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育人视域下特色文化融入大学校园开放空间的路径研究

梁高峰

重庆交通大学,重庆 400074

近20 年来我国大学高速发展,以增建分校、整体搬迁、发展大学城等方式使校园建设在短时间内急剧扩张,不可避免地存在新校园空间环境特色文化缺失、旧校区空间在功能和文化品质上不适应新需求、新旧校区空间环境缺乏特色文化传承和协调性等问题。校园空间环境由于缺乏特色文化内涵,对师生的感召、同化、归属、激励、凝聚、熏陶等育人功能较弱。因此,为促进大学校园开放空间环境接近“形神兼备、充分发挥特色文化育人功能”的理想状态,本文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提出大学校园特色文化与校园空间环境的创造性融合路径。

“特色文化环境育人”既是校园开放空间构建的目标,也是指导校园开放空间构建的思想理念,更是与开放空间相依存的具体精神文化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说,校园开放空间就是“特色文化环境育人”的校园开放空间。

(一)以“特色文化环境育人”理念贯穿于校园开放空间设计全过程

1.“特色文化环境育人”校园开放空间的形成期。办学者、设计者在校园建设之初的规划设计以及具体实施阶段都要树立“特色文化环境育人”的指导思想,明确校园自身的特色文化思想内核,避免盲目和跟风。通过校园开放空间传达独具校园自身特色的精神文化。

2.“特色文化环境育人”校园开放空间的发展成熟期。校园特色文化受时代精神、地域环境、社会形势影响而不断发展。因此,校园开放空间也应紧随特色文化发展步伐而不断发展,才能充分发挥校园开放空间的特色文化育人功能。一方面需要不断审视、总结、更新、提炼校园特色文化,另一方面需要不断将校园特色文化融入开放空间的充实、更新、发展中,使校园开放空间的特色更明显、内涵更充实、特色文化的意蕴与氛围更浓厚。

3.“特色文化环境育人”校园开放空间的完善期。校园开放空间的发展受到经济条件和空间条件的制约,当办学条件达到人才培养的标准后,在国家对高等学校设置的宏观调控和完善后,就形成了稳定的空间结构。但经过发展后的校园开放空间在特色文化内容与空间构成的结合方面必然有所滞后和不协调。因此,在校园总体格局稳定的情况下,校园开放空间的大幅度发展和更新减缓,应重在对校园开放空间进行“特色文化性校园开放空间”为主题的整体或局部优化提升、深化完善。

(二)以“特色文化环境育人”目标统领多校区建设

在规划设计建设时,由于地域环境、时代精神、社会形势、办学条件的不同,不同校区会呈现迥然不同的面貌,不仅有硬件条件差异,而且有文化差异。为使多校区在发挥各自优势的基础上,能以学校特色文化教育影响师生,我们必须重视新校区对学校特色文化的传承。

1.精神核心的统领。学校特色文化不仅要有自身特色,还要是优秀文化,这有利于师生对学校产生归属感、认同感,形成共同的价值理念。这是激励师生自身成长发展的持久精神动力,也是凝聚师生力量、促进学校发展的精神核心。因此,一所多校区大学,尽管不同校区具有不同的地理位置和校园面貌,但都应统一在同一精神内核的引领之下。这一精神核心是师生共同价值理念形成的基础,也是校园特质文化形成的基础,是促进师生自身发展和学校良性发展的永恒动力,也是统领各校区校园开放空间建设的精神核心。

2.文化形态的延伸。新校区建设不是通过盲目模仿来实现校园特色文化的传承。新校区校园开放空间的建设应遵循既因地制宜又传承文脉的设计原则。校园特色文化通过各种形态表现来营造特色空间意蕴,进而使师生受到校园特色文化的影响。校园特色文化的表现形态有校训、校歌、校徽等图、文及声音表现形态、学校标识标牌导向系统、特色文化空间、特色人文和自然景观、活态文化景观等。这些文化形态以新校区自然环境、建筑环境为载体,既在文化形态上得以移植和融入,又实现了特色文化在新校区的延续。

3.空间意象的贯通。校园开放空间的营造是校园特色文化的综合表现,其结果是形成具有特色文化意蕴、意象的校园开放空间。通过精神核心的统领和特色文化形态的延伸,最终实现各校区特色文化空间意蕴、意象的贯通,从而达到师生对各校区的归属和认同,发挥各校区对师生一脉相承的教育和影响。

(三)以特色文化叙事脉络建构特色文化性空间序列

校园特色文化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和意义内涵,并具有内在构成逻辑,在借助空间组织进行意义表达的过程中就形成了叙事脉络,由此建立起贯穿空间序列的特色文化叙事脉络,赋予空间序列以特色文化内涵。如以梅兰竹菊四君子的名称来命名四个学生宿舍区,并在空间布局上遵循其内在逻辑顺序,在景观营造中遵循其意象特征,就形成了具有特色文化意蕴的校园空间序列。如在校园节点景观的营造中,以学校各历史时期的精神文化特征或各历史纪念性人物等为特色文化叙事脉络,将多个节点景观通过叙事脉络联系起来,就形成了具有特色文化意义的景观空间序列。

校园开放空间不仅是物质形态,还是物质环境与在其间观察、活动、体验的人双向作用形成的具有特殊意蕴的意象性空间。因此,校园开放空间要具有特色文化育人功能,就必须要有个性、文化性、与观察者的交互性。这就要求设计者综合运用各种文化元素,将特色文化融入环境,创造个性、文化性、交互性的校园开放空间。

(一)利用“特色人物”

“特色人物”一方面是指在大学的自身办学历史中发挥重要作用、具有特殊积极意义和标志性、值得纪念和铭记的人物及人物群体。这是大学自身特有的人物特色,是最重要的个性化素材。另一方面,“特色人物”也包括在学科发展历史中以及在人类教育、科学、社会、文化发展历史中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和重大影响力的人物及人物群体。这些人物在科技、教育、社会、文化发展史中产生了普遍影响力,因此,设计者要将其与学校本身的环境特色进行创造性的结合、视觉呈现,才能产生独特的空间意象。

(二)利用“特色图像”

图像记录历史,承载了丰富的信息内容,形式直观,是还原场景、营造特殊意象性空间的重要素材。因此,要将办学历史中具有育人意义的图像资料充分运用到开放空间营造中,特别是重要集会场所、各类型的交往空间中,用图像融入历史文化长廊、碑亭、文化景观构筑物等方式,赋予空间以文化主题。

(三)利用“特色植物”

一是塑造校树的文化意象。植物具有文化象征意义,市树就是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文化象征。校树同样能代表学校精神的特殊内涵,成为学校的文化意象。二是突出主干树种的景观特色。主干树种在体量上、构景位置上处于突出地位,在文化意义、外形特征、生态特点方面具有既定的优势,因此,选择具有特色的主干树种对于营造富有文化内涵的开放空间具有重要作用。三是发挥纪念树、纪念林的作用。通过植树来纪念某个特殊事件、特殊人物,用孤植、丛植、群植的配置方法及图文解说、雕塑等多种构景手段营造纪念性景观空间。

(四)利用“特色建筑”

建筑是形成外部空间特色的重要因素,其不仅能通过形态特色发挥环境的标志性作用,还是校园特殊的文化意象。如果建筑没有特色,就大大降低了其文化个性,难以形成具有特色文化氛围的空间环境。因此,应多层面突出建筑的个性,营造具有特色文化氛围的建筑空间。一是在建筑整体设计风格上形成特色,塑造与校园整体构思和校园精神风貌相符合的风格特色,并结合建筑的功能,突出与校园其他建筑的显著区别;
二是在建筑功能设计上注重在开放空间或半开放空间融入校园文化,丰富建筑功能的文化性,并通过文化活动、文化内容,让使用者产生良好的使用记忆和独特的情绪情感,从而形成建筑空间的独特文化意象;
三是将校园特色文化内容融入建筑外部景观环境的营造,在建筑外部空间营造丰富的人文景观,形成具有鲜明文化特色的建筑环境意象。

(五)利用“特色实物”

历史由于漫长的时间跨度和丰富的文化容量,给人厚重、沧桑之感,学校历史的展现让观察者能更好地感知学校的主要精神,各时期的实物、图片能直接有效地展现学校的特色文化。如不同历史时期的校园规划布局图文,记载不同历史时期的校貌、文化体育活动、教学科研活动、实践实习活动、突出人物活动、娱乐生活场景等的照片;
不同历史时期的校旗、校徽、校园证件,具有特殊意义的历史文件,具有代表性或特殊意义的教学、实验、工作器具,重要的荣誉徽章、证书、奖杯、奖牌等。将这些实物图片或形象素材进行加工、整理、组织,创造性地运用到校园开放空间人文景观和公共活动场所的营造中,可赋予校园开放空间以特色文化内涵。

(六)利用“特色地貌”

利用“特色地貌”就是要尊重原有地块的独特物质遗存和精神遗存。每一片土地都因人的生产生活及其历史变迁蕴含着独特的人文信息,与土地上的自然生态环境、物质遗存共同构成了历史文化景观。新建或扩建校园应重视汲取历史地块的精神和物质养分,在校园景观空间的营造中,融入原有的精神风貌和物质遗存元素,尊重和保留原有地块的空间优势特征。

在校园开放空间的构建中,要实现特色文化与校园空间环境的创造性融合,才能建立起特色文化与人的关系及其影响力,营造出集特色、文化、育人功能、美感于一体的特色文化育人场域。要实现二者的创造性融合,就要在校园开放空间整体性构思的前提下把握其整体结构和各类型特征,针对不同类型,分析各空间的内在结构和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使该空间场域突出自身的文化育人特色,发挥其对人的积极影响作用。

(一)校园文化性开放空间的类型、结构、层次与相互关系

1.校园文化性开放空间分类。校园开放空间是指由建筑和构筑物或者道路围合而成,面向师生员工使用的开放性的户外开敞空间。其类别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标准进行划分,如以空间的文化性特征划分,可以把校园开放空间划分为文化性空间和自然环境空间,两者同在校园开放空间中,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渗透的,只是由于研究的需要,将文化性特征突出的空间归为文化性空间,将自然环境特征为主的空间归为自然环境空间。而文化性空间和适宜交往的自然环境空间共同构成了师生交往空间。因此,从是否利于促进师生交往的角度看,校园开放空间可以分为适宜师生交往空间和不适宜师生交往空间。

2.校园文化性开放空间的结构。大学校园由于校园教学、科研、文化体育等各类活动较为密集,其育人功能高度集中,师生紧密的联系和频繁的活动,使文化性空间、交往性空间占绝大多数比例。在空间的营造中,开放空间的文化融入越多、覆盖面越大,文化性空间比例就越大,这取决于设计者对文化性空间营造的规划。文化性开放空间的比例越大、空间质量越高,特色文化育人功能就越突出。同时,在具体设计中,交往空间要尽可能做到文化性的渗透和覆盖,而文化性空间要尽可能利于师生交往活动,以增强文化空间的亲和力和互动性,促进文化空间育人功能的发挥。因此,文化空间和交往空间是统一的整体空间,其人文内容与其依托的自然环境空间一起构成了特色文化育人空间,是校园开放空间的主体,与处于边缘地位的校园自然环境空间一起构成了完整的大学校园开放空间。

3.校园文化性开放空间的层次。根据对各高校文化性空间的调查研究,发现其可以按文化性及文化功能强弱依次排序为:礼仪及纪念性空间、宣传空间、师生学习实践空间、服务育人空间、边缘私密性空间。这些校园文化性空间相互联系,彼此间交叉渗透,但又具有某一方面的突出功能特征,彼此互相补充,共同形成了校园文化性空间的整体架构。

(二)各类文化性开放空间的特征

1.礼仪及纪念性空间。这一空间构成的要素主要是礼仪对象及纪念性内容形成的各种形式的文化内容、自然环境,内部关系主要是文化内容与观察者之间控制与从属的关系。在文化内容、自然环境、观察者形成的关系网络中,自然环境起到协调、衬托、辅助沟通的作用,使文化内容更易于被观察者接受、增强空间的亲和力。礼仪及纪念性空间是开展重要礼仪、表彰、纪念活动的场所,一般位于校园中心地带的广场及运动场、校园入口、重要建筑物周围等显眼位置,对于校园空间来说,其属于大型和中型尺度的空间。可以根据空间布局方式的不同分为外向型和内聚型。外向型采用中心突出、中轴对称的空间布局方式,礼仪对象、纪念内容处于中心位置,以高大的体量呈现,既产生吸引人注意的向心力,又强有力地传达出庄重肃穆之感及其思想文化意蕴,产生控制性、支配性的思想文化辐射能量,如处于周围空间的人对这一文化内容产生认同感,就会受到思想情绪的感染和影响。因此,观察者对形式和内容的接受度及认同感是设计的关键。内聚型空间采用以文化内容作为界面围合、以观察者为中心的布局方式,由于文化内容没有处于绝对的中心地位,其对观察者虽不能产生来自一个方位的控制性、明确性的支配能量,但能产生较为模糊的整体文化氛围和主题意蕴,因此,强化形式和内容布局的引导性、悬念性、叙事性是设计的关键,只有引导观察者深入了解文化内容,才能发挥其文化育人的影响力。

2.宣传空间。宣传空间主要构成要素有各种形式的宣传内容、自然环境,内部关系主要是宣传内容与观察者之间主动灌输与接受的关系。宣传内容包括思想文化内容的宣传和通知信息的传达,其中思想文化宣传内容是构成特色文化空间的重要部分,比通知信息更能持续深入地对师生思想产生影响。如何增强宣传形式和内容的吸引力是设计的关键。从对大学校园文化宣传方式的调查来看,大多数学校以思想政治理论宣传为主,形式比较单一,主要采用文字和平面宣传栏,而这样以纯理论内容和单一的形式营造的校园开放空间往往被师生忽视,对师生的影响力较弱。因此,从宣传内容上看,应避免利用过多纯理论内容营造宣传空间,而要把理论内容转化为结合实际的形式和内容。如,将理论内容转化为师生学习、阐释、实践的成果,通过显示屏展示师生自制的主题短视频,既能丰富内容,又能及时更新,大大增强吸引力;
应把理论内容浓缩、转化为师生易于记忆、乐于接受、与师生实际相结合的精炼文字语言和图式语言,与平面媒体、多媒体、景观媒体相结合,融入外部空间的营造中;
文化宣传内容应更加多元,不仅要有思想政治内容,而且要有专题文化内容,比如校园历史文化、地域特色文化、校友专题内容、安全专题教育、健康与疾病防治内容等。在宣传空间的营造上,除了传统的展览形式,还要应用好多媒体以及多种艺术展现形式,综合运用多媒体、平面宣传媒体、人造景观媒体、自然景观等多种要素,营造更具亲和性、互动性和艺术美的宣传空间。如,针对不同的空间设置尺度、位置适宜的电子显示屏幕,充分考虑观察者的角度和距离,并利用人文艺术景观、自然景观等多种要素,因地制宜地考虑使用者对屏幕前空间的多种可能性需求,营造适宜观看、乐于停留的复合功能空间。

3.师生学习实践空间。师生学习实践活动是师生校园活动的主体,而在校园开放空间进行的学习实践活动是课堂活动的延伸,是师生自主活动的主要空间,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最具交往活力,主要分布于各中心地带的小广场、小树林、绿地、运动场等人群比较集中的地方。因此,文化的渗透应顺应人群活动的需求,以服务人群活动为中心布置功能设施,适当在与人群活动协调的位置、从属于人群活动的位置、以人群喜爱的形式布置文化设施,传递文化内容,使文化与景观融为一体,形成文化润物细无声的浸润效果。

4.服务育人空间。服务育人空间即师生的生活空间,如宿舍、食堂、商业区等。由于这一空间从功能地位上来看属于教学、科研的附属空间,往往被忽视,缺乏对空间的精心设计。但从对师生特别是庞大的学生群体的影响力来看,这一空间的影响力是很大的,因为这既是学生群体集中的空间,又是近距离深入学生日常生活、学生所处时间较长的空间。因此,要充分利用好师生的生活空间,营造以美陶冶、以志激励、以规自律、以善修身、以练自强、以智养身的文化空间。如,在食堂环境的营造方面,可以景墙、屏风、塑石、显示屏、宣传栏等景观构筑物、景观设施、景观植物为载体,融入养身健康理念、饮食健康知识、养身知识等方面的内容,形成以智养身的文化空间。在宿舍区环境的营造方面,在重视自然景观营造的同时,要融入促进学生自励、自律、自强、修身的精神文化内容,提振学生的精气神,营造美的生活环境,将单一住宿功能空间改造为生活育人空间。商业区既是满足师生生活必需又是休闲放松的区域,应作为一个景观单元加以重视并纳入校园总体设计,配套设置休闲设施和停车场地,营造舒适便利的环境。在宣传广告中避免出现不良思想和风气导向,同时在景观营造中融入廉洁诚信、生态环保等文化内容,将单一的消费空间改造为休闲育人空间。

5.边缘私密性空间。边缘空间包括校园的边缘地带、校园内各空间的边缘区域。边缘空间不是独立的空间,而是依附于其他各类型空间的边缘区域而存在。有关环境行为学的调查研究发现,因为边缘空间隐蔽性较强,人群总是倾向于利用边缘空间从事比较私密的活动。以校园边缘空间来看,主要是独处、学习、赏景、沉思、对话的安静空间,也是最具人与自然天人合一境界的禅境空间。因此,应重视边缘空间,创造自然优美、可供人停留、有较好隐蔽性和舒适性的边缘空间。由于这一空间的功能特点是供人独处、静思,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禅境思想相契合,因此,应汲取传统诗、书、画的精华,与校园特色相结合,并融入景观创造中,重在营造小环境的意境美。

综上所述,要营造一个具有特色文化意蕴和特色文化环境育人功能的校园开放空间,单靠设计师的构思,必然会流于形式与内容上的一般化;
而单有塑造特色文化环境的思想理念,也只是如空中楼阁般不能落实;
只有短时间的营建和一次性投入,不能达成特色文化与校园空间的水乳交融。建设充分发挥特色文化环境育人功能的校园开放空间是育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办学者顶层设计中的重要内容,因此,办学顶层组织者要以“特色文化环境育人”的目标为统领,由学校管理队伍牵头组织,凝聚师生智慧,借助设计师团队推动落实,建构具有自身特色、意蕴丰富的特色素材体系,并结合学校自身特点深入分析校园文化性开放空间的类型、结构、层次与相互关系,把握各类文化性开放空间的自身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创设特色文化性校园开放空间,系统规划和持续实施学校的特色文化育人环境建设。

猜你喜欢 营造育人师生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新班主任(2022年4期)2022-04-27美丽可持续安邸AD(2019年9期)2019-11-12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11期)2019-05-28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作品展示学苑创造·B版(2019年3期)2019-04-24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学苑创造·A版(2018年12期)2018-03-04洗水soft fabric凤凰生活(2016年4期)2016-04-07麻辣师生小天使·五年级语数英综合(2015年12期)2015-12-11Chinese Architecture Meets GlobalizationChina Pictorial(2014年7期)2014-09-11

推荐访问:视域 育人 大学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