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纺院的前世今生 常州纺院

  百年老校,始于唐闸  穿越百年时空,来到1912年的唐闸。当时,大生纱厂经过张謇十余年的苦心经营,已经步入发展正轨。但是,纺织工程技术仍然完全依赖洋人,机器的购买、安装、生产、维修等大小事务均完全由洋人裁夺。长期受制于洋人的状况让张謇十分忧心。
  为了实现纱厂在技术领域的独立,1912年4月,张謇借资生铁厂的空房用作教室,创办“纺织染传习所”,培养本土纺织工业方面的技术人才。
  张謇由此开创了厂办高校的新模式,这是他一生职业教育探索实践中最具开创性和影响力的高职教育典范。他坚定地认为,厂办学校具有“工场机械之富,江海交通之利,教员易致,学生易于参观之便。”
  1913年,张謇捐资在大生纱厂的东南侧兴建校舍,并将校名改为“南通纺织专门学校”。同年,他着手筹建实习场所,1914年3月建成全国第一所纺织实习工场。
  彼时,学校课目参照美国费城纺织专校课程设置,聘用英、美纺织专校毕业的黄秉琪、丁士元任教授。学校每周为学生安排固定的实习时间,并安排学校老师或专业工程师负责指导。随着机器的不断添置,实习场所逐渐细划为纺织、针织、提花手织、金工、染色等。学生将书本知识运用到技术操作中,又在实践锻炼中巩固了知识。
  从史料照片上可以看到,当时学校的教学楼上悬挂着张謇亲笔题写的校训——“忠实不欺,力求精进”。校园内师生宿舍楼、食堂、体育场、图书馆等设施逐渐落成,不断完善,为师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了较好的硬件设施。
  据《唐家闸》一书记载,“1918年,该校毕业生协助上海厚生纱厂安装新机成功,结束了我国近代纺织机械安装一味依靠洋人的状况”。1921年,纺校学生更是承担并完成了大生三厂全部纺织机器的排布和安装任务。突出的教学成果和社会影响力使得纺校声名鹊起。全国各地乃至海外学子纷至沓来、报考学习,而各地的纺织厂更是前赴后继来校招聘技术人才。
  1927年,南通纺织专门学校改称“南通纺织大学”。1928年,南通的农、医、纺三所学校合并称“南通大学”;1930年改称“南通学院”,分设医科、农科、纺织科。1932年增设染化系与高级纺织专业学校即纺校高织班,培养当时纺织企业紧缺的技术人才。1938年,南通沦陷,唐闸校舍被日军侵占,纺织科迁至上海办学。直至1949年南通解放,学校才重返唐闸母校复课。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南通学院纺织科迁并上海,组建“华东纺织工学院”(后改称中国纺织大学、东华大学)。
  南通学院纺织科是当时全国仅有的以纺织命名的高等院校,被国内外认定为是中国唯一的单科性纺织技术教育高等学府,有着 “中国纺织界之摇篮”、“中国纺织黄埔军校”的美誉。
  从1912年学校创立至1952年迁校上海的40年里,学校为我国纺织工业培养了众多人才。他们遍及全国各地,相当一部分人成为中国民族工业中最早的一批纺织技术骨干力量,为我国纺织教育的早期现代化、纺织工业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百年情思,薪火传承
  1957年,南通纺院面向通棉一厂、二厂、三厂以及崇明纱厂的工人子女招生。这些厂的前身均是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此番恢复招生是为了培养服务于生产一线的技术人才。通过选拔考试,从1080名报名者中,学校择优录取了112人。这一批人成为南通纺院复校后招收的首批学生。
  现年76岁的钱宏裕是这批学生中的一员,他对当年在纺校的学习生涯记忆犹新。他回忆道,当时学校只有两个班,并且都是棉纺专业,教室设在通棉一厂俱乐部对面一栋楼的二楼,条件十分简陋。由于学校不提供食宿,钱宏裕每天要从位于十里坊的家步行到学校上课。初进校时,他们学习力学、几何、棉纺等课程,专业课使用苏联教材。
  传承张謇“知行并进”的职教思想,到二年级时,学校在文化课之外,增设了实习课。学生们在工厂提供的车间里实习锻炼。细纱、摇纱……钱宏裕在那里学会了后纱相关工序,掌握了机台维修技能。在后来的职业生涯中,这些知识与技能帮助他在通棉三厂、四厂、五厂、纺织实验厂等单位大显身手,发挥了骨干作用。钱宏裕感慨,是母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让他终身受益。
  钱宏裕做过一次统计,曾经的同窗中中层干部以上者占到总数的几近一半。他们在各自岗位上的突出成就再一次验证南通纺院教学育人的成功。
  后来,南通纺院几易校名,1999年,学校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如今的纺院,是占地面积700多亩,建筑面积232299平方米,拥有11000多名学生、600多名教职工的综合性高职院校。
  学院传承和发扬“校中厂”“厂中校”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创建了一批体现专业特点的实训基地,积极为社会提供培训服务和技术服务。学校还与企业合作,建立了实训基地“知行园”,引进纺织服装企业及设备,让学生在“生产车间”、“企业驻校研发中心”、 “大学生创业工作室”等场所锻炼自我,在实践中提升能力。在与新疆、甘肃等省内外高职院校和职教中心开展的广泛合作中,学校积极促进办学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互动,弘扬张謇“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的职教思想。
  秉持开放办学的理念,学校较早地成立了中澳合作的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堪培门学院,与澳大利亚、韩国、德国、法国等国家合作院校互派教师进行培训、讲学和学术交流,在开展国际合作交流中不断增强办学水平和影响力。
  2006年,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取得了全国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的成绩;2007年,学校被确定为江苏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2008年,学校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院校;2011年6月,学校顺利通过国家验收成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
  百年华诞,共创盛典
  2012年11月6日,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即将迎来建校百年、复校五十五周年的校庆盛典。
  百年校庆的标识公开征集方案,层层评选而定。最终确定的校庆标识是由纺院教师端木志坚设计,造型独特、涵义深刻。整个标识将汉字中的“纺”、“百”、“庆”和阿拉伯数字中的“100”巧妙地融合,形态上好似挥动彩带的舞者,流动舒展,洋溢着青春激情。大红的色彩传递着吉祥、热烈与斗志。标识还酷似汉字“高”字,寓意着南通纺院将继续领先高职教育步伐,创造新的辉煌。
  校庆当天,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将举办文博馆开馆揭牌仪式。这是一座融张謇职教思想、沈寿刺绣、中国家纺、南通色织土布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设计精巧,展品丰富。学院院长王毅介绍:“文博馆不仅是对学校百年发展、校本文化的呈现,更是对南通地域文化、纺织文化、张謇职教思想的立体展示。”届时,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顾秀莲宣布开馆,江苏省副省长曹卫星以及原全国政协常委、张謇嫡孙张绪武为文博馆揭牌。
  在纺院校园,张謇的雕塑、浮雕、崇謇楼等无不诉说着这所百年老校与张謇先生的历史渊源。纺院还成立了张謇职教思想研究会,传承、发展先生的理念。全国张謇职教思想学术研讨会将在校庆日当天召开。会上,纺院马斌教授主编的《张謇职教思想研究文选》将亮相,它是纺院张謇职教思想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
  众多丰富多彩的校庆活动早早地在学校拉开了帷幕。学术研讨会、校友讲座、征文大赛、摄影大赛、演讲大赛……广大师生积极参与,他们用手中的相机、笔下的文字、美妙的歌声、深情的诗篇等表达自己对学校的深切热爱与诚挚祝福。已毕业的学生从全国各地赶来,他们回顾校园生活,探望昔日老师,为校庆出谋划策。整个纺院,充满校庆即至的喜悦祥和。
  100年栉风沐雨,100年砥砺追求,100年瞩目成就。站在百年校庆的新起点,我们期待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再续辉煌!

推荐访问:前世 今生 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