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传长征路 薪火相传

  70年前,举世闻名的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不仅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新中国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瑰宝。70年的沧桑巨变,新时期的风雨征程,无时不需长征精神的感召,无时不需长征精神的激励。人民警察因其职业的特殊,更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仰、坚强的意志品质,更需要不断在长征这本鲜活的教科书中汲取营养,身体力行地传承长征精神。为此,2006年9月至10月,人民公安报社发起并组织了人民警察“重走长征路”活动。
  有幸成为从全国180万公安民警中挑选出来的31名队员中的一员,我感到无比光荣与自豪。在31天的征程中,踏在先烈们洒过热血的土地上,我一直在思考并体味着长征精神的博大与精髓。我在用虔诚和感恩的心灵丈量着长征路上的每一寸土地,感受红军战士们的足迹,感悟着长征精神。
  
  南昌集训
  
  9月5日,全体队员前往人民警察“重走长征路”活动集结地――江西南昌报到。当晚9时,组委会召开第一次队员大会。会上,组委会领导宣布了纪律,并将全体队员分成3个大队,另外,由人民公安报随队记者组成宣传大队,我作为例外,被组委会编进了宣传大队,并任副大队长,既当长征队员又当记者。
  9月6日早餐后,全体队员来到宾馆大院进行队列、接受队旗、行进中举旗训练。10时30分,召开全体队员大会。会上布置了每个队员在长征路上的调研任务,每人都领取了数十份《公安民警形象调查问卷》和《民警工作状况调查问卷》。
  下午1时30分,担负驾车任务的队员按车辆分组进行适应性驾驶训练。装饰一新的越野车贴着“人民警察长征”字样和人民警察“重走长征路”活动队徽。汽车牌照“长征-00××警”是公安部专门为此次活动定制的,“长征”为毛主席字体。
  下午4时30分,长征战前动员会召开。“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人民公安报社社长孙晓阳援引的毛主席对长征的概括精辟到位,使队员们激情满怀、士气高昂,也令人深深思索。
  是的,70年来,长征以它特有的精神魅力,给了中国人民无穷无尽的力量,此刻我的全身也充溢着这种力量。
  
  我们出发了
  
  9月7日,人民警察“重走长征路”活动全体队员从南昌驱车赶赴“红色故都”江西瑞金。瑞金是共和国的摇篮,也是中央红军长征的出发地。
  9月8日上午,叶坪村红军广场红旗招展,锣鼓齐鸣,人民警察“重走长征路”活动组委会在此举行隆重的出发仪式。公安部有关方面负责人、江西省公安厅有关领导和近千名当地群众、公安民警前来为我们壮行。
  在雄壮有力的《人民警察之歌》歌声中,94岁的老红军刘家祁郑重地向人民警察“重走长征路”活动队员授旗。31名长征队员整装待发,将沿着当年红军艰难而辉煌的路线,迈出人民警察“重走长征路”活动的第一步。
  上午9时40分,我们出发了,经过于都、赣州、上犹、崇义到达湖南汝城。路途中时雨时晴,雨过天晴后我们又能享受山林那醉人的绿色和清新的空气。在赣湘交界处的一段土石路上,15辆汽车卷得尘土飞扬,能见度不到10米,真有点硝烟弥漫的感觉。
  快到湖南时,我们下车步行,下午4时抵达汝城县境,受到当地公安民警的夹道欢迎,并接受了女民警的献花。
  
  湘南“红军墙”
  
  9月9日早晨,我们从汝城出发,冒着蒙蒙细雨,汽车在崎岖的山路上行驶了3个小时后到达宜章县城。在宜章县公安局城关派出所,我们见到了92岁的老红军谷文贵。老人见到我们非常高兴,并为我们签名留念。我将我的摄影集《一个警察摄影家的24小时追踪》赠送给他,老人特别开心,连声称好。
  下午1时,我们经临武、宁远到达道县。
  1934年11月,红军长征从道县经过,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和珍贵的革命文物,其中有座浮桥功不可没。这座有着700多年历史的浮桥直到今天还在使用。浮桥约有2米宽,几十条铁船一字排开。一条很粗的铁链固定住这些船,和船上横排的木板连为一体。当年红军过河时,浮桥下都是木船,现已换成了铁船,桥面上的木板也换了多次,但是固定船体的粗粗的铁链还是当年的原物。
  县城内的潇水大桥东边矗立着一堵墙,墙体高而宽,顶端“工农革命胜利万岁,工农革命努力奋斗”的红底白字标语十分醒目。据介绍,这堵墙叫做“红军墙”,原来是在潇水大桥西南角,因为县城建设改迁于此。当年红军长征经过时,一个14岁的小红军刚写完这条标语,尾随的国民党兵就来了。小红军没来得及撤走,牺牲在了敌人手中。
  绵绵细雨中,在道县的革命遗址旁抚今追昔,让人感慨万千。
  
  凭吊湘江勇士
  
  9月10日上午,我们从湖南道县出发,天气阴沉沉的,在崎岖的山路上驾车让人觉得并不舒畅。9时40分,我们到达广西灌阳县境,没想到广西境内的路况良好,山川景色也与湖南有所不同,似乎更秀美了些。天空也慢慢地放晴了,道路两旁青山如黛,起伏不大。
  当对讲机里传来当地民警的声音,说这就是湘江战役的主战场时,我的情绪很难立刻转过弯来。但随着解说员的进一步讲解,我眼前的山峦慢慢地褪了色,仿佛又回到了72年前。
  长征初期,红军成功突破了敌人的三道封锁线。蒋介石气急败坏,在湖南永州到广西兴安的湘江边布下第四道封锁线,下令桂系军阀李宗仁和白崇禧调派重兵把守。李宗仁和白崇禧担心和红军正面对抗损失兵力,迟迟不肯调兵,致使湘江多日无人把守。但由于受到左倾教条主义路线的影响,红军带着印刷机、造币机等大量物资,无法快速行军,错失了渡江的最佳时机。
  1934年11月中旬,突围的中央红军到达湘江边时,蒋介石已和李宗仁、白崇禧达成协议,布下重兵,8万红军被迫和30万敌人血战了5天5夜。12月1日,中央机关和红军大部队终于拼死渡过了湘江。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突围以来最壮烈、关键的一仗,我军与优势之敌苦战,终于撕开了敌重兵设防的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红军虽然突破了第四道封锁线,但却付出了巨大代价。中央红军和军委两纵队已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人。
  在灌阳县酒海井红军烈士纪念碑前,我们向烈士纪念碑敬献了花篮。烈士纪念碑耸立在离公路不到200米的一个地下河口处,因地下河口名叫酒海井而得名。1934年湘江战役中,红军撤退时来不及将伤病员安全转移,国民党反动派伙同当地土豪劣绅,将红军设在新圩下立湾村祠堂临时救护所的200多位伤病员捆绑起来,残忍地扔进了酒海井这条深不可测的地下河里。
  下午3时,我们来到兴安县界首镇。在红军堂,也即湘江战役红军指挥部所在地,全体队员面对毛泽东、朱德的挂像脱帽默哀,向英勇的红军将士们致敬。
  红军堂原先是当地人供奉神仙的“三官堂”,矗立在湘江岸边。如今,静静的湘江再也听不到枪炮声,再也没有被鲜血染红的恐怖了,它正默默地滋润着一方。
  
  难忘遵义
  
  贵州遵义,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与其说是一个地理概念,不如说是一个人文概念。遵义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到了现代,更以中国共产党在此召开的著名的遵义会议,奠定了它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也使遵义名扬海内外。
  9月17日上午,我们来到遵义市红军烈士陵园,举行庄严的宣誓仪式。陵园坐北朝南,面对湘江,背靠葱茏的凤凰山。凤凰山当地人又称为“红军山”。走进陵园,拾级而上,在陵园顶端的平台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气势雄伟的红军烈士纪念碑。碑的正面为邓小平同志题写的“红军烈士永垂不朽”8个大字。
  红军山上有一座青石圆坟,这便是著名的红军坟。坟前有专为游人祭奠而设的石桌,桌上香烟缭绕,游客们虔诚地祭奠为理想信念而牺牲的忠魂。70年前,红军长征到达遵义,有位红军卫生员经常为老乡看病送药,颇受老百姓爱戴。一天,他因给乡亲看病掉了队,被土豪劣绅杀害了。乡亲们冒着危险,偷偷地将他埋葬在他的牺牲地――桑木垭,并商议给他立个碑,但大家连他是何方人士、姓甚名谁都不清楚,只能在碑上刻上“红军坟”3个字。
  此后,没钱看病的乡亲们就把希望寄托在“红军坟”上,到这里凭吊、祈求的人常年不断,“红军坟”香火不绝。故事越传越广,越传越神奇。渐渐地,红军卫生员演化成了百姓心中的神灵。数年后人们才得知,他叫龙思泉,广西籍人。直到今天,大家还把这位卫生员称为“红军菩萨”。 1954年,遵义市政府将“红军坟”迁至红军烈士陵园。令人感动的是,“红军坟”虽然从桑木垭迁走了,但乡亲们又在原地重修了一座“红军坟”,依然延续着他们的追怀。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站在“红军坟”前,我真切地感受到红军的伟大与崇高。
  当天下午,全体队员在遵义市公安局聆听了老红军王道金的报告,并和当地民警座谈交流,我们深切感受到了长征精神在遵义这块热土上得到了传承和发扬。
  
  赤水河边的追思
  
  千里赤水,源于乌蒙,经滇黔川3省13个县市,百折不回,奔向长江。赤水两岸奇山秀峰,竹木青翠,有天之灵、地之气、水之魂,酿造出国酒茅台香飘四海,享誉五洲。“四渡赤水出奇兵”,中国工农红军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曾在赤水河畔上演。赤水河,已经和中国革命史、世界军事史上的经典战例紧密相连。
  1935年1月19日至4月上旬,中央红军在滇黔川三省交界处,绕着赤水河迂回转战,四渡赤水,“硬生生地从几十万大军的包围中突了出去”。
  9月18日上午,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我们从遵义出发,驱车140公里,来到仁怀市茅台镇。茅台镇是红军三渡赤水的渡口。我们冒雨瞻仰了红军四渡赤水纪念碑,并来到当年红军渡河的渡口。如今,在红军渡河的地方,已经建起了一座坚固的公路桥。河东建有一个带亭子的长廊,那儿标明了是三渡赤水时毛泽东主席渡河处。
  我伫立在赤水河边,任凭雨水流落满面,看着缓缓流淌的赤水河,试图想象它当年的颜色和红军渡河的情景。烟雨朦胧中,我仿佛看到在远处的群山中有一队人马向我们走来,走进了我们心里。
  
  向往金沙江
  
  云南省曲靖市位于云贵高原中部,素有“入滇锁钥”之称。9月21日,我们从贵州抵达曲靖。红一、二方面军在长征途中先后两次经过曲靖,历时30多天,行程2300多里,粉碎了敌军的围追堵截。
  9月23日,我们经过了开拔以来最难走的一段路――云南元谋至四川会理段,到达元谋县金沙江边的龙街渡,这里是1935年红军长征途中著名的“巧渡金沙江”的佯攻地点。
  “金沙水拍云崖暖……”毛主席豪迈的诗句早就让我对金沙江充满了向往。今天,滔滔不绝的金沙江水依然咆哮着向前冲突,不屑向懦夫侧目。可是,1935年5月3日至9日,在7天7夜的时间里,数万红军主力就靠7只小船从容地过了江,让数十万尾追之敌望江兴叹,彻底粉碎了蒋介石企图围歼红军于川滇黔边境的狂妄计划。站在金沙江边,再次吟诵毛主席“金沙水拍云崖暖”的诗句,我对诗人处险不惊的统帅气度和在取得这一“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之后的轻松、愉悦心情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离渡口不远的龙街民房墙上,至今还保留着当年红军留下的标语。“不当挨饿挨打的白军,大家当红军去”,“组织抗捐军,反对苛捐杂税”,“官兵平等,反对白军官长打骂士兵”……标语简明扼要,易记易懂。在同一座房屋的东墙上,还有一条现代的标语:“争创平安江边,实现全面小康。”
  下午6时,我们到达四川会理。
  
  彝海结新盟
  
  9月25日上午,我们从四川冕宁县城驱车前往大凉山彝区,来到彪炳史册的“彝海结盟”地――彝海。路途中,满眼是高山、密林、奇峰、怪石。山谷幽静,只有小溪在深谷中低声絮语。山谷和森林间雨雾蒙蒙,白云缠绕在山腰,真是美轮美奂,也给彝区增添了神秘的色彩。在“彝海结盟”纪念碑前,身着彝族服装的解说员沙玛依姑向我们讲述了红军在彝海的传奇。
  “彝海结盟”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传奇,一位无产阶级的将领同奴隶制社会一位部落的首领歃血为盟,成为红军正确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的典范。“彝海结盟”保证了红军顺利通过彝区,为红军抢占安顺场、飞夺泸定桥赢得了宝贵时间。
  后来得知,解说员沙玛依姑的爷爷就是当年被小叶丹派去打探红军消息的沙玛尔各。结盟时沙玛尔各担当着彝族的毕摩,毕摩的主要职能是主持宗教仪式和传播彝族文化。沙玛依姑饱含深情地述说着“彝海结盟”的传奇历史。他说,彝族人民对红军有着深厚的感情,对人民警察也一样,因为你们是人民的保护神。朴实的话语让我们很受感动。
  随后,我们和冕宁县公安局彝海派出所全体民警在“彝海结盟”处庄严宣誓:“使命同担,荣辱与共,民族团结,携手长征!”庄严的宣誓声响彻彝海上空。
  “彝海结盟,红军借道传佳话,民族大义情深;薪火相传,民警携手续赤诚,长征精神永恒。”这是我在彝海即兴作的一副对联。
  
  大渡河作证
  
  9月25日晚上在石棉县城,26日晚上在泸定县城,我都是在大渡河的涛声中入梦的。我们这两天入住的旅馆里,推开窗户就可以看到滔滔的大渡河。
  大渡河是岷江最大的支流,人称天险。1863年,太平天国名将石达开在此全军覆没,留下了让人难忘的历史悲剧。72年后,同样是在大渡河安顺场,蒋介石叫嚣要让红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但是,历史并没有重演。在这里,红军粉碎了蒋介石的“围剿”计划,创造了军事史上的奇迹。滔滔大渡河,记录了一段令人荡气回肠的历史。
  红军在大渡河畔的战斗,有两个具体场景:“安顺孤舟”和“飞夺泸定”。与红军的其他战斗相比,大渡河畔的战斗更能体现“狭路相逢勇者胜”的特点。
  安顺场渡口一叶孤舟上的18名勇士、泸定桥13根光溜溜铁索上的22位英雄,其个人的战斗素质和勇猛精神,经常被我们提高到了决定整个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高度。
  在安顺场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翔实的资料向我们再现了孤舟强渡的情景。同样建在大渡河畔的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造型独特,融合了川西民居、明清古民居的元素。屋顶模拟天安门城楼,寓意“13根光秃秃的铁链托起了共和国”。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前的雕塑极具张力,让人过目难忘。
  9月26日下午,我立在清康熙御笔亲题桥名的泸定桥头,只见河水汹涌咆哮,奔流不息。走在13根铁链支撑的桥面上,觉得颤颤巍巍。不知22名勇士当年过桥时是否有风、有雨,但我知道桥上的木板大部分被抽走,只有13根碗口粗的铁链微微起伏,敌军一个团早已在桥头筑好了工事,枪林弹雨时刻“恭候”着。我想那时的天空应是血红色的,勇士们的躯体匍匐在铁链上,犹如雕塑般孔武有力、无所畏惧……这样的气势足以让敌军胆寒。
  红军的英勇壮举,汹涌咆哮的大渡河曾经见证并经年歌颂着。
  
  翻越夹金山
  
  红军长征中最大的自然险阻莫过于雪山和草地,那里特殊的地形地貌加上恶劣的气候,给红军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1935年6月7日,红一方面军进入宝兴县境,继而挥师北上,征服了长征路上的第一座大雪山――夹金山,在山北小金实现了与红四方面军的胜利会师。
  夹金山藏语名字叫宁旺亚布,总面积840平方公里。它位于四川省宝兴县与小金县交界处,山顶王母寨海拔4114米。当地人传说夹金山是神山,凡是能活着爬过夹金山的人,都是托了山神菩萨的福。
  夹金山的气候变化无常,山下可能温暖如春,山上却雪花纷飞。有时风雪交加,狂风吹得厚厚的积雪一堆堆地坍塌,把人深深地埋进雪里,有时又骤然呈现晴空丽日,积雪的强烈反光把一些人的眼睛刺成雪盲。红军翻越夹金山时,还遭到了冰雹的袭击,大雪夹杂着鸡蛋大小的冰雹,铺天盖地地向人们砸来,一些伤病员倒在雪地上再也没有起来。靠着顽强的毅力,穿着夏装的红军终于战胜了大雪山。
  9月28日早晨,在当地同行的殷殷嘱咐中,我们从宝兴县城向夹金山进发。临行时,车内的海拔表显示:930米。驱车到达2500米时,我感觉头有点晕。海拔2600米时,有辆车轮胎爆裂。在等待修车时,我们发现夹金山素有“小黄山”的美誉果不其然,奇松、怪石、云海与黄山真的很相似。白云、蓝天,悬崖陡峭,谷深峡幽,湖泊明净,瀑布飞溅,风光旖旎,让人流连忘返,很难与教科书中有关红军艰难过雪山的场景联系在一起。当行至2750米时,全然不同的气候扑面而来。雾雨蒙蒙,能见度极低,道路泥泞,车只能蜗牛般爬行,明显感到气温也降低了。
  到达海拔2900米时,我们停车,全体队员背起行囊。简短的动员后,凭着一股豪情,我们举旗向山顶冲去。数十米后,便有人感到气喘吁吁,体力不支,这才想起当地同行“山顶上不可跑步”的叮嘱。因为我肩负着摄影的任务,必须跑前跑后,不一会儿就觉得胸闷喘不过气来,全身大汗淋漓,有时不得不坐在岩石上小憩片刻。带队领导劝我随车上山,我坚决地表示:“就是爬我也要爬到山顶!”几百米过后,我慢慢地适应了,终于圆满完成了拍摄任务。下午1时许,我们顺利抵达集结地。此处的海拔为4050米,这是我平生登上的最高山峰。
  下午4时左右,我们到达小金县达维乡,这是当年红一、四方面军胜利会师的地方。在胜利会师纪念碑前,3名藏族小学生生动地向我们讲述了当年红军会师的场景。随后,我们来到这3名学生所在的小学,向6名特困学生捐了款。
  
  我陷入了沼泽
  
  10月1日,我们前往位于四川省红原县瓦切乡的日干乔大沼泽,以穿越红军当年走过的草地这一特殊的方式纪念共和国的生日。
  沼泽地天气变化无常,即使是仲夏季节,也时而寒流滚滚,时而暴雨倾盆,狂风、冰雹随时可见。日干乔大沼泽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湿地――若尔盖湿地保护区的主要组成部分,海拔在3300-3500米之间,由于排水困难,因而畜牧利用率很低。
  早晨我们从驻地出发时,天上下着小雨,穿上毛衣仍觉得寒气逼人。9时后忽然放晴,湛蓝的天空中飘浮着朵朵白云,茫茫的草原一望无际,色彩斑斓,让人感到异常惬意。9时30分,我们到达目的地。在周恩来总理亲笔题字“红军长征走过的大草地”的石碑前,在为队友黄曼夫妇举办了简短而又隆重的婚礼后,我们肩背行囊,举着队旗向大草原挺进。
  刚开始时行走在草原上的新鲜感让人兴奋不已,大家高歌前进。不一会儿,草地慢慢地潮湿了,有的地方开始有积水,我们只好从一个草甸跨到另一个草甸跳跃前进,不时有队员踩入水中。见此情景,有的队员脱去鞋子,我也赤脚走在草地上,虽然阳光普照,但积水依然冰凉刺骨。越往草原深处积水越多,淤泥也越来越深,已分不清哪是草甸哪是泥潭。队员们相互搀扶并提醒着,小心翼翼地前进。
  为拍摄一个镜头,我准备跨过一条小沟。看见对面的青草很茂盛,感觉应该很结实,我抬腿便跨,跨过去的右腿却深深地陷入了沼泽地。我试着挣扎,不料越挣扎陷得越深,泥水很快淹到腰部。当地同行见状大声呼喊:“千万别动!”在队友们的用力拉拽下,我才脱离了沼泽,好在相机没受损失。
  经历此险后,我更真切地感受到了红军过草地时的艰难。当年正值秋天,又是雨季,本已滞水泥泞的沼泽成了漫漫泽国,遍地的积水散发出一股腐臭的气味。草地上野草茂盛,笼罩着阴森迷茫的浓雾,使人难辨方向,只有在太阳偶尔露面时才能修正行军路径。在沼泽中行走,破了皮的腿脚很快会红肿甚至溃烂,还常有小拇指粗的蚂蟥叮咬。草甸上河沟纵横,水寒刺骨,几乎每过一条河,都有身体虚弱的战士倒下。日干乔是当年红军战士爬雪山过草地与大自然抗争最艰苦的地方,无数英勇的红军战士长眠于这块布满“死亡陷阱”的大沼泽。
  当一身泥泞到达集结地时,我没有丝毫的凯旋感觉,但对长征精神又有了更深的体会。
  
  腊子口与“云贵川”
  
  “天险腊子口”是举世闻名的腊子口战役纪念地。10月2日下午,我们从四川若尔盖经甘肃迭部县城到达腊子口。
  在腊子口,我们看到峡谷两面悬崖峭壁对峙,当年的敌军碉堡至今仍坐落于腊子口一角。碉堡有两层,有数个机枪眼,30米左右宽的山口尽在可视范围内,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距腊子口不远处,甘肃省人民政府修建了腊子口战役纪念碑。纪念碑南、西两面镌刻着杨成武将军亲笔题字“腊子口战役纪念碑”;北面镌刻着腊子口战役简介和缅怀红军烈士的碑文:“腊子口战役的辉煌胜利将永远彪炳我国革命史册,在腊子口战役中光荣牺牲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傍晚,寂静的山谷中,只有腊子河水潺潺流淌,似乎向人们诉说着这里曾经发生的战斗场景。
  1935年9月,毛泽东、周恩来率领红一方面军越过雪山草地后到达腊子口。国民党守军沿朱李沟口、腊子口、康多、道藏、黑扎一带布设了数道防线,尤以腊子口为其防守重点,在桥头和两侧山腰构筑了碉堡,并在山坡上修建了大量防御工事和军需仓库,妄图凭借天险把红军扼阻于腊子口以南峡谷中。当时,红军左侧有卓尼杨土司的上万骑兵,右侧有胡宗南主力,如不能很快突破腊子口,就会面临被敌人三面合围的危险。
  民谚曰:“走过腊子口,活像过虎口。”腊子口是川西北通向甘南的门户,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腊子口虽险,但必须攻下来,否则红军只能掉头南下,重新回到雪山草地。毛主席在迭部县旺藏乡茨日那村下达了“三天之内拿下腊子口”的命令。
  夺取腊子口的战斗任务,交给了曾飞夺泸定桥的红4团。红军过了雪山草地,已基本没有了可以摧城拔寨的重型武器。一个被叫做“云贵川”的无名苗族战士的壮举在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位苗族小战士从贵州苗区入伍,没有名字,参加红军走过了云、贵、川,大家都叫他“云贵川”。他从小在家采药、打柴,经常爬大山,练就了一身攀登悬崖峭壁的本领。腊子口久攻不下,“云贵川”主动请战,用一根带铁钩的长竿钩住树根或岩缝,慢慢地往上爬,硬是从绝壁攀上崖顶,放下绳索。迂回部队便顺着这条绳索一个个地攀了上去。敌军没有想到,红军居然从陡峭的崖壁攀越上来,如神兵天降,一举解决了战斗。
  令人扼腕痛惜的是,在这次战斗中,“云贵川”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牺牲时只有十六七岁,连真实姓名都没留下。
  是夜,我们住在腊子河畔,离纪念碑仅数十米之遥。我试图想象苗族小战士的形象,虽然不具体,但很高大;虽然他没有留下姓名,但是我们会永远怀念他!
  
  六盘山上读诗词
  
  六盘山位于宁夏南部,海拔2800多米,为陕北、陇中高原之界山,泾水与渭水的分水岭。六盘山是红军长征翻越的最后一座大山。
  10月5日,我们驱车从甘肃会宁经隆德,于12时30分到达六盘山下,经过1个小时的攀登,来到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纪念馆由展厅、纪念碑、红旗造型的影壁墙、青铜雕塑等组成,展示了红军长征中的上百件遗物、文物和图片。
  据介绍,1935年10月7日,时值仲秋,天高云淡。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率领的红军指战员刚刚取得了青石嘴战斗的胜利,意气风发地登上了六盘山。望着晴空下随风飘扬的红旗,毛主席心潮澎湃,激情满怀,不禁吟道:“天高云淡,望断南归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同志们,屈指行程已二万!同志们,屈指行程已二万!六盘山呀高峰,赤旗漫卷西风。今日得着长缨,同志们,何时缚住苍龙?同志们,何时缚住苍龙?”
  正是这首气吞山河的《长征谣》,后来经毛主席先后8次修改,成为他的得意之作――《清平乐・六盘山》。如今,在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里,珍藏着毛主席4次改动的墨宝。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在六盘山重读毛主席的这首词,我的心中也产生了一种豪迈之情。词人当年“会景而生心”,写景则寓情于景,抒情言志则有感而发,辞以景生。在景物描绘与抒发情志的转换上,血脉融贯,一气呵成,全词富于思风天成、流转自然的流动之美。毛主席的《清平乐・六盘山》更是让六盘山扬名海内外。
  
  梦里回延安
  
  10月9日早晨,经过31天风雨兼程的人民警察“重走长征路”活动全体队员从革命圣地――延安,带着传承、弘扬长征精神的使命又将奔赴各自的岗位。泪水伴着期望在飞,车轮和着叮嘱前行……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著名文学家贺敬之的名句热情地讴歌了宝塔山、讴歌了延安在中国人民心目中的神圣地位。对于延安的向往由来已久,说到延安,浮现在脑际的是宝塔山、是窑洞、是延河、是枣园、是南泥湾、是杨家岭、是东方红、是艰苦奋斗和自力更生……这些特殊的符号和标志,瞬间便勾画出我的延安意象!
  10月7日下午和8日下午,我们相继登上了宝塔山,参观了延安革命纪念馆、杨家岭中共中央驻地旧址、枣园革命旧址、延安新闻纪念馆、陕甘宁边区保安处旧址,瞻仰了“4・8烈士纪念碑”,拜访了“八一”老年公寓的老战士……所到之处,有惊叹,更多的是感慨。
  1935年10月19日,历经千辛万苦,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中国工农红军来到陕北,后来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入驻延安,从此延安成为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指导中心和总后方。那时候的延安地处偏僻,交通闭塞,但延安是开放的;延安是落后的,但延安是创造的;延安是弱小的,但延安是不屈的、战斗的!中国共产党13年的“延安时代”无疑是一个伟大转折的时代。延安是党中央和红军“从万死之中觅取一生”后的落脚点,也是新征程的出发点。如今,在周身洋溢着幸福的延安人民身上,在欣欣向荣的建设场景中,我们感受到了延安精神的传承和发扬。
  别了!圣地延安。我们和络绎不绝、从四面八方而来的朝圣者一样来到你的怀抱,来寻求,来瞻仰,来探索,来看看究竟何以解除内心的困惑和疑问。我们把感叹和敬佩留下,带着思考和激励而归!
  今夜若有梦,怎不回延安?
  
  长征精神激励我们前行
  
  自9月8日从江西瑞金出发,经过一个月的艰辛跋涉,人民警察“重走长征路” 队伍追寻着当年红军的足迹,采取驱车和步行相结合的方式,经赣、湘、贵、川、甘等9省区,行程7000多公里,于10月7日胜利到达目的地――革命圣地延安。10月8日,我们召开总结大会,并举行文艺汇演,圆满完成了既定的各项任务。
  一路走来,我们参观了许多红军长征遗址和纪念馆,向红军烈士墓、烈士纪念碑敬献了花篮。在广西兴安的酒海井,当听说两百多名红军伤病员被土豪和国民党军队活活地扔进井中,我们震惊了。站在湘江战役遗址抚今追昔,我们深知,只有充满了革命理想,不怕艰难,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的军队,才能永往直前,战无不胜。我们艰难地翻越了海拔4100多米的夹金山,我们满身泥泞地穿越了海拔3500米的日干乔大沼泽。爬雪山时,为了拍摄队友爬山的镜头,我来回跑动,高原反应强烈,呼吸困难,几近晕厥;过草地时,我陷入了深深的沼泽……如此真切地感受到了爬雪山过草地的艰难,让我们深深体会到了长征精神,并将永远激励我们前进!
  一路走来,我们拜访了7位健在的红军老战士。他们对理想信念的追求和执著、对简朴生活的淡然,让我们非常感动,也让我们唏嘘不已,许多队友都落下了热泪。但从他们坚定的目光中,我分明感觉到有一种坚定的信念在支撑着他们,这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我们还慰问了杨与贤、杨书勤等公安英烈的家属,新时代英雄的壮举同样激励我们前进!在长征沿途,我们还与当地民警一对一地开展对口业务交流,探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在遵义、会宁、小金等地,我们还开展了社会调查、捐资助学等丰富多采的活动,通过上街宣传、填写调查问卷,宣传了党的公安工作政策,了解到当地群众对社会治安的看法和老区民警真实的工作、生活状况。
  一路走来,我每一天都在感动。我们感受到了沿途公安民警与各族群众的真诚与热情,感受到了红军精神在老区得到了传承和弘扬。晨雾中,远道而来的大妈为我们扭起了欢快的秧歌,说是要像当年欢迎红军那样欢迎我们;烈日下,少数民族朋友在寨前等候,为我们献上洁白的哈达,给我们带来了丝丝清凉;暮色中,戴着红领巾的少年向车队举手致礼,目送我们远行;黑夜里,当地公安局长带领民警连夜清理我们第二天要攀登的红军战斗过的山岗,自己却摔了一跤又一跤;风雨中,年迈的老民警站立在垮塌的路基旁为我们指路;尘埃中,四川同行为我们通行专门平整了3天的土路;黎明时分,依然还有很多网友在等待看我的长征新文章,博客每天近10000次的点击率,诸多网友的热情留言……面对这一切,我又怎能不感动?我有时无法抑制我的泪水。
  一路走来,我的心灵一次次受到撞击,一次次受到震撼。我不敢懈怠,不敢停留,虽然每天的睡眠不足5个小时,30天体重减少了19斤,但我毫不在意。我总觉得有一种无形的、神圣的力量在敦促我,在鼓舞我,在激励我。每天白天我们都在赶路和参观,晚上还要举行广场演出或与当地民警互动,此外,我还承担着宣传队员的任务,每晚都得交当天的新闻照片,参加碰头会,负责向人民公安报社传稿,在本地媒体开辟专栏并接受电台采访……由于我们晚间的驻地绝大多数没有宽带,无线上网耗费了很多宝贵时间,但不管忙到何时,我都坚持把每天的所见、所闻、所思用镜头和文字记录下来,我要见证红军的伟大与崇高,感受红军精神的永恒。
  对比先辈们的长征,我们的长征幸福无比。我们无衣食之忧,也无生命之虞,享受着他们带给我们的阴凉与和谐,但是,对照他们,我们似乎缺少了点什么!
  “人是要有点精神的!”我觉得我们可能就是缺少了这点精神,或者是这种精神不够坚定。红军长征精神,我觉得就是一种对理想、信念坚持的精神。人民警察“重走长征路”,就是要强化我们的这种精神,强化对理想、信念的坚持。
  对比先烈们,我们应为在公安工作中叫苦叫累而羞耻;对比先烈们,我们应为没有恪尽职守而汗颜;对比先烈们,我们应为没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惭愧;对比先烈们,我们应为没有努力工作而不安;对比先烈们,我们应为理想信念不够坚定而自省;对比先烈们,我们应为今天的幸福生活而感恩……
  伟大的长征精神永恒,伟大的长征精神永远激励我们前行!
  (本文系安徽省合肥市公安局新闻中心副主任、青年摄影家音卫东根据人民警察“重走长征路”活动手记整理)
  
  发稿编辑/陈如山

推荐访问:薪火 相传 长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