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出版人的三种本事】小刺猬偷枣的本事真高明

  《畅销书策划88法》把畅销书的编印发特别是选题策划分解为88个具体方法,每个小节独立成章,每章为一个策划法。将操作方法、经典案例、策划理念和作者的策划经验熔为一炉,以清新、平易、活泼的文字,让读者在轻松阅读中了解和掌控畅销书的策划玄机。
  “畅销”这个词儿,图书出版界一直在用。但“畅销书”,尤其是“畅销书策划”的概念,却是上个世纪末期才从国外引进。“文革”前的17年,许多政治性书籍,因为借助政权的力量向国民普及,销行始终畅达;各类教材也因教育规模的扩大年年要下气力才能保障供应,其他书籍每年出书并不太多,总共不过一万来种。除去各种阅读量有限的专业书籍,真正可称畅销的,主要是供大众阅读的文学类书籍。因为品种有限,稍有可观,便成畅销。如《红旗谱》、《青春之歌》、《红日》、《红岩》、《创业史》等,都曾风靡一时。《红旗谱》、《红岩》、《青春之歌》等作品动辄销量便是数百万册,大家也不以为怪。“文革”中对出版事业的摧残,造成了“文革”后的书荒。那时,不但新出的小说如《李自成》、重印翻译小说如《福尔摩斯探案集》畅销一时,就连本来只有少数研究人员才买的美学书籍也抢购一空,以致美学理论工作者大为兴奋,欢呼“美学热”已出现。可惜好景不长,随着出版业的发展,每年出书品种早已超过10万,卖方市场成了买方市场。
  出版社愈来愈多,书籍品种成倍上翻,读者的选择愈来愈挑剔,引发了书界危机。出版社开始明白,迎合读者的需求,当是经营之道,没有利润的出版社无法生存。上世纪80年代初还在争论的“做出版家,还是出版商”的命题,已悄悄改成了“既做出版家,又做出版商”。再后来,更变成了“做一个不放弃社会责任感的出版商”。在这样的形势下,“畅销书”的概念,“策划”的概念,都逐渐引入书界。
  书籍市场也如其他市场,风起潮落,变幻莫测。10年前陕西师大出版社因出版《刘文彩真相》受到查处,10年后此书改名由另一家出版社出版,却又颇得好评。中央文献出版社还出版了异曲同工的《半夜鸡不叫》,都是想纠正一些捏造的历史。有些书出版之时了无轰动,不料过了几年竟变得炙手可热。最近的例子就是德国作家本哈德・施林克的小说《朗读者》。此书在德国出版时引起巨大反响,2005年译介到中国时,中国书界却沧海无波,及至几年后改编为电影上映,此书顿时热销。书籍命运的难于掌握,常令出版者感到惶惑。
  几乎所有的出版社都在追求畅销,都在努力策划,为什么有的成功了,有的失败了?为什么有的起了个早没得到预期效果,有的赶了个晚却收获超乎想象?为什么花了大气力策划却有意栽花花不活,不抱过多期望的选题却无心插柳柳成荫?要力石君的《畅销书策划88法》虽然未能给出包赢的允诺,却给出了策划畅销书时克敌制胜的各种可能,就像太极拳谱可以有24式、48式、108式等诸多套路,但真到实战,运用之妙,还是存乎一心。可预见或不可预见的种种变化,都可能造成一着失误、满盘皆输的后果。读书须善读,这里,每一个读者的经验和历练、理解与悟性,都是十分重要的。
  畅销书未必都好,非畅销书未必都不好。恰恰相反,极有价值的学术著作,其读者可能不足畅销书的万分之一,但在文化积累的意义上可能超出畅销书一万倍。当然,畅销的书籍中也大有学术文化价值极高的著作。高明的出版人,在我看来,应当有三种本事:他能在众多的书籍选题中成功地预测哪些有畅销的前景并通过操作加以实现;他能在似乎并无畅销要素的好书中发现并策划制造出畅销的效果;他能为了文化积累出版那些全无畅销可能但有真价值的著作。

推荐访问:三种 本事 出版 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