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化大院”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作者简介:赵海阔(1992-),男,汉族,天津宝坻区人,本科,重庆工商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研究方向:公共文化的提高与创新。

摘要:农村“文化大院” 是指在农村设立的融文化艺术、学习教育、科技普及为一体的农村文化阵地。农村“文化大院”建设作为巩固农村思想文化的核心阵地一方面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提高了农民的文化素质,另一方面,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促进了新农村文化的发展。同时,农村“文化大院”建设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突破口有效地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整体推进加强了党的执政能力日益成为沟通联系党群的一个有效载体。近年来,随着现代化经济的发展步伐的加快,农村文化大院应运而生,通过文化大院举办的各种文娱活动适应了民情、民意,获得了广大群众的支持,满足了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明需求,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积极推动的作用。2013年8月,我们重庆工商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组成调研组赴重庆黔江区,就农村文化大院的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研。

关键词:文化大院;精神文明;建设

一、农村文化大院建设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蓬勃兴起

黔江地域文化资源丰厚独特,传统民间文化活动多姿多彩。过去,“三个月种田,三个月过年,三个月耍钱,三个月干闲”。这句话仍是黔江部分地区农民生活的缩影。以前农民由于忙吃穿,没心思追求精神生活,现在富裕了,头脑却有些空虚了,闲暇时无所事事,寻求各种刺激,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也给基层党组织的工作带来了难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带动的人们精神文化水平追求的提升,现有的文化阵地和活动方式日益显现出其缺陷,因此,在群众的现实需要和实践创造中,农村文化大院应运而生,黔江市农村文化大院建设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这主要源于三个动因:一是群众自主创造。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增强,重庆市部分农村地区群众自发形成了一种文化活动形式,即以兴趣爱好为纽带,以民俗文化为载体,以民间艺人为骨干,以村间院落为阵地,以农闲时节为契机,三五成群,自发聚集,灵活开展各类民间民俗文化娱乐活动,在实践创造中逐渐形成了文化大院的雏形。二是党政重视支持。重庆市委、黔江区委着力寻找有效载体,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党员干部和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按照“政府支持、社会捐助、自主管理”和“惠民、亲民、便民”的原则,多方筹资,加大投入,进行农村文化大院试点建设,建成集基层组织活动室、农民科技学校、文化广场、农家书屋、阅报栏、计生室、村级网络信息室、特色产品陈列室、乡土风情展室、民乐演奏室、书画创作室、村史陈列室为一体的农村文化大院,基本形成了 “区有文化中心、乡有文化站、村有文化大院或文化小广场”的农村文化服务体系。三是政策有效引导。市、区两委根据实际,因地制宜,讨论制定了农村文化大院建设《标准》和《测评细则》,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村文化大院建设的意见》等政策规定,表彰奖励和命名挂牌了两批26个成绩突出的文化大院。通过布点建设,逐步推广的工作思路,形成以点点带面的传导效应。

二、 农村文化大院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的作用

自开展农村文化大院建设以来,文化大院日益成为现代化新型农村中文明大院、团结大院、幸福大院的象征。他有效的促使了农村文化内容形式,内涵的丰富多彩,层次鲜明。寓教于乐为一体,广大农民群众乐在其中。

1、农村文化大院活动有利于巩固基层政权。总所周知在这之前的农民文化活动,一般只是表演几个节目,例如唱唱歌曲、表演规定节目。它活动形势单一,仅仅依靠村里统一组织的节目性活动,而如今文化大院采用了多元化的形式,一般由农民自发的组织在一起,以群众自身为主题,用身边的人演群众身边的事情。同时,农村文化大院活动在内容上大多以生活中的邻里乡情为主,她们的演唱不仅唱乡里乡亲,也是歌唱了他们自己,从侧面上这也体现了农村文化大院活动在宣传党的政策带给农民的收益和客观的经济效益所起到的作用。像濯水镇创作的“濯水乡间情”和快板“歌唱党的政策好”等节目,都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群众感受大丰收的喜悦和党的好的政策带来的丰硕。从深层次的意义上讲,农村文化大院活动的开展,有效的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有效化解一些涉及群众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

2、农村文化大院活动促进了村风民风的好转。在调研中,我们感到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已不同于之前,他们的生活态度、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实质性改变,他们渴求拥有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获得更优质的生活质量水平。为此,濯水县政府通过组织群众大秧歌、健身操等活动,激起广大农民的参与热情,用最简单、最普通的活动方式,让广大农民群众收获健康、收获快乐、收获和谐。不得不说,这一系列文化娱乐活动的开展,不仅丰富了农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而且从正面对赌博、封建迷信活动进行了有效遏制,在积极健康的思想和文化得到广泛传播的同时,农民精神面貌得以改善,精神生活得以充实。

3、农村文化大院活动有利于农村和谐稳定。正因为文化大院的开展采用了新形式,文化大院的集体活动使农村群众“聚”到一起,一起参与,相互交流、沟通,邻里乡亲关系更加融洽,这无形中有效化解了许多矛盾和纠葛,逐渐建成了农村和谐稳定的新社会局面。像在濯水镇,濯水民众建起了农民小剧团,表演脱口相声、川剧、重庆地方言子戏等。只要县文艺部“喇叭一响”,县里男女老少齐上阵、积极参与到这些活动中。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使文化大院生机勃勃,使农村乡里乡亲关系其乐融融,使和谐稳定新农村社会局面稳定发展。

4、农村文化大院活动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在文化大院里,通过农技讲座、科普宣传、送图书下乡、农村剩余劳动力其他技能培训等活动形式,使广大农民群众学到了科学知识,掌握了致富本领,走上了增收致富的道路。加深了对党政策的理解和对和谐社会认识,培育了一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遵纪守法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而且促进了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和农民素质的提高。

三、当前农村文化大院仍存有的问题

农村文化大院有效推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及新农村精神文明新风尚建设,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是产生了许多突出问题:

1、农村文化大院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主要体现在后备资金不足,基础设施设备不齐全。而这些问题主要反映了有的乡镇领导对农村文化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上,因此由于支持力度不够,农村文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常常得不到保证,这很大程度影响了农村文化工作的正常运行,导致大部分农村文化大院活动的开展受到资金和活动场地的限制,必备的设备、器材数量少、质量差,无法满足大规模活动的需要和更新节目内容的需求,这从根本上制约了农村文化大院的发展。

2、农村文化队伍整体素质偏低。农村文化大院的建设人才匮乏,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是乡镇文化站的专干待遇偏低,有能力的不愿意做,没能力的又干不好,难以吸引有较高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的人才;二是由于体制的不完善使从事农村文化工作的人员既难以获得评定的专业技术职称(很多人没有专业),又极少有提拔晋升的机会,同时工资及福利待遇相对普遍较低;三是近年来,农村文化站调进和分配的新增人员专业技能不够,这使得文体站虽名义上有文化专干,但实质上能够真正胜任的人员却屈指可数。这样就直接导致了农村文化工作整体水平不高,同时农村文化大院由于缺少外界在业务上的有力指导,造成文化大院的演出节目整体质量较低。

3、农村基层文化资源严重不足。据调查,目前农村公共文化资源贫乏,不少文化站和文化室藏书量少,有书的也是旧书多新书少,根本不能满足现代化农村农民对书籍的需求;另外大部分的文化站,由于受到现有的场地限制,干部专业素质、观念的局限,所采用的文化活动手段过于简单,形式陈旧,内容缺乏创新,因此,可提供的文化服务的内容和文化资源更加呈现明显匮乏的状态。另一方面,农民自身对文化生活的投入非常有限,个人在农村文化上的消费普遍偏低,文化消费意识薄弱。

4、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缺少对外交流相互学习的机会。据悉,农村文化大院的文化团队大多只是利用农闲的空余时间进行节目排练和演出,平时团队队员也都只能局限的利用零星的时间或晚间自娱自乐,更多情况下他们的文娱活动及演出又会受到资金、气侯、时间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因此,不少农村文化大院的文化团队缺少到外部演出的机会,只局限在村内自娱自乐,不能和其它演出团队进行很好的交流,这不仅影响了他们节目的质量,也影响了他们排练节目的积极性。(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推荐访问:浅谈 大院 精神文明建设 农村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