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获得诺贝尔奖者 [莫言诺贝尔奖折桂,零的突破]

  2012年10月11日,莫言因其“用魔幻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莫言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大陆本土作家。   零的突破,让人振奋
  莫言原名管谟业,生于山东高密县,中国当代著名作家。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青岛科技大学客座教授。他自1980年中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其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写的是一出出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传奇”。莫言在他的小说中构造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天马行空般的叙述,陌生化的处理,塑造神秘超验的对象世界,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莫言从1981年开始小说创作,著有长篇小说《红高粱家族》、《红树林》、《蛙》等一大批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和国际文学奖。莫言的许多作品已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包括英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日文等,在世界文学界具有较大的影响。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致信中国作家协会,对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表示祝贺。
  李长春在贺信中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迅猛发展,中国文学迸发出巨大的创造活力,广大中国作家植根于人民生活和民族传统的深厚土壤,创作出一大批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作品。莫言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既是中国文学繁荣进步的体现,也是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的体现。他希望广大作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作出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为中华文化繁荣发展,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对青少年成长有三点启示
  1.家庭德育对孩子的影响可能超过基因
  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彼得·恩隆德10月11日中午(北京时间10月11日晚7时)在瑞典文学院会议厅宣布莫言获奖时说:“中国作家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瑞典文学院当天在一份新闻公报中说:“从历史和社会的视角,莫言用现实和梦幻的融合在作品中创造了一个令人联想的感观世界。”
  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出生在山东高密,童年时在家乡小学读书,后因文革辍学,在农村劳动多年。
  莫言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他的一系列乡土作品充满“怀乡”、“怨乡”的复杂情感,被称为“寻根文学”作家。应该说,与农村、土地天然的接近,父母祖辈的脚踏实地、勤恳做人,造就了朴实真诚的莫言。莫言的文字,所写即是所想,所想即是所生活所经历,以诚实面对人生和世界,用最真的笔触描绘看似不真实的现象。
  因为工作的关系,孙云晓和莫言有过多次接触,也经常就青少年教育进行沟通。孙云晓认为,家庭德育对孩子的影响可能超过基因。他举了莫言这样一个例子:在生活困难和混乱的1969年,14岁的莫言帮母亲卖白菜算账出错,多收了人家一毛钱。没想到,一向坚强的母亲第一次流泪,说感觉到极大的耻辱,赶紧让儿子给人家还钱和赔礼道歉。后来,莫言写了散文《卖白菜》,因为这件事给他的心灵留下了深深的震撼。
  2.最好的教育来自生活体验
  “作家不是学校培养出来的,是生活造就的。”孙云晓说道。
  莫言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过:“因为我读书比较少,所以我的想象力发达。如果我读上30年的书成了硕士、博士,可能想象力要大打折扣。”
  “任何天才的成功都离不开天才的体验。”孙云晓说,莫言迷恋读书,甚至为了得到一本书替人家拉磨。他偷偷去集市上听人说书,回来就学着对母亲和姐姐说,因为他有表达的欲望。母亲开始烦他,后来却听入神了,改为支持他去集市听书。莫言说自己讲故事的才能就是从那时冒出来点苗头了。
  儿时在乡野间的劳作、嬉戏,充满磨难艰辛历练的青年时代,专心于积累、写作的中年时代。“莫言狂野无羁的文学才能得益于‘跟大自然打成一片’,生活底层的磨练与梦想成就了他。”孙云晓说。
  与莫言相比,禁锢在混凝土之中的现代青少年们,当一副副眼镜被架在孩子们面前,当一双双父母长辈的手将孩子们推向学校、推向补习班、推向技能班时,他们的“大自然”在何处?失去了“大自然”,还能期待有更多富有想象力的青少年吗?
  3.幸福的童年需要与真善美相伴
  幸福童年的定义千千万万,通过和莫言的接触,孙云晓感悟道:拥有幸福的童年才会有幸福的人生,而幸福的童年需要与真善美相伴,尤其需要尊重。
  孙云晓说,莫言曾告诉过他一个非常难忘的细节,直到参军要离开家的时候,父亲才第一次叫他的大名,那一刻,他突然感觉自己长大了。“其实,每个人都是敏感的,都是渴望有尊严的,可是,我们是否在乎小孩子的尊严呢?”孙云晓说。
  成年人的许多缺陷都与童年教育的缺陷有关,这是孙云晓在与莫言接触聊天时的深刻感受。
  孙云晓回忆他曾和莫言一起出席接力出版社成立20周年的社庆活动。莫言对孙云晓说:“我小时候受仇恨教育很多,缺乏爱的教育,因此长大后对于爱的表达就很困难。”对莫言的这席话,孙云晓深有同感。“因为我童年缺乏美的教育,在美面前常常自惭形秽。”
  莫言说:“虚伪是最糟糕的教育,我受的教育就有许多谎言,今天的教育依然有不少假大空的话,这是很失败的教育。”
  “教育就是教真善美,首先就是一个真字,真是善与美的基础。”孙云晓说,再小的孩子也会明白真与假的区别,虚伪的教育是制造隐患的教育。儿童教育最珍贵的是真知、真心、真情。
  孙云晓说,在作品中,莫言用强烈的个性风格和大胆的亵渎精神,书写内心,书写外部世界,这来自于莫言对真的追求,对爱和美的向往。而这正是我们应该给予青少年的引导,用这种追求和向往构建的童年、青年时代,才是真正的幸福。(据新浪、腾讯、中国青年网)

推荐访问:诺贝尔奖 折桂 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