(加减全来乘)。
  有部分学生,知道乘法的计算方法,但在计算过程中,算着算着,就云里雾里的,把加减法当乘法计算,从而在计算过程中进行约分,导致结果错误。
  ■-■÷■+■=■-■×■+■=■-■+■=■
  -■+■=■
  3. 乱点鸳鸯谱(按自己的“法则”算)。
  六年级学生把整数、小数中的运算律和运算性质直接迁移到六年级的分数计算中,本应是很简单的事情,但学生出现的下列错误,真让人大跌眼镜,足以暴露出知识点间的交接存在遗漏。看这些学生的思考与做法。
  有少数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的知识结构中,没有建立乘法分配律的数学模型,只是主观臆断,看哪几个数凑起来好算,无视算法与算理,按自己的意愿硬凑到一起。
  4. 算理没弄明(无视运算顺序)。
  有位学生计算■+■×■时,很快算出结果是■。
  师:你是怎样计算的?
  生:因为■+■=1,所以先算■+■=1,再算1×■=■。
  师:这道算式有加法和乘法,你觉得先算哪一步?
  生:乘法!
  师:那为什么你先算加法了?
  生:因为正好得1,就当成乘法分配律算了
  师:这题应怎么变化一下,就可以用乘法分配律计算了?
  生:当算式是“■×■+■×■”时,才可以用乘法分配律。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如下:
  5. 口算基础差。
  还有少部分人,对简单的分数计算问题,明明可以唾手成功,但却在非常简单的口算中出错,例如:21-21×(■-■)=21-21×■=21-3=19。
  纵观上述列举的问题,分析学生的个体因素,可归纳为三大原因:能力问题——不会算;态度问题——不想算;精确问题——算不准。此三大原因又可以合并成一个问题,即运算能力的培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应该培养的学习习惯是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如何让计算问题来个华丽转身?这是我们一线数学教师翘首以盼的答案。笔者从分析中采取了一些措施,作了一些尝试,收到了非常明显的效果,期待与大家进一步分享与商榷。
  1. 积累计算经验,引导“推理”与“迁移”。
  从计算现状看,学生的知识链断链严重,身为六年级的数学教师,就要采取补救措施。特别是对“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乘法交换律a×b=b×a”“乘法结合律(a×b)×c=a×(b×c)”“乘法分配律(a+b)×c=a×c+b×c”“减法基本性质a-b-c=a-(b+c)”“商不变规律a÷b=(a÷c)÷(b÷c)或a÷b=(a×c)÷(b×c)(b,c≠0)”“积不变规律a×b=(a×c)×(b÷c)(c≠0)”等系统地比较和梳理,在脑中构建算理算法。一窍通,百窍同,算理掌握牢了,才能保证整数、分数、小数等计算的正确性。在四、五、六年级的交接中,教师要清楚教材的编写系统,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恰当引导推理,让整数计算方法作为基本的学习经验,推理出小数的计算方法;到六年级,再把整数与小数的算理算法作为基本的学习经验,迁移到分数的计算学习中,从而形成良性循环。这是“曲突徙薪”的第一步。
  2.强化学习数感,培养“会算”与“算对”。
  “算什么?”“怎么算?”“为什么?”这是计算教学面临的三大问题。张丹教授指出:运算能力首先是会算和算正确,而会算不是死记硬背,要理解运算的道理,还要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等。如此看来,制定切实可行的训练计划是必不可少的。正因为教学中缺乏对计算知识的理解和训练,才造成计算能力普遍下降。掌握了算理算法后,进行定期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每节课的课前五分钟,要进行简单的口算、简算、估算等训练,每天晚上布置10道计算题,可以是四则混合运算、连乘、连除、简算等,其中包括方程的训练。还可以把典型的计算题形成题库发到学生手中,每天请家长配合训练检查其中10道。这样在练习中就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数感。《课程标准》给数感赋予了更深的内涵,指出对数的感悟包括三个方面:数与数量、数量关系以及运算结果的估计。因此,应把数感培养放在教学的首要地位。“会算”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算对”关注了学习的结果,让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并重,才是优质学习的保障。这是“曲突徙薪”的第二步。
  3. 坚持积极评价,促进“速算”与“优算”。
  速算与优算是我们计算教学的追求和目标。训练时,我们要做好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如开展班级内、年级间的“计算小能手”比赛,以赛带学,以赛促练;在批改作业时,尽量面批,多静下心来听听学生是怎么想的,这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也是寻找错因的最好途径;坚持激励性评语,“你的方法真好,能与大家分享一下吗?”“恭喜你全对,如果能再快一些就更棒了!”让学生充满学习的自信, 有目标、有兴趣、有动力。这是“曲突徙薪”的第三步。
  计算能力提高了,数学学习颇有“提领而顿,百毛皆顺”之感。故想到补救“亡羊补牢”之计——“曲突徙薪”。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新民路小学)

推荐访问:曲突徙薪 亡羊补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