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逝世有感

文库编辑精选《“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逝世有感》一文,供您学习参考使用。

您喜欢的更多同类文章: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院士  

  5月24日上午10时“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院士遗体送别仪式在湖南省长沙市明阳山殡仪馆举行,享年91岁的袁隆平带着他毕生追求的“两个梦想”,闻着他最爱的稻香,永久沉睡在他热爱的这片土地上。

  袁隆平曾说:“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袁老也用耕耘一生的汗水做了一颗永存不朽的“好种子”,而这句话也正是袁老对年轻人的谆谆教诲。纪念英雄最好的方式就是传承他的精神,作为青年干部的我们要不断学习袁隆平的伟大精神,更要像袁老说的那样做一粒“好种子”,做脚踏实地、坚守初心、我将我无的“好种子”,结出饱满而有价值的粮食,为我们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实现强基固本。

  要做一粒“脚踏实地”的种子,一步一个脚印做出成效。袁隆平曾说过“与大地贴得更近,看天空才会更远”,中国科技评奖委员会评价,“袁隆平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袁隆平也用一生将科研论文写到了田地里。为了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袁隆平长期在稻田里从事研究,在研究杂交水稻过程中虽然不断受到质疑,但仍顶住压力数十年如一日地搞科研。如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人们都不再忍受饿肚子的烦恼,但面临疫情大考、红色暴力等内外风险,我们仍需不断强大、奋力前行。青年干部应该自觉增强学习主动性,脚踏实地做好实事,心怀理想,撸起袖子用汗水浇筑未来的路。

  要做一粒“牢守初心”的种子,拒绝浮躁时刻保持清醒。袁隆平曾说过,“我们的一生有很多东西需要坚守,如果浮躁了,就难以看清事物的本来面目。”事实上,袁老也一直是这样做的,19世纪60年代还是老师的袁隆平看到当时的大饥荒深受触动,暗下决心:一定要让中国人都吃上饱饭!从那时起,袁隆平开始从事水稻研究,研究杂交水稻,尽管饱受许多国家的质疑,但袁隆平始终坚守着“让大家吃饱”的信念,历经成百上千次失败的试验后,终于在1973年成功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成功后,袁隆平并没有停下脚步,仍日复一日地在稻田里为他的“禾下乘凉”梦而努力,在病危之际还关心着稻子的长势。互联网时代的我们可能会面临各种利益诱惑,但越是这种时刻越要坚守好自己的初心,“不畏浮云遮望眼”,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修身慎行。

  要做一粒“我将无我”的种子,用责任和担当奉献自己的力量。袁隆平的一生是为国为民无私奉献、鞠躬尽瘁的一生,袁隆平当初在高考选志愿时没有走上“做大官,赚大钱”的路,而是义无反顾地报考了西南农学院的农学系,遇到国家大饥荒的形势,又从红薯育种的研究教学中转向水稻杂交优势。无论多么恶劣的天气袁隆平都扎根稻田,潜心研究,数十载的奉献最终取得成功,他的成功不知道养活了多少人。我们无法掌握生命的长度,但我们可以重新定义生命的宽度,现在的我们不知道我们能有多大力量,但我们应该永怀一颗心系家国的奉献之心,遇到困难不退缩,面对利益不动摇,多为群众做事,努力在自己的岗位发光发热,如此才能在我们有限的生命实现人生最大的价值。

  青年干部要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也要做一粒好种子。伟人已逝,星光永存,青年干部要接好袁老的麦穗,不断从袁隆平身上汲取力量,奋力前行!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逝世有感》

推荐访问:杂交 水稻 院士 有感 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