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艺术院校“课程思政”立体模式


  摘要:“课程思政”建设是艺术院校培养德艺双馨艺术人才的重要环节。本文根据艺术院校特征,从“课程思政”理念、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出发,构建教学育人、管理育人与服务育人立体化、课程育人立体化、育人载体立体化的“课程思政”立体模式,促进各类课程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技能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思政队伍与专任教师同向发力,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课程的育人格局。
  关键词:课程思政;艺术院校;立体模式
  艺术院校既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秀艺术人才的重任,又担负着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新时期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新方法,对明确艺术人才培养目标与方向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一、艺术院校思政教育工作现状
  (一)思政教育内容的单一性。艺术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个性突出、特色鲜明,在社会多元价值交织、渗透,多元文化交流、融汇的复杂背景下,随着行业企业对人才职业道德、人格品质、艺术素养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思政教育工作长期以来一直依赖于单一的思政课程来解决问题,已无法满足新时期艺术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二)思政教育管理“孤岛”。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存在“两张皮”现象,主要体现在:教育理念上,没有正确认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之间的关系,认为理想信念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主要是思政课程和学生管理线上教师的任务,艺术创作仅仅围绕各自的想法开展,缺乏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统领;管理机制上,多部门合力推进思政教育的机制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队伍建设上,忙“教书”轻“育人”,教师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有待提升;人才培养上,各门学科思政教育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挖掘。
  (三)思政教育方式的局限性。思政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成长是一个立体化过程,尤其艺术学生更重视形象、生动、实用性强的专业课,而坚持理论教育为主导的平面式教育模式缺乏以学生为主体,难以对学生产生共鸣,难以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二、课程思政的内涵
  课程思政是一种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不是由“思政课程”简单的文字调换,也不是将所有课程都变成思政课,而是指学校的所有教学科目和教育活动,以课程为载体,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渗透和贯穿思政教育,充分挖掘蕴含在专业知识中的德育元素,教师在课堂中不仅教授学生专业知识技能,而且要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做事,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知识、经验或活动过程中,重视对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塑造,使课堂教学的过程成为引导学生学习知识、锤炼心志及养成品性的过程。
  课程思政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即“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不是将所有课程都当作思政课程,也不是用思政取代专业教育,而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运用思政的学科思维,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并将其转化为具体化、生动化的有效教学载体,解决教师“为谁教、教什么、教给谁、怎么教”,让学生清楚“在哪儿用力、对谁用情、如何用心、做什么样的人”。
  三、课程思政立体模式的构建
  (一)建立长效机制,强化教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立体化
  树立“课程思政”理念,做好顶层设计。围绕工作思路、实施路径、机制保障等方面,科学谋划、有序推进,搭建平台、统筹资源,坚持所有课程共同承载正确的艺术观、职业观、成才观教育。
  1.教学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教师既要当好授业解惑的“经师”,又要当好为人师表的“人师”。积极培养教师的思政教育理念和意识,理清知识传播、艺术创作与价值引领之间的关系,让教师认识到自身既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者、文化的传播者,又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价值观塑造的引领者和文化事业发展的领航者;既是学术导师又是成长良师。尤其是师徒关系的专业教师,更要承担起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艺术观的责任。
  2.落实主体责任,构建学校党委、系党总支、基层党支部、教研室四级联动,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相关部门共同参与,营造任何课程的知识都有思政教育元素,任何教学活动都有立德树人功能,任何教师都有教书育人责任的氛围,形成学校教育360度德育“大熔炉”的合力作用。
  3.完善育人机制,充分发挥服务育人功能,强化教辅、后勤等各管理部门的工作作风、服务意识,“以最多跑一次”的优质服务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从而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优化评价激励制度,建立“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实施动态化、科学化、规范化的教学过程监督与管控,使各门课程的思政功能融入全过程可督可查。同时要加强评价结果的运用,把评价的结果与教师师德师风、晋职晋级挂钩,为推动各门课程充分发挥思政教育功能提供有效的政策支撑。
  (二)改进培养模式,推进课程育人立体化
  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框架下,紧扣德艺双馨的“命脉”,接轨人才培养、教学建设与艺术创作,将所有课程的教育性提升到思政教育的高度,使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教学目标的教育性、知识性、技能性相互对应,学科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相辅相成,构建思政课程、专业课程、通识课程、实践课程四位一体的“课程思政”体系,发挥思政课的“群舞中领舞”作用,实现所有课程的“共舞中共振”效应。在教学方案、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材中挖掘各課程的思政教育元素,将时代的、社会的正能量贯穿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备课授课全过程,产生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1.提升思政课程的效度。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转变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构建重点突出、贴近艺术学生特点和需求的教学体系,形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堂教学与专业技能、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相互支撑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使思政课程成为有内涵、能“解渴”、显艺术特色的“金课”,不断提升思政课程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增强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推荐访问:构建 艺术院校 课程 模式 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