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26次会议学习心得11篇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26次会议学习心得11篇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26次会议学习心得篇1

  在第_个国家扶贫日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对脱贫攻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20_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现在脱贫攻坚到了最后阶段,各级党委和政府务必保持攻坚态势,善始善终,善作善成,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决胜脱贫攻坚战的冲锋的号角已经吹响,在最后冲刺阶段,广大党员干部应砥砺务实作风、涵养为民情怀、锤炼过硬本领,在脱贫攻坚战场上不留遗憾、全力以赴,奋力答好新时代决胜脱贫攻坚试卷。

  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态度,苦干实干。脱贫攻坚已迎来最后的冲刺阶段,剩下的都是“难中之难、困中之困、坚中之坚”,要想啃下这块硬骨头,实属不易。在新冠肺炎疫情和严重的洪涝灾害双重加压下,要想高质量完成脱贫任务,还需付出更为艰苦的努力。各级党员干部要自觉端正作风,杜绝形式主义,真抓实干、苦干实干,不搞“花拳绣腿”,注重“求真务实”,切实把每一件群众事落实好,确保脱贫攻坚战完美收官。

  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情怀,感同身受。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真实写照,是“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的外在表现。对于广大党员干部来说,要主动倾听贫困户的心声,多听听他们的想法和建议,多看看他们脸上的表情,多问问他们生活的困难,多找找问题的症结所在。及时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深入分析原因,及时妥善地解决好群众的烦心事、揪心事、操心事,让脱贫攻坚工作始终以此为轴,不脱离人民群众,拥护人民群众,确保能脱得了、稳得住。

  以“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的气度,迎难而上。只有个人本领过硬、素质过高、底气过足,才能接得了脱贫攻坚最后冲刺阶段的“烫手的山芋”。党员干部在开展脱贫攻坚工作时,不仅是要帮助贫困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还要注重谋划乡村振兴,做好有效衔接,为乡村全面振兴打下坚固基础。党中央承诺“不获全胜,决不收兵”,广大党员干部思想上不能有丝毫松懈,行动上不能有丝毫迟缓,要有“善始善终”的决心和“善作善成”的担当,在磨练中蜕变成长,在烈火中淬炼成钢。“志不求易,事不避难”,用“钢铁一般”的意志练就过硬本领,助力脱贫攻坚战完美收官,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26次会议学习心得篇2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_大精神,进一步拓宽视野、转变思维,更好地抓党建引领促乡村振兴,通过参观多个美丽乡村建设点、园林基地、采摘基地以及党群服务中心,听取了相关负责人对该村党建引领、美丽乡村、文明创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等工作的详细介绍。对“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夯实基层党建,巩固振兴基础

  整合优势资源,让党支部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先行者和命运共同体。选派街道优秀年轻干部担任党建指导员,常驻基层支部指导各项工作开展。发挥党小组长基石作用,选优配强中坚力量,构建更为稳固的组织框架和后备梯队,培养一批懂基层、爱农村、爱农民的干部队伍。

  二、着力把脉定向,带头振兴示范

  在乡村振兴建设中,党员干部“早九晚九”的工作模式成为一种心照不宣的行为准则,每个干部在埋首案头、山间挖土、走访宣讲之间自然交替,让党员干部带头成为“乡村振兴”一道最靓丽的风景线,成为服务群众最有力的回应。

  三、做好融合文章,激发振兴活力

  做好“城乡融合、以城带乡”文章,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充分挖掘“山水、村落、生态”等旅游资源,开发自耕园艺、家庭自助厨房、互联网销售平台等农业延伸特色服务,探索城乡共享菜园建设模式,提升本地农副产品附加值。结合实际,建立党员群众讲习所,讲习内容涵盖党课、农业技术等各方面专题,大力培育有担当、勤作为、懂技术的新型农民。成立新乡贤委员会,推选堪担表率、经验丰富的村民担任乡贤,积极参与村民矛盾调解,构建村风淳朴、村民自治的和谐乡村文化。按照就地取材、就地造景、节约资源、不大拆不建的要求,充分利用闲置土地及房屋资源,引导并规范村民发展农家乐、茶馆、小超市等家庭经营,打造绿水青山的生态样本。四、突出党建引领,找准乡村振兴着入点

  打造服务型基层党组织作为党建工作的总抓手,坚持加快乡村振兴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始终将加强党建工作摆在首位,以农村党组织为龙头,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依托,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大力推进党建引领乡村振兴。

  建强组织作保障,抓好领导班子和党员队伍建设,提升新时代党领导农村工作的水平。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26次会议学习心得篇3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这是新世纪以来,党中央连续发出的第19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文件突出年度性任务、针对性举措、实效性导向,部署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对扎实做好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三农”向好,全局主动。2022年,是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一年,我们党将召开二十大。在这重要的一年,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继续稳住农业基本盘,对于保持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由谋篇布局进入具体施工阶段。要加强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扎实开展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着力促进粮食生产稳面积提产能、巩固脱贫稳势头提后劲、产业发展稳基础提效益、乡村建设稳步伐提质量。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在外部环境深刻变化的复杂形势下,立足自身抓好农业,依靠自身端牢饭碗,才能更好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第一层次是抓好粮食播种面积,推进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进而稳定粮食年度产量;第二层次是下力气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扩大牛羊肉和奶业生产,提高大豆和油料自给率;第三层次是稳定生猪长效性支持政策,保障“菜篮子”产品价格稳定。这三大层次的落实均离不开压实地方责任,要开展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强化“菜篮子”市长负责制。

  “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后,坚决杜绝大规模返贫现象发生是过渡期“三农”工作的底线任务。2021年,全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脱贫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农村平均水平。然而,脱贫地区发展基础仍比较薄弱,脱贫产业需要接续培育,脱贫人口需要持续帮扶。今后要在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的基础上,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精准帮扶机制。重点是壮大脱贫地区乡村特色产业和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就业,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让脱贫群众从中获得更多收入,共同走上致富道路。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是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首先要夯实现代农业的基础,筑牢种子、耕地、农机支撑。种子方面,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启动农业生物育种重大项目;耕地方面,加强耕地质量提升和种植结构管控,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农机方面,推进农机装备补短板。同时,聚焦农业多种功能、乡村多元价值,做优乡村特色产业。念好特色经,写好融合诀,建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现代农业产业园等产业平台。

  乡村振兴是个系统工程。今年还要稳妥推进乡村建设,加强改进乡村治理,系统谋划农村改革。乡村建设方面,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改善通村组路、农村供水、乡村物流等基础设施。乡村治理方面,推广运用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等治理方式,努力解决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等问题。农村改革方面,稳慎推进农村“三块地”改革,发展以生产托管为主要形式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决贯彻党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以更高的站位、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唯有汇聚全党上下、社会各方的强大合力,乡村才能聚要素、添人气、增活力,广大农民生活才能芝麻开花节节高,我们才能书写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农”新篇章。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26次会议学习心得篇4

  要坚持“老实、踏实、务实”的“三实作风”。下面是众鑫文档网小编为您推荐机关中央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工作座谈会上的优质讲话稿。

  同志们:

  这次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工作座谈会,主要任务是,围绕促进干部清廉为官、事业有为,突出抓党建严纪律促发展这个主题,动员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十九届中纪委五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和党史学习教育工作座谈会精神,以严抓党建,以严求实效,提振精气神,锤炼好作风,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中展示新作为,开创新局面。

  全面从严治党,核心是加强党的领导,基础在全面、关键在严、要害在治,这既需要全方位用劲,也需要重点发力。作为区委书记,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和战略定力,从践行“两个维护”的高度,扎实做好抓基层、打基础的工作,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坚定不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最后,我再强调四点:

  一要坚持严学笃行,打牢从政之基。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必须从思想源头入手,才能守住底线、筑牢防线。始终把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长期的政治任务,全面系统学,及时跟进学,联系实际学,强读强记,常学常新,真正做到学深悟透、融会贯通、真信笃行,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教育引导各级领导干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自觉锤炼对党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始终在政治上过得硬、靠得住、强起来,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各项工作要求落到实处。

  二要坚持严实并进,铸牢责任链条。

  坚决扛起全面从严治党第一责任人职责,把抓好党建作为当然之责和最大政绩,盯紧抓实主体责任这个“牛鼻子”,督促各级班子成员主动履行“一岗双责”,以钉钉子精神把管党治党的螺栓拧正拧紧。坚持“书记抓、抓书记”,紧盯关键少数,定期听取人大、政府、政协、法检两院党组履行主体责任汇报,定期研究管党治党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管好关键人、管到关键处、管住关键事,做到底清、数明、办法实、效果好。健全完善清单管理、述责述廉、民主评议等制度,将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细化、量化、具体化,进一步压紧压实各级党委(党组)管党治党政治责任。紧盯研究部署、推进落实、跟踪问效等关键环节,进一步用好问责利器,把责任具体到各级党组织和每名领导干部身上,时时念好廉政“紧箍咒”,用好纪律“护身符”,推动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真正把责任放在心上、扛在肩上。

  三要坚持严管厚爱,狠抓作风建设。

  始终把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作为长期有效的铁规矩、硬杠杠,严查“四风”隐形变异问题,大力整治状态不佳、作风不实、担当不足等问题,整肃挤压“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生存空间,推动干部作风持续好转。不断完善容错纠错机制,强化实干导向,大胆选用勇担当、善作为、重创新的优秀干部,为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提供机会和舞台,让有“为”者有“位”,推动形成真抓实干、比学赶超的优良作风。坚持标准不降、力度不减,进一步精简文件、压缩会议、改进调研方式、规范督查检查,持续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让广大干部心无旁骛抓紧抓实抓细各项工作,为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作风保证。

  四要坚持严肃执纪,坚决惩贪治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然生态要山清水秀,政治生态也要山清水秀。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必须要坚持住、巩固好。要旗帜鲜明的支持纪检监察机关监督执纪问责,综合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创新纪检监察体制机制,深化监察体制和派驻机构改革,推进纪律监督、派驻监督、巡察监督协调衔接,努力在日常监督、长期监督上探索创新、实现突破,让失责必问、问责必严成为常态。聚焦重大工程、重点领域、关键岗位,强化对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部门和行业的监督,对存在腐败问题的,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特别是要紧盯脱贫攻坚、扫黑除恶等领域,将“村霸”、农村宗族恶势力背后的腐败作为重点,严肃查处党员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充当“保护伞”、搞权钱交易等问题,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建设幸福美好×提供坚强的纪律保障。

  同志们,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是我们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要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的部署要求,坚决以严格的标准、务实的举措、过硬的作风,切实把管党治党责任落到实处,努力为加快转型发展、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作出应有的贡献。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26次会议学习心得篇5

  6月16日出版的第12期[求是]杂志发表了 中共 中央总书记 国家主席 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充分熟悉颁布实施民法典重大意义,依法更好保障人民合法权益]。文章深刻解读了 民法典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中的重要地位,对民法典的宣传和实施提出了 明确指示,具有 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法,国之权衡也,时之准绳也。”民法典之“笔”聚合“史”“时”“势”,挥毫间,格韵千秋 与时相偕 笔意飞扬,擎举“人民至上”的理念落笔着墨,以“回应人民所呼所盼”运笔纵横,对准“民众关切的社会焦点”笔锋直入,将“笔意”与“笔法”合融,飞墨走笔间,尽显“神形意”之美,铺展开 中国之治的气度和力量。

  民法典,以苍劲雄浑之笔绘“神”,勾画出民族文化的“韵律美”。文章 中指出,民法典系统整合了 新 中国成立70多年来长期实践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汲取了 中华民族5000多年优秀法律文化。人类社会千百年传承至今的民族文化“韵律”正是民法典的价值立向,民法典以苍劲雄浑之笔书写了 强烈的社会价值和民族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民法典的第一条,也是整部法典的价值倚靠,24字基本内容贯穿了 整部法典,融入了 法典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蕴含于民法典之 中的“神韵”,在 上下五千年优秀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浸润和滋养下,传承和发扬了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民法典注入了 “精气神”。比如“人格权”的独立成编,体现了 人身自由不 受侵犯的要义;比如“不 得违反公序良俗”,体现了 社会和谐稳定的要义;比如知识产权制度,就是通过对个人权利的保护,激励社会大众靠智慧和双手去创新财富……从情理和价值出发解读民法典的逻辑,我们会发明,每一条规定都是对传统美德和社会公德的弘扬,每一页内容都充分发挥了 司法的指引和示范功能,充分体现了 民法典鲜亮的民族文化特性,每一笔都生动彰显了 中国的文化自信和民族底气。

  民法典,以细实严谨之笔绘“形”,提炼出 中国方案的“时代美”。文章指出,民法典是一部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性质 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 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法典。过去我们所使用的单行法,多是在 不 同时期制定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单行法之间表述和概念上的冲突和矛盾日益凸显,无法满足国家管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需要。民法典则紧扣时代脉搏,是继往开来的鸿篇巨制,对单行法 中所缺乏的时代特征进行了 填充完善,对单行法 中在 同一问题上的分歧表述进行了 科学合理的规定,严谨的系统 科学的设计 精准的表达,让时代精神在 法治篇章 中落地生根,为民法典注入了 强盛生命力。民法典的编撰与时代同频共振,是时代精神的立法表达,面对时代提出的新问题和新现象,民法典从社会发展规律出发,以具有 时代意义的新规定给出“标准答案”,从物权编的诚信导向机制到合同订立的失信惩戒机制,再到“人格权”和“侵权责任”的独立成编,为世界的法治文明贡献了 “ 中国智慧”和“ 中国方案”。同时,民法典的时代精神还体此刻 民法典的实施上,在 新的实践基础上,不 断地完善和充实民法典的内容,让民法典成为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有 力抓手,彰显 中国现代化管理的“大智慧”和“时代美”。

  民法典,以气韵生动之笔绘“意”,描绘出制度文明的“高光美”。文章指出,民法典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制度载体。民法典的制度文明主要体此刻 它的内容上,很多规定直接涉及公民与法人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民法典从“法”到“典”,看似是“一字之跨”,实际上其编撰过程经过了 不 懈的探究和重复的斟酌,经过了 扎实的分析和深层的钻研,经过了 前期大量的理论打算和成熟的经验酝酿,五易其稿,最终在 群策群力下孕育而生。民法典共有 7编和附则,1260个法条,每一条都立足民生最关切,紧贴社会生活实际,深剖社会热点 难点“小切口”,从现象之“标”深入,从问题之“源”透视,最后落脚于管理之“本”,其内容准且精,其功能好用且管用,凝结了 广泛共识,是人民意愿的集 中表达,标注了 制度文明的新高度。民法典 中是一部系统的法典,集民法之大成,集民众之智慧,集管理之效能,这“一字之跨”其实是向更加公平正义的制度文明跨进,也是国家管理能力现代化的跃升,这“一字之跨”绘出的是制度文明的“高光美”。

  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百科全书”,是为民之法典,是积微之大政,是我国法治建设和发展的重大成果,也是国家管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推力,汲取了 优秀民族文化之“神彩”,融入了 鲜亮时代特征之“形态”,彰显了 深厚的人文关怀之“意蕴”,以“巨笔”挥毫出全面依法治国的鸿篇巨制。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26次会议学习心得篇6

  突出了坚持依法治国,必须依据宪法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没有人民权益的切实维护,依法治国就背离了根本。因权利而有法治,为保障权利而实行法治。人民的权利权益既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出发点,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着力点。宪法确立的公民各项基本权利,是各个部门法所保障的公民权利的源泉。保障民权,首先应当从宪法中寻找依据。部门法规定的公民的各种权利,都是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的具体展开。贯彻落实宪法,就要求全面落实部门法所规定的各项保护公民权利的规则和制度,完善权利保障的体系和机制。同时,法律中如果存在对公民基本权利保障不足或者不当限制的情况,必须依据宪法予以纠正。行政机关在行使公权力的过程中,不得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侵害和妨害公民的基本权利。只有严格依据宪法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尊重和保障人权,保障人民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才能够让宪法深入人心、走入人民群众,保障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强调了坚持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依法执政。确保党依宪治国执政,这是实行依法治国的关键。四中全会提出:依法执政,既要求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也要求党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的前提是坚持“宪法至上”,“法律至上”。一方面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通过宪法法律来治国理政,以确保国家政权运行的制度化、规范化、有序化。另一方面,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必须符合宪法法律的规定。最近中央对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进行的清理,检验的就是我们的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是否与宪法和法律相一致的问题,凡与宪法和法律不一致的地方,需要修改和废止,以保证党规与宪法、法律的一致性。做到党规与宪法和法律相一致,是我国宪法原则的体现,是依法执政和依宪执政的要求。只有让党规既符合党章又符合宪法法律,才能保证党性与人民性的高度统一。我国是一个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民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作为执政党的执政行为,既要按照党章、党规办事,更要按照宪法和法律办事,这就体现了党性与人民性的高度统一。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26次会议学习心得篇7

  新春伊始,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开发布《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这是新世纪以来,党中央连续发出的第十九个“一号文件”。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聚焦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扎实有序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对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重大部署,对于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三农”向好,全局主动。2021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克服新冠肺炎疫情、洪涝自然灾害等重重困难,农业生产保持稳中有进,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脱贫攻坚成果得到巩固和拓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迈出坚实步伐。农业农村改革发展取得的显著成效,对开新局、应变局、稳大局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在蔓延,世界经济复苏脆弱,气候变化挑战突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任务极为繁重艰巨。从容应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必须着眼国家重大战略需要,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深刻认识到,今年是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一年,我们党将召开二十大,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更好发挥“压舱石”作用,对于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守好“三农”基础,措施要硬,执行力要强,确保稳产保供,确保农业农村稳定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好初级产品供给是一个重大战略性问题,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要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严格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都要保面积、保产量,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千方百计扩种大豆和油料,实打实调整农业结构,确保成效可考核。保障“菜篮子”产品供给,统筹做好重要农产品调控,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合理保障农民种粮收益,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围绕耕地和种子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实行耕地保护党政同责,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全面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阶段性任务。大力推进种源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农机装备研发应用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如期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如期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现在踏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建设现代化国家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要继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乡村振兴,让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中越走越有奔头。”乡村振兴的前提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要完善监测帮扶机制,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加大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支持力度,推动脱贫地区帮扶政策落地见效,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切实维护和巩固脱贫攻坚战的伟大成就。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县域富民产业,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落实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的要求,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效平台载体,突出实效改进乡村治理。加大政策保障和体制机制创新力度,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强化乡村振兴要素保障,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在二〇二二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小康、摆脱贫困是我们党给人民的交代,也是对世界的贡献。让大家过上更好生活,我们不能满足于眼前的成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做好今年的“三农”工作,意义重大、任务艰巨。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奋力开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局面,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26次会议学习心得篇8

  当一个人用工作去迎接光明,光明很快就会来照耀着他。下面是众鑫文档网小编为您推荐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意见。

  当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在蔓延,世界经济复苏脆弱,气候变化挑战突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任务极为繁重艰巨。党中央认为,从容应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必须着眼国家重大战略需要,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

  做好2022年“三农”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突出年度性任务、针对性举措、实效性导向,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扎实有序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

  一、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

  (一)稳定全年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坚持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严格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都要保面积、保产量,不断提高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切实稳定和提高主销区粮食自给率,确保产销平衡区粮食基本自给。推进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大力开展绿色高质高效行动,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提升粮食单产和品质。推进黄河流域农业深度节水控水,通过提升用水效率、发展旱作农业,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积极应对小麦晚播等不利影响,加强冬春田间管理,促进弱苗转壮。

  (二)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加大耕地轮作补贴和产油大县奖励力度,集中支持适宜区域、重点品种、经营服务主体,在黄淮海、西北、西南地区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在东北地区开展粮豆轮作,在黑龙江省部分地下水超采区、寒地井灌稻区推进水改旱、稻改豆试点,在长江流域开发冬闲田扩种油菜。开展盐碱地种植大豆示范。支持扩大油茶种植面积,改造提升低产林。

  (三)保障“菜篮子”产品供给。加大力度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稳定生猪生产长效性支持政策,稳定基础产能,防止生产大起大落。加快扩大牛羊肉和奶业生产,推进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试点示范。稳定水产养殖面积,提升渔业发展质量。稳定大中城市常年菜地保有量,大力推进北方设施蔬菜、南菜北运基地建设,提高蔬菜应急保供能力。完善棉花目标价格政策。探索开展糖料蔗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开展天然橡胶老旧胶园更新改造试点。

  (四)合理保障农民种粮收益。按照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让主产区抓粮有积极性的目标要求,健全农民种粮收益保障机制。2022年适当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稳定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和稻谷补贴政策,实现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主产省产粮大县全覆盖。加大产粮大县奖励力度,创新粮食产销区合作机制。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多种粮、种好粮。聚焦关键薄弱环节和小农户,加快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支持农业服务公司、农民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基层供销合作社等各类主体大力发展单环节、多环节、全程生产托管服务,开展订单农业、加工物流、产品营销等,提高种粮综合效益。

  (五)统筹做好重要农产品调控。健全农产品全产业链监测预警体系,推动建立统一的农产品供需信息发布制度,分类分品种加强调控和应急保障。深化粮食购销领域监管体制机制改革,开展专项整治,依法从严惩治系统性腐败。加强智能粮库建设,促进人防技防相结合,强化粮食库存动态监管。严格控制以玉米为原料的燃料乙醇加工。做好化肥等农资生产储备调运,促进保供稳价。坚持节约优先,落实粮食节约行动方案,深入推进产运储加消全链条节粮减损,强化粮食安全教育,反对食物浪费。

  二、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

  (六)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实行耕地保护党政同责,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按照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的顺序,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把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任务足额带位置逐级分解下达,由中央和地方签订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作为刚性指标实行严格考核、一票否决、终身追责。分类明确耕地用途,严格落实耕地利用优先序,耕地主要用于粮食和棉、油、糖、蔬菜等农产品及饲草饲料生产,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生产,高标准农田原则上全部用于粮食生产。引导新发展林果业上山上坡,鼓励利用“四荒”资源,不与粮争地。落实和完善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建立补充耕地立项、实施、验收、管护全程监管机制,确保补充可长期稳定利用的耕地,实现补充耕地产能与所占耕地相当。改进跨省域补充耕地国家统筹管理办法。加大耕地执法监督力度,严厉查处违法违规占用耕地从事非农建设。强化耕地用途管制,严格管控耕地转为其他农用地。巩固提升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水平。稳妥有序开展农村乱占耕地建房专项整治试点。巩固“大棚房”问题专项清理整治成果。落实工商资本流转农村土地审查审核和风险防范制度。

  (七)全面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阶段性任务。多渠道增加投入,2022年建设高标准农田1亿亩,累计建成高效节水灌溉面积4亿亩。统筹规划、同步实施高效节水灌溉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各地要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提升耕地地力等级。研究制定增加农田灌溉面积的规划。实施重点水源和重大引调水等水资源配置工程。加大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改造力度,在水土资源条件适宜地区规划新建一批现代化灌区,优先将大中型灌区建成高标准农田。深入推进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实施黑土地保护性耕作8000万亩。积极挖掘潜力增加耕地,支持将符合条件的盐碱地等后备资源适度有序开发为耕地。研究制定盐碱地综合利用规划和实施方案。分类改造盐碱地,推动由主要治理盐碱地适应作物向更多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转变。支持盐碱地、干旱半干旱地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启动全国第三次土壤普查。

  (八)大力推进种源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全面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方案。加快推进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收集,强化精准鉴定评价。推进种业领域国家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启动农业生物育种重大项目。加快实施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实行“揭榜挂帅”、“部省联动”等制度,开展长周期研发项目试点。强化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开展重大品种研发与推广后补助试点。贯彻落实种子法,实行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强化种业知识产权保护,依法严厉打击套牌侵权等违法犯罪行为。

  (九)提升农机装备研发应用水平。全面梳理短板弱项,加强农机装备工程化协同攻关,加快大马力机械、丘陵山区和设施园艺小型机械、高端智能机械研发制造并纳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予以长期稳定支持。实施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优化补贴兑付方式。完善农机性能评价机制,推进补贴机具有进有出、优机优补,重点支持粮食烘干、履带式作业、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油菜籽收获等农机,推广大型复合智能农机。推动新生产农机排放标准升级。开展农机研发制造推广应用一体化试点。

  (十)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因地制宜发展塑料大棚、日光温室、连栋温室等设施。集中建设育苗工厂化设施。鼓励发展工厂化集约养殖、立体生态养殖等新型养殖设施。推动水肥一体化、饲喂自动化、环境控制智能化等设施装备技术研发应用。在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上,探索利用可开发的空闲地、废弃地发展设施农业。

  (十一)有效防范应对农业重大灾害。加大农业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和投入力度。修复水毁灾损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加强沟渠疏浚以及水库、泵站建设和管护。加强防汛抗旱应急物资储备。强化农业农村、水利、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增强极端天气应对能力。加强基层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落实属地责任,配齐配强专业人员,实行定责定岗定人,确保非洲猪瘟、草地贪夜蛾等动植物重大疫病防控责有人负、活有人干、事有人管。做好人兽共患病源头防控。加强外来入侵物种防控管理,做好普查监测、入境检疫、国内防控,对已传入并造成严重危害的,要“一种一策”精准治理、有效灭除。加强中长期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研究。

  三、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十二)完善监测帮扶机制。精准确定监测对象,将有返贫致贫风险和突发严重困难的农户纳入监测范围,简化工作流程,缩短认定时间。针对发现的因灾因病因疫等苗头性问题,及时落实社会救助、医疗保障等帮扶措施。强化监测帮扶责任落实,确保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继续开展巩固脱贫成果后评估工作。

  (十三)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推动脱贫地区更多依靠发展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巩固提升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提高脱贫人口家庭经营性收入。逐步提高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重,重点支持帮扶产业补上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强化龙头带动作用,促进产业提档升级。巩固光伏扶贫工程成效,在有条件的脱贫地区发展光伏产业。压实就业帮扶责任,确保脱贫劳动力就业规模稳定。深化东西部劳务协作,做好省内转移就业工作。延续支持帮扶车间发展优惠政策。发挥以工代赈作用,具备条件的可提高劳务报酬发放比例。统筹用好乡村公益岗位,实行动态管理。逐步调整优化生态护林员政策。

  (十四)加大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支持力度。在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实施一批补短板促发展项目。编制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施方案。做好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科技特派团选派,实行产业技术顾问制度,有计划开展教育、医疗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建立健全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发展监测评价机制。加大对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信贷资金投入和保险保障力度。完善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持续加大安置区产业培育力度,开展搬迁群众就业帮扶专项行动。落实搬迁群众户籍管理、合法权益保障、社会融入等工作举措,提升安置社区治理水平。

  (十五)推动脱贫地区帮扶政策落地见效。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细化落实过渡期各项帮扶政策,开展政策效果评估。拓展东西部协作工作领域,深化区县、村企、学校、医院等结对帮扶。在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框架下,继续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持续做好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工作。扎实做好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工作。创建消费帮扶示范城市和产地示范区,发挥脱贫地区农副产品网络销售平台作用。

  四、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

  (十六)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鼓励各地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休闲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支持农业大县聚焦农产品加工业,引导企业到产地发展粮油加工、食品制造。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培育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继续支持创建一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实施乡村休闲旅游提升计划。支持农民直接经营或参与经营的乡村民宿、农家乐特色村(点)发展。将符合要求的乡村休闲旅游项目纳入科普基地和中小学学农劳动实践基地范围。实施“数商兴农”工程,推进电子商务进乡村。促进农副产品直播带货规范健康发展。开展农业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提升行动,推进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完善全产业链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加快落实保障和规范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政策。

  (十七)大力发展县域富民产业。支持大中城市疏解产业向县域延伸,引导产业有序梯度转移。大力发展县域范围内比较优势明显、带动农业农村能力强、就业容量大的产业,推动形成“一县一业”发展格局。加强县域基层创新,强化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加快完善县城产业服务功能,促进产业向园区集中、龙头企业做强做大。引导具备条件的中心镇发展专业化中小微企业集聚区,推动重点村发展乡村作坊、家庭工场。

  (十八)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实施县域商业建设行动,促进农村消费扩容提质升级。加快农村物流快递网点布局,实施“快递进村”工程,鼓励发展“多站合一”的乡镇客货邮综合服务站、“一点多能”的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点,推进县乡村物流共同配送,促进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支持大型流通企业以县城和中心镇为重点下沉供应链。加快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推动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对接关系。推动冷链物流服务网络向农村延伸,整县推进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促进合作联营、成网配套。支持供销合作社开展县域流通服务网络建设提升行动,建设县域集采集配中心。

  (十九)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落实各类农民工稳岗就业政策。发挥大中城市就业带动作用。实施县域农民工市民化质量提升行动。鼓励发展共享用工、多渠道灵活就业,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培育发展家政服务、物流配送、养老托育等生活性服务业。推进返乡入乡创业园建设,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大力开展适合农民工就业的技能培训和新职业新业态培训。合理引导灵活就业农民工按规定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二十)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深入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化,加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推进农膜科学使用回收,支持秸秆综合利用。建设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开展农业绿色发展情况评价。开展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实施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复苏河湖生态环境,加强天然林保护修复、草原休养生息。科学推进国土绿化。支持牧区发展和牧民增收,落实第三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研发应用减碳增汇型农业技术,探索建立碳汇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巩固长江禁渔成果,强化退捕渔民安置保障,加强常态化执法监管。强化水生生物养护,规范增殖放流。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出台推进乡村生态振兴的指导意见。

  五、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

  (二十一)健全乡村建设实施机制。落实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的要求,坚持自下而上、村民自治、农民参与,启动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因地制宜、有力有序推进。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求好不求快,把握乡村建设的时度效。立足村庄现有基础开展乡村建设,不盲目拆旧村、建新村,不超越发展阶段搞大融资、大开发、大建设,避免无效投入造成浪费,防范村级债务风险。统筹城镇和村庄布局,科学确定村庄分类,加快推进有条件有需求的村庄编制村庄规划,严格规范村庄撤并。开展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健全传统村落监测评估、警示退出、撤并事前审查等机制。保护特色民族村寨。实施“拯救老屋行动”。推动村庄小型建设项目简易审批,规范项目管理,提高资金绩效。总结推广村民自治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群众参与乡村建设项目的有效做法。明晰乡村建设项目产权,以县域为单位组织编制村庄公共基础设施管护责任清单。

  (二十二)接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从农民实际需求出发推进农村改厕,具备条件的地方可推广水冲卫生厕所,统筹做好供水保障和污水处理;不具备条件的可建设卫生旱厕。巩固户厕问题摸排整改成果。分区分类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优先治理人口集中村庄,不适宜集中处理的推进小型化生态化治理和污水资源化利用。加快推进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推进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减量,加强村庄有机废弃物综合处置利用设施建设,推进就地利用处理。深入实施村庄清洁行动和绿化美化行动。

  (二十三)扎实开展重点领域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乡镇通三级及以上等级公路、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组)通硬化路,实施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和危桥改造。扎实开展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试点。稳步推进农村公路路况自动化检测。推进农村供水工程建设改造,配套完善净化消毒设施设备。深入实施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推进农村光伏、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建设。实施农房质量安全提升工程,继续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改造,完善农村房屋建设标准规范。加强对用作经营的农村自建房安全隐患整治。

  (二十四)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推进智慧农业发展,促进信息技术与农机农艺融合应用。加强农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公共服务,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向乡村延伸覆盖。着眼解决实际问题,拓展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场景。加快推动数字乡村标准化建设,研究制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持续开展数字乡村试点。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二十五)加强基本公共服务县域统筹。加快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推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由注重机构行政区域覆盖向注重常住人口服务覆盖转变。实施新一轮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多渠道加快农村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建设,办好特殊教育。扎实推进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深入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实施医保按总额付费,加强监督考核,实现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推动农村基层定点医疗机构医保信息化建设,强化智能监控全覆盖,加强医疗保障基金监管。落实对特殊困难群体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保的分类资助政策。有条件的地方可提供村卫生室运行经费补助,分类落实村医养老保障、医保等社会保障待遇。提升县级敬老院失能照护能力和乡镇敬老院集中供养水平,鼓励在有条件的村庄开展日间照料、老年食堂等服务。加强乡镇便民服务和社会工作服务,实施村级综合服务设施提升工程。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切实保障困难农民群众基本生活。健全基层党员、干部关爱联系制度,经常探访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残疾人。完善未成年人关爱保护工作网络。

  六、突出实效改进乡村治理

  (二十六)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强化县级党委抓乡促村职责,深化乡镇管理体制改革,健全乡镇党委统一指挥和统筹协调机制,加强乡镇、村集中换届后领导班子建设,全面开展农村基层干部乡村振兴主题培训。持续排查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发挥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作用。完善村级重要事项、重大问题经村党组织研究讨论机制,全面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深入开展市县巡察,强化基层监督,加强基层纪检监察组织与村务监督委员会的沟通协作、有效衔接,强化对村干部的监督。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推行网格化管理、数字化赋能、精细化服务。推进村委会规范化建设。深化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开展村级议事协商创新实验。推广村级组织依法自治事项、依法协助政府工作事项等清单制,规范村级组织机构牌子和证明事项,推行村级基础信息统计“一张表”制度,减轻村级组织负担。

  (二十七)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效平台载体。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县级融媒体中心等平台开展对象化分众化宣传教育,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创新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传教育活动。探索统筹推动城乡精神文明融合发展的具体方式,完善全国文明村镇测评体系。启动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整合文化惠民活动资源,支持农民自发组织开展村歌、“村晚”、广场舞、趣味运动会等体现农耕农趣农味的文化体育活动。办好中国农民丰收节。加强农耕文化传承保护,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推广积分制等治理方式,有效发挥村规民约、家庭家教家风作用,推进农村婚俗改革试点和殡葬习俗改革,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

  (二十八)切实维护农村社会平安稳定。推进更高水平的平安法治乡村建设。创建一批“枫桥式公安派出所”、“枫桥式人民法庭”。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持续打击“村霸”。防范黑恶势力、家族宗族势力等对农村基层政权的侵蚀和影响。依法严厉打击农村黄赌毒和侵害农村妇女儿童人身权利的违法犯罪行为。加强农村法治宣传教育。加强基层社会心理服务和危机干预,构建一站式多元化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加强农村宗教工作力量。统筹推进应急管理与乡村治理资源整合,加快推进农村应急广播主动发布终端建设,指导做好人员紧急转移避险工作。开展农村交通、消防、安全生产、自然灾害、食品药品安全等领域风险隐患排查和专项治理,依法严厉打击农村制售假冒伪劣农资、非法集资、电信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加强农业综合行政执法能力建设。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疾病预防控制责任。健全农村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体系,严格落实联防联控、群防群控措施。

  七、加大政策保障和体制机制创新力度

  (二十九)扩大乡村振兴投入。继续把农业农村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中央预算内投资进一步向农业农村倾斜,压实地方政府投入责任。加强考核监督,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支持地方政府发行政府债券用于符合条件的乡村振兴公益性项目。提高乡村振兴领域项目储备质量。强化预算绩效管理和监督。

  (三十)强化乡村振兴金融服务。对机构法人在县域、业务在县域、资金主要用于乡村振兴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加大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支持力度,实施更加优惠的存款准备金政策。支持各类金融机构探索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中长期信贷模式。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完善省(自治区)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治理机制,稳妥化解风险。完善乡村振兴金融服务统计制度,开展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考核评估。深入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发展农户信用贷款。加强农村金融知识普及教育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积极发展农业保险和再保险。优化完善“保险+期货”模式。强化涉农信贷风险市场化分担和补偿,发挥好农业信贷担保作用。

  (三十一)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发现和培养使用农业领域战略科学家。启动“神农英才”计划,加快培养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乡村振兴青春建功行动、乡村振兴巾帼行动。落实艰苦边远地区基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倾斜政策,对县以下基层专业技术人员开展职称评聘“定向评价、定向使用”工作,对中高级专业技术岗位实行总量控制、比例单列。完善耕读教育体系。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支持办好涉农高等学校和职业教育。培养乡村规划、设计、建设、管理专业人才和乡土人才。鼓励地方出台城市人才下乡服务乡村振兴的激励政策。

  (三十二)抓好农村改革重点任务落实。开展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整县试点。巩固提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探索建立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服务体系,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规范开展房地一体宅基地确权登记。稳妥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推动开展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融资。依法依规有序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健全农垦国有农用地使用权管理制度。开展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规范化建设试点。制定新阶段深化农村改革实施方案。

  八、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

  (三十三)压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责任。制定乡村振兴责任制实施办法,明确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推进乡村振兴责任,强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开展省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完善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制度,鼓励地方对考核排名靠前的市县给予适当激励,对考核排名靠后、履职不力的进行约谈。落实各级党委和政府负责同志乡村振兴联系点制度。借鉴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鼓励地方党委和政府开展现场观摩、交流学习等务实管用活动。开展《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实施总结评估。加强集中换届后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特别是分管“三农”工作的领导干部培训。

  (三十四)建强党的农村工作机构。各级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要发挥“三农”工作牵头抓总、统筹协调等作用,一体承担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议事协调职责。推进各级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议事协调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建立健全重点任务分工落实机制,协同推进乡村振兴。加强各级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建设,充实工作力量,完善运行机制,强化决策参谋、统筹协调、政策指导、推动落实、督导检查等职责。

  (三十五)抓点带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展开。开展“百县千乡万村”乡村振兴示范创建,采取先创建后认定方式,分级创建一批乡村振兴示范县、示范乡镇、示范村。推进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深入推进“万企兴万村”行动。按规定建立乡村振兴表彰激励制度。

  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奋力开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局面,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意见

  当一个人用工作去迎接光明,光明很快就会来照耀着他。下面是众鑫文档网小编为您推荐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意见。

  当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在蔓延,世界经济复苏脆弱,气候变化挑战突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任务极为繁重艰巨。党中央认为,从容应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必须着眼国家重大战略需要,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

  做好2022年“三农”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突出年度性任务、针对性举措、实效性导向,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扎实有序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

  一、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

  (一)稳定全年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坚持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严格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都要保面积、保产量,不断提高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切实稳定和提高主销区粮食自给率,确保产销平衡区粮食基本自给。推进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大力开展绿色高质高效行动,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提升粮食单产和品质。推进黄河流域农业深度节水控水,通过提升用水效率、发展旱作农业,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积极应对小麦晚播等不利影响,加强冬春田间管理,促进弱苗转壮。

  (二)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加大耕地轮作补贴和产油大县奖励力度,集中支持适宜区域、重点品种、经营服务主体,在黄淮海、西北、西南地区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在东北地区开展粮豆轮作,在黑龙江省部分地下水超采区、寒地井灌稻区推进水改旱、稻改豆试点,在长江流域开发冬闲田扩种油菜。开展盐碱地种植大豆示范。支持扩大油茶种植面积,改造提升低产林。

  (三)保障“菜篮子”产品供给。加大力度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稳定生猪生产长效性支持政策,稳定基础产能,防止生产大起大落。加快扩大牛羊肉和奶业生产,推进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试点示范。稳定水产养殖面积,提升渔业发展质量。稳定大中城市常年菜地保有量,大力推进北方设施蔬菜、南菜北运基地建设,提高蔬菜应急保供能力。完善棉花目标价格政策。探索开展糖料蔗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开展天然橡胶老旧胶园更新改造试点。

  (四)合理保障农民种粮收益。按照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让主产区抓粮有积极性的目标要求,健全农民种粮收益保障机制。2022年适当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稳定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和稻谷补贴政策,实现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主产省产粮大县全覆盖。加大产粮大县奖励力度,创新粮食产销区合作机制。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多种粮、种好粮。聚焦关键薄弱环节和小农户,加快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支持农业服务公司、农民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基层供销合作社等各类主体大力发展单环节、多环节、全程生产托管服务,开展订单农业、加工物流、产品营销等,提高种粮综合效益。

  (五)统筹做好重要农产品调控。健全农产品全产业链监测预警体系,推动建立统一的农产品供需信息发布制度,分类分品种加强调控和应急保障。深化粮食购销领域监管体制机制改革,开展专项整治,依法从严惩治系统性腐败。加强智能粮库建设,促进人防技防相结合,强化粮食库存动态监管。严格控制以玉米为原料的燃料乙醇加工。做好化肥等农资生产储备调运,促进保供稳价。坚持节约优先,落实粮食节约行动方案,深入推进产运储加消全链条节粮减损,强化粮食安全教育,反对食物浪费。

  二、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

  (六)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实行耕地保护党政同责,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按照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的顺序,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把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任务足额带位置逐级分解下达,由中央和地方签订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作为刚性指标实行严格考核、一票否决、终身追责。分类明确耕地用途,严格落实耕地利用优先序,耕地主要用于粮食和棉、油、糖、蔬菜等农产品及饲草饲料生产,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生产,高标准农田原则上全部用于粮食生产。引导新发展林果业上山上坡,鼓励利用“四荒”资源,不与粮争地。落实和完善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建立补充耕地立项、实施、验收、管护全程监管机制,确保补充可长期稳定利用的耕地,实现补充耕地产能与所占耕地相当。改进跨省域补充耕地国家统筹管理办法。加大耕地执法监督力度,严厉查处违法违规占用耕地从事非农建设。强化耕地用途管制,严格管控耕地转为其他农用地。巩固提升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水平。稳妥有序开展农村乱占耕地建房专项整治试点。巩固“大棚房”问题专项清理整治成果。落实工商资本流转农村土地审查审核和风险防范制度。

  (七)全面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阶段性任务。多渠道增加投入,2022年建设高标准农田1亿亩,累计建成高效节水灌溉面积4亿亩。统筹规划、同步实施高效节水灌溉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各地要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提升耕地地力等级。研究制定增加农田灌溉面积的规划。实施重点水源和重大引调水等水资源配置工程。加大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改造力度,在水土资源条件适宜地区规划新建一批现代化灌区,优先将大中型灌区建成高标准农田。深入推进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实施黑土地保护性耕作8000万亩。积极挖掘潜力增加耕地,支持将符合条件的盐碱地等后备资源适度有序开发为耕地。研究制定盐碱地综合利用规划和实施方案。分类改造盐碱地,推动由主要治理盐碱地适应作物向更多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转变。支持盐碱地、干旱半干旱地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启动全国第三次土壤普查。

  (八)大力推进种源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全面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方案。加快推进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收集,强化精准鉴定评价。推进种业领域国家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启动农业生物育种重大项目。加快实施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实行“揭榜挂帅”、“部省联动”等制度,开展长周期研发项目试点。强化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开展重大品种研发与推广后补助试点。贯彻落实种子法,实行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强化种业知识产权保护,依法严厉打击套牌侵权等违法犯罪行为。

  (九)提升农机装备研发应用水平。全面梳理短板弱项,加强农机装备工程化协同攻关,加快大马力机械、丘陵山区和设施园艺小型机械、高端智能机械研发制造并纳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予以长期稳定支持。实施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优化补贴兑付方式。完善农机性能评价机制,推进补贴机具有进有出、优机优补,重点支持粮食烘干、履带式作业、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油菜籽收获等农机,推广大型复合智能农机。推动新生产农机排放标准升级。开展农机研发制造推广应用一体化试点。

  (十)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因地制宜发展塑料大棚、日光温室、连栋温室等设施。集中建设育苗工厂化设施。鼓励发展工厂化集约养殖、立体生态养殖等新型养殖设施。推动水肥一体化、饲喂自动化、环境控制智能化等设施装备技术研发应用。在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上,探索利用可开发的空闲地、废弃地发展设施农业。

  (十一)有效防范应对农业重大灾害。加大农业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和投入力度。修复水毁灾损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加强沟渠疏浚以及水库、泵站建设和管护。加强防汛抗旱应急物资储备。强化农业农村、水利、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增强极端天气应对能力。加强基层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落实属地责任,配齐配强专业人员,实行定责定岗定人,确保非洲猪瘟、草地贪夜蛾等动植物重大疫病防控责有人负、活有人干、事有人管。做好人兽共患病源头防控。加强外来入侵物种防控管理,做好普查监测、入境检疫、国内防控,对已传入并造成严重危害的,要“一种一策”精准治理、有效灭除。加强中长期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研究。

  三、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十二)完善监测帮扶机制。精准确定监测对象,将有返贫致贫风险和突发严重困难的农户纳入监测范围,简化工作流程,缩短认定时间。针对发现的因灾因病因疫等苗头性问题,及时落实社会救助、医疗保障等帮扶措施。强化监测帮扶责任落实,确保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继续开展巩固脱贫成果后评估工作。

  (十三)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推动脱贫地区更多依靠发展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巩固提升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提高脱贫人口家庭经营性收入。逐步提高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重,重点支持帮扶产业补上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强化龙头带动作用,促进产业提档升级。巩固光伏扶贫工程成效,在有条件的脱贫地区发展光伏产业。压实就业帮扶责任,确保脱贫劳动力就业规模稳定。深化东西部劳务协作,做好省内转移就业工作。延续支持帮扶车间发展优惠政策。发挥以工代赈作用,具备条件的可提高劳务报酬发放比例。统筹用好乡村公益岗位,实行动态管理。逐步调整优化生态护林员政策。

  (十四)加大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支持力度。在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实施一批补短板促发展项目。编制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施方案。做好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科技特派团选派,实行产业技术顾问制度,有计划开展教育、医疗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建立健全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发展监测评价机制。加大对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信贷资金投入和保险保障力度。完善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持续加大安置区产业培育力度,开展搬迁群众就业帮扶专项行动。落实搬迁群众户籍管理、合法权益保障、社会融入等工作举措,提升安置社区治理水平。

  (十五)推动脱贫地区帮扶政策落地见效。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细化落实过渡期各项帮扶政策,开展政策效果评估。拓展东西部协作工作领域,深化区县、村企、学校、医院等结对帮扶。在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框架下,继续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持续做好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工作。扎实做好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工作。创建消费帮扶示范城市和产地示范区,发挥脱贫地区农副产品网络销售平台作用。

  四、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

  (十六)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鼓励各地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休闲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支持农业大县聚焦农产品加工业,引导企业到产地发展粮油加工、食品制造。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培育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继续支持创建一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实施乡村休闲旅游提升计划。支持农民直接经营或参与经营的乡村民宿、农家乐特色村(点)发展。将符合要求的乡村休闲旅游项目纳入科普基地和中小学学农劳动实践基地范围。实施“数商兴农”工程,推进电子商务进乡村。促进农副产品直播带货规范健康发展。开展农业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提升行动,推进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完善全产业链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加快落实保障和规范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政策。

  (十七)大力发展县域富民产业。支持大中城市疏解产业向县域延伸,引导产业有序梯度转移。大力发展县域范围内比较优势明显、带动农业农村能力强、就业容量大的产业,推动形成“一县一业”发展格局。加强县域基层创新,强化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加快完善县城产业服务功能,促进产业向园区集中、龙头企业做强做大。引导具备条件的中心镇发展专业化中小微企业集聚区,推动重点村发展乡村作坊、家庭工场。

  (十八)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实施县域商业建设行动,促进农村消费扩容提质升级。加快农村物流快递网点布局,实施“快递进村”工程,鼓励发展“多站合一”的乡镇客货邮综合服务站、“一点多能”的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点,推进县乡村物流共同配送,促进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支持大型流通企业以县城和中心镇为重点下沉供应链。加快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推动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对接关系。推动冷链物流服务网络向农村延伸,整县推进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促进合作联营、成网配套。支持供销合作社开展县域流通服务网络建设提升行动,建设县域集采集配中心。

  (十九)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落实各类农民工稳岗就业政策。发挥大中城市就业带动作用。实施县域农民工市民化质量提升行动。鼓励发展共享用工、多渠道灵活就业,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培育发展家政服务、物流配送、养老托育等生活性服务业。推进返乡入乡创业园建设,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大力开展适合农民工就业的技能培训和新职业新业态培训。合理引导灵活就业农民工按规定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二十)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深入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化,加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推进农膜科学使用回收,支持秸秆综合利用。建设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开展农业绿色发展情况评价。开展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实施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复苏河湖生态环境,加强天然林保护修复、草原休养生息。科学推进国土绿化。支持牧区发展和牧民增收,落实第三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研发应用减碳增汇型农业技术,探索建立碳汇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巩固长江禁渔成果,强化退捕渔民安置保障,加强常态化执法监管。强化水生生物养护,规范增殖放流。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出台推进乡村生态振兴的指导意见。

  五、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

  (二十一)健全乡村建设实施机制。落实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的要求,坚持自下而上、村民自治、农民参与,启动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因地制宜、有力有序推进。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求好不求快,把握乡村建设的时度效。立足村庄现有基础开展乡村建设,不盲目拆旧村、建新村,不超越发展阶段搞大融资、大开发、大建设,避免无效投入造成浪费,防范村级债务风险。统筹城镇和村庄布局,科学确定村庄分类,加快推进有条件有需求的村庄编制村庄规划,严格规范村庄撤并。开展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健全传统村落监测评估、警示退出、撤并事前审查等机制。保护特色民族村寨。实施“拯救老屋行动”。推动村庄小型建设项目简易审批,规范项目管理,提高资金绩效。总结推广村民自治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群众参与乡村建设项目的有效做法。明晰乡村建设项目产权,以县域为单位组织编制村庄公共基础设施管护责任清单。

  (二十二)接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从农民实际需求出发推进农村改厕,具备条件的地方可推广水冲卫生厕所,统筹做好供水保障和污水处理;不具备条件的可建设卫生旱厕。巩固户厕问题摸排整改成果。分区分类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优先治理人口集中村庄,不适宜集中处理的推进小型化生态化治理和污水资源化利用。加快推进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推进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减量,加强村庄有机废弃物综合处置利用设施建设,推进就地利用处理。深入实施村庄清洁行动和绿化美化行动。

  (二十三)扎实开展重点领域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乡镇通三级及以上等级公路、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组)通硬化路,实施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和危桥改造。扎实开展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试点。稳步推进农村公路路况自动化检测。推进农村供水工程建设改造,配套完善净化消毒设施设备。深入实施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推进农村光伏、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建设。实施农房质量安全提升工程,继续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改造,完善农村房屋建设标准规范。加强对用作经营的农村自建房安全隐患整治。

  (二十四)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推进智慧农业发展,促进信息技术与农机农艺融合应用。加强农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公共服务,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向乡村延伸覆盖。着眼解决实际问题,拓展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场景。加快推动数字乡村标准化建设,研究制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持续开展数字乡村试点。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二十五)加强基本公共服务县域统筹。加快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推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由注重机构行政区域覆盖向注重常住人口服务覆盖转变。实施新一轮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多渠道加快农村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建设,办好特殊教育。扎实推进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深入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实施医保按总额付费,加强监督考核,实现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推动农村基层定点医疗机构医保信息化建设,强化智能监控全覆盖,加强医疗保障基金监管。落实对特殊困难群体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保的分类资助政策。有条件的地方可提供村卫生室运行经费补助,分类落实村医养老保障、医保等社会保障待遇。提升县级敬老院失能照护能力和乡镇敬老院集中供养水平,鼓励在有条件的村庄开展日间照料、老年食堂等服务。加强乡镇便民服务和社会工作服务,实施村级综合服务设施提升工程。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切实保障困难农民群众基本生活。健全基层党员、干部关爱联系制度,经常探访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残疾人。完善未成年人关爱保护工作网络。

  六、突出实效改进乡村治理

  (二十六)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强化县级党委抓乡促村职责,深化乡镇管理体制改革,健全乡镇党委统一指挥和统筹协调机制,加强乡镇、村集中换届后领导班子建设,全面开展农村基层干部乡村振兴主题培训。持续排查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发挥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作用。完善村级重要事项、重大问题经村党组织研究讨论机制,全面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深入开展市县巡察,强化基层监督,加强基层纪检监察组织与村务监督委员会的沟通协作、有效衔接,强化对村干部的监督。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推行网格化管理、数字化赋能、精细化服务。推进村委会规范化建设。深化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开展村级议事协商创新实验。推广村级组织依法自治事项、依法协助政府工作事项等清单制,规范村级组织机构牌子和证明事项,推行村级基础信息统计“一张表”制度,减轻村级组织负担。

  (二十七)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效平台载体。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县级融媒体中心等平台开展对象化分众化宣传教育,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创新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传教育活动。探索统筹推动城乡精神文明融合发展的具体方式,完善全国文明村镇测评体系。启动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整合文化惠民活动资源,支持农民自发组织开展村歌、“村晚”、广场舞、趣味运动会等体现农耕农趣农味的文化体育活动。办好中国农民丰收节。加强农耕文化传承保护,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推广积分制等治理方式,有效发挥村规民约、家庭家教家风作用,推进农村婚俗改革试点和殡葬习俗改革,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

  (二十八)切实维护农村社会平安稳定。推进更高水平的平安法治乡村建设。创建一批“枫桥式公安派出所”、“枫桥式人民法庭”。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持续打击“村霸”。防范黑恶势力、家族宗族势力等对农村基层政权的侵蚀和影响。依法严厉打击农村黄赌毒和侵害农村妇女儿童人身权利的违法犯罪行为。加强农村法治宣传教育。加强基层社会心理服务和危机干预,构建一站式多元化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加强农村宗教工作力量。统筹推进应急管理与乡村治理资源整合,加快推进农村应急广播主动发布终端建设,指导做好人员紧急转移避险工作。开展农村交通、消防、安全生产、自然灾害、食品药品安全等领域风险隐患排查和专项治理,依法严厉打击农村制售假冒伪劣农资、非法集资、电信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加强农业综合行政执法能力建设。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疾病预防控制责任。健全农村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体系,严格落实联防联控、群防群控措施。

  七、加大政策保障和体制机制创新力度

  (二十九)扩大乡村振兴投入。继续把农业农村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中央预算内投资进一步向农业农村倾斜,压实地方政府投入责任。加强考核监督,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支持地方政府发行政府债券用于符合条件的乡村振兴公益性项目。提高乡村振兴领域项目储备质量。强化预算绩效管理和监督。

  (三十)强化乡村振兴金融服务。对机构法人在县域、业务在县域、资金主要用于乡村振兴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加大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支持力度,实施更加优惠的存款准备金政策。支持各类金融机构探索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中长期信贷模式。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完善省(自治区)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治理机制,稳妥化解风险。完善乡村振兴金融服务统计制度,开展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考核评估。深入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发展农户信用贷款。加强农村金融知识普及教育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积极发展农业保险和再保险。优化完善“保险+期货”模式。强化涉农信贷风险市场化分担和补偿,发挥好农业信贷担保作用。

  (三十一)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发现和培养使用农业领域战略科学家。启动“神农英才”计划,加快培养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乡村振兴青春建功行动、乡村振兴巾帼行动。落实艰苦边远地区基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倾斜政策,对县以下基层专业技术人员开展职称评聘“定向评价、定向使用”工作,对中高级专业技术岗位实行总量控制、比例单列。完善耕读教育体系。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支持办好涉农高等学校和职业教育。培养乡村规划、设计、建设、管理专业人才和乡土人才。鼓励地方出台城市人才下乡服务乡村振兴的激励政策。

  (三十二)抓好农村改革重点任务落实。开展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整县试点。巩固提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探索建立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服务体系,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规范开展房地一体宅基地确权登记。稳妥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推动开展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融资。依法依规有序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健全农垦国有农用地使用权管理制度。开展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规范化建设试点。制定新阶段深化农村改革实施方案。

  八、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

  (三十三)压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责任。制定乡村振兴责任制实施办法,明确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推进乡村振兴责任,强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开展省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完善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制度,鼓励地方对考核排名靠前的市县给予适当激励,对考核排名靠后、履职不力的进行约谈。落实各级党委和政府负责同志乡村振兴联系点制度。借鉴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鼓励地方党委和政府开展现场观摩、交流学习等务实管用活动。开展《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实施总结评估。加强集中换届后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特别是分管“三农”工作的领导干部培训。

  (三十四)建强党的农村工作机构。各级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要发挥“三农”工作牵头抓总、统筹协调等作用,一体承担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议事协调职责。推进各级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议事协调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建立健全重点任务分工落实机制,协同推进乡村振兴。加强各级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建设,充实工作力量,完善运行机制,强化决策参谋、统筹协调、政策指导、推动落实、督导检查等职责。

  (三十五)抓点带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展开。开展“百县千乡万村”乡村振兴示范创建,采取先创建后认定方式,分级创建一批乡村振兴示范县、示范乡镇、示范村。推进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深入推进“万企兴万村”行动。按规定建立乡村振兴表彰激励制度。

  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奋力开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局面,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26次会议学习心得篇9

  2020年度第12期[求是]杂志刊发了 习近平总书的重要文章[充分熟悉颁布实施民法典重大意义,依法更好保障人民合法权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法典要实施好,就必须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 走进群众心里。这部被誉为“社会生活百科全书”的民法典,是公民权利的宣言书。唯有 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深入领会 广泛普法 加强解读,才干让民法典真正走进群众心里,让其更好地发挥作用。

  深入领会,让群众充分熟悉颁布实施民法典的重大意义。伟大的时代,催生伟大的法典。纵观民法典的编撰历程,细读民法典的通篇内容,深入领会颁布实施民法典的重大意义。民法典的颁布实施既标志着开启 中国法治新时代,也寄予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更是“人民至上”这一执政理念的最好体现。要深入领会民法典颁布实施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 加强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对坚持以人民为 中心的发展思想 依法维护人民权益 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对推进国家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现代化等方面的重大意义。既多读多看多学相关专家学者关于民法典的理论文章,深入领会民法典颁布实施的背景 目的,认真 学习民法典总则 民法典各分编,又充分熟悉民法典颁布实施对于政治 经济 文化 社会等多方面的重大意义,为扎实推动民法典实施提供重要遵循。

  广泛普法,让群众充分感受民法典保护权益的重要作用。民法典的顺利实施,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是要害。这部在 我国法律体系 中条文最多 体量最大 编章结构最复杂的法律的顺利实施,离不 开广泛开展民法典普法工作。要大力推进民法典进校园,不 断加强对青少年民法典教育,依托课堂教学 课外实践等形式,引导青少年了 解民法典颁布实施的重大意义及重要作用。同时,要积极营造人人学民法典 知民法典 爱民法典的良好社会氛围,让社会各方力量加深理解熟悉。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通过发放宣传单页 绘制宣传墙 文艺汇演 专家巡讲等方式,让群众感受到民法典与自身权益息息相关。通过形式多样 内容丰富 覆盖面广的普法活动,引导广大群众深刻熟悉到民法典既是保护自身权益的法典,也是全体社会成员都必须遵循的规范,既享有 权利,又认真履行义务。

  加强解读,让群众充分理解民法典总则分编的重要内涵。民法典有 很多专业术语,比如物权 人格权 民事主体 侵权责任等,必须加强面向广大人民群众的阐释解读。习近平总书记有 针对性地提出了 “一个聚焦”“三个阐释好”的要求,要认真贯彻落实。即“聚焦民法典总则编和各分编需要把握好的核心要义和重点问题”,要自觉树立“事事关己”的民法典 学习意识,把总则编和各分编的内容进行认真梳理,分编逐一进行系统 学习。在 阐释好民法典基本原则 基本要求以及一系列新概念新精神的过程 中,要不 断加强思想淬炼 专业历练 实践锻炼。从思想上熟悉到充分理解民法典总编分编重要内涵的重要性,增强对民法典 学习的积极性 主动性。通过积极参与集 中 学习 自觉开展自学等方式,加深理解 提高熟悉。在 此基础上,在 日常工作实践 中,自觉养成懂爱 爱法 守法的意识,在 遇到涉及自身权益的问题敢于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法典的实施,意义重大且深远。让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 中心的发展思想,引导广大群众充分熟悉颁布实施民法典的重大意义 充分感受民法典保护权益的重要作用 充分理解民法典总则分编的重要内涵,让民法典走进群众心里,在 群众心里开花结果。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26次会议学习心得篇10

  法治是现代国家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全局和现实出发,借鉴世界先进的法治经验,对中国近现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和法治发展的历史经验的总结。它既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划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执政党对中国法治经验的理论追求与升华。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当前,我国正值大转型期,社会治理面临方方面面的挑战。人民群众在物质生活条件不断得到改善的同时,民主法治意识、政治参与意识、权利义务意识普遍增强,对于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越来越强烈,对于更加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作用也越来越期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的条件下,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任务更加繁重。而现实生活中,法治不够、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司法不正、徇私枉法等现象依然存在。可以说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全体人民在推进依法治国中国共产党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不断开创依法治国新局面,这句话进一步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体思路。

  作为一名基层党员,我们要贯彻落实好党和政府相关法治建设精神和要求,争做遵法守法的引领者、依法治国的守护者。

  一方面要提高认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解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依法治国就是要求无论是部门还是个人,都必须遵守党纪国法,在法律和纪律允许的范围内开展工作,确保社会生活的安定、有序。

  另一方面是要加强学习。结合"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对反腐倡廉各项任务的部署,认真领会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和精神要求,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全面提升综合业务素质,在实际的群文工作中能够自觉的依法办事、依法行政、依法接受监督。

  总之,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关系到我们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振兴,涉及到全体人民的切身利益和福祉,因此我们必须把它作为我们国家的根本大计落实搞好。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26次会议学习心得篇11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22日正式发布,这是21世纪以来第19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文件指出,要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突出年度性任务、针对性举措、实效性导向,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扎实有序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这一系列举措充分说明了国家对“三农”工作的重视。作为”三农“事业的“深耕者”,基层干部任重而道远,立足自身岗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更是需要每一位基层干部拿出争做“一号”选手的斗志。

  牢记使命,争做“一心一意”的“一号”选手。“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基层干部经常面对的是群众之间的“家长里短”,事情相对琐碎,部分基层干部觉得无关紧要,对于群众实则至关重要。因此,要正确对待人民群众的诉求,包容人民群众的不足和缺点,在与人民群众沟通之时务必要做到沉下身子、少些架子,耐心倾听,真正做到为群众排忧解难。要树立好“一心一意”的为民情怀,在工作中推动民生问题优先解决、民生工程加快实施、惠民政策全面落实,通过具体的工作实践和成效,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要以“昼无为、夜难寐”的责任担当,走到人民中、切切实实做到为人民服务。

  吃苦耐劳,争做“一往无前”的“一号”选手。“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基层是一个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天地,然而,新时代的基层工作也面临着日益艰巨的任务,前行的路途中充满了风险和挑战。“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面对繁杂的基层事务,基层干部要学会扛住压力,积蓄动力,要筚路蓝缕笃行不怠,要有敢为人先的勇气,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心无旁骛、迎难而上。在基层事务中要敢于碰硬,面对基层矛盾和群众纠纷,要直面问题,千方百计解决问题,坚决打消“畏难”心态,拿出“舍我其谁”的担当,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经风雨、见世面,一往无前、攻坚克难,在磨练中担当重任,在实践中砥砺奋进,做一名不负时光的基层“赶路人”。

  保持定力,争做“一如既往”的“一号”选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失足往往在一念之间,基层干部必须要做到一如既往,守住清贫、耐住寂寞,将规章制度挺在胸前,不能因为在基层就放松对自身工作的要求。“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要做到专心谋事,要能够强化自我管理、做好自我约束,坚守初心,保持政治定力。要有底线意识,守住底线、知止后定,不被虚名所累、不被利益所惑、不被金钱所动、不轻信“糖衣炮弹”、不贪污政策、不优亲厚友、不吃拿卡要,做到慎独、慎微、慎行、慎为,时刻以人为鉴、以纪为尺、以身为范,始终保持对腐蚀、围猎的警觉,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基层工作不能一蹴而就,其涉及面广,新情况新问题多,与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作为基层干部,急需在工作中不断探索提高真抓实干、服务群众和履职尽责的本领,当好为群众排忧解难的“一号”选手。

推荐访问:深化 改革委员会 学习心得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精神心得体会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心得体会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心得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心得体会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心得体会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精神心得体会 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重要讲话精神心得体会 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心得体会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心得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18次会议主要精神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