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地区高职院校特困生心理状况调研分析】贫困生申请书

  摘 要:对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部分特困生和非特困生进行问卷调查。在分析特困生心理状况的基础上,提出了要采取建立健全科学的贫困生评价体系、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水平等对策来帮助特困生克服自卑心理,提升心理健康
  水平。
  关键词:特困生;心理状况;对策
  近些年来,随着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特困生的人数也迅速增加,有数据显示,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约占在校生总数的7%左右,可见,高校特困生已占在校生相当大的比例。在党和国家的关注下,各高校已逐步建立了以“奖、贷、勤、补、减”为主体的多元化特困生资助政策体系,这些都切实减轻了特困生的经济负担。然而,在对特困生进行经济资助外,我们还应该更多地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特困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容易产生自卑、抑郁、焦虑等不良心理体验,严重的会发展为精神分裂、重度抑郁等,因此,关注特困生心理健康状况,对促进特困生健康成长,帮助特困生顺利完成学业,维护高职院校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特困生的心理状态调查
  我们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国际商务系学生进行了调查。症状自评量表(SCL—90)含有90个项目,每项5级评分,该量表主要从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指导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要求被试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做评定。测得的是一个人某段时间里(通常是一周)的症状水平。本次调查结果表明,在被调查的2000名大学生中,有心理问题的非特困大学生的检出率为17.1%,特困大学生的检出率为23.75%。特困生SCL—90各因子检出人数中最多的为强迫症状,其次为人际关系敏感、偏执等,其中特困女大学生心理问题多于男生。与农村特困生相比,城市特困生在某些方面心理问题较多。特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应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
  二、当前高职院校特困生的心理特征分析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竞争异常激烈。由于当代高职生正处在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期,他们往往还不能客观地看待现实和理想的差距,对社会上的一些问
  题缺乏理性的分析,在这种理想和现实脱节的情况下,他们就会感到困惑、迷茫,进而对自身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较之非特困生,特困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进入大学后,生活环境的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他们要承受更大的精神压力,进而更容易产生消极的心理表现,如,困惑、焦虑、迷茫等,但总体而言,大多数特困生自身也有许多积极的心理表现,这就需要我们更全面、更理性地看待特困生的心理问题。
  (一)特困生的积极心理特征
  1.具有强烈的自尊心
  自尊心是尊重自己,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不容许别人侮辱和歧视的心理状态。具有自尊心的人,能够积极履行个人对社会和他人应尽的义务,为人处世光明磊落,能够发扬自觉、勤奋、刻苦的精神。大多数特困生具有较强的自尊心,他们不愿意在班级同学面前承认自己是贫困生,尽量掩饰自己的经济状况和家庭情况,但是他们都愿意接受诸如勤工助学、奖学金等资助方式,而不太愿意接受困难补助、物质捐赠等。可见,大多数特困生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解决自身的困难,具有较强的自尊心。
  2.自制力和意志力较强
  大多数特困生在自律性、意志力等方面都好于非特困生。特困生在经受生活磨炼的同时,也锻炼了他们坚强的意志。特困生大多能严于律己、吃苦耐劳、艰苦朴素、刻苦学习,他们习惯于自强自立,且独立生活能力比较强。
  3.具有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
  多数特困生能正确地对待自身的处境,勇敢地面对现实,拥有奋发向上的强烈意识和自强不息的精神,能在不利的处境中看到自己有利的一面,他们认为自己有很多优秀品质,对自己持肯定态度。所以,多数特困生都能积极进取,学习目标明确,他们都能拿到各种奖学金、助学金等。
  (二)特困生的消极心理特征
  1.具有沉重且强烈的自卑感
  自卑其实是一种性格上的缺陷,它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品质评价过低,同时伴有一些特殊的情绪体现,诸如,害羞、不安、内疚、忧郁、失望等。通过调查,大多数特困生来自于农村,由于父母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生活的压力使他们产生强烈的自卑感。
  2.长期处于自我封闭的状态
  由于特困生平时生活比较拮据,没有经济实力去进行人际交往、参加校园活动等,另外,他们也很抵触别人善意的同情,进而在心理上产生防卫反应,并把自己封闭起来。久而久之,就容易导致焦虑不安和社交恐惧,严重者导致抑郁。
  3.长期处于紧张、困惑的状态
  特困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与非特困生相比他们更易受焦虑、抑郁等情绪的困扰。他们大多数人对待生活都有积极进取的态度,但现实问题又经常困扰着他们,例如,学费的欠缴、就业机会的渺茫、人际关系的淡泊等,使他们长期处于心理紧张和困惑的状态。
  4.严重的“文饰心理”反应
  文饰心理是个体无法达到目标时而产生的一种防御心理。通常是用似是而非的理由证明行为的正确,从而掩盖其错误或失败,以保持内心的平衡,如,阿Q精神就是这一心理反应。一些特困生不愿意面对自己是贫困生的现实,不愿被别人提及是特困生,有的特困生甚至不愿去申请贫困证明,填写贫困生认定表。
  三、提高特困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对策研究
  特困生作为学校的弱势群体,是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学校的稳定。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大多数特困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很多原因是由于他们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因此,首先我们要给予特困生足够的物质帮助,通过缓解他们的经济压力而减轻其心理负担,但在物质帮助的同时也要给予精神帮助,实现经济和心理的双脱贫,真正实现由“他助”到“自助”,“输血”到“造血”的转变。当前,高职院校对特困生要扎实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该采取以下几方面对策。
  (一)建立健全科学的特困生评价体系   公平、公正地做好特困生的认定工作是各高校给予特困生帮
  扶的基础。目前,现行的认定方法主要是根据特困生所在地县、乡、镇出示的三级贫困证明,但是这种方法很难做到公平公正,因为有些家庭并不困难的学生,也有可能通过各种关系获取困难证明。各高校的院系单位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成立特困生认定小组,制订一
  套认定跟踪调查和激励措施,可以由各院系分管学生工作领导带
  头,调查学生生活消费和家庭人均年收入情况,必要的时候还应到特困生家里走访调查,并采取个别访谈和宿舍同学民主评议的方
  法,逐步建立起以学生为主体的特困生认定机制。
  (二)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1.高职院校心理健康中心应及时建立贫困生心理档案
  在每年开学之初,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要认真做好学生的心理普查工作,并要建立专门的贫困生心理档案,对普查结果中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要及时地进行排查和心理疏导,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2.开拓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
  目前,很多学校在对待特困生问题上往往只关注他们的消极心理,忽视了他们的积极心理。我们应充分挖掘他们在自尊、自强、毅力等方面的潜能,引导他们发现自己的优点以及认识自身价值。
  3.全力开展心理咨询工作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中心要安排好心理咨询,通过网上预约,特困生可以通过与心理咨询师的沟通与交流来缓解自身的心理压力。另外,心理健康中心开放宣泄室、沙盘室等,让特困生找到宣泄的地方。
  4.积极举办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动
  通过讲座、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等形式的活动向广大师生宣传心理健康知识。这样做既解决了特困生的心理问题,又有效地维护了他们的自尊。
  (三)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水平
  宿舍作为学生交往和思想交流最为集中、最为稳定的场所,正确引导和有效发挥宿舍的这一功能,无疑是一笔重要的教育资源,因此,宿舍文化的建设对特困生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意义。各高校应多组织以宿舍为单位的文体活动,通过活动可以使宿舍成员之间加深了解,从而增进友谊。学校可利用报刊、广播等方式宣传特困生中的先进典型,这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进步的勇气。
  (四)积极探索灵活、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1.开展诚信教育
  以国家助学贷款的诚信教育为基础,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使
  学生牢固树立诚信意识,让诚信成为做人的首要准则。
  2.开展挫折教育
  相对于其他本科学校而言,高职院校的特困生所面临的挫折更加严重,在遇到挫折时比其他学生更显得脆弱,应通过各种各样的励志活动帮助他们学会面对挫折和困难,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在挫折中成长进步。
  3.开展奋斗教育
  对特困生要适时地进行奋斗教育,要让他们形成勤奋刻苦、奋发向上、不畏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素质。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有利于进一步引导特困生转变思想观念,
  而要变“资助”为“自助”,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敢于面对现实,克服困难,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当前高职院校的特困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而解决特困
  生的心理问题是一项长期、系统而又复杂的工程,促进特困生的健康成长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需要国家、社会、家庭以及学校多方面共同努力,适时给予特困生物质资助与精神资助。从当前社会转型期的实际出发,学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发挥其主体作
  用,通过多种研究与讨论,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帮助特困生顺利完成学业。而特困生个人更要自立自强,提高自己的耐挫折能力,争取实现由“他助”向“自助”的转变,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许若兰.高校特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设计与实施[J].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03).
  [2]黄向真.高校特困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与对策[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3(01).
  [3]廖传景.构建高校特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讨[J].温州大学学报,2004(04).
  [4]彭梅.高职经济困难学生抗挫折能力研究[J].中国建设教育,2011(07).
  [5]杨素华,罗金凤.高职特困生心理健康、社会支持及其相关研究[J].健康心理学,2004(03).
  (作者单位 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

推荐访问:广州 调研 特困生 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