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基层党组织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价值意蕴、基本经验与现实启示

李志清

(中共广州市委党校(广州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075)

基层党组织作为党联系群众、开展工作的排头兵,是党的细胞。加强基层党组织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是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内在要求,也是党注重自我革命的重要表现,对增强党的政治引领力与组织号召力具有重要作用。探讨抗战时期基层党组织开展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多重经验,有利于深刻把握基层党建规律,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

深化基层党组织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是抗战背景下的前瞻性抉择,对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广泛凝聚群众力量与加强党组织自身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的客观要求

基层党组织是党的“神经末梢”,党一贯注重基层党组织的组建与巩固工作,中共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凡有党员三人至五人均得成立一组”[1],对党的基层组织形式作出明确规定。经过长期发展,基层党组织的数量日益庞大,广泛活跃于各行各业,成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可忽视的目标群体。抗战初期,由于大多数基层党员出身工农,文化水平不高,加之党内教育制度尚未完善,部分党员对马克思主义缺乏足够了解,基层党员队伍的马克思主义素养有待提升。加强基层党组织的马克思主义教育,不仅能有效提升基层党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还能发挥基层党员的桥梁作用(如向普通民众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1938年3月,中共中央在《关于大量发展党员的决议》中指出,各党组织应积极担负提升新党员马克思主义素养的职责,“对新党员应注意给以初步的马列主义与党的建设的教育,使他们了解共产主义的基本理论”[2]。基层党组织扎根群众之中,不仅发挥着服务群众的功能,还始终肩负着教育群众、激发群众革命精神与主体意识的任务,即基层党组织“要认真地使马列主义中国化,使它为中国最广大的人民所接受”[3]709,逐步引导群众信仰马克思主义,精通并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正是在各基层党组织中通过系统规范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有效提升了基层党员的马克思主义素养,也正是因为有了基层党组织的连接作用,使得马克思主义在普通大众中的传播行稳致远。

(二)广泛凝聚革命力量的必然选择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力量和作用,既取决于党员的数量和质量,也依赖于广泛拥护党组织的群众力量。群众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蕴含着立足人民、服务人民、依托人民的价值取向,体现了人民是历史创造者这一科学内涵,是端正党员队伍的群众路线作风,是激发大众主体意识的理论武器。毛泽东曾指出:“在担负主要领导责任的观点上来说,如果我们党有一百个至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地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4]53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工人与农民占我国人口的绝大多数,他们长期受到“三座大山”的压迫,身上蕴含着强大的革命力量。在抗战早期,由于农村党员数量匮乏导致党的组织力量有限,部分基层党组织对党的群众工作路线贯彻不彻底,对激发人民革命热情与凝聚群众力量的工作落实不到位,人民群众身上蕴含的革命力量未得到充分发挥。毛泽东曾指出,“共产党必须扩大自己的组织,向着真诚革命、信仰党的主义、拥护党的政策、并愿意服从纪律、努力工作的广大工人、农民与青年积极分子开门”[4]523,以便于使党成为一个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得到人民衷心拥护的政党,进而凝聚人民群众蕴含的强大革命力量。陈云在《党的支部》中对支部定位、作用与任务都做了明确论述,强调支部就是“征收党员”的机关,是扩大共产党组织力量的重要抓手,同时还指出支部就“应该教育党员进行群众工作的方法”[5]151,要善于把人民群众动员和组织起来,广泛凝聚群众伟力投身时代洪流。

(三)加强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的迫切需要

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是肃清非无产阶级思想、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根本依据。抗战时期,为快速壮大党员队伍以适应革命斗争需要,党中央先后下发了《关于大量发展党员的决议》《关于大量吸收知识分子和培养新干部问题的训令》等文件,使党员队伍得到了快速扩充,同时这也增加了党内人员的复杂性与党内思想的多元性,使部分非无产阶级思想混入党内有了可乘之机。加之部分党员、干部在日常工作中存在脱离群众、个人主义等多种问题,严重影响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具有迫切性。1939年6月,陈云在《党的支部》中指出支部应该教育党员学习共产主义理论,激发其为共产主义奋斗的意愿,使其明白“共产党员必须是不惜牺牲个人一切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自觉的战士”[5]150。同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关于巩固党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巩固党的中心一环,就是加强党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育”[6]157,以逐步消解党内非无产阶级思想的误导,达到净化党内思想、巩固党的团结的目的。因此,为肃清基层党组织内部的各类错误思想,加强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需要开展广泛而深刻的马克思主义教育。

以通俗易懂的理论话语提升基层党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在贯彻群众路线中坚定马克思主义价值立场,在深化作风建设中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是抗战时期党开展基层党组织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三大经验。

(一)理论向度:以通俗易懂的理论话语提升基层党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由于基层党员队伍大多出身农民,整体文化水平有待提高,这就要求针对基层党员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必须依托通俗化、浅显化、大众化的话语形式展开,“必须根据具体环境和党员政治文化程度,采取各种方式来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教育工作”[6]157。

形式多样的党报党刊是开展基层党组织马克思主义教育的载体。为满足教育党员与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需要,各级党组织创办了大量党报党刊,为基层党组织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活动提供了通俗的文本支撑。1938年4月,中央在《关于党报问题给地方党委的指示》中对如何借助党报开展支部教育作了明确规定,强调“每一个支部应有一份《新华日报》,每个同志应尽可能定一份‘新华报’”[3]489,要善于借助报刊开展对普通党员的教育工作。党在抗战时期承办的多种报刊对刊载的内容具有严格要求,强调“必须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不得宣传违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7]668。在宣传的形式上,还造就了支部小报的宣传教育形式,“某些地方(如晋察冀)由地委或县委出版的支部小报,对支部的教育及工作有相当帮助”[6]157。《新华日报》作为共产党宣传方针政策的重要舆论武器,在抗战时期刊发了大量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容,诸如《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与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等,成为党内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在党中央及地方各级党支部的努力下,《解放》《向导》《共产党人》等报刊相继诞生,为基层党组织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提供了丰富载体。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开展基层党组织马克思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抗战时期,毛泽东、艾思奇、张闻天等人先后撰写的《实践论》《矛盾论》《大众哲学》《社会主义入门》等经典著作,以兼具学理性与通俗性的话语风格阐释马克思主义,为基层党员学习领会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提供了通俗文本,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的话语体系。同时,随着印刷技术与出版技术的快速发展,全国各地各级党组织印发了大量开展支部教育的教材,诞生了《支部基本教材》《支部生活》《支部如何领导战争》等蕴含马克思主义党建思想的通俗文本,保证了基层党组织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常规化、系统化开展。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以丰富内涵对领会辩证唯物主义提供了学理支撑和现实佐证,是基层党员领会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刘少奇在《论党》中就指出“为了适应一般党员的水准,党的宣传部门,应将毛泽东同志的重要著作,编为通俗读物”[7]639,充分肯定了毛泽东思想在党内马克思主义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二)价值向度:在贯彻群众路线中坚定马克思主义价值立场

群众路线以中国式话语承载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是历史创造者这一原理,彰显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准则。抗战时期,为提升党员队伍对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和运用,端正马克思主义作风,中国共产党坚持以群众路线教育为切入点,引导各基层党组织领会群众路线的本质内涵,坚守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就是要着重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除了去整理支部内部以外,同时应该加强支部在群众中的工作”[5]156,以切实加强各基层党支部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进而团结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完成时代赋予的历史任务。1940年10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印发了《关于各抗日根据地内党支部教育的指示》,该指示强调各根据地党组织必须加强党的支部教育,包括支部的群众工作教育、乡村工作教育,帮助党员认识到如何做一个好的共产党员,提升支部服务群众、联系群众的水平。这时期,党中央先后作了《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等系列报告,明确规定了整风运动的目标、原则与任务,要求各级党组织应注重党内的群众路线教育,明白“要联系人民群众,而不要脱离人民群众的道理”[8]809。在党中央的号召下,各级基层党组织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自觉清除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反思工作中存在的脱离群众问题,有效贯彻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基层党组织是党中央扎根群众与服务群众的基层堡垒,“支部必须使人民群众与党的领导机关密切结合起来”[9]449,积极回应人民现实关切,践行人民至上的价值准则。因此,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正是在基层党组织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坚定基层党员队伍马克思主义价值立场的应有之义。

(三)思维向度:在整顿党内思想中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

在批评与自我批评中深化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思想。马克思曾在阐述自己理论的同时,明确指出“我不主张我们竖起任何教条主义的旗帜”[10],强调在运用自己理论的过程中应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克服教条式、主观式的思想作风。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同时期,党内始终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教条主义、经验主义思想,严重背离唯物辩证法的思想精髓。为克服党内存在的教条主义思想倾向,1937年8月,毛泽东在《矛盾论》中从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的角度分析了如何在中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强调只有从中国实际需要去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才能正确地分析中国革命的历史和现状,并推断革命的将来”[11]。陈云在《党的支部》中指出,支部就是教育党员、训练党员的学校,“要监督党员遵守党的纪律,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克服党员中间各种脱离党的理论、政策、党规、党法等错误倾向”[6]151。并强调基层党组织应善于结合革命的实际来教育党员,引导党员用辩证的眼光在中国革命的实际中考查革命问题。在党中央的号召与各级领导干部的榜样示范下,各基层党组织积极开展自我教育与自我批评,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与思想方法来审查自身在革命中存在的问题。在多样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活动中,有效贯彻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潜移默化地提升了基层党员学习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水平,在多方努力下,还诞生了定边城区北乡支部、华池白马区四乡支部等模范支部。

在革命斗争中贯彻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不在于照搬照抄其理论话语,也不在于时常将理论挂在嘴边,而是在实际中运用,理论一旦脱离实际,便只能是虚、假、空的代名词,必然走上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的旧路。毛泽东在《整顿党的作风》中指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运用它,精通的目的在于运用。”[8]815全党同志应在中国具体实际中学习与运用马克思主义,善于用马克思主义来回答中国之问。同时,部分优秀领导干部可以通过课堂讲授、问答及辩论的形式来解答支部学员的疑惑,并广泛结合中国革命实际辅助马克思主义教学,引导党员利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和思想方法来分析中国革命,锤炼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1943年,中共中央山东分局下发了《改造支部工作的决定》,该决定要求山东各支部应切实加强内部的思想改造工作,深刻审查支部中存在的工作脱离群众、理论脱离实际的现实问题,有效端正了当时山东各党支部中理论脱离实际的工作作风,增强了基层党组织在分析中国问题与解决中国实际需要中结合马克思主义的能力,在各基层党组织内部有效灌输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

立足新时代,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需要充分借鉴党在抗战时期开展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经验,从理论建设、作风建设、经济发展能力建设寻求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突破口,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助力时代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深化理论建设,巩固学习型基层党组织

具备积极主动的学习观念是基层党组织开展理论建设的思想基础。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是我们党历经百年而初心不改、克服艰辛而历久弥坚的思想武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历经艰难困苦而不断发展壮大,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党始终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12]。当下,各级领导干部应主动深入基层,了解各基层党组织的发展现状,通过引导党员重温党章、党史、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等方式增强党员的责任意识,认识到自身所肩负的重大责任,把准理论学习与服务人民、理论学习与治党强党之间的内在关系,激发基层党员理论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各级领导干部还应积极主动向基层党员科学剖析我国当前面临的复杂国内国际环境,向党员理清加强自身理论建设与巩固党的执政根基之间的内在关联,强化基层党员队伍的危机意识,引导基层党组织主动参与到理论强党的任务中。在基层党组织中,还可以将理论学习成绩作为考查支部建设效果、评优评先、领导干部职务晋升的重要标准,不定期考核党员对党的方针政策、经典理论、时事政策的掌握程度,以外部监督激发基层党组织开展理论建设的积极性。此外,各级领导干部还应带头学习,做好理论学习的榜样示范作用,主动做到向书本学、向实践学,调动基层党组织开展理论建设的积极性,使党员主动参与到理论学习与理论强党的工作中。

优化理论学习内容,增强基层党组织理论建设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实践永无止境,回应实践需要的理论学习应该是也必须是永无止境的。在理论学习内容的选择上,各基层党组织应善于引导党员从经典文本中悟思想、寻启示、找方法,敢于啃硬骨头,切实提升基层党员的理论分析能力,在经典理论中找差距、补不足。针对部分基层党员理论水平有待提升,对部分经典理论读物的学习与运用存在困难,难以理解内容多、语言抽象的经典著作等问题,各基层党组织应注重对理论学习的内容进行包装与筛选,组织党员广泛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著作,从中国具体实际中去分析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理论成果的诞生背景、基本内容和内在精髓,进而领会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在分析中国实际问题中提升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同时,各基层领导干部在开展理论建设时还应注重对学习形式进行创新,采用新媒体教学、实践教学等多种授课形式,依托微信群、学习强国等形式多样的载体,增强基层党组织开展理论学习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切实提升基层党员的理论水平,筑好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理论堡垒。

(二)强化作风建设,夯实廉洁型基层党组织

夯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宗旨意识、服务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是观察党群干群关系、人心向背的晴雨表。”[13]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就必须坚决整治基层党组织的工作作风,切实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内控力”。基层党组织处在联系和服务群众的第一线,基层党员的行为规范直接代表着党的形象,关系到人民群众现实利益的实现。新时期,领导干部应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的群众路线教育,通过党课培训、党内组织生活教育、党内监督等形式引导广大党员进一步弄明白为什么入党、为什么人服务等基本道理,掌握衡量一个党员是否合格的标准,把准党群关系的实质,认识到党员就是为人民排忧解难、维护人民利益的勤务兵。同时,还应完善基层党组织的监督机制,坚持作风问责常态化,通过民主评议会、信访监督、网络监督等形式了解基层党员队伍的履职情况,对部分消极履职、脱离群众、贪污腐败等作风问题坚决惩治。同时,各基层党组织还应丰富党内作风教育形式,通过重温党章、重温入党誓词、参观红色遗迹和纪念馆等实践教育活动,在实践中深化基层党员为民服务的情感体验,坚守服务人民的工作作风。

锤炼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提升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的水平。基层党组织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事关党的形象,事关人民切身利益的实现。当前,部分基层党组织内部存在工作落实不到位、形式主义、个人主义等问题,端正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迫在眉睫。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教育,要引导基层党员充分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的呼声,关切群众的现实需要,避免工作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真正做到“接地气”“接民心”。在理论学习中,要向基层党员灌输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与认识论思想,理清认识与实践的相互关系,增强基层党组织的问题意识、群众意识。同时,各基层党组织还应主动增强工作透明度,完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监督机制,通过多种监督渠道听取群众对基层党组织工作的心声,对存在“不干事”“不干实事”“官本位”等作风问题的党员干部依法追究责任,对关乎群众利益的贪腐行为坚决惩治,秉承“零容忍”态度,切实端正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

强化理想信念教育,补好基层党员的精神之“钙”,防止“软骨病”滋生。当前,部分党员之所以存在作风问题,关键在于缺乏理想信念做支撑,对要做什么人、为什么人、依靠什么人认识不充分,甚至部分党员将做官、享乐视为人生理想,将手中的权力当成谋取私利、作威作福的“通行证”,理想信念严重缺失。作为政党,具有了崇高的理想信念,就会形成推进自我革新和自我建设的内在动力[14]。在基层党组织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向基层党员剖析马克思主义的鲜明品质与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之处,从历史与现实的视角理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什么能成功,坚定基层党员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以“三会一课”为关键抓手,发挥党内民主生活的思想教育功能,引导党员从理论与现实基础上分析贪腐、不作为、脱离群众等不良作风的深层原因,在剖析具体案例中引导党员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权力观、群众观,达到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目的,用党员内心的价值认同厚植理想信念根基。同时,还应充分发挥“四史”在思想塑造中的作用,带领基层党组织以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的形式重温党走过的百年奋斗历程,引导基层党员认识到党为什么能够成功以及党如何才能成功,坚定党员队伍的初心使命。

(三)深化经济发展能力建设,助推服务型基层党组织

提升乡村基层党组织经济建设水平,巩固乡村振兴的主心骨。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得以行稳致远的保障,党员要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关键主体,“村党支部要成为帮助农民致富、维护农村稳定、推进乡村振兴的坚强战斗堡垒”[15]。在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经济建设水平过程中,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应充分考虑乡村基层党组织的现实困难,借助“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等渠道为基层党组织引进农学、经济学等专业人才,积极聘请专家学者对基层党组织成员开展技能培训,帮助农村党员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把握产业发展规律,提升党的基层组织经济建设的技能水平。领导干部还应组织各基层党组织交流学习,开展产业、人才的合作,形成基层党组织之间技术、人才、产业等资源共享的发展格局。此外,要激发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带头作用,打破单一农业生产的产业格局,带头组织乡村剩余劳动力发展乡村集体经济,发展乡村旅游、乡村养老、农产品销售等绿色产业链条,积极扮演带领村民致富的“领头羊”角色。基层党组织还应建立经济建设能力提升的可持续发展机制,通过定期培训、定期考核、外出学习等形式巩固学习成果,确保基层党组织的经济建设能力能落地、能赚钱、能为民,以组织振兴助力乡村振兴。

提升企业基层党组织与社区基层党组织的经济建设水平。一方面,提升企业基层党组织经济建设水平。企业基层党组织是企业健康发展的组织保障,是企业把方向、稳大局的关键支撑,对规范企业行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具有重要作用。在企业中,各基层党组织应积极提升党员关于本行业的专业理论素养,掌握相关专业生产知识,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主动监督企业合法合规生产,解决好企业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现实矛盾,主动发挥把方向、稳大局作用。在深入把握企业发展规律与市场规律过程中,企业基层党组织还应深刻领悟党中央的经济政策与发展方向,找准企业发展定位与市场潜在风险,坚持为企业负责,确保企业发展始终符合国家大政方针政策。另一方面,提升社区基层党组织的经济建设职能。基层党组织是党的肌体的“神经末梢”,党要实现对基层治理的领导,基层党组织是最为直接和便捷的载体[16]。在各社区党组织中,各级领导干部应重视培育基层党组织的服务意识,采取岗前培训、在职培训、专业人才输入等形式提升社区党组织服务群众的水平,以帮助社区困难群体实现再就业。同时,社区党组织还应完善社区内部的救助机制,可以与企业党组织结成“姊妹党支部”“兄弟支部”,充分整合社会经济资源,借助企业党支部在就业择业方面的便利,切实维护社区困难人群的物质需要与就业需要,切实维护社区困难群体的物质权益。

基层党组织是党的事业得以不断取得胜利的关键力量。立足新时代,基层党组织建设中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建设仍旧是一项任重道远的系统工程,尤其是在全面从严治党、乡村振兴等伟大时代课题面前,尤其需要基层党组织发挥关键功效。因此,我们依旧需要不断探索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科学机制,持续筑牢基层党组织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之基,深度挖掘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作用,久久为功。

猜你喜欢 支部马克思主义党组织 支部联建润“甘泉”当代党员(2022年7期)2022-04-14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湘潮(上半月)(2021年11期)2022-01-15对67个软弱涣散党组织进行“巡诊”党员生活(2021年8期)2021-08-31中共长沙特别支部的统战策反工作湘潮(上半月)(2021年3期)2021-07-20村党组织委员会候选人预备人选的推荐与确定当代陕西(2020年23期)2021-01-07支部+支部,党建破“地界”——汉阴县基层党组织“三联”机制之“支部联建”当代陕西(2020年20期)2020-11-27民进吉林省直联合四支部的“支部经”民主(2020年2期)2020-04-27交纳党费的过程中,下级党组织上缴党费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北京支部生活(2019年3期)2019-09-10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当代陕西(2019年11期)2019-06-24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

推荐访问:抗战时期 意蕴 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