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就业视角对我国管理类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管理类研究生

  摘 要: 课程教学是管理类研究生教学的基础阶段,是培养强能力、高素质管理类研究生的基石。文章基于就业的角度,认为高校在管理类研究生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并提出以研究生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对课程教学加以改善,促进管理类研究生课程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 管理类研究生 课程教学 就业
  一、引言
  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全面深入,管理类研究生招生比例不断扩大,导致管理类研究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这对研究生的培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管理类研究生的培养应当顺应社会需求。由于该专业的研究生分配不再局限于教学与科研部门,而到实际工作部门就业的情况占绝大多数,研究生在企业管理工作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因此,管理类研究生课程教学的设置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在基础管理学、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为重点,全面满足实际工作的要求。
  二、管理类研究生就业现状及问题
  现阶段,绝大多数管理类研究生毕业后将进入企业和政府部门工作,少数研究生继续读博和继续研究。但管理类研究生进入企业和政府部门后,在实际工作中普遍暴露出理论基础较扎实而实际工作能力偏弱的问题,直接影响工作中效能的发挥。此外,由于在学校所学的课程和实际工作需要相脱节,不能有效地运用所学知识,并且动手能力相对较弱,对企业的运作机制不了解,从而表现出上岗后无所事事,工作漫无头绪。现实对当前研究生教育培养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教学中必须强化对研究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其中包括研究生对基本理论、基本原理的消化程度,对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掌握运用程度,以及解决实际问题处理复杂局面的应变能力等。
  三、现阶段我国管理类研究生课程教学现状
  (一)课程教学、课程安排缺乏前瞻性和系统性。
  1.课程内容是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有效载体,是学生能力提升的基石。在如今高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非常迅速,而我国现阶段课程安排中缺乏当今管理学领域最新出现的理论和方法,课程用书常年不变、知识体系相对陈旧。而研究生所就业的企业往往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接收当今世界最新的理论和方法并加以运用,从而保持自己的竞争力。这就导致了课程教学的滞后性与企业需求的前瞻性之间的矛盾。尽管课程教学内容的更新已经成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但与国外一流研究生教育水平相比,差距仍很大,课程体系前瞻性不足[1]。
  2.管理类研究生课程教学中还存在着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课程重复、缺乏系统性的问题。具体表现为,研究生课程涉及面较少、专业深度不够。由于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面比较广,而我国管理类研究生教学开设除了基础性课程之外,涉及相关学科课程开设较少,导致学生视野不够开阔。除了本专业的知识之外,很难接触到跨学科的知识,不利于以后在工作中的实际需要。因为在实际工作中不可能只涉及本专业所学的知识,笔者认为当今社会需要的是拥有良好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的“三位一体”知识结构的高素质人才。
  (二)重理论灌输而轻案例教学。
  现在大部分研究生的时间和精力主要花费在书本学习上,学校和教师对实际的案例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造成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导致研究生出现“象牙塔”现象,难以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此外,教学环节中案例教学才刚刚起步,还很不成熟,所用案例的真实性、典型性、启发性不够,与企业的实际管理工作贴得不紧[2]。
  (三)实践技能训练平台不够健全。
  知识的运用能力对管理类研究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现阶段我国管理类研究生缺乏有效和完善的实践技能训练平台,学生很少能够深入企业和用工单位了解实际的工作需要及要求,对所学的理论知识不能够加以有效运用,只停留在“理论阶段”。学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同时老师也可以通过实践检验课程教学的成果。
  (四)课程教学的监督与考评体系不够完善。
  与科研论文评估相比,课程教学评估具有很大的模糊性。一是作为各种课程教学考核和评估表征指标的课程教学时数的多少不能完全反映真实的教学效果,课程教学效果和课程时数不是必然的正比关系;二是课程教学效果具有滞后性,评估结果和课程教学效果的显现不具有同步性;三是研究生整体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是多个环节、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课程教学对研究生学术能力的提升和科学素养的养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其作用不能从各种培养环节中简单地分离出来;四是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估标准难以定量。
  四、基于就业视角下管理类研究生课程教学对策
  (一)强化课程教学方案设计,保障方案有效实施。
  课程学习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评价本专业及相关领域学术成果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适当的原理和方法来认识、理解、评价和揭示本专业领域最前沿的知识和有争议问题的能力。在专业基础课程的基础上尽可能设计涉及用人单位所要求的课程,以企事业单位所要求的能力和素质为出发点,以中高端单位作为采样标本,深入分析学生的就业层次和方向,有的放矢地设计课程教学,以此满足学生就业的需求,培养面向社会的高素质、强能力的管理类研究生[3]。管理类专业是一门涉及面非常广的学科,学校可以开设跨学科的“课程超市”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比如公共关系学、营销学、新闻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知识,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标。课程教学方案的实施需要靠有效的制度来保障,重点围绕方案的设计,根据每个课程的具体情况规定相应要求,对教师和学生的考核指标及时地评估课程效果和改进课程设计。
  (二)建立校企互动模式,重视案例教学。
  在基础性课程之外,要尽可能地安排实践活动,可以采用校企联合的方式。为此,高校应对研究生课程教学和实践环节相结合予以足够的重视,特别是检验课程教学的实际效果。一方面,提供形式多样的课程,更多地为学生就业着想,包括为推荐学生到联合企业实习,使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前进行培训和锻炼,学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使课程教学更加贴近实际、贴近就业市场需求。同时,具有前瞻性、实用性的案例分析对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思维判断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有较大的帮助。通过有效的案例分析能够使学生了解企业特别是代表性企业的运作方式、当今一流企业的管理模式、以及失败企业的经验教训。
  (三)建立合理、完善的课程检查评估体系。
  作为监控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课程检查评估体系是提高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通过评估,确保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进而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这是建立完善课程检查评估体系的最基本目的。笔者认为,这种评估体系应包含三方面内容:评价方式、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评价方式也有三种,首先是由研究生管理部门制订研究生课程管理办法,并定期检查其执行情况;其次,由聘请的有经验的督导员定期与不定期地检查课程教学情况;最后,由研究生对各门课程填写调查问卷[4]。同时,课程检查评估的结果可以调动任课教师的积极性,肯定其成绩发现其问题,增强教师间的竞争性,有利于课程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完善,为提高课程教学的质量提供坚实的保障。
  四、结语
  基于就业视角下的管理类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需要以学生就业为导向,深入分析学生就业形势和用人单位的要求,不断完善课程教学,从而培养社会急需的高层次、强能力的管理类研究生。
  参考文献:
  [1]唐益群,赵化,王建秀,杨坪.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J].教学研究学研究2012.1(35).
  [2]彭伏期,和丕禅,陈兴浓.管理学专业研究生教育应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J].2002.9(135).
  [3]季志.就业视阈下高校管理类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电子商务,2010(10).
  [4]王备战,卢虎胜.重视课程教学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J].石油教育.2006(5).

推荐访问:教学改革 视角 管理类 研究生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