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血压昼夜变化稳定性的临床观察 老年人昼夜不分

  【中图分类号】R4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071-01  【摘要】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血压昼夜变化的稳定性。方法 对30例无高血压病的老年人和30例服用非洛地平缓释片降压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进行3次动态血压检测(每次间隔1个月),比较两组3个月时间夜间血压下降百分比的变化。结果30例无高血压病的老年人和30例服用非洛地平缓释片片降压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3次夜间血压下降百分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老年人的血压昼夜变化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关键词】老年人昼夜节律 血压检测 稳定性
  人类的血压变化存在着一定的昼夜节律性2,对血压昼夜变化的稳定性研究不多。本次通过对30例无高血压病的老年人和30例服用非洛地平缓释片降压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进行连续3次(每次间隔1个月)动态血压检测,分析老年人血压昼夜变化的稳定性。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全部来自2011年3月1日至2011年6月1日期间、定期(每月1次)来我科门诊随诊的老年患者。在30例无高血压病的老年人中,男性16人,女性14人,年龄70~78(73.00±4.05)岁,其中有腔隙性脑梗死8例、糖尿病3例、冠心病9例、心律失常5例、慢性支气管炎5例;在30例服用非洛地平缓释片降压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中,男性17人,女性13人,年龄73~81(75.09±3.30)岁,其中合并腔隙性脑梗死7例、糖尿病2例、冠心病7例、慢性支气管炎6例。高血压病的诊断标准参照2010年更新版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人体正常血压值1。其他疾病也按有关疾病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1.2 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均连续3次作动态血压监测,每次动态血压监测的间隔为1月。 动态血压监测采用瑞士SCHILLER无创性动态血压监测仪,每次连续检测24小时,其中白天(6:00~22:00)每30分钟、夜间(22:00~6:00)每60分钟自动充气测压并记录1次,系统自动分析处理数据。记录白昼和夜间的平均收缩压(SBP)、平均舒张压(DBP)和平均动脉压(MAP),根据公式:夜间血压下降百分率(NRR,%)=(白天血压-夜间血压)/白天血压×100%,分别计算患者夜间平均收缩压下降的百分比(NRRS,%),夜间平均舒张压下降的百分比(NRRD,%),夜间平均动脉压下降的百分比(NRRM,%)。
  1.3 统计学处理:本研究使用SPSS11.5forWindows统计软件包建立数据库和有关统计分析。先对有关数值变量进行是否正态分布的检验,对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用x-±s表示,对非正态分布的数据用M(QR)来表示;对符合正态分布的资料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Two-wayANOVA),对非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多配对样本秩和检验(选择Friedman检验)。所有检验结果取双侧的P值,并以P0.05认为统计学无显著差异(2)。
  2 结果
  经统计,发现无论是在无高血压病的老年人中,还是在服用非洛地平缓释片降压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中,3个月之间在NRRS、NRRD和NRRM上的变化都无显著差异(P>0.05),说明NRR在无高血压病的老年人和服用同一降压药物(非洛地平缓释片)的老年人中都保持较好的稳定性。
  3 讨论
  一般认为,在正常情况下夜间血压下降的百分比(NRR)应为10%~20%,非杓型血压(NRR<10%)患者比杓型血压(NRR≥10%)患者有更多、更严重的靶器官损害倾向,主张通过控制食盐的摄入,调整降压药物的种类、剂型和服药时间等措施,使非杓型血压转变为杓型血压。但是近年来有研究发现杓型和非杓型血压的重现性差,有很高的假阳性和假阴性,由此来决定治疗方案就有可能导致误诊误治。
  本研究结果显示,30例无高血压病的老年人的NRR在3月间无显著差异,说明无高血压病的老年人的血压昼夜变化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同时,30例服用非洛地平缓释片降压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NRR在3月间也无显著差异,提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如果维持服用固定的降压药物,其血压昼夜变化也会保持较好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1] 刘力生,《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中华高血压杂志》 2011年08期 ;
  [2] 徐新,叶金水 ,《正常血压老年人昼夜血压变化观察》,《高血压杂志》 1995年02期;

推荐访问:昼夜 老年人 稳定性 血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