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探案推理真人秀的发展路径研究——以“迷综季”为例

李文浩 彭瓅璇

近年来,探案推理真人秀凭借紧凑的推理故事情节和扣人心弦的悬疑氛围受到关注。爱奇艺“迷综季”系列节目是值得关注的探案推理类真人秀,开播于2021 年,由《萌探探探案》《奇异剧本鲨》《最后的赢家》三档综艺组成。节目在排播上采用“两综叠播”模式,即在《萌探探探案》播出半程的同时,叠加播放更偏向专业化推理的《奇异剧本鲨》,待这两档节目演播结束之后,再火速播出收官之作《最后的赢家》。三档节目互为依托,环环相扣。在叠播模式之下,“迷综季”三档综艺以差异化、渐进式的布局,实现了对多圈层用户的收割。一年下来,“迷综季”在新综艺赛道开发和加速小众文化破圈方面均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其在议题引导、题材创新、品牌运营等方面仍有较大的优化空间。

2016 年,网络综艺依托互联网的多元化平台,通过凸显节目内容的“网感”,迎合年轻群体的习惯与趣味。基于对年轻一代收视习惯的追踪,网络综艺制作方将眼光落在了推理题材上,探案推理真人秀应运而生,出现了《大侦探》和“迷综季”系列综艺。其中,“迷综季”系列综艺的出现加速了悬疑推理内容产品的发展,推动了技术手段在沉浸式游戏体验上的运用,但节目在议题引导、题材创新、品牌经营等方面均面临着不容忽视的挑战。

(一)节目泛娱乐倾向严重,消解议题引导力

挑战首先体现在泛娱乐化倾向上。相较于传统电视综艺,网络综艺受众大多为观看综艺节目成长起来的青年群体——“Z 世代”[1]。这意味着网络综艺所承担的引导青年价值观的责任越发重大。作为网络综艺的主要类型之一,探案推理真人秀在制作过程中有意识地注重人文关怀和输出主流价值观念,但综艺的娱乐属性,往往导致综艺制作的理想境界与现实效果之间产生偏差。

不同于娱乐综艺和选秀综艺,探案推理真人秀与社会议题之间有着发生交集的可能,相关节目也有过参与社会议题的构想,但对于收视率的追逐总会使节目陷入娱乐倾向的漩涡,消解了其自身应该承载的社会职能。如《萌探探探案》在节目结尾时通常会邀请嘉宾讲述一段反映社会问题的故事,但观众却不买账,纷纷留下“没新意”“没兴趣”“没看懂”等评论。与对严肃议题的反感态度呈现明显区别的是,观众对“明星”“热梗”等娱乐性话题更感兴趣,“迷综季”第一部《萌探探探案》热搜话题大多与搞笑片段、明星名场面相关。又如“迷综季”第二部《奇异剧本鲨》借助“文字提示窗口”,对真实案件中专业调查方式的介绍一笔带过,且未对案件中涉及的法律问题或法律条例等进行深度剖析,使节目不伦不类,难以吸引观众,更难以实现普法的目的。

脱去探案推理的外壳,探案推理真人秀节目归根结底还是属于游戏综艺这一大类。尽管探案推理真人秀尝试挣脱早期综艺“传播即游戏”的枷锁,重视社会议题和文化传播,但游戏综艺的娱乐化倾向早已深入人心,无形间消解了探案推理真人秀与严肃社会议题之间的关联。

(二)节目题材创新力不强,同质化充斥市场

除泛娱乐化倾向外,探案推理类节目的创新能力也存在着问题。中国综艺节目相较于国外综艺而言起步较晚,相关节目制作理论储备不足,因此通常选择学习和借鉴国外优秀综艺的方式。“迷综季”第三部《最后的赢家》节目组就通过购买Netflix 的韩国推理类综艺《犯人就是你》的版权,对节目进行本土化改造。节目原意是要打造一档高质量的“连续剧式综艺”,但反复加入的综艺套路打破了故事情节的紧凑感,削弱了情节的连贯性,影响了节目质量。

除了版权引进的现象外,国内综艺“跟风”问题频现,同类型节目鱼龙混杂,对现象级头部综艺的抄袭屡见不鲜。作为探案推理真人秀的“新生代”节目,“迷综季”第一部《萌探探探案》的诞生便伴随着各种争议。观众对嘉宾阵容表示不满,对节目定位表示困惑,对节目的原创性产生质疑,甚至对结尾强行煽情强烈排斥。观众的反应表明了探案推理真人秀在提升大众接受度方面面临挑战。如何在内容上推陈出新,在同类型节目中“出圈”,成为综艺制作方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如果一味地模仿,中国综艺只会步他国综艺之后尘,如果不能尽快探寻创新之道,也将与文艺创新精神相悖。此外,观众对网络综艺的质量要求在不断提高,节目如果在自身特色和持续创新中失衡,容易面临受众流失、口碑下滑等困境。

(三)IP 产业品牌力欠缺,衍生品开发平庸

IP 产业链的不完善是探案推理真人秀面临的第三个问题。互联网时代,年轻消费者追求自我的丰富性、自足性,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及社会归属感。综艺IP 衍生力的强弱成为能否赢得市场和消费者认可的评价标准之一,综艺IP 品牌力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节目的生命周期。投资方与制作方均关注IP 全产业链开发,力求深度挖掘IP 价值,希望将IP 优势最大化,形成一个完整产业链。

“迷综季”尽管已经走过了一个年头,但衍生产品仍较为单一,无法与用户建立深度关联。这也是新生综艺面临的普遍问题。若网络综艺衍生内容仅追逐“用户付费”的风向,将盈利仅系于付费观看这一单一模式,而无法开发具有独创性的衍生品,产品的长尾价值将无法实现延伸。

除了开发、丰富衍生产品外,探案推理类真人秀在打造IP 品牌过程中,也要注意产业链中各环节相互影响。比如在节目与剧本杀APP 的合作中,用户可以在APP 上体验明星同款剧本,激活粉丝经济,制作方也可以通过APP 收集原创优质剧本,助推节目内容生产。

不过,APP 的开发也要考虑用户互动和价值传递等问题。如果剧本杀APP 的剧本质量不高,游戏过程中与用户的互动性不强,则无法实现游戏粉丝和节目粉丝的相互转化。另外,核心价值观模糊、对节目内涵的诠释出现偏差、融入不相关元素等问题都会降低受众信任度,加大打造本土IP 品牌的难度。

随着节目的更新换代、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传播政策的不断优化,网络综艺节目制作难度越来越大,对创新性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引导力不足、内容原创力薄弱、IP 品牌力欠缺等问题的凸显,表明我国探案推理真人秀更应探索一条适合中国本土的发展路径。

(一)主动设置议题,深度聚焦文化内核

针对泛娱乐化倾向及议题引导力薄弱问题,探案推理真人秀首先需主动设置议题,自觉引导受众树立正确价值观。网络综艺节目受众群越来越广泛,庞大的年轻“网生代”已经成为视频行业的消费主力。探案推理真人秀作为传播主体,需起到引导者的作用,满足观众的精神需求,培养健康向上的审美趣味。

以《奇异剧本鲨》为例,节目原创剧本以“原生家庭”“网络暴力”“职场PUA”“电信诈骗”等议题为核心主题(详见表1),顺应了时下热点话题,抓住了舆论焦点。如第15、16 期《周年快乐》中,节目以“剧本杀”的形式向观众展现了一幅当代职场缩影,投射了部分青年群体的现实处境。王源扮演的人事,由于出身不好,处处被压榨,毫无底线地“助人为乐”;
汪苏泷扮演的金牌编剧,有功时被领导揽走,无过时却要为领导担责;
金靖扮演的助理主持人,有实力却不自信,对领导提出的无理要求一再妥协……无论是任人使唤的小员工,还是不敢维权的“背锅侠”,或是遭遇职场PUA 的职场新人,都让许多初入职场的年轻观众产生了情感共鸣。在推理结束的复盘阶段,嘉宾们代入各自所扮演的角色,对“职场霸凌”这一话题展开了讨论,比如王源认为“职场中我们可以乐于助人,但不能没有底线”,这一观点恰恰切中了一些职场“菜鸟”的内心。《萌探探探案》中也体现了制作方对社会议题的关注,如第8 期《小欢喜》IP 聚焦高考这一具有代表性的社会议题,在原剧本的议题上抽丝剥茧,深度挖掘出高考以外的“代际关系”问题。

表1 《奇异剧本鲨》中剧本议题示例

可以看出,“迷综季”在参与社会议题讨论方面做出了努力,但其议题选择整体偏向于生活化的主题,极少涉及全国性“媒介事件”。目前,综艺节目内容切入点更为精细,也越来越关注主旋律议题。探案推理真人秀若不能扩大节目格局,以高质量内容供给满足观众精神需求,就难以形成竞争力。另外,探案推理真人秀的核心是“探案”,“探案”必定会涉及“犯罪”,因此普及法律知识应当成为节目制作的重要部分,但“迷综季”对法律议题的讨论仍浮于表面。若要实现对议题的有效设置,节目应根据自身内容特色,适度进行严肃主流话题的讨论,响应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号召,传递正能量。

探案推理真人秀将文化元素融入剧本创作之中,可以进一步提升节目文化价值。“迷综季”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做出了新尝试,如《萌探探探案》第4 期《还珠格格》IP 中,节目组用“皮影戏”的形式演绎剧情。将皮影戏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故事剧情之中的做法,以生活化的方式实现光影艺术与观众的沟通,在一定程度上鼓舞了青年人重视和传承皮影戏,但其在节目中的短暂出现不仅有刻意升华主题之嫌,还会产生突兀感,并不能起到有效宣传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效果。将文化元素注入节目之中,制作方应采用更新颖和适配的方式融合文化内核与节目核心,将文化元素自然贯穿节目始终,潜移默化地培养观众的文化意识。

《奇异剧本鲨》第1 期《青城遗梦》也对日渐式微的戏曲文化进行了宣传。剧本以小镇一戏曲班的盛衰与传承为背景,不仅在龙门古镇孙权故里实地取景,还邀请了专业昆曲演员扮演角色,以通俗形式呈现中国国粹,丰富了昆曲的传播方式。《最后的赢家》在布景上构造出倒置空间,加入大型八卦阵转盘、天干地支、十二生肖浮雕像等元素,传播东方文化。在之后的节目中,制作方应进一步扩大文化内容覆盖面,除了皮影、戏曲、五行八卦等领域,还可以将典籍、国乐、文物、传统节日等内容融入原创剧本撰写当中,提高节目的文化影响力和艺术感染力。

对于探案推理真人秀而言,优质剧本是节目制作推进的核心。剧本中“包含着人们对社会角色的期待以及用户定义的情境”[2],将文化内核包裹进“推理游戏”的外衣,有利于打破受众对于“剧本杀”注重推凶还原的刻板印象。此外,在剧本演绎中探讨社会问题,传递正确价值观,能够引发观众深思,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进一步升华节目价值。

(二)引进转向原创,多层维度发力创新

1.内容创新:创作本土特色剧本,全面升级场景

“迷综季”的剧本创作立足于国内现实,扎根本土,并在剧本场景的构建与还原上不断精细化,这表明节目在力求凸显悬疑推理特色。

“迷综季”操盘手陈伟表示,平台希望将“迷综季”打造成一个“漏斗型”产品,即受众的观看门槛是呈漏斗状的(如图1 所示)。这种布局方式与营销中的“漏斗模型”有类似之处。“漏斗模型”的核心思想是“营销者需在漏斗模型的每一环节为用户提供特定的内容”[3]。“迷综季”三档综艺以“漏斗型”由浅入深设计内容,从国民娱乐性综艺逐渐升级为高级推理性综艺,逐步提高观看门槛。漏斗顶部是第一部综艺《萌探探探案》,节目弱化推理属性,主打“欢乐探案”,目的在于打破推理门槛,通过“入门级”综艺来拓宽悬疑内容的受众群体,为后两部综艺打好受众基础。漏斗中部则是“迷综季”第二部《奇异剧本鲨》,节目提升了推理专业性,将核心受众群集中在推理爱好者及“剧本杀”游戏资深玩家。节目向观众介绍了“剧本杀”的基本模式,如推凶还原本、变格推凶本、阿瓦隆机制本等,剧本也由专业内容团队和真人秀编剧团队共同原创完成,不仅让资深玩家获得推理满足感,还让普通玩家进一步熟悉“剧本杀”。第三部综艺《最后的赢家》处于漏斗底部,其推理性远远高于前两部综艺,主要受众范围进一步缩小到热爱推理的硬核玩家。节目以连续剧形式串联起全季所有故事,在先导片中就已锁定“嫌疑人X”,以“X”为线索贯穿整季综艺,剧情跨越时间和空间双重维度,与地方文旅的合作不断解锁探案新地图,提高了解谜难度。

图1 爱奇艺“迷综季”“漏斗型”布局示意图

“迷综季”在形式上采用了“漏斗型”布局,在筛选受众的过程中,只有更精准、更优质的内容才能提高受众转化率。尽管“迷综季”推出了大量原创剧本,但在整季节目播出后,未留下令观众印象深刻的主题,节目仍需在剧本创作上充分体现本土特色。

剧本的演绎离不开沉浸场景的设置,在场景选择上,“迷综季”系列节目为最大程度还原故事设定,将棚内综艺完全转向户外,致力于全实景外拍。在场景设计上,节目也不断升级。《萌探探探案》虽做到了沉浸式还原,但嘉宾对角色扮演的信念度不高,《奇异剧本鲨》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节目中所有嘉宾和演员全程演技在线,将剧情诠释得更饱满,提升了整个节目的专业度。直到《最后的赢家》的开播,节目结合中国特色场景与元素,呈现出影视剧水准,成就了电影级质感,奠定了“剧式综艺”的基调。

2.技术创新:构建跨屏深度参与,提升用户黏性

技术的进步正推动“互动+ 内容”成为视频行业新风向,制作方不仅要将重心放在内容创作上,还要重视节目生产的技术革新。技术是创新发展的基础,综艺节目需要利用技术优势实现从形式到内容的创新,满足用户对互动感、沉浸感的要求。爱奇艺技术团队在“迷综季”中玩转智能技术,带给了观众沉浸式游戏体验。

《萌探探探案》对互动技术进行了初步尝试。节目播放到特定时间节点时,屏幕上便会出现“寻宝即将开始”的气泡,提示观众跟随图标点击屏幕收集“线索”。根据这些“线索”,观众可以在最后的“推凶”环节参与指认“凶手”。《奇异剧本鲨》也实现了技术革新,第一,节目增加了触觉震动体验,调动多重感官渲染紧张氛围;
第二,节目提供了“鲨娱模式”,即观众可以根据屏幕上出现的H5 界面锁定喜欢的角色,切换至该角色视角探索剧情,并将探案过程中找到的所有信息碎片放入“背包”;
第三,节目引入了AI 内容理解、智能识别和AI 抠图等技术,为观众提供自主搜证功能。从《奇异剧本鲨》的“鲨娱模式”开始,爱奇艺将创新互动玩法延续到《最后的赢家》,开创“奇探模式”。《最后的赢家》为观众提供了“推理笔记”,这一功能与《奇异剧本鲨》的“自主搜证”功能类似,主要用来收集线索和梳理疑点。“迷综季”与技术的融合为综艺节目的发展打开了新思路,但其在跨屏互动方面仍存在局限性。“鲨娱模式”“奇谈模式”等功能仅能在手机上实现,平板和电视等终端用户不能获得同样的互动体验。节目应在如何实现多屏互动、实时互动等方面进行探索,进一步加强沉浸感,满足用户社交需求。

探案推理真人秀在技术层面的创新增强了用户互动参与的深度,提高了用户黏性,之后在与元宇宙、VR、实景探索等新兴技术融合上的探索也可能对该类型节目产生质的颠覆。

3. 模式创新:“推理游戏+X”跨界互融,实现双向赋能

随着内容和技术的更新升级,综艺节目脱去了单一的外壳,逐渐采用形式融合来提升节目质量。我国探案推理真人秀节目在发展过程中,除了深耕新媒体技术融合外,还从最初简单的“推理游戏+角色扮演”逐渐扩展到“推理游戏+ 影视IP”“推理游戏+ 文旅”等模式,实现了多元领域的有机融合。

“推理游戏+ 影视IP”的模式使观众能沉浸到场景中,萌生集体认同,打破圈层壁垒。爱奇艺作为大型视听平台,坐拥大量爆款IP,有利于《萌探探探案》“推理游戏+ 影视IP”创意模式的运行。节目组选择的影视IP 都具有较好的受众基础,能唤起集体记忆,如《还珠格格》《西游记》等。社会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认为,集体记忆是“一个特定社会群体之间成员共享往事的过程和结果”[4]。经典影视IP 承载着观众的集体记忆,将这些大众熟知的经典影视IP 实景还原、改编,能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比如在《萌探探探案》第5 期中,节目组选择《西游记》这一象征性符号,刺激观众的记忆。节目播出后,“六小龄童演的孙悟空yyds”“六小龄童仔细确认面具是否开了”“杨紫发文致敬六小龄童”等话题出现在微博热搜榜,引发观众对《西游记》剧集和对老艺术家敬业精神的讨论。截至2022 年4 月上旬,相关话题阅读总次数已破10 亿。

虽然这些为观众所熟知的IP 能为节目制造一定流量基础,但情怀营销带来的热度很有可能只是昙花一现。爆款IP 的加持应激励制作方创作更具严密逻辑性的剧本内容,而不是仅仅靠“借势”来收割瞬时红利。此外,制作方在影视IP 的选择上应摆脱娱乐化思维,在保证IP 国民度的同时,优先考虑更具深层社会意义的影视IP。

除了跨界影视剧之外,探案推理真人秀通过挖掘本地文化资源,将地方文化和地域特色植入剧本故事中,能为地方文旅做一定的推广宣传,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有利于实现自然效益与人文效益的双向赋能。“迷综季”尝试与文旅结合,打破内容边界,惠及了拍摄地的文旅产业发展。《最后的赢家》将推理游戏与城市文旅相结合,利用场景上的突破,打造城市级别的大型沉浸式实景推理。在序幕和第1 期中,商贩、说书人、糖画、棋艺、茶馆等中国特色元素铺成古代街景,石桥、亭台、楼阁、园林等宏观场景将观众瞬间拉入叙事时空,描绘了一幅庞大的古代实景图,全方位展现中国传统文化。在之后的几期节目中,节目在建德新叶古村、余杭溪口村、长乐林场等地取景拍摄,但大多也是其他综艺节目的取景地,制作团队应该继续考察未被发掘的新地点,推动乡村振兴和后疫情时代的旅游业发展。

(三)开发IP 产业,打造独特品牌矩阵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网络综艺市场,节目想要“破圈”成为品牌,需要不断拓宽IP 边界,增强对IP 的运营能力。网络综艺最常见的衍生形式便是衍生综艺,它“不仅可以满足用户、会员、粉丝对不同内容的观看需求,还能实现平台系统下不同领域之间的用户导流”[5]。目前,综艺衍生品已不再局限于衍生综艺,而是裂变为更丰富的形式来延伸IP 价值链。

与《大侦探》以节目本身为核心向外辐射衍生的矩阵形式不同,“迷综季”依附爱奇艺平台悬疑赛道而成长,参与了爱奇艺悬疑内容厂牌矩阵的构成。爱奇艺悬疑品牌布局主要分为影视剧赛道的“迷雾剧场”和综艺赛道的“迷综季”。近两年,爱奇艺“迷雾剧场”推出了《隐秘的角落》《沉默的真相》等多部优质悬疑IP,平台将IP 授权给沉浸式娱乐公司进行剧本杀版权的创作和发行,使得一些潜在受众在获得线下娱乐满足之后回归线上,收看“迷综季”系列综艺。衍生综艺还为观众提供正片未播内容,有利于为“迷综季”培养忠实用户。此外,爱奇艺通过开展“剧本杀大赛”“迷雾现场”“迷雾地铁”等线下活动,为爱奇艺悬疑厂牌拓展了新的消费场景,带动了内容产业的升级。之后,爱奇艺将与艺术展、舞台剧、有声书等产业合作,利用各个行业生态特点,为社会议题的引导以及传统文化的推广提供新渠道和新形式。

和《大侦探》等“综N 代”节目相比,新生综艺缺少足够的衍生产品成长期。“迷综季”作为爱奇艺悬疑品牌矩阵中的一环,爱奇艺的平台影响力及其总体品牌布局对其发展起到催化作用,但打造独立品牌才是长久之计。从爱奇艺2022 片单可以看出,“迷综季”三档节目有发展成为“综N 代”的趋势,因此,将“迷综季”自身扩大为一个特色综艺品牌,通过开发各类衍生产品来延伸产业链,维系用户群体,巩固综艺口碑,才能延长节目寿命。

爱奇艺“迷综季”通过打开新的细分赛道取得了良好成绩,从爱奇艺、优酷、腾讯视频以及芒果TV的2022 片单中可以看出,以“剧本杀”“密室逃脱”为原型的悬疑推理类综艺仍受各大平台关注。

在“迷综季”的基础上,爱奇艺又将打造一档从女性与职场视角出发的全新迷综《看穿一切的她》。此外,《萌探探探案》第二季也将在国民综艺的品质和话题上做更多优化。腾讯视频《推理计划·11 号公寓》、优酷《白夜迷雾》《头号密室》、芒果TV《推理开始了》等节目的待播都表明,各平台在持续挖掘着悬疑推理垂直类内容的市场潜力。

在网络综艺呈井喷式发展的当下,探案推理真人秀聚焦时下流行的“剧本杀”游戏,深入年轻人感兴趣的领域,突破了综艺内容同质化桎梏,维系了品牌与用户之间的关系。该类综艺从小众逐渐走向大众化,对于其他以年轻人为主要受众群的垂直类题材的网络综艺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首先,垂直类题材节目需持续深耕本土青年文化,保持对年轻一代的追逐和对流行文化的探寻。分众时代,受众具有自主性和能动性,组成了一个个趣缘相投的文化共同体,优质内容能够驱动年轻受众群在社交媒体平台进行口碑传播,从而辐射到更广泛的圈层。其次,中国网络综艺节目需坚持与专注原创,注重提升制作团队的创新素养。创新是节目发展的灵魂,中国网络综艺需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元素的本土节目,并善于利用技术创新加强沉浸体验。最后,网络综艺节目必须要有文化内涵,传递主流价值观。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民族生存最核心的部分,文化的传播与传承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在文化诉求更为强烈的当下,年轻观众的审美水平越来越高,网络综艺需加强文化传播,服务主流价值观念,并借助大型视听平台的内容营销力,实现文化推广。

悬疑推理曾仅仅是在年轻群体中流行的小众圈层文化,但随着《大侦探》和“迷综季”等探案推理真人秀节目的热播,悬疑推理逐渐主流化,走向大众视野,“剧本杀”行业也蓬勃发展。据艾媒咨询发布的《2021 年中国“剧本杀”行业用户研究及标杆企业案例分析报告》显示,2020 年中国“剧本杀”市场规模已达117.4 亿元,预计到2022 年中国“剧本杀”行业市场规模将增至238.9 亿元。[6]线下门店的消费热潮反哺了线上内容,不仅为制作方提供了剧本创作的动力,也为节目培养了潜在受众。

对于探案推理真人秀这类创意驱动型综艺而言,创新始终是一大难题。此类节目仍需探索创新点,实现内容与技术的深度融合,但也应该注意无论形式如何创新,好的节目内容和主题才能留住观众。此外,文化越来越成为国际竞争的核心。探案推理真人秀需在文化传播上持续发力,以剧本为载体讲述全新中国故事,加强文明交流互鉴,让观众在获得娱乐满足之时,获得文化满足。

注释:

[1] Z 世代通常指1995-2009 年间出生的一代人,这代人受互联网、智能手机等科技产物影响较大,又称“网生代”“数媒土著”等。

[2]吴依霏.拟剧论视角下的短视频传播机制——以抖音APP 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8,9(6):66-67.

[3]沈雁飞.浅析如何以内容营销“漏斗模型”引导目标受众的消费决策[J].中国商论,2020(3):85-86.

[4]石岩.经典影视中的集体记忆构建——以《西游记》为例[J].视听,2021(6):82-83.

[5]王韵,于佳歆.2020 年我国台网综艺节目观察[J].当代电视,2021(3):53-59.

[6]艾媒报告中心.艾媒咨询|2021 年中国“剧本杀”行业用户研究及标杆企业案例分析报告[R/OL].(2021-10-13)[2022-04-10].https://report.iimedia.cn/repo13-0/39486.html.

猜你喜欢 探案真人秀综艺 一起来探案花火·慧阅读(2021年12期)2021-11-30谜语真人秀小星星·阅读100分(低年级)(2020年12期)2020-04-26《唐人街探案3》最早暑期档上映综艺报(2020年6期)2020-01-21一场史无前例的乐队真人秀智族GQ(2019年9期)2019-10-282017首届综艺峰会:尊重每一个工种北京广播电视报(2017年28期)2018-02-242017上半年自制综艺数量与播放量迎来增长综艺报(2017年16期)2017-08-23博物馆之探案游历儿童故事画报·智力大王(2016年7期)2017-02-08调查综艺报(2016年15期)2016-10-15韩国女性综艺人立足难环球时报(2016-03-17)2016-03-17国产综艺“短命”,得治环球时报(2015-12-07)2015-12-07

推荐访问:探案 为例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