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地慢下来写:什么慢慢地什么写句子

  时代巨轮飞速运转,社会发展一日千里,所有的一切都在催逼:快一点,再快一点!常常感慨:什么时候能够慢下来,不再为生计、为事业、为名利而奔忙就好了,什么时候能像五柳先生那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好了。对我来说,反躬自省、享受生活的最快乐的事就是临摹。
  临摹之前需要对范本详细了解。《汉肥致碑》,全称《河南梁东安乐肥君致碑》,建于东汉建宁二年五月。碑高97.3厘米,宽47.5厘米,隶书19行,满行29字,有界格。该碑首身一体,青色石灰岩石质。1991年出土于河南偃师南蔡庄村,现存偃师市商城博物馆。此碑自一出土,学者便质疑不断,现在越来越倾向于为清代伪刻的判定,但是无论真伪都无妨我们对其书法的学习。此碑作为学习范本有两大优点:一为字多,二为碑面刻文完好如新,书写笔意明显,没有像其他汉碑经过风化漫漶的过程。
  慢慢地慢下来去实临,力求精确。临帖忌讳肤浅、不深究。很多细微的部分,实际上就是碑帖中最重要的精华部分,需要去“斤斤计较”。如本人实临的四尺竖幅,首字“河”注意左右结构的细微错落,“口”四个角的搭接关系。第二字“南”,是一个左右基本对称的字,书写时忌像美术字一样处理的左右平分。左右对称的字一定要在分间布白上打破左右对称的格局,以参差欹侧造成一种动势,但整体造型重心又必须是平稳的。此字上部中竖笔画形态为悬针,既稳健又灵动,中竖位置不在正中而在偏左。半包围内两横一平一覆。半包围的右竖向内弯曲,中实下虚,呈内扌厌 状,显得气骨峻挺。“东”“乐”亦是此理,其中竖呈细微的曲势,打破了左右对称。
  对于我这样一个愚钝的人而言,只有慢一点,再慢一点去实临,才能从用笔、结体、章法去体会其中的书理。粗细、长短、轻重、提按、转折、方圆、曲直、开合、动静、虚实……所有书法里面的概念都是哲学概念,都是矛盾统一体。只有慢慢地体悟书理,才能运用书理去进行意临。
  意临1为四尺横幅,大笔浓墨,尽意直书,压扁其结体,用厚重笔,勾勒出憨厚纯真的字形,注意其笨拙中透露出的灵机。书写时遥想汉人“以天为盖,以地为舆,四时为马,阴阳为御”之旷世未有的大气魄,大胸怀。虽手不能至而心向往之。意临2为50厘米×20厘米小横幅,打破原帖的结体和章法。章法上吸收行草书手卷的布局方法,纵有列、横无行,白多黑少,散淡闲恬。结体保留《汉肥致碑》的部分特点,如捺画和雁尾的肥厚之笔意。纵向的字或自由错落,或紧密穿插,或腾挪避让,同时注意横向的对比和呼应关系。这种章法的优点是结体更加自由,但缺点是结体若夸张过度则略显粗野,有伤汉隶的正大气象。意临3为一平尺小品。章法上在意临2的基础上变化为参差密集,意在模仿东汉《开通褒斜道刻石》等摩崖石刻和汉砖的章法。“按其字体,长短广狭,参差不齐”,这种章法在采用夸张和变形的手法中,注意对“度”的把握,避免浅薄的夸张和粗野的变形。另外我们在极尽形式变化之时,关注原碑的重点还是要放在线质的提炼上。
  平时在做完实临和意临的日课后,我才敢于去创作,准确地说应该是仿意创作。因为离开了古人的碑帖,我们应该是一无是处,离开了古法,我们表现的都是习气。仿意创作1、2、3都是在临摹之后慢慢写出来的。先选取了能激发我创作欲望的内容,再去集字,找《汉肥致碑》已有的字直接挪用,没有的字则截取原碑偏旁部首或笔画拼接。仿意创作4为50厘米×20厘米小横幅,是综合意临2、3后的产物。大字小字轮番上阵,或散淡或密集,在视觉上形成对比。
  汲古得新,对古人去慢慢地挖掘,挖掘越深,深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深度,就是“新”了。只有把手的节奏慢下来,通过自己的眼睛观察,头脑才能高速地运转起来,使用自己的头脑思维,依靠自己的想象,完成“二度创作”,才能在“学”与“思”当中找到适当的平衡。只有这样,才能丰富自己的想象,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让我们都慢慢地慢下来写,去慢慢地写好一个字,去慢慢地写好一幅作品,去慢慢地读懂一部帖……

推荐访问:慢慢 慢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