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否定副词“莫”字的演变历程|否定副词

  摘 要:“莫”作为否定副词,经历了从上古到中古的发展,不仅可以表示一般性否定还可以用来表示禁止性否定。“莫”字的用法也随文化发展不断深化,既可以做无定代词也可以做否定副词。这些都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否定副词 “莫” 演变历程
  一、“莫”的来源
  在《说文解字·茻部》中:“莫,日且冥也。从日在茻中。”其本义为“日落的时候”(与现在的“暮”同义)但在文献中很少使用。在古汉语中绝大多数情况下,引起学术界激烈争辩的是“莫”的词性。
  古代汉语中时常以一种否定词来做代词,用来表示“无”和“无物”的意思。这类词中最为常见的是“莫”字。“莫”使用的很早,其中《易·益卦·上九艾辞》“莫益之,或击之”和《诗·周颂·小毖》“莫予井蜂,自求辛蛰”的两“莫”都是无定代词,表示“没有人”。“莫”在先秦作品中,大致都可以解释为无定代词。
  在如今一些教材中,关于“莫”的释义,都为“无定代词”。这也是当今学术界的主流观点。另一类认为“莫”是副词,其代表是周生亚,他在《中国语文》上曾撰文指出“莫”应是“表范围的否定副词”。[1]第三类的代表是韩学重的《古汉语研究》上撰文提出,“莫”的词性应是动词。还有观点认为“莫”同时具有代词、动词、副词三种词性。许多人会根据上下文意来判断“莫”的词性,但这种方法不够严密,经常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情况。例如:
  (1) 莫我知也夫!(《论语·宪问》)
  (2) 至美素璞,物莫能饰也。(《盐铁论》)
  在上面两个例子中,对于“莫”的解释应该是相同,但马汉麟在《古汉语语法提要》中将“莫”解释为“没有什么”,词性为无定代词。而何乐士在《古代汉语虚词通释》中却将上面例子中的“莫”解释为“不”,词性为否定副词。
  一般而言,一个词在特定的句子中,词性只可能是一种。然而对同一个词的不同的理解,会得出不同的词性认定结论。我们应以词性为依据来确定文意,而不能以文意为依据来判定词性。因为词性是由词在句中所起的语法功能决定的。全面把握“莫”的词性,我们要对“莫”的语法功能进行全面的分析。
  二、否定副词“莫”的产生
  1.否定副词“莫”的产生的语义基础和条件
  解惠全认为:“实词的虚化,要以意义为依据,以句法地位为途径。”杨荣祥认为:“语义基础是副词形成的基本条件,句法位置是副词形成的决定性条件,语用因素是副词形成的外部条件。”[2]否定副词“莫”由无定代词语法化而来,上古“莫”前面一般有一个先行词,“莫”兼有否定和称代功能,在句中充当主语,由于先行词的消失,“莫”的称代功能逐渐泛化,否定义更加凸显。但“莫”的句法位置却未变(动词之前),其时,置于首位的名词,其主语性质明显,“莫”的否定作用由前指主语转变为后指动词,谓语动词成为“莫”的否定对象。此类的“莫”已变为否定副词,而位于动词之前的句法位置则进一步固定了语法化的结果。
  2.从代词到副词的语法化机制
  ①“莫”与名词性成分的联系中断
  一般而言,“莫”作无定代词都紧随其复指的名词之后。即使“莫”前面的所指对象不出现,“莫”在句法上则是小句的主语。但当“莫”与指称对象距离变远,回指作用弱化,语义指向句子的谓语部分。虽然“莫”在句中或许可以勉强解释为“无一人”,但其否定对象已经转移到后面的动词,语义指向发生了变化,它由主语变为动词的限定语。试比较两例:
  (3)诸将皆莫信。(《史记·淮阴侯列传》)
  (4)莫往莫来,悠悠我思。(《诗经·邶风·终风》)
  同是位于动词之前,作为无定代词的“莫”起初是紧随前面的名词性成分的,并对其起否定作用。如例(3)中位于“诸将”之后的“莫”,例(4)句中没有出现复指对象,而且言说者和听话者都是单数时,“莫”复指范围缩小。我们将“莫往莫来”理解为“无人往也无人来”。这个“莫”在语义上与一般的代词“莫”有所不同,它不再呈现与名词性的、集合意义的单位在语义上密切联系的特征,而是与其后的动词形成了更为紧密的语义联系,此时“莫”逐渐向否定副词发展,甚至已经是副词了。
  ②句子语气的变化
  a.在反问句中
  在反问句中,“莫”也呈现向副词发展的趋势。试比较两例:
  (5)莫我知也夫!(《论语·宪问》)
  (6)小子何莫学夫《诗》?(《论语·阳货》)
  例(5)是感叹句,“莫”可以解释为“无一人,没有一个人”。例(6)是反诘句,以反问加强劝说的语气,用来表示忠告。这个“莫”相对于充当无定代词则更倾向于否定副词。由于疑问代词“何”在“莫”前面,“莫”与主语的距离较远,复指作用呈弱化态势。可见,在疑问句中且前有疑问词“何”时,“莫”呈现两解的可能性。这表明“莫”的词性与句子语气变化有联系,也与“莫”同主语的距离有关系。
  b.在祈使句中
  无定代词“莫”的三个义素最初都是前指的。随着义素的脱落,特别是句子语气的变化,这一发展趋势愈益强化。当“莫”在祈使句中,句子就有禁止、劝戒意义时,“莫”只能理解为“不要”、“别”的意思,其指代意义完全消失,随之消失的是代词性质。如:
  (7)德音莫违,及尔同死。(《诗经·邶风·谷风》)
  (8)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莫”向禁戒副词发展是“莫”语法化的另一个方向。“莫”用于表劝戒,上古前期已萌生,至唐宋时期。直到现在使用十分广泛,在某些方言中(如湘方言),“莫”仍是一个最常用的表劝戒、禁止意义的副词。
  总而言之,任何语言现象的产生和发展都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否定副词“莫”的产生和演变莫不如此。作为古代汉语中一个具有代表意义的常用词,“莫”字还有许多值得我们深层挖掘,我们仍将“上下而求索”。

推荐访问:副词 探究 演变 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