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的四次进京之路】 胡适日记打牌

  1946年10月10日,在北大复校开学典礼上,胡适谈到了自己“小小的梦想”,那就是,使北大成为一个像样的大学,成为一个全国最高学术的研究机关……  著名学者胡适,安徽绩溪人。他一生获有36个博士学位,在文学、哲学、史学、考证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着开创性成就。他早年积极提倡白话文,对新文化运动、新文学革命做出了突出贡献,一生著作颇丰。曾任北大教授、校长,国民党政府驻美大使等职务。
  第一次进京:参加留美官费考试
  原宣武区椿树上头条1号旧时称绩溪会馆(现属西城区,已拆除,原址建成椿树园小区),始建于明朝,由徽商筹资倡建,是安徽绩溪人进京赶考居住的地方,也是胡传、胡适父子两代踏上仕途的起点。
  胡适的父亲胡传(1841-1895),原名守珊,字铁花。1881年,胡传只身北上赴京城赶考时,就曾寄宿于绩溪会馆,在这里,他与年长他16岁的族兄胡宝铎(1852-1896,同治进士)促膝长谈。胡宝铎的鼎力相助,使他由此步入仕途,担任过上海“淞沪厘卡总巡”、台湾“全台营务处总巡”、“代理台东直隶州知州”等职。甲午海战失败后,在台湾为官的胡传奉诏返回大陆,因患脚气病,客死厦门,享年54岁。
  胡适在同乡好友许怡荪鼓励下,带着另一同乡好友程乐亭赠送的二百银元路费,由二哥胡绍之陪同,1910年5月,进京参加庚子赔款留美官费考试,住在北京绩溪会馆。他怕考不上被人笑话,所以用了“胡适”的名字,哪想这个名字自此跟了他一辈子。结果,他以初试第十名、复试第五十五名的成绩考取。8月16日,胡适从上海乘船前往美国留学,先后在康奈尔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农科和文、史、哲学。
  第二次进京:任北大教授
  1917年1月,胡适在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系统阐述了对文学改良的八条建议,是提倡白话文的首篇正式宣言,引起了思想文化界的高度关注。此时,蔡元培任北大校长,他聘任陈独秀为文科学长(相当于文学院院长)。5月,胡适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通过哲学博士学位的最后考试。6月起程返国,7月10日到达上海。在陈独秀的力荐下,他接受蔡元培的北大教授之聘,8月到任。他住在北大教职员“卯”字号宿舍,位于沙滩北大红楼偏西靠南的一组平房。
  在这个宿舍里居住的人,全属兔。其中,胡适、刘半农、刘文典(1891年生,辛卯年)是三只小兔子;陈独秀、朱看祖(1879年生,己卯年)是两只大兔子;而蔡元培(1868年,丁卯年)是老兔子。可谓老、中、青的绝妙结合,他们共同推动北大的教育改革和新文化运动。
  胡适初到北大任教,主讲中国哲学史及英国文学等几门课程。讲授中国哲学史的时候,胡适用他自己编的讲义。他的讲课内容让当时的学生吓了一大跳。原来,学生们习惯了老教授从三皇五帝讲起的哲学史路径,对胡适直接从西周开始,十分反感,认为他将中国哲学史拦腰斩断。学生们对是否把这个新来的老师赶出课堂意见不一,请来了以为大家公认的有水平的学生,这就是傅斯年。傅斯年认真去听了几次课之后,对同学们说:“他有眼光,有胆量,有断制,确是一个有能力的历史家。”这样,胡适才在北大站稳了脚跟。
  1918年,《新青年》扩大编辑部,由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钱玄同、高一涵、沈尹默等六人轮流编辑。为方便编辑工作,这年3月30日,胡适和另一安徽同乡,六安人高一涵同租下了北京南池子缎库后身8号的院子。高一涵早年曾留学日本,攻读法律。
  胡适继《文学改良刍议》之后,又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一系列在当时都是极具影响力的文章。除此之外,胡适在《新青年》杂志上还做了很多具有开创意义的工作。这一时间里,胡适成为《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和台柱子,作为新学术、新思想的领导人物也更加稳固,被陈独秀称为“今日中国文界之雷音”。
  后来,北大也进入了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一些亲北洋政府的英美派北大教授,与国民党人的势力发生了对抗。国民党势力进入教育界后,决心整顿北大。在大学院的会议上,胡适曾反对将北大废掉,反对由李石曾担任校长。但胡适的意见被否决,国民党的势力进入了北大,北大先被南京政府改名为中华大学,后又改名为北平大学、国立北平大学北大学园。
  1926年7月22日,胡适辞去了北京大学的教职,出席伦敦“中英庚款委员会议”,游历欧美、日本并演讲。1927年5月底,胡适回上海,与徐志摩等创办新月书店。1928年4月受聘为上海中国公学校长兼文理学院院长。胡适离开北大后,北大也因各种原因步入一个衰落期。
  第三次进京:任北大文学院院长
  1929年,胡适因连续发表《人权与法约》、《知难行易不容易》、《我们什么时候才可以有宪法》、《新文化运动与国民党》等文章批评国民党政府,受到警告、围攻、查禁文章等胁迫。1930年5月胡适被迫辞去中国公学校长。11月初,就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长、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负责人的职务。11月28日,胡适全家从上海迁北平,同行的还有秘书罗尔纲。11月30日中午到达北平。
  胡适新居在地安门米粮库4号。此房较陟山门的房子更为宽大,院中嘉树成荫,清新整洁,有车库、锅炉、洗浴室和卫生间;房间不仅高大,为数亦多。徐悲鸿、徐志摩、丁文江等朋友此时皆住于他家。
  胡适这时的经济比较富裕了,购买了汽车。除了他坐,还有朋友坐,江冬秀有时也坐,至于两个儿子,则不准坐。他认为这不是为了节省几个汽油钱,而是教育小孩,不要养成“幼年享福”、 “从小摆谱”的坏习惯。
  1931年冬,胡适40岁生日,在米粮库4号家中做了四十大寿。那时按照北京的风俗,做寿要摆寿堂,吃寿桃、寿面等,亲友要送寿礼,还要请艺人来家吹吹唱唱一番。但胡适没有铺张,不收礼,亲友也没送礼。只有他的朋友和学生送了一幅寿屏,是傅斯年、俞平伯、闻一多、冯友兰、朱自清、毛子水等联名赠送的。胡适请了饭店的厨师到家中做饭。饭后,爱打牌的坐下来打牌,不打牌的,三三两两围在一起喝茶、抽烟、嗑瓜子、聊天。热闹了一天,直到夜深人静。   返回北平后,胡适积极参与了北大的重建工作。他利用其影响力,促成了北大与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之间合作研究的学术资助计划。他又动员一些离开北大的知名教授重返北大。1931年2月10日,胡适重新站上北大讲台,在第二大礼堂开讲中国古代思想史,听课学生约三百人。当时,胡适担任中华文化教育基金委员会的专职职位,故坚持推辞掉北大给他的一半教授薪水。
  1932年2月,胡适正式出任北大文学院院长兼中国文学系主任。1937年7月8日,胡适离北平。11日到庐山,得到蒋介石接见,随后参加庐山谈话会。8月13日,被聘为国民政府国防参政会参议员。1938年9月,胡适临危受命,出任国民党政府驻美国大使,积极投入外交抗日的战线。北大也流离于抗战大后方。1942年9月,胡适辞去驻美大使职务,移居纽约,从事学术研究。
  第四次进京:任国立北京大学校长
  1945年9月,胡适被国民政府任命为北大校长,在回国前暂由傅斯年代职。1946年6月由美国动身回国。7月底到北平,改住东厂胡同1号。这所住宅是北京大学分配给他住的,当时是北京大学的教工宿舍区。1号的大门坐北朝南,大门内不只是胡适的住宅。除了住过胡适,还住过北京大学傅斯年、范文澜、吕叔湘、罗常培等教授。进大门稍向东拐,再向北就是胡适家的门厅。他家共有三排房子,中间夹有两个庭院。第一排房子是厨房和餐厅,第二排房子有卧室、卫生间和书房,第三排房子是胡适小儿子胡思杜的卧室和他的书库,书库里面放了约四十大书架的书,以线装书为主。他的藏书中,大多数是在北京琉璃厂委托古籍书店收购的,少数是他的父亲留下来的。
  1946年10月10日,在北大复校开学典礼上,胡适谈到了自己“小小的梦想”,那就是,使北大成为一个像样的大学,成为一个全国最高学术的研究机关,在学术上、研究上、思想上对国家有所贡献。
  然而时局突变,1948年11月,解放大军已经将北平团团围住。11月22日,胡适在北大主持召开校务会议,会上经过两个小时的激烈辩论,最后作出了不迁校的决定。在这种情况下,胡适本来是不会离开北大的。但在蒋介石亲自两次打电报催促下,12月15日,胡适仓促飞离北平前往南京,多年收集的珍贵藏书、手稿和书信、日记、照片等个人资料,有102只木箱之多,都留在了东厂胡同1号。1957年,胡适在纽约立下遗嘱,将这批藏品全部遗赠给北京大学。
  (原载《北京青年报》)
  吴瑞亚荐
  推荐者说
  胡适,一代文化大师,文学大家。说他大,当然不仅仅是学问深,其实,一个真正的大师大家更有知识分子与真理相伴的独立精神。

推荐访问:胡适 之路 进京 四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