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法度”丈量艺术


  摘 要:丹纳的《艺术哲学》作为当时美术理论课的讲稿,对艺术的本质规律,以及对欣赏艺术美价值标准的阐述,为雕塑的创作方法论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本文从创作者的角度分析了雕塑创作中“法度”的意义。
  关键词:雕塑;法度;艺术
  作为雕塑这一艺术形态,究竟什么是雕塑?什么样的雕塑才算是好雕塑?在此我以丹纳在《艺术哲学》中的理论用“合乎法度”对雕塑创作方法论进行阐述。
  一、“合乎法度”与时代规则
  丹纳在《艺术哲学》中对艺术产生与发展规律的阐述十分强调时代的重要性,“合乎法度”就是讲求基础规则适应时代,就是按照一定时代的审美语言要求进行构图,进行创作。可以说,一个时代的文化,供养了这个时代的艺术,一个时代的土壤,造就了这个时代的艺术家。古希腊社会崇尚神明和英雄,完美健硕的人体极力受到人们推崇,古希腊一直处在战乱之中,各城邦统治者整日整夜都在操练军队,以便他们能在城邦间的打仗中获得胜利。日常活动就是练就健康强壮健美的身体,表现健康和力量的姿势,展现娇艳俊美的肉体是娱乐神明最好的场面,这种环境孕育催生出的艺术作品,思想感情单纯清丽平和,精神气质宁静端庄肃穆,审美趣味高雅健康活泼,充满生命力量的审美特征。米洛的维纳斯那种高雅和宁静,美慧三女神像那种纯洁和优美,无不表现了古希腊人审美追求。
  这种时代审美特色的形成与当时社会环境一致性,所谓的“汉风唐韵”指的就是这一点,比如做传统佛像观音,就不能不去了解观音造像由东汉发展到现当代不同时期的造型特征和审美特点,时代对艺术的影响在这就非常明显,所以基础规则就是按照一定时代的审美语言要求进行构图,进行创作,如果当时把观音做成古希腊健陀罗的特征,那么就游离于法度之外了,显然不会被时代接纳。而到了唐代观音的造像发生了更大的变化,观音造型面部丰圆适中,方额突出,依然沿袭汉代以男性形象为主,但开始逐渐演化出女性形象,到了盛唐时期,观音造型是饱满成熟,面部圆深、眉弯而长、细目、着宝冠式高髻,更加明显的走向世俗化,更进一步的体现了当时国力强盛经济发展社会繁荣,充分表现了当时少女或少妇的衣着装饰的审美特征,观音造型的温和与妩媚充满着青春的活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完美。
  二、“合乎法度”与现实对象
  讲求强调现实追求对象,就是我们做雕塑时所运用的比例、重心、结构、空间、体量,对现实事物的科学准确的把握,追求对象的具体形象符合美的标准,像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一样,有一个评判标准,就是古典主义的技巧,科学的人体比例、骨骼及肌肉解剖,以表现事物的真实,达到完美和谐。“古典主义”艺术大师拉斐尔创作了大量的圣母像,表现了他的人文主义思想,充分体现了安宁、和谐、协调、对称以及完美和恬静的秩序,以世俗化的手法,将传统的宗教题材描绘成现实生活中的理想美,正如他所说:“为了改变,他才把真人身上只有一些痕迹和片段的特征尽量发挥。”罗丹的《青铜时代》这件雕塑作品就是讲求现实追求对象的生动实例,作品中他真实地塑造了一个匀称而完美的青年男性人体,重心落在两腿间,后脚稍稍登起,似乎奋力向前,曲臂上下伸张,全身的轮廓结构线条均称、和谐、完美,并体现了精确的解剖知识,整个姿态和面部表情十分和谐,全身舒展,凹凸起伏的肌肉仿佛向四周扩展,迸发一股向上的力量,很有张力,仿佛正在解脱一切束缚,即将冲破困扰生命的牢笼,向着思想的光辉似烈日喷发出的巨大能量。
  三、“合乎法度”与提炼变形
  讲求概括提炼赋予生命,就是在创作对象时,必须抓住最能反应事物的本质,揭露事物的主要矛盾的事物的主要特征,提炼才有价值,概括才具有源头活水,作品的意义才更彰显,更突出,更能打动人。那么“合乎法度”是不是否定了加工、改造、变形的关系在雕塑中的运用呢?当然不是,加工是为了去掉与主题无关的部分,改造是为了更准确的表现主旨,变形是为了强化所要表达的意蕴。所以布朗库西说:“真正的艺术家,创作除了理念和技能之外,还希望作品中有一种附加的生命力”。这种蕴藏的生命力就是揭示事物主要矛盾的核心灵魂。
  “合乎法度”似乎只针对具像的写实雕塑,我们总以为写实的雕塑才是具体的可感的,写实雕塑才能表现客观对象的生动性、深刻性,而抽象雕塑脱离现实,对形体的要求不严格,不必和什么实际的东西相像,其实不然。抽象雕塑照样离不开“合乎法度”这个原则,亨利-摩尔说,抽象脱离视觉诠释,却接近情感上的理解。在抽象雕塑上所运用的各种形,各种线条都是来源于大自然,作为物的存在都是具体的,都是真实存在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无所谓写实雕塑与抽象雕塑之分。丹纳在《艺术哲学》中谈到艺术的目的就是要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抓住这个最显著最重要的因素才是艺术家的任务,因为现实总是模糊的、不清晰的、表像的、隐性的,所以“人感觉到这个缺陷,才发明艺术加以弥补。”丹纳虽然肯定艺术要依赖现实,要摹仿现实,但不认为一味摹仿现实的作品就是好作品。“用模子浇铸是复制实物最忠实最到家的办法,可是一件好的浇铸品当然不如一个好的雕塑。”因此“变形”亦是“合乎法度”所要讲求的规则,所谓“变形”就是指在现实的基础上运用想象和幻想对客观对象进行拉长、夸张、整合,抽出最能表现客观事物主要特征的要素来表达情感,从本质上讲并不脱离现实,而是用抽象语言符号来表现现实的形象。所以丹纳说:“为了改变,他才把真人身上只有一些痕迹和片段的特征尽量发挥”。
  结语
  丹纳在《艺术哲学》中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他对艺术本质规律的独到见解,对每一个从事艺术的人来说,都可以从中获得有益于各自专业发展的养分,本文主要以“法度”一词来分析归纳了雕塑艺术在创作上的技法特点,无論是具象的写实雕塑还是抽象的意像雕塑都离不开“法度”的范畴,一个好的雕塑始终适应时代的旋律,赋予生生不息的力量,并随着岁月的潮流发展延续。
  参考文献
  [1]《艺术哲学》H·丹纳 著 张伟 译 北极出版社2004年8月
  [2]《罗丹艺术论》傅雷 译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6年6月
  [3]朱志荣:《西方文论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法)丹纳(H.A.Taine)著、傅雷译:《艺术哲学 插图珍藏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作者简介:
  雷石金(1974.10—),男,畲族,籍贯:福建福安人,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18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美术,研究方向:雕塑
  (作者单位: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

推荐访问:法度 丈量 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