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想象力的学校实践与思考

钱志惠 任 君

德育想象力是一种能力,它通过帮助个体运用知觉关联、积极共情等认知手段创造新情境的方式,更好地完成个体对自我、他人、事件等的意义理解和情感体验,从而实现个体更为可靠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当下的学校教育,如何帮助学生在复杂情境中获得“好的教育”,达成客观认知与主观需求的和谐统一,德育想象力尤为重要。本文试图从育人环境建设、教育活动组织、学生自我教育等角度来谈谈德育想象力在学校教育中的实践运用以及相应的一些思考。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视觉作为主动性很强的感觉形式,它在帮助观者在感知真实事物的过程中,极易触发想象,或如身临其境,或是感同身受。很多学校把优美的自然环境建设作为陶冶学生心境、启迪学生智慧的方式,让学生赏心悦目的同时,情感得到净化——这是审美的视觉思考。

在江苏无锡的一所学校里,伫立着一尊金苹果雕像,面对那只金灿灿的“苹果”,学生们又会有怎样的视觉思考呢?是促使人类繁衍的伊甸园的诱惑,还是砸醒牛顿重新认识世界的启迪?学校雕塑形象的设计意在激发学生联想到古希腊神话中关于众女神争夺金苹果和科学史话中关于牛顿万有引力的传说,乃至乔布斯一手创立的苹果商业帝国,领悟金苹果雕塑象征的“智慧勇气、好奇思辨、创新创造”的德育意义。

还有很多学校,在新时期校园升级改造的过程中仍然保留着校园肇建之初的古井、古物等遗存,这一方面是为了激发学生对学校历史的探寻与想象,另一方面,又引导学生在感知“喝水不忘挖井人”的意蕴下思考、领悟学校的传统文化精神。这正是学校运用德育想象力,创设情境性很强的校园环境,用物化的形象启迪学生的道德想象,激发视觉思考,从而促进学生和学生、学生和历史、学生和环境的对话生长,形成德育思维能力,从而提升教育效能。

当然,校园环境的设计还需要讲究留白。对想象力来讲最重要的空间,如果因“形式化”的环境布置而拥堵,就像教育专家李镇西所说,学校被“文化”塞得水泄不通,令人窒息,必然让很多想象力失去自由的土壤。

德育想象力是教育实践智慧生成的源头活水。教育者在教育实践中发挥德育想象力,能有效地增强自身的道德意识,创新德育方式,提升育人效能。

1.运用德育想象力移情共感,实现德育突围,让教育效能在场发生

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教育者习惯从道德规范的角度出发,采用道德说教的方式教育学生。这种机械灌输的教育方式相对直接、比较刚性,往往效果不佳。教育者如果能够充分运用德育想象力,发挥移情共感能力,设身处地地理解与感知学生的处境以及可能产生的感受,会自觉地从受教育的主体——学生与学生所面对的道德情境或者道德问题出发采用更加适当的教育方式。

比如遇到学生上学迟到这种情况,很多时候教师都会站在迟到违反校规这个立场对迟到学生进行批评。批评的方式内容也很“常态化”,效果甚微。如果一个德育想象力强的教师,他就会考虑迟到的各种可能性,也会根据这个学生平时的表现来推断可能的迟到原因,感知迟到学生此情此景下的感受。曾有学生开学第一天就迟到了,当他忐忑不安地走到教室门口,迎接他的并不是想象中的严厉批评,而是班主任老师关切地询问“早饭吃了么”,他摇摇头,老师随手就递给他一个白煮蛋——没有批评,没有责难,没有难堪,教育就这样实实在在地发生了。上学不迟到这样的道理,并不需要教育者反复地唠叨告诫,需要的是学生内心真正认同后的知行合一以及出现意外情况时的积极应对,而这样的一种激发,需要的恰恰是教育者的柔性德育意识。

教育者的移情共感能力使教育者能在特定的情境中敏锐地感知到学生道德情感的需要,能够更加准确地进行是非判断,明晰利弊,预见教育的契机,从而采用适当的教育方式指导学生,达到有效破解德育低效难题、促进学生品德内化的目的,切实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2.运用德育想象力化虚为实,进行实境创设,让教育效能持久发生

“想象力不是生来就有的先天素质,而是后天开拓的结果,它是完全能够培养的一种能力。”[1]想象力不是凭空而来的,德育想象力的发挥具有情境性,德育想象力让教育者意识到情境中的每一种可能性并富有创造性地创设道德教育的实境,使道德教育能持久发挥效能。

“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
从内打破,是生命。”江苏省最美班主任胡文珠老师曾给学生布置了一份特殊的寒假作业——孵化鸡蛋。学生领回受精鸡蛋后,通过各种途径学习孵化鸡蛋的知识与技能,并根据知识进行实践操作,孵化过程也成为亲子共享的温馨时刻。这一有趣又有创意的活动,融合了生命教育、爱的教育、挫折教育、情感教育。学生在“孵化鸡蛋”这一生活实境中身体力行,体验并感悟到生命的可贵,懂得责任在肩需要倾情付出,遭遇失败需要勇敢面对。

创设教育实境,需要教育者发挥德育想象力,把教育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具体可感的情境中感悟学习。比如数学教师在教授“统计”这一知识的时候,联想到学校食堂饭菜浪费的现象,组织学生开展“数学光盘行动”调查,把课堂转移到食堂,在运用“统计”方法的过程中,让学生思考浪费的原因,树立节约粮食的观念。这样的实境学习更能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学科学习的生活价值,让德育的真情实感在创设的生活实境中真真切切地发生。

3.运用德育想象力寓意故事,组织德育叙事,让教育效能广泛发生

从古至今,故事都是具有教育性的。无论是阅读、倾听还是讲述,在德育想象力的作用下,好的故事都会让听者、读者产生代入感,在感同身受的过程中产生启智、明理、导行的德育效果。教育者要善于运用德育想象力,借助故事情境启迪教育,用故事寓意的方式实现教育功能。

韩国导演金基德在电影《春去春又来》中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场景安排,小和尚和老和尚生活在一间一年四季漂浮在水面上的小屋里,小屋里面的隔间无墙却有门——每一次老和尚叫小和尚起床都要开“门”呼唤,而小和尚离开里屋也会开“门”而出,那“门”是真实存在的,虽然旁边并没有“墙”。在老和尚和小和尚要离开小屋,乘船上岸的时候我们同样也会发现一座“山门”,而“山门”的边上同样也没有“墙”。很容易理解,“门”是常规的通道,而越墙却不走门则是违反常理的行为。教育者以此叙事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门”与“墙”的故事寓意,思考生活中“筑墙”与“开门”的关系,以此激发学生立场观照下的自我成长。

运用德育想象力寓意故事,首先需要教育者拥有道德情境判断的敏感性,结合学生的切身情况选择学生喜欢的德育故事。通过恰当而又吸引人的德育故事,在情境渲染中点燃学生情感体验与智慧认知的理性之光,让学生因感触而感动、因感悟而明理,促进学生品德的内化。其次可以引导学生对故事进行形式多样的加工和改造,让故事更加鲜活,让故事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多样化的德育叙事方式也是发展学生移情共感能力,促进教育效能广泛发生的有效途径。

教育家陶行知说:“最好的教育是教学生自己做自己的先生。”人的认知水平达到一定的程度时,人能有目的、自觉地影响自己的发展,即具备自我教育的能力。教育者在帮助学生理解自我、他人与情境的过程中,可以更多地创生具身路径,让学生直面选择、自我抉择,促进学生道德自觉。

1.身体力行,具身感悟

身体不仅强烈影响心智,而且会参与塑造心智。身体会影响情绪,影响思维,影响对他人的理解。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活动空间,让学生在具身体验中激发创造力、改善情绪、理解他人,最终做出更好的决策。

如广东一位班主任组织的“死亡爬行PK负重前行”具身体悟活动:参赛学生背着100 多斤重的同学在操场上匍匐爬行。选手负重前行的路上,有同学为他们撑伞送水,有家长、老师为他们准备精神食粮与美味食物,全体学生一起为参与的同学呐喊。最后有些男学生完全超越自己的极限,背着100 多斤重的同学爬了600米,也有女生爬了400 米,有些男生都磨破了膝盖,依然坚持。学生们身体承受的疼痛是真实的、是暂时的,但他们体悟到的“拼搏、坚持、协作”的“值得”却是持久的。

具身感悟令学生对他人的行为和情绪更加感同身受。比如结合语文教材中话剧单元的教学,教师可以组织具身表演,让学生在研习文本的基础上创造角色本身的性格及生活,塑造令人信服的角色形象。学生在表演中对现实生活情景和这种情景中的人物情感的再现,需要非凡的想象力——表演当然不是我们学习的初衷,这样的学习能够更好地让学生在“他人”中感知他人,感知社会,感知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

2.自我观照,觉察反思

道德教育需要教育者帮助学生澄清自己的道德价值观,而非机械地将自己认可的价值观传授给学生。因而教师不能忽略学生内心世界活动的意义和重要性,需要帮助学生养成自我观照、觉察反思的习惯,达到德育自我化的效果。观照过往、观照当下,考量自我在具体情境中的真实行为,采用假设的方式,从不同角度、不同路径比较选择,从而实现反省自问、返本求真。

反思是一种态度,觉察是一种能力,富有德育想象力的教育者一定要相信你的教育对象同样具有向上向善的想象能力,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给他们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在某个道德事件发生后,给学生冷静思考的时间,还可以据此设计能够激发内在思考的问题或者活动,引导学生体验事件不同参与者的感受,逐步培养对具体情境的敏锐反应能力。比如当学生意识到违纪时的延迟教育,比如班级管理中的班长轮值制度等等,都可以在事后引导学生总结反思,澄清自我认识。

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养成学生自我观照、觉察反思的习惯。一方面我们要把学生放入具体的生活场景,通过“自画像”“我说我”等活动让学生在观照中觉察认知自己。一方面也可以引导学生用日记或者默想的方式“复盘”自己生活中遇到的事件,就相关问题进行自我提问与反思,深刻了解自己的情感体验与道德判断,提升自我教育能力。

3.坚持阅读,积累认知

阅读能促进道德的浸濡、提升与内化,学生坚持阅读,在自身知识不断积累的过程中体会道德的某种力量,在内心获得自律性的顿悟,养成道德自觉。

要培养学生的道德想象力,教育者必须要重视非教学的阅读组织。在充实校园图书馆、阅览室之余,亦可以设置随读随取的“阅读长廊”,或者开设专题图书展,包括向家庭的延伸,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营造读书交流氛围,举行各种阅读推广活动,如举办“红色主题”“经典品读”、绘本故事阅读等阅读活动,举行师生乐享共读、亲子阅读分享活动,开展“好书我推荐”、图书漂流活动,组织家庭阅读报告等等。让学生从喜欢的、有益的书籍开始阅读,是开启阅读之旅的好办法。

鼓励学生坚持阅读,还可以引导学生制作“乐享共读卡”、设计“我的阅读之旅”,在阅读活动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

德育想象力是每一个教育者都必须关注拥有的情感能力,它能有效地把纷繁复杂的教育问题变得直观可感、触目可及,为我们解决问题提供更加灵活的思维方式、别样的应对思路。相信德育想象力必然会成为学校教育效能提升的有效途径。

猜你喜欢 教育者想象力道德 品读江苏教育(2022年10期)2022-06-06季托,金林南:思想政治教育者需培养反思性实践能力中小学德育(2022年3期)2022-04-05教育者要怀揣梦想上路少男少女·教育管理(2020年3期)2020-06-11跟踪导练(五)(2)时代英语·高一(2019年5期)2019-09-03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19年2期)2019-08-24教师应努力成为一个“教育者”中小学德育(2019年7期)2019-08-13道德知识窗(2018年6期)2018-06-26想象力故事作文·高年级(2018年1期)2018-01-17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中国德育(2016年13期)2016-11-226月,尽情发挥你的想象力中学生博览·文艺憩(2009年6期)2009-07-23

推荐访问:德育 想象力 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