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水浒》中的“药”|水浒中的三个女人

  摘 要:药在《水浒传》一书中曾数次被提及,成为贯穿故事始终的一个重要意象,细读作品,可将书中杂乱无章的种种意象分为疗伤药、蒙汗药、毒药和保健药等几类。  关键词:水浒 药意象 故事情节
  药是《水浒传》中的一个重要物态因子,也是贯穿始终的一个重要意象,一直以来,水浒中的“药”都被当成一个可有可无且杂乱无章的情节而被忽视,然看似杂乱无章的种种“药”的出现,实有着清晰的脉络,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归类、梳理。
  一、疗伤药
  这一意象首先出现于与卖艺同时的卖药情节,如打虎将李忠、病大虫薛永等人都是以此为引子而出场,特别在第十一回《梁山泊林冲落草 汴京城杨志卖刀》中,杨志被发配之前 “请了两个公人寻医士赎了几个棒疮的膏药贴了棒疮便同两个公人上路”[1],印证了膏药贴在当时的认可程度,也为诸位英雄卖药制造了情节上的合理因素。于是,对于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来说,卖药是为了搭配卖艺,使情节更加丰满,人物更是跃然纸上。卖艺卖药也就成了人物出场的一个重要引子,避免了人物登场的生硬和雷同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情节的进一步发展。
  再者就是神医安道全的治病疗伤药。作为故事中的神医,安道全是伴随着宋江的病而出场的。在第六十四回《托塔天王梦中显圣 浪里白条水上报冤》中,以宋江染顽疾为引子,将这一重要人物引出。第七十二回《柴进簪花入禁院 李逵元夜闹东京》中,宋江带李逵、燕青两人元夜入东京赏灯,这里就埋下一个疑问,正如作者所说:看官听说宋江是个文面的人如何去得京师?原来却得“神医”安道全上山之後却把毒药与他点去了後用好药调治起了红疤;再要良金美玉碾为细末每日涂搽自然消磨去了。那医书中说:“美玉灭斑”正此意也。此处是以点带面的一个说法,一百零八将中,并不仅仅宋江是“文面”之人,文面在当时就像是坏人的标签,甚至是为人敬而远之的鉴证,而后却都能在江湖上行走自如,文面自然成了读者的一个重要疑问,“药”自然是解决这一疑问的答案,而安道全正是将这一重要意象引出的最为合理的媒介,二者合力将情节串联起来,步步推进。
  当然,提起疗伤药,自然不可缺少了最普通、最常用的金疮药。这种药在英雄侠义题材的话本小说中极为常见、不可或缺。第七十九回《刘唐放火烧战船 宋江两败高太尉》中,董平受伤以后,安道全就是使用“金疮药”敷住疮口,让其在寨中养伤;第五十九回《公孙胜芒砀山降魔 晁天王曾头市中箭》中,晁盖不慎中史文恭的药箭以后,林冲第一反应就是“叫取金疮药敷贴上”,金疮药在这里既是一个平常的故事意象,亦是情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蒙汗药
  这是全书篇幅做多,着墨最盛的药意象,在全书的作用也最为重要。对于蒙汗药,南宋周去非《岭外代答》载曰:“广西曼陀罗花,遍生原野。大叶百花,结实如茄子,而遍生小刺,乃药人草也。盗贼采乾而末之,以置人饮食,使之醉闷,则挈箧而趋。”北宋司马光《涑水记闻》[2]亦有记载云:“杜杞字伟长,为湖南转运副使。五溪蛮反,杞以金帛官爵诱出之,因为设宴,饮以曼陀罗酒,昏醉,尽杀之,凡数千人。”《桂海虞衡志校补》[3]亦有载曰:“曼陀罗花,盗采花为末,置人饮食中,即皆醉也。据是,则蒙汗药非妄。”在明朝,蒙汗药将人麻翻的故事,化为小说家言,不胫而走,使蒙汗药的名声越来越大。
  书中第一次出现蒙汗药,是在第十一回《朱贵水亭施号箭林冲雪夜上梁山》一回书中,蒙汗药这一意象通过朱贵的叙述出现在读者眼前。“但是孤单客人到此,轻则蒙汗药麻翻,重则登时结果。”而蒙汗药的正式登场亮相,则是在第十六回《杨志押运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中。武艺高强且处处谨慎的杨志,誓要将功折罪,身负“血海般干系”——押运送给太师蔡京的寿礼“生辰纲”,尽管一路高度警惕,依然在黄泥岗上败在“蒙汗药”足下,败在吴用的妙计之下,万贯金珠宝贝成了好汉们的囊中之物。后文第五十五回汤隆赚徐宁上山一节及活捉李逵一节中,也都因这一意象的出现而变得合情合理。
  在当时天下大乱,强豪突起的时代,蒙汗药成了“黑店”的代名词。朱贵的店自然不必说,母夜叉孙二娘和菜园子张青夫妇开的孟州十字坡酒店更是远近闻名,江湖传言“大树十字坡,客人谁敢那里过,肥的切做馒头馅,瘦的却反去填河。”一个酒店,出名的手段有很多,或物美,或价廉,而能以这样一首恐怖绕口令而为江湖人所熟知,还能正大光明的开下去,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而就是这样一个小店,在整个故事当中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鲁智深、杨志、武松等人都是经这个店而走到一起,鲁智深和武松二位英雄更是差点成了张青砧板上的“黄牛肉”,成了“不打不相识”的典范,被传为佳话。
  三、毒药
  毒药在故事中的戏份并不多,但仅有的几处却是将整个故事情节推上高潮的关键。其出现是为了化解冲突,同时又生成新的冲突,从而不断将故事情节向前推动。
  最为经典的当然就是全书第第二十四回《王婆计啜西门庆 淫妇药鸩武大郎》中的药鸩武大郎一节。武大、武松兄弟与潘金莲、西门庆的恩怨情仇,不仅是《水浒传》的精彩段子,更成了后世另外一部传世巨著《金瓶梅》的故事蓝本,其复杂的戏剧冲突和故事情节可塑性居功至伟,而“药”无疑是将整个故事情节推上顶峰的重要媒介。因王婆献计以砒霜“斩草除根”,于是潘金莲将砒霜在吃心疼药时“就势只一灌一盏药都灌下喉咙去了”,武大因砒霜之毒而一命呜呼,含恨含冤而去,使得武松起了“自己解决”的念头,并因此走上了充军发配之路。
  另一处毒药的出场是在故事结局之处。征讨方腊结束,一百零八将十去七八,表面宋公明衣锦还乡,其实朝廷奸臣各怀鬼胎。先是卢俊义,被高俅、杨戬二人陷害,喝下水银坠江而死,在宋江事件上异曲同工,将水银换成了药酒。另一位英雄李逵是全书性格最为突出的人物之一,其他某些人物在梁山泊英雄排座次之后就完全淹没在了英雄群中,而李逵却在整个故事中时时充当着一个催化剂,故事最后宋江知自己为奸臣所迫害时依然给李逵喝下药酒,带齐一起“上路”足见其在全书的重要性,这固然是李逵的悲剧,是整个英雄群体的悲剧,而最后的这一“药”意象也为全书的英雄悲剧画上了不太圆满的句号。   四、保健药
  在水浒中,保健药的戏份很少,甚至约等于零,似乎也没有发挥出什么重要作用。但其实书中也有一些细节之处写到了当时的保健药,虽然不能在推动故事情节上发挥什么重大作用,亦展示了时下的一些生活习惯、社会风貌。
  在全书第三十八回《浔阳楼宋江吟反诗 梁山泊戴宗传假信》一节中,宋江是吃坏了肚子,可能类似急性肠胃炎,张顺着急要去请医生来医治,却反遭宋江制止,仅被要求“赎一贴止泻六和汤来便好了”,可见当时类似“六和汤药”这样的药剂是得到了民间广泛认可的,不然宋江这样的一介武夫也不可能做出这样的反应。
  汤药之胜,另外一个情节亦可证明。在第二十回《虔婆醉打唐牛儿 宋江怒杀阎婆惜》中,宋江被迫去阎婆惜住处过夜,清晨醒来较早,出来街上从县前过时看到了一盏明灯,仔细一看是“卖汤药的王公来到县前赶早市”,宋江撒谎道:“便是夜来酒醉错听更鼓。”王公回答道:“押司必然伤酒且请一盏“醒酒二陈汤。”王公旋即浓浓的捧一盏“二陈汤”递与宋江吃。一个卖汤药的居然去赶早市,这一细节足见当时此类汤药市场需求的广泛性。同时,王公并不是一个行医者,却可以自如地用卖汤药而养家糊口,也足以证明这里的汤药并完全是一种药,而可以称之为“保健品”。
  说到保健品,自然会让人联想到茶。诚然,严格来讲茶并不能称之为“药”,然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茶自古就是文人雅士、豪侠名流为之倾心的一个重要物品,在此,我们姑且将其作为本书为数不多的保健品之一。茶叶不仅清香爽口,人人喜爱,而且含有生物碱、茶多酚、脂多糖、多种维生素,对肥胖病、糖尿病、痢疾、胃肠炎、龋齿、心血管疾病等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所以,茶成为饮料中的主力军。[4]
  水浒传中也多次提及茶,如第二回《史大郎夜走华阴县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说:“史进便入城来看时依然有六街三市,只见一个小小茶坊正在路口,史进便入茶坊里来拣一副坐位坐了。向茶博士问道:“这里经略府在何处?”茶博士道:“只在前面便是。”茶博士的称呼始于唐代陆羽,因他善于烹茶,又著有《茶经》,所以被尊为博士。到了宋代就滥用了,连茶坊伙计都可称为博士,不过也证明了茶坊的兴盛及饮茶风尚的普遍。另外赵员外送鲁智深上山做和尚的时候,智真长老亦是以茶相待,也正印证了茶禅一味的古老传统。
  几种不同类型的“药”的精心塑造,使其终于与“棍棒”、“朴刀”一样,成为全书故事构架的一个关键因素,共同构建着故事情节的完整性和流动性。
  参考文献:
  [1]本文所引原文材料皆出自[明]施耐庵 [明]罗贯中著.水浒传(上.中.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2][宋]司马光撰.邓广铭 张希清点校.涑水记闻[M].北京:中华书局,1989
  [3]范成大撰.桂海虞衡志校注[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
  [4]贡树铭.《水浒传》中的茶及保健饮料.医古文知识,2002(4)

推荐访问:漫谈 水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