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与共同富裕——“中国管理50人”论坛(2021年秋季),会议侧记

薛奕曦 刘逸雲 王方华

(1. 上海大学管理学院;

2.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

“中国管理50人”论坛以推动管理理论与中国企业管理实践相结合为宗旨,致力于探索管理学理论特别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学理论创新[1]。“中国管理50人”论坛(2021年秋)在青岛召开,此次论坛基于“管理学与共同富裕”的主题,从管理学的不同角度来解读、研究和推动共同富裕,以期提升管理理论创新,有助于形成中国特色的管理理论体系。

2.1 共同富裕的内涵

作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迫切要求[2],共同富裕既是目标又是过程,而深入理解共同富裕的内涵则是真正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前提和基础[3]。

(1)公平正义与共同富裕上海财经大学徐飞在主题报告中指出:首先,对共同富裕内涵的理解必须注重公平与正义的双视角,即公平更多地表现在“分好蛋糕”,不偏颇,而正义更强调“做大蛋糕”,这是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其次,基于“是什么”和“不是什么”的二重维度,共同富裕是部分人、部分地区的先富再到普遍富裕的一种过程富裕,而非同时、同步富裕。同时,共同富裕是在普遍富裕基础上的差异富裕而非同等富裕,是由低层次到高层次的过程富裕并实现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是发展共享和公平正义的富裕,而不是用二次、三次分配来主导一次分配,更不是削峰填谷、劫富济贫。最后,围绕起点公平(权利、机会公平)、过程公平(规则、程序公平)和结果公平,基于穷人和富人的两种视角而言,前者反对的是巧取豪夺和为富不仁,后者担忧的是被污名、被仇视甚或被剥夺。

(2)4个视角下的共同富裕中国人民大学杨杜在主题报告中认为:对共同富裕的理解需要坚持以下4个视角:①国家视角,指全体共同富裕、分阶段共同富裕和多种方法共同富裕,不是贫富悬殊、平均主义和高福利化;
②国际视角,该视角具有挑战性,是指鉴于当前基于美国规则的世界秩序和美国价值观的圈层结构,中国在追求和建设共同富裕过程中需要保持足够的警惕和能力;
③企业视角,即企业层面对共同富裕的理解应按照鼓励(鼓励共同富裕)、效率(高效创造富裕)、公平(公平分配富裕)的3个要素模型进行设计,实现根基、主干、结果的三者融合,从而推动社会进入到物质、精神和制度的“三富”,而非仅仅是物质和精神富裕;
④管理视角,该视角最为关键,主要在于“3个原则”的分配机制,即强调以贡献(特别是知识和技术等创新型贡献)作为分配主原则,破解仅按劳动分配带来的平均主义以及仅按资本分配带来的悬殊主义。

2.2 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

共同富裕是我国长期历史演进过程中“不断重复的故事”,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对共同富裕实现路径的探索,已有文献多从分配机制[3]、乡村治理机制[4]、缩小城乡差距[5]、增强农民幸福感[6]等方面进行探讨,且普遍强调该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系统性思考。

(1)推进共同富裕的管理经济学途径天津大学张维在主题报告中提出了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3个关键点:①尽力开发各类人群的企业家潜质,特别是较低的那部分人群;
②不仅要关注“促进性”营商环境的改善(如建立容忍失败的文化、提高政务服务水平、加强公共数据共享等),还应该强调“规制性”营商环境的要素,破解反垄断、反歧视等问题,加强对市场环境的风险监管,从而优化各类人群的企业家潜质之边际收入;
③尽力提升各类人群的智力型、技术性人力资本水平。

(2)推进共同富裕的创新创业视角浙江大学魏江在主题报告中对共同富裕下的创新创业问题进行了思考:①聚焦关键人群,实施差异化创新创业策略。对生存能力导向人群,应强调以社会创业和金字塔底层创业为抓手;
对就业能力导向人群,要注重培养此类群体的终身就业能力;
对创新能力导向人群,则应注重培养科技型创业的能力。②注重传承“浙江精神”,着力培养“土专家型”“田秀才”“燕回巢”和“农创客”型4支新阶段城乡创业带动能人;
把握推进包容性创业/社会创业的四大重点,即农产品领域、农村互联网教育服务、农村互联网医疗服务、新型乡村休闲旅游服务;
掌握推进BOP/社会创业的4种模式,即高质量“淘宝村”、新型“农户+公司”合作模式、“平台+微粒”模式。

(3)利益相关者与共同富裕的实现北京师范大学赵向阳在主题报告中提出,在共同富裕的目标下,需要重视利益相关者理论。虽然西方经济学家将企业家精神纳入到研究中,但仍无法充分解释当今中国巨额企业利润和个人财富的真正来源。由此,关于利润来源和剩余价值的理论分析必须有重大的转向:从关注股东转向关注更多的利益相关者;
从地方转向全球;
从实体经济转向金融市场,甚至虚拟世界。实践中,践行利益相关者理论很难平均使力,真实的管理实践是在无数悖论的张力中蜿蜒前进。此外,中国的基于利益相关者的管理理论构建,应反映出中国的社会特点,这可以成为未来本土管理学研究的重要命题之一。

2.3 VUCA时代下的管理基础

南京大学赵曙明在主题报告中,对组织、管理者、员工应如何应对VUCA时代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具体如下:①组织需充分认识到变革是复杂环境下的永恒主题,因此,必须主动适应而非被动适应环境变化。同时,还应积极寻找恰当的管理策略、恰当的组织模式并实现两者的有机协同,以应对复杂的外部环境,并注重管理、人员、技术、团队、文化等方面的全面、综合开发。②管理者作为VUCA下的关键要素,必须承担起为组织探寻未来发展方向的责任,以确保组织能在复杂环境下实现正常发展;
注意防范各类风险,既要包括战略层面面临的风险冲击,也应包括组织基层与日常运转面临的风险冲击。③员工素养则是VUCA下的根本保障,因此,组织及管理者需要注重选拔和培养尽可能多的高自律性、主动务实的员工,并努力提高员工的知识储备、协作意识和协作能力,以及努力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增强员工成长力与创新力。

3.1 共同富裕对管理学研究的影响

(1)共同富裕对管理学研究的新挑战复旦大学芮明杰在发言中指出,面对“低端生产”与“低收入水平”均衡、全员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较低,以及居民收入不均衡的现实基础,中国实现共同富裕的可行路径依然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2)协同发展视角下的共同富裕辽宁大学高闯在发言中认为,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其中一个关键问题就是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如何实现协同发展、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如何实现协同发展。总体而言,“协同发展”蕴含着丰富的共同富裕意蕴,小到一个组织体,大到一个国家,涵盖区域协同、行业协同、所有制协同等诸多方面。

(3)共同富裕、管理问题与民宿经济上海医药大学过聚荣在发言中指出,推动共同富裕有个应用场景即民宿经济,我国民宿经济近年来迅速发展的原因主要在于:①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②信息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发展;
③运输工具的多样和普及。鉴于此,管理学者可以将有关理论应用到民宿的经营管理中。

(4)“人心管理”视角下的共同富裕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魏农建在发言中指出,共同富裕从严格意义上而言是一种目标,分配制度不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主要手段,而人心的管理、人的道德素养提升才是核心问题。鉴于此,在探索共同富裕时应当考虑如下几个根本性问题:①效率与分配问题。②政治价值、科学价值和市场价值。③安排问题。即共同富裕是分阶段、分层次、分地区、分市场主体的循序渐进的实现过程。

(5)“执两用中”视角下的共同富裕东北大学孙新波在发言中认为,共同富裕可以理解为新的启蒙,可基于“执两用中”的方法论视角,提出“彼此为岸”的核心观点:①通过对中国及东方传统文化与西方科学基础上的现代性的比较分析,围绕“四个自信”,从整体观出发推进共同富裕的伟大实践;
②从“收益最大化规划思维”转向到“损失最小化规划思维”,以此迎接百年未有之变局下为了人类未来的虚位以待的共同富裕。

3.2 共同富裕对政府、管理学者的新要求

(1)共同富裕与行业管理上海交通大学陈宏民在发言中指出,我国当前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领域里还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公平(如公共资源的获取等),这种不公平会造成和扩大新的贫富差距。由此,政府在制订相关政策时,应充分考虑对共同富裕的影响。

(2)共同富裕与管理学者北京大学何志毅在发言中重点从企业视角探讨了共同富裕,认为企业共同富裕应包含以下3个方面:①自身的共同富裕;
②自身与上下游产业链、与客户的共同富裕;
③自身与非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富裕。这3个方面是管理学者在共同富裕话题下需要思考的课题。

3.3 共同富裕中的企业家角色与定位

(1)共同富裕与企业家的应有贡献复旦大学苏勇在发言中指出,对企业而言,其对共同富裕的贡献或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绝不仅仅是捐款捐物,而更应该注意以下3个方面:①做好产品,为用户增值。②做好企业,为员工增值。③做好公民,促社会发展。

(2)共同富裕中企业的定位与角色兰州大学何文盛在发言中指出,新时代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关键在于重构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具体如下:①企业应重新认识自身的使命与角色定位;
②政府应强化政策保障,促进企业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即强化公共服务,创造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环境,进行制度创新引导,平衡好“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的关系。

(3)共同富裕与乡村振兴云南财经大学汪戎在发言中提出,建设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型乡村治理体系是边远山区乡村振兴的真正出路。具体包括:①打造适宜当地自然条件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产业生态;
②建立村民自治制度,推行能落地的乡规民约;
③建设受尊敬的乡村治理团队;
④建设现代乡村文化。企业应按照这4个方面深入地帮助当地村民们实现乡村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上的振兴。

(4)共同富裕与家族企业浙江大学陈凌在发言中指出:①共同富裕的潜在内涵强调共同繁荣,且与共同体有很强的内在联系,是以共同发展为基础的,以公益心、慈善为引导的可持续发展。②对家族企业而言,共同富裕涉及内外两个方面,即在内部需要思考如何制定一个面向未来的设计,在外部需要思考家族事业是大家的事业还是一个小家庭的事业。③共同富裕的实现需要有良好的制度来保障民营企业家族能够长期安居乐业,以逐步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经营模式和财富管理模式,以及建立能够让各种企业可持续包容发展的生态。

(5)企业责任与慈善捐赠扬州大学吕力在发言中提出了企业伦理原则的双层次框架体系。具体如下:①第一层次,即企业层次,强调对所有企业行为的道德判断应遵循功利主义伦理原则。这意味着,在公司层面强制要求企业承担慈善责任是同“有限公司”的制度初衷相悖的。②第二层次,即个人层次,可以适用德性伦理原则,强调个人要有良知,要有同情心。

3.4 中国管理学派及东方管理学的发展

(1)中国管理学派的建设江西财经大学吴照云在发言中从4个方面对中国管理学派的建设进行了探讨。具体如下:①为什么。即研究对象多元化造成中国管理研究在时空间内容上极为丰富。一方面,可以用“学派”概念整合成果;
另一方面,中国管理学者的根本任务是“解释现象、发现规律、指导实践、化解难题”。②是什么。即中国管理学派就是由中国管理学者立足管理实践,发现管理规律所归纳形成的研究成果,既要扎根本土情境,又要融汇中西、贯穿古今,涉及师承、地域和职能三大主要内容。③怎么做。即时间维度上是古为今用、近为今用、当为今用的综合集成;
内容角度上应重视“师承”与“互鉴”,推动中西理论平等对话与概念精准互释;
范式角度上应采用中国语境下的“管理”及其内涵,按“修齐治平”的管理逻辑构建管理思想“古为今用”的梳理框架。④如何推动。即需要构建学者出成果、高校促教育、媒体搭平台的产学研育人用人闭环,让中国模式与中国思想真正落地生根。

(2)管理学与中国经济东北大学李凯在发言中提出了中国管理学的3个贡献:①推动中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②促进中国整体市场效率的提升。管理学的作用就是将上层改革对微观层面的作用潜力充分发挥出来,并且同时为上层宏观改革提供基础,使整体市场更有效率。③帮助中国企业的制度创新,在助力中国企业适应技术进步的创新方面具有很多贡献,未来还需要帮助中国企业在适应中国文化环境的创新、适应中国政治制度的创新等方面做出贡献。

(3)东方营销的本质华东师范大学贾利军在发言中指出:中国先贤认为,人类社会的共同富裕是天道所归,即老子所谓“天之道,其犹张弓欤?……损有余而补不足”。但是本质规律与人间万象并不一定时时刻刻都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因此,老子又说:“人之道则不然,(往往)损不足以奉有余。”那么,如何才能实现中国人的至高理想“替天行道”而“天人合一”呢?这就需要“制器尚象”进行制度设计。

(4)自觉管理兰州大学贾旭东在发言中,从“管理首要在管人,管人首要在管心”的观点出发,在“中华学术范式”基础上,首次提出了“自觉管理”。“自觉管理”基于“我觉故我在”的哲学命题和“自觉人”人性假设,认为人作为管理主体和主要对象,都有平等无缺、本自具足、智慧圆满的“觉性”,即人人生而自觉,但因后天的污染和蒙蔽而不能完全发挥其潜能。如能进行“觉知力”训练,提高“觉商”,将开发和培养出“觉性领导力”,从而达到管理的最高境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本次“中国管理50人”论坛开启了管理学界对共同富裕问题的大探讨,为管理学者们研究共同富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也表明了中国管理学者对中国实践问题的深切关注,同时也有助于推动中国管理理论的丰富和构建。

猜你喜欢 管理学共同富裕管理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社会科学战线(2022年9期)2022-10-25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今日农业(2022年15期)2022-09-20企业慈善行为、第三次分配与共同富裕社会科学战线(2022年5期)2022-07-23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当代陕西(2021年16期)2021-11-02《管理学原理》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现代企业(2021年2期)2021-07-20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华人时刊(2021年21期)2021-03-09张瑞敏金句背后的管理学知识金桥(2020年8期)2020-05-22“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杂文月刊(2016年1期)2016-02-11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现代企业(2015年8期)2015-02-28管理的另一半现代企业文化·综合版(2011年6期)2011-06-24

推荐访问:侧记 中国 管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