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苍生_育得青山济苍生

  一      这是个暖冬。三九了,老天却执意要给人们体验秋季的加长版。没有刺骨的寒风,那些洁白的北国的雨的精灵也不知躲到哪里去了。但我第一次见到王基刚那天,却意外地飘起了纷纷扬扬的鹅毛雪。未至正午,鸡冠山已完全笼罩在一片白茫茫之中了。我在雪地中立定未稳,未及掸下身上的积雪,早已候在雪中的王基刚已向我伸出一双结实有力的大手,憨憨地说:“欢迎您到鸡冠山来。”
  一身迷彩服,一双解放鞋,一条壮硕的北方汉子,年轻的脸充满了朝气也布满了正气。这是王基刚给我的初步印象。此前,我对王基刚的事迹只是略知一二,大概知道他这样一位基层林业干部,权力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但脸挺“黑”,凤城市远近闻名。
  “要采访我吗?”得知我的来意后,王基刚腼腆地挠起了头说:“其实也没有什么值得写的,我干的都是一些份内的事儿。”
  “基刚这个人实诚。”陪同的鸡冠山镇文化站长孙庆君接过话来。“他是个只知道闷头做事的人,自己从不会多说什么,在我们乡镇干部中,他做事也有些‘另类’,我们真的希望能有人专门写写他的事迹。”
  孙庆君是镇里的文化干部,也是个写手,常给市报写点通讯之类的文章,熟悉王基刚这个“黑脸”站长的所做所为。那天给我讲述王基刚的事,他的叙述语调略显激动。
  我们的话题是从王基刚拒绝吃请展开的。
  “据站里有人暗中统计,他在一个月内拒绝吃请达48次之多,你说就凭这一点,是不是就值得一写啊?”孙庆君说着,递过一沓单据来,我大概数了一下,有上百份之多。这些单据都是王基刚实在推辞不掉的礼品钱物上交的凭证,并且全部立账在册,每份价值数百到数千不等,还有大宗的现金。在这厚厚的一沓单据中,我发现有两张200元的收据很特别,钱款来源注明为王基刚购大柴款。孙庆君解释说,王基刚家至今仍住在薛礼村,和农民一样的砖瓦房,他的媳妇也是普通的农家妇女,家中的烟火和村里百姓一样别无二致。所以王基刚每年都要买些柴禾来烧,这不足为奇。后来我专门去了王基刚家,所看到的和孙庆君描述的没什么两样。一个普通的农家院落,三间普通的砖木结构的民房,王基刚一家的生活和乡亲们是一个模式。所以后来我明白了王基刚为什么能处处以农民的利益为重,他自己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中,农民们所思所想,也正是他的所思所想,都在心里装着呢。一旦有了实施的条件,他就可以亲历亲为把农民的想法变为现实。还有一张单据也让人心存疑惑:那是一张200元的罚单,说明是王基刚代其哥哥上缴的罚款。问及原由,孙庆君说,前年他哥哥家盖房,伐了几棵自家栽种的茔地里的树,但事先没有申请,也是觉得弟弟在林业站当头儿,先砍树后补办手续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王基刚觉得此事虽是合理采伐,但也有不合法的地方,也有特殊化之嫌,执意罚款。但其兄觉得他小题大做,拒不交罚款,王基刚无奈,只好罚自己了。事后,哥哥对他成见不小,觉得他有点装。在外人看来,王基刚也是有点不近人情了,不过就是先斩后奏的行为嘛。但这事对站里的人震动不小,谁有一点身在衙门里想搞特殊化的念头,就不得不有所收敛了。
  我私下里问过王基刚,林业站长一职,虽说是基层小吏,但手里掌握着砍伐指标的生杀大权,也算是个肥差了。看到那么些花花绿绿的钞票从眼前过,就一点也不动心吗?王基刚朝我笑了笑说:“讲心里话,现在不喜欢钱的人不多,我也一样喜欢钱,只不过我喜欢拿自己的钱。一个人不论做什么事,总要讲究个原则,让自己睡不踏实的钱我不会拿。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嘛!”
  王基刚觉得,像自己这样一个有十年党龄的乡镇中层干部,工作上要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因为形象分是由老百姓来打的。有些事是明摆着的,凡到林业站来找他吃饭、送礼的人,想办的事大都不符合政策或者想占公家的便宜。所以,他们就是送座金山你也不能拿。拿了就违反原则,就犯法。其实也正是这样的一些人,污染了整个社会风气,让很多人误以为到政府机关来办事都要送礼、请吃饭才行。曾经有位农民,为了一个很简单很合理的批复手续,肩上扛着一筐山货、一袋自家产的花生,走很远的山路来到林业站。王基刚帮他很快办完手续,望着这个气喘吁吁、满脸汗水的山里人,心想不能让他再把东西扛回去了。在送他出门时,王基刚掏出50块钱塞进了对方的口袋里,说:“大哥,你大老远跑来不容易,东西我收下,算我买的。”话音未落,那位农民先是红了脸,想说什么却没说出来。他不知道,在王基刚这里,只要是合情合理又合法的事,谁来了都会热情对待,无条件办理,收礼就是亵渎百姓赋予自己的这份权力;不符合政策的事,拿多少钱来都不好使。
  
  二
  
  2004年6月,王基刚出任鸡冠山镇林业站长一职。当时站里的条件很差,站里人员9名,护林员57人要面临的工资、保险和系统管理问题,让王基刚犯了头疼。镇里全年的采伐指标已用完,护林大队的房屋仅靠四根木头支撑,算得上是家徒四壁。而那一年恰逢全国范围内的二类资源调查及林权证换发登记,这两项工作要顺利开展起来,投入资金至少要10余万元。王基刚是个敢于向困难叫板的人,来林业站之前,他先后在镇广播电视台、土地办、镇农业示范基地、中铁社区工作过。2002年5月,王基刚被调到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当站长,这是个由农业、农机、蚕业三站合并而成的新单位,三站原本都是亏损的坯子,拖欠工资都达十个月以上,还有几十万元的外债。合并后依然是一副僵死的局面,人心涣散,一盘散沙无人问津,镇里的中层干部中竟无一人报名竞聘这个站长职务。在此情况下,王基刚被镇党委任命为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还真有点受命于危难的味道,这副担子太重了。但王基刚意识到自己没有退路可走,既然接了,就必须干好。他是咬紧牙关,硬逼着自己一步一步走下来的。到2004年5月,王基刚离开的时候,这个单位已由原来的一潭死水,变得一派生机盎然。仅两年时间,站里的经营就活了起来,经济有了明显好转。全站的工作实现了统一化、规范化,不仅给三个站办发出了全部工资和奖金,而且还补发了以前拖欠的工资。并有计划地偿还了部分外债。镇里的人都说,王基刚是个能人,最起码会起死回生术,但熟悉王基刚的人都知道,他起死回生的法宝就是深化站办的改革。为了这次彻底改革,他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去了解各站办的具体经营情况,并对其进行充分细致的评估,具体的问题具体分析,制定不同的改革方案,然后有的放矢逐步推广实施。对农业站采取了继续留用站内人员承包种子、农药、化肥、农膜销售抵顶工资的改革措施,打破以往的大锅饭,充分调动起站内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对农机站实行了农机注册登记、牌照管理,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并把经营策略的重点放在两个加油站的承包和库房的出租管理上,收益显著;而对蚕业站采取的是取蚕定种、暖蚕制种、下乡卖药及送技术到山上等一条龙服务。 王基刚是个大男人,但做事不粗放、不僵化,思维活跃,在工作实践中善于取经,富有创意性的东西较多,常耍一些别人看不出门派的迷踪拳,成效卓著。在农业技术推广站当站长的两年时间,单位救活了,效益变好了,他付出的代价是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瘦子。
  林业站的工作对王基刚来说,无疑是陌生的。他很现实地看到,这又是一个一穷二白的单位,又是一个需要动一番脑筋才能生存下去的单位。也就是从那年开始,王基刚的外在形象在鸡冠山人眼中基本定形了,那身看上去永远不新也不旧的迷彩装,就成了他的职业装。“我也喜欢身着西装,穿着倍儿亮的皮鞋,往办公室里一坐,心里不知有多舒坦啊。可我的工作性质不允许,随时都可能下村走屯,钻山林走山道。”王基刚说的是心里话。他还是个年轻的干部,哪有不注重自己形象的道理。但是作为一个林业站长,如果不了解当地的每一山每一水,就永远不会交出合格的答卷来。所以王基刚从上任那天起,凭着在一线的摸爬滚打,凭着自己结实的身板与大山的磨砺,愣是在短时间内很详细地掌握了鸡冠山全镇的林业基数,为下一步理顺并制定一套科学的工作方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造林绿化、封山育林、生态公益林管护、林政管理、以及林权证的发放到三项作业,从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野生动物保护到国家二类资源调查,各项工作都安排得井井有条,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在林业站自身建设及人员管理上,王基刚自有一套看家的本领。所有站内工作人员,既使平时不在一线,也要时刻处于戒备状态,不允许有一丝一毫的松懈。只要是工作时间,一律严禁喝酒、下棋、打麻将,并禁止接受任何与工作职责相关的宴请,违者予以严厉处罚,后果严重者将被除名。站里规定,每月两次例会,任何人不得缺席。月初学习森林法及实施条例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月尾要对当月的工作进行总结并制定下月工作计划,听从站里工作部署和安排。王基刚要求,站内所有人员都要不断地加强学习,加强自身专业素质的培养,用科学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即使不能成为林业专家,也要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行家。通过聘请专家进行培训,分期分批走出去学习以及参加林学专业的函授教育,鸡冠山全镇68名护林员及监管员全部具备中等专科以上学历,整体专业技术素质得到大幅度提升。2005年,王基刚通过自筹和集资等方式,共投入资金12万元,为护林队购置一栋两层办公楼和两间平房,使护林队员们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林业站由此逐渐羽翼丰满,家底也厚实起来,新添置一台价值十万元的桑塔纳轿车,2006年省里又奖励一台防火运兵车。
  2005年5月的一天,在林业站工作多年的老李照例来到单位上班。令他意想不到的是,在这个平凡而又平凡的早晨,一束送到他怀抱里的香气馥郁的鲜花,让他终生为之感动。王基刚迎出来,微笑着对他说:“老李啊,工作辛苦了。今天是你的生日,我代表站里的全体同事祝你生日快乐!”老李登时愣住了,他没想到连自己都忘在脑后的生日,会被领导记在心上。如此人性化的细节他以前闻所未闻,突如其来的惊喜,还真让这个在站里工作了十几年的老李一时半会难以接受。愣怔了半天,想说个谢字都没说出口,但心里已有一种真情的东西在流溢。也就是从那时起,每逢站里有人过生日,送上一束鲜花、一个略表心意的红包,成为王基刚慰劳同事们的一个惯例,一直延续至今。我们不能说王基刚这种做法太陈旧或是太简单,它至少算得上是同志之间的一种亲切关怀和真情流露。工作上不能拉关系走后门,不能搞特殊化,但生活中不能没有人情味和情趣,这是王基刚内心里的真实想法。可以说,是王基刚的勤奋工作和独到的管理才能,带来了林业站今天取得的成就。一个负债的烂摊子,穷单位,已真正脱胎换骨,展示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气氛活跃、求真务实、团结向上、所向披靡的战斗集体,能出色地完成上级政府及主管单位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
  2006年,林业站全年完成全口径造林3600亩,新增育林面积3000亩,四旁植树13万株,板栗生产新植800亩,嫁接550亩,苗木花卉培育135亩。在主伐、低产林改造、及抚育三项作业中,全年共出材7829立方米。林业站认真做好技术指导及督促检查工作,所有作业均无超界、超量等违规现象发生。在天然林管护方面,鸡冠山镇两年共完成新增封山育林12000亩,完成国家公益林管护面积61726.5亩,地方公益林管护已达204421.5亩。全镇68名护林员及监管员常年坚持不懈工作在第一线,两年间共办理各类林业行政处罚案件80余起,制止林业两乱3起。在防火戒严期及重要节日,护林员们站山头、看坟头,严防死守,在森林与火种火源之间拉起一道看不见的坚固的防火墙。全镇两年未出现任何火情火警。
  
  三
  
  在薛礼村,我采访了村支书曾祥贵。说起王基刚,他颇有感慨。“基刚这人啊,说实话做事有些‘格路’。”我不明就里,弄不懂王基刚到底怎么个“格路”法,就只能听他说下去了。其实王基刚作为下派干部到村里任副支书,还是去年6月份的事。从下派到村里的第一天起,王基刚就在全体党员大会上公开承诺:不要工资,不谋私利,不摆架子。告戒自己:不是去做官,而是来为仆。不是去任职,而是来服务。所以至今王基刚没在村里报一分钱的旅差费,没在薛礼村吃过一顿饭。村里的两委研究重大事项,他没一次缺席。按组织上要求,王基刚要每周到村里工作一次,但他却把除此之外的休息日也变成了在村里的工作日。悉心走访全村的党员群众,了解他们的生活现状和所需所急,掌握他们对组织的期望和要求,及时与村两委及相关部门沟通,为群众解决生活及难点问题。六、七组的村路坑洼不平,雨后泥泞难行。王基刚找到村支书曾祥贵,一起联系县化肥厂寻求帮助,经过几个月的奔波,六、七组的道路终于重新改道扩建,整修一新。现在村民们走在平坦的村路上,心中就会念起王基刚的好来。薛礼村过去办公条件简陋,基本没什么办公用品,王基刚觉得这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旋律也极不协调,便组织召开了一次支委会,提出要筹措资金改善办公环境。大家一致通过后,他又和曾祥贵支书一起想点子筹措资金。如今经过整修后的村支部,宽敞明亮,添置了新的办公用品,现代化的通讯设施一应俱全。同样改造形象的还有陡岗子村,一排青堂瓦舍之中,村支书黄殿俊对我说,陡岗子村委办公室原来是三间不成样子的破泥房,黑咕隆咚的,一点新农村的气息也没有。去年,镇林业站与陡岗子结成了帮扶对子,王基刚对陡岗子村的现状极为上心,全站工作人员共捐资1万元,木材5立方。最后上梁那天,王基刚带着全站的工作人员来帮忙,大家顶雨劳动一干就是一天,结果陡岗子村支部就变成了今天这个176平米的大平房了。“在这样的环境里,和乡亲们议一议家里的事,感觉气氛都不一样的。”黄殿俊说。
  薛礼村去年还有一件惠及百姓生活的大事, 计划投资100万元建一个秸杆汽化站,解决农民们长久的燃料能源问题,这事很早就被村里纳入了日程。作为一个林业干部,王基刚知道这个秸杆汽化站意味着什么,每年节约一千吨的烧柴,鸡冠山的生态环境会越来越好。自古到今,山里人的灶下离不开山上的树木,大山一年一年地被蚕食着。我们的林业工作者除了尽职尽责地去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之外,找到一个解决山民们烧火做饭的替代能源,才是一条根本的出路。这事一度让王基刚兴奋不已。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工程开工后前期还算顺利,后期却出现了资金严重不足,一度处于停工待料的窘境,工程被迫搁浅。王基刚得知后心急如焚,立即会同村两委所有村干部研究对策和出路,然后带头四处奔波寻求资金外援,最后终于获得多方援助,才使得汽化站工程如期竣工。如今薛礼村的人们,炒菜做饭用的是和城里人一样的清洁能源,心中颇有自豪感。
  薛礼村小学是个合并校。原来的丁家坊、薛礼两个小学合在一起,学校的规模大了,但学生们上学道更远了,老师们比原来更忙更累了。诸多新问题的出现,让师生们一时半会难以进入正常学习状态。王基刚得知此事,借教师节来临之际,带村干部们到学校走访,组织老师们召开座谈会,并送上3000元表示慰问。每逢端午、中秋、元旦、春节来临,王基刚都会想到村里还有16个贫困户、5个特困户没有脱贫,他会带上支部的人,为这些困难户们送去大米、面粉和油等生活必需品,让他们感受党和集体的温暖。说起这些事,陡岗子村的困难户张兆余最有感触,他想不到一个和他八竿子打不着、不沾亲不带故的王基刚,会在过年过节的时候,亲自到他家里来走一趟,瞧瞧他家的生活现状,送给他吃的用的。说这话的时候,张兆余常会感动得老泪横流。
  聊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真实涵义,王基刚自会有一番自己的理解和想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是体现在只盖几所漂亮的楼房,修几条宽敞的柏油路,这是图解政策的形式主义。有些地方制定了很了不起的规划,盖上高高的楼房,然后逼着农民搬进去住,农民们一时还难以适应这样的生活,什么猪啊牛啊,鸡鸭鹅狗都没地方安排,可农民们现在还离不开这些多年来赖以生存的小动物,再说你总不能扛着锄头进楼房吧?结果是钱没少花,饥荒也攒下了,农民们心里并不舒坦,你说这不是劳民伤财是什么?”作为生活在农村基层的乡镇干部,王基刚心里对新农村建设的理解更实际,更贴近百姓的心。其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说到底还是先要在农村搞好两个文明建设,先把农民的物质生活搞上去,为农民广开财源,帮助他们拓宽增收致富的途径。鸡冠山镇地处偏僻山区,因地制宜发展一些项目还是可以赚到钱的。林蛙养殖就是辽东山区的特色致富产业,王基刚和林业站的同事们经常跑到新开、陡岗子等山沟里,给养殖户们送技术资料,帮助他们联系蛙苗,解决他们生产中所遇到的难题。近两年,全镇已发展林蛙养殖户87家,每年可出商品蛙550万只,可为农民增收近千万元。大地村的孙广群、孙世友等村民搞百亩林下参的开发培植,从项目开始立项,到招商、选址和设计施工,王基刚带领林业站的同志们全程跟踪服务,使参农们觉得有了主心骨,很快在全镇产生连锁效应,林下参中药材生产迅速发展至8000余亩。去年,针对本镇一些农民不懂技术,盲目发展低产板栗种植现象,王基刚专门请来了日本专家,在大山里为栗农们上技术课,让他们掌握低产板栗改造技术,也很快在全镇掀起一股板栗种植热。在薛礼村,支书曾祥贵执意要我尝一尝他们村里的特产寒富苹果,这种苹果个儿大皮儿薄,咬一口,爽脆甘甜,汁液饱满。“吃吧,这是我们林业站与沈阳农大合作,专门为适应我们辽东山区环境培养出来的。现在,仅我们薛礼村就有寒富苹果五百亩。秋天卖果的时候,果农们不出门就能以每斤一块二的价格卖出去,这一项收入全村每年近几十万,应该说都是王基刚和林业站的功劳。”
  王基刚是带着一股子饱满的热情去为农民做事的,而乡亲们也都是带着一股子真诚的情意去感激他。平时大家都了解他,不敢给他送礼,也不敢请他吃饭。可是一到年关腊月门儿,家家都要杀年猪的时候,就有人“斗胆”提起这茬儿来了。在遭遇王基刚一连串的谢绝之后,有人就请出了老支书曾祥贵来。王基刚是啥样人,曾祥贵心里透明白。但受人之托,又不好不开口,曾祥贵只好硬着头皮说了。“基刚啊,大家都觉得你怪辛苦的,想慰劳你一下表表心意。也没别的,就吃顿猪肉呗,你不去是不是有点不太近人情啊。”王基刚苦笑着,也显出一脸的无奈。“大伙的心意我领了,但我不能开这个头,吃了头一顿就有第二顿,到时候就没完没了啦。我家也养了年猪,什么都有,替我谢大伙了。”面对这样一个人,曾祥贵也一点招法都没有,原来他和村民们也都知道王基刚的“格路”劲儿,事后也都理解他的“格路”。而王基刚的想法很简单,他觉得农民们苦巴苦业地都不容易,自己在这个位置上能为他们服务,多做些有益的事都是应尽的义务,无论何时都不能去占他们的便宜。
  谈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前景,好似触到了王基刚的兴奋点。他认为,农村的两个文明有了基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自然也就成形了。薛礼村的人均收入在鸡冠山镇较为突出,但除了每家一台电视机外,村里的集体性文化活动基本没有。去年全镇举办秋季篮球比赛,王基刚给村里报了名,以林业站名义出资2000元组建了篮球队,并购买了运动服。王基刚强调,比赛名次不是目的,为的是通过比赛打造团队精神,树立农村农民新形象,将来为新农村建设服务。最后通过全队努力,居然取得了前三名的好成绩。
  
  四
  
  我在鸡冠山采访,有好几次,王基刚赔罪似地跟我说:“不好意思,我这边有事又要到村里去,不能亲自陪你了,抱歉了。”
  我知道他很忙,忙于林业站的工作,忙于为农民们做事。在他眼里,群众利益无小事。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忙碌,也正是因为他时时刻刻都把农民群众的利益装在心里,王基刚获得了良好的口碑,得到了群众的认可,也受到了上级政府的嘉奖。连续十年机关考核,王基刚均为优秀。他是中共凤城市第三、四届党代会党代表,优秀共产党员,1997至2005年凤城市劳动模范。2004至2005年他所在单位被评为丹东市林业工作先进单位,同时也被省林业厅授予生态公益林先进管理站称号。
  面对群众的好评和组织上的肯定,王基刚没有飘飘然,他把荣誉悄悄地隐藏在一如既往地工作背后。2007年3月初,我打电话给王基刚,他在电话里说:“老兄啊,下次你来鸡冠山,我一定带你去新开村看一看那里的林改工作。我们现在进行得很顺利,全镇农户基本上都拿到了具有法律效力的林权证。”通过林改,他们进一步明晰了农民对林地的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做到了“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的经营主体多元化、权责利相统一的集体林经营管理机制……和王基刚交谈,主要内容除了工作还是工作。但我愿意接触这样一位农村基层干部,愿意更多地接触并了解他的内心世界。因为接触王基刚,就能真正地走进农村;了解王基刚,就能真正地认识农民。因为有了王基刚,我看到的也不仅是鸡冠山下的一草一木、一村一屯的变化,也看到了整个华夏大地正在呈现出的一幅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丽画卷。

推荐访问:青山 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