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源于《诗经》婚恋成语的文化意义

赵树婷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 文学研究所,山西 太原 030032)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一座博大精深的语言宝库,其中流传至今的成语相当可观,参考刘洁修主编的《汉语成语源流大辞典》可以发现,出自《诗经》的成语有343个,有的直接取自《诗经》原句,有的经过后人增删或改换字符,有的化用《诗经》成句语义而成。

在这300多个成语中,表现恋爱、 婚姻意义的成语数量不少。

文章拟通过源于《诗经》的婚恋成语的整理分析,探讨其中蕴含的文化意义,由此管窥我国先秦时期人们的婚恋观念、 婚嫁习俗、 婚姻礼仪,以及对后世中华民族礼乐文化精神的深远影响。

《诗经》产生的先秦时代,“成语”一词并未出现。

著名语汇学家温端政先生以为“成语”一词最早出现于唐代姚思廉《陈书·陈縡传》:“言为心使,心受言铨;

和合根尘,鼓动风气,故成语也。”[1]284愚以为,此“成语”并非我们现在所谓成语之义。

这里“成语”不是一个名词,而是一个动宾结构的词组。

“成”指“形成、 构成”之意,是动词,“语”指话语、 语词。

“成语”是形成话语或构成固定语词之意。

元代刘祁《归潜志》卷十二言:“古文不宜蹈袭前人成语,当以奇异自强;

四六宜用前人成语,复不宜生涩求异。”[1]284这里“成语”指“习用的古语”,即前人诗文中的现成语句,这是“成语”一词的源出。

元代以后特别是明清时代,“成语”一词出现频率逐渐增高,但对成语展开研究,还是20世纪的事情。

方绳辉、 刘洁修、 周祖谟、 唐松波、 马国凡、 孙维张等人先后对“成语”的概念、 性质作过概括论述。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在《中国俗语大词典》序中说过“成语的主要特点是形式短小”,比较整齐,“甚至可以说是以四字语,尤其是二二相承的四字语为主。”[2]序言2温端政先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成语定义为“四字的、 二二相承的表述语和描述语。”[1]290

《诗经》基本四言成句,在形式上与成语有着天然的相合性。

同时,《诗经》是西周至春秋时代贵族教育普遍使用的文化教材,当时士人熟读成诵。

秦始皇时《诗经》虽遭焚书之灾,但后世仍得以流传,依靠的是汉初文人的记诵。

《诗经》是我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诗歌总集,又有历史赋予它作为“五经”之一的历史殊荣,它是中华传统文化最早的载体之一,在两千多年的中华历史中,几乎没有一个文人未读过《诗经》。[3]古人写诗作赋喜用典,因此,从耳熟能详的《诗经》中信手拈来前人现成的词语或诗句,不足为奇。

所以,我们说《诗经》是我国成语的最早来源之一。

《诗经》 305篇,分十五《国风》《大雅》《小雅》《周颂》《鲁颂》《商颂》。

十五《国风》是从周南、 召南、 邶、 鄘、 卫等地采集而来的土风民谣,其中,最为集中的是反映恋爱和婚姻生活内容的歌谣。

《雅》《颂》中也有不少描写婚姻礼仪的诗歌。

因此,源自《诗经》表现恋爱和婚姻的成语很多。

本文主要依据刘洁修《汉语成语源流大辞典》和程俊英《诗经译注》,对《诗经》中与婚恋有关的成语进行检索,按照这些成语的含义,大致可分为以下两大类。

1.1 恋爱类

1.1.1 表现男思女的成语

《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优哉游哉,辗转反侧。”[4]3这首《关雎》诗中,出现“窈窕淑女” “参差之采” “梦寐以求” “求之不得” “辗转反侧” “反侧河洲” 6个成语,其中,“窈窕淑女” “求之不得” “辗转反侧”直接取自诗句,只字未改;

“参差之采” “梦寐以求” “反侧河洲”则从诗句中化用而来,表现男子对美丽女子一见钟情、 魂牵梦萦的思恋之情,以至后世把“河洲之地”作为谈恋爱的正当场所,“河洲”借指求婚配的男子或淑女。

出自《卫风·氓》中的“抱布贸丝”,指年轻男子假借买货名义来追求女子。

“总角之交”则化用诗句“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之义而来,指两人相逢于年少之时。

这类成语还有出自《邶风·静女》的“爱而不见” “搔首踟蹰”,《王风·采葛》里的“一日三秋”,《秦风·蒹葭》里的“蒹葭伊人”,都是现今使用频率很高的成语。

1.1.2 表现女思男的成语

《召南·草虫》里有“瑶瑶草虫,趯趯阜螽。

未见君子,忧心忡忡”诗句,其中,成语“忧心忡忡”,形容忧虑的心情无法平静下来。

与此类似的成语有“忧心悄悄”,出自《邶风·柏舟》,表达忧愁情绪缠绕不断。

出自《郑风·将仲子》的“人言可畏”,表现女子深爱男子,又怕人说三道四的纠结心态。

这类成语还有出自《郑风·东门之墠》的“室迩人远”,将其中诗句“东门之墠,茹藘在阪。

其室则迩,其人甚远”相合而成,表现女子对远别心上人的思念。

男思女,冒冒失失,辗转难眠;

女思男,则多了一些忧愁。

1.1.3 表达男女两情相悦的成语

“采兰赠芍”出自《郑风·溱洧》:“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维士与女,伊其相谑。

赠之以勺药。” 男女在溱、 洧河边嬉戏打闹,互赠香草以表达爱意。

出自《郑风·野有蔓草》的“邂逅相遇”,表达“清扬婉兮”的美人与自己意中人不期而遇。

这样的成语还有出自《卫风·木瓜》的“投瓜报玉”“投木报琼”,男女互赠礼物,永结为好。

《鄘风·桑中》的“桑中之约”,指相爱的青年男女在桑林秘密约会。

1.2 婚嫁类

1.2.1 表现女思嫁的成语

《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顷筐塈之!……迨其谓之!” 郑玄笺:“庶,众。

迨,及也。

求女之当嫁者之众士,宜及善时;

善时,谓所二十。” 成语“迨吉之期”源出于此,指男女正当结婚的最好年龄。

出自《摽有梅》的成语还有“年逾摽梅” “摽梅之叹”。

20岁是女子婚嫁的最好年龄,超过20岁未嫁就担心,间接表达渴望出嫁的心情。

1.2.2 表达爱情誓言的成语

“信誓旦旦”是现今使用频率极高的表达爱情誓言的成语,《卫风·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柏舟之誓”,《鄘风·柏舟·序》“柏舟,共姜自誓也。

卫世子共伯蚤(早)死,其妻守义;

父母欲夺而嫁之,誓而弗许,故作是诗以绝之。” 后用“柏舟之誓”指女子在丈夫去世后自誓守节不嫁。

“之死靡他”同样出自《鄘风·柏舟》,指情感专一,至死忠诚。

“匪石之心”,《邶风·柏舟》“我心匪石,不可转也;

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比喻坚贞不渝的心志。

“有如皦日”,《王风·大车》诗句“谷则同室,死则同穴;

谓予不信,有如皦日” 指日发誓,表达忠诚不二的情感。

这样的成语还有“惊尨感帨”(《召南·野有死麇》),表示女子坚守贞操,拒绝非礼挑逗。

另外,还有一些贬义成语,反向表达爱情要忠贞不渝,如“多露之嫌”,源出《召南·行露》:“厌浥行露,岂不夙夜? 谓行多露。” 比喻行为不检点造成的嫌疑。

“中冓之言”,源出《鄘风·墙有茨》,指不可说不可道的内室丑行。

1.2.3 表现婚嫁的成语

《诗经》是媒聘礼俗的开始,表现婚姻礼仪的成语也不少。

如“执柯作伐”,《豳风·伐柯》:“伐柯如何,匪斧不克;

取妻如何,匪媒不得。” 以斧柄发挥作用离不了斧头比喻媒人在婚姻中的重要性。

“文定厥祥”源出《大雅·大明》:“大邦有子,伣天之妹。

文定厥祥,亲迎于渭。

造舟为梁,不显其光。” 周时,婚姻有六礼,其中,“文定”指占卜男女双方生辰八字以确定吉日,“文定厥祥”指男女通过占卜,八字相合,婚姻吉祥之意。

“三星在天”源出《唐风·绸缪》:“绸缪束刍,三星在隅。

今夕何夕,见此邂逅。” 本来是贺新婚的人在戏问新人,后来指男女成婚的吉时良辰。

“百两烂盈”源出《大韩·韩奕》四章:“百两彭彭,八鸾锵锵 ……韩侯顾之,烂其盈门。” 形容婚娶时的铺张和奢华。

“鹊巢鸠夺”,《召南·鹊巢》:“维鹊有巢,维鸠居之。” 原比喻女子出嫁,以夫家为家。

成语合用诗句并作改动。

后成语语义有所转变,比喻占据、 夺取别人的房产、 土地、 位置等。

1.2.4 婚姻祝辞

现在,我们祝福婚姻美满幸福的许多高频成语皆出自《诗经》,如“天作之合” “白头偕老” “于飞之乐”“凤凰于飞”“新婚燕尔”“琴瑟静好”等。

《大雅·大明》:“文王初载,天作之合。” 《毛传》曰:“合,配也。” 本指文王娶大姒为上天所赐。

后多用作称颂婚姻美满之辞。

“白头偕老”出自《邶风·击鼓》:“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飞之乐”出自 《周南·葛覃》:“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 比喻双方合欢相爱。

出自《大雅·卷阿》的“凤凰于飞”、 《周南·桃夭》的“夭桃秾李”“宜室宜家”、 《邶风·谷风》的“新婚燕尔”、 《周南·关雎》的“琴瑟静好”以及出自《大雅·思齐》的“刑于之化”,都是表示夫妻恩爱和睦的祝辞。

1.2.5 反映婚变意义的成语

“二三其德”,《卫风·氓》:“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形容心意不专,反复无常。

“遇人不淑”,《王风·中谷有蓷》:“有女仳离,条其啸矣。

条其啸矣,遇人之不涉淑矣。” 多指男子婚后变心,女子没有嫁对人。

“弃之如遗”,《小雅·谷风》:“将安将乐,弃予如遗。” 意为得意安乐之时,抛弃亲人如遗弃废物一样,也指丈夫遗弃妻子。

2.1 成语源出较为集中

《诗经》中的婚恋成语多源自《诗经》的婚恋诗歌,其中,民风歌谣板块《国风》产出最多,仅源自《周南》和《召南》就有 17 个之多。

其中,在《周南·关雎》一诗中,就有7个:“窈窕淑女”“参差之采”“梦寐以求”“求之不得”“辗转反侧”“反侧河洲”“琴瑟静好”。

这与《国风》采自15个地区的土风民谣,而土风民谣多喜表现情爱内容不无关联。

如果说《国风》中的婚恋成语多以表现民间纯朴真挚爱情的话,那么,《诗经·大雅》则以表现婚姻礼仪和新婚祝辞的成语居多。

如“文定厥祥”“百两烂盈”“天作之合”“凤凰于飞”“刑于之化”等几乎都是对婚姻的祝福之辞,并且一直沿用至今。

《大雅》多为宫廷乐歌或周王朝史诗,周礼的确立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有许多《周礼》中确立的婚姻礼俗在民间流传。

故现在人们对新人表达美好祝福时,仍然喜欢使用源自《诗经》的“天作之合”“凤凰于飞”“琴瑟和鸣”等成语。

2.2 生成方式多样

《诗经》中的婚恋成语有的直接取自《诗经》成句,如“窈窕淑女”“求之不得”“辗转反侧”“忧心忡忡”“邂逅相遇”“信誓旦旦”“天作之合”等,形式未作任何改动,意义未发生变化。

有的间接取自《诗经》诗句,将《诗经》中的诗句进行压缩整合,凝聚诗句意思,如“梦寐以求”,凝聚诗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之意;

有的将诗句合用并稍作改动,如“鹊巢鸠夺”,将诗句“维鹊有巢,维鸠居之”意思相合;

有的干脆对《诗经》中某个关键词语进行补充延伸,如“柏舟之誓”“柏舟之痛”,记述卫世子共伯妻为夫守节,誓死不嫁,作《柏舟》一诗表明心意。

后来,就以“柏舟”来指代丧夫的女子。

再如,“桑中之约”借指男女约会、 “于飞之乐”指夫妻十分恩爱,都是从诗句中某一词语之义延伸而来。

2.3 语义较为多元

《诗经》中的婚恋成语有的运用的是字面本义,如“邂逅相遇”“天作之合”“忧心忡忡”“有女怀春”等。

有的则在字面义基础上有所延伸,如“弄璋之喜”,《诗经·小雅·斯干》:“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 “璋”为形状像半个圭的玉器。

朱熹以为“弄璋”为尚德,后世以生男孩为弄璋。

与之相类的还有“弄瓦之喜”,指生女孩。

还有一些婚恋成语以字面义为喻体,用比喻手法来表达比较抽象的意义。

这类成语多用意象,与《诗经》多用比兴手法密切相关。

如“匪石之心”,以坚硬的石头比喻忠贞不渝的心志;

“琴瑟相调”,以琴瑟相应相和,比喻夫妻感情和谐。

这类成语还有 “摽梅之叹”“采兰赠芍”“未雨绸缪”“葑菲之采”“凤凰于飞”等,分别用梅、 兰、 芍药、 雨、 葑菲、 凤凰等意象作比,这也是源自古诗成语的一个鲜明特色。

2.4 部分成语语义感情色彩发生转化

《诗经》中有一些婚恋成语在后来的语义演化中,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

例如,“鹊巢鸠夺”,《召南·鹊巢》中比喻女子出嫁,以夫家为家。

汉·焦赣《易林·豫之晋》:“鹊巢柳树,鸠夺其处,任力劣薄,天命不祐。”[5]983这里“鹊巢鸠夺”比喻夺取、 占据别人的房产、 土地、 位置等。

之后,出现了“鹊巢鸠据”“鹊巢鸠占”等成语变体。

成语的感情色彩由中性逐渐转为贬义,这可能是引起该诗诗旨发生较大争议的因素之一。

姚际恒等人以为《召南·鹊巢》只咏婚配,没有讽刺之意,而高亨在《诗经今注》中则以为这是一首弃妇诗,鹊喻弃妇,鸠喻新妇,“诗以鸠侵占鹊巢比喻新夫人夺去原配夫人的宫室”,同时,高亨说:“(这是)召南的一个国君废了原配夫人,另娶一个新夫人,作者写这首诗叙其事,有讽刺的意味”。

但后世的程俊英、 赵逵夫均认可姚际恒的观点,他们认为鸠居鹊巢是一种自然现象,姑娘出嫁住进男家,也是当时人之常情。

诗人看到鸠居鹊巢,联想到女子出嫁,住进男家,没有讽刺之说。

愚以为然。

同样的成语还有 “采兰赠芍”,源出《郑风·溱洧》,原诗指青年男女互赠定情信物的行为,后来多用以指男女之间不正当的交往。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成语由贬义转为褒义,如“宴尔新婚”,出自《郑风·谷风》:“宴尔新昏,如兄如弟。” 原是弃妇诉说前夫男结新欢,与新人恩爱有如兄弟。

原诗本义谴责夫君失道,弃旧再娶。

但在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五:“燕尔新婚方美满,愁闻萧寺疏钟。”[6]1582元王实甫《西厢记》二本二折:“聘财断不争,婚姻自有成,新婚燕尔安排定。” 清孔尚任《桃花扇·一二·辞院》:“只是燕尔新婚,如何舍得!”[5]1282古时“宴”与“燕”字通,流传中“宴尔新昏”的贬义已看不到,已经成为祝贺新婚快乐的贺词。

《诗经》文辞优美精炼,音律和谐自然,它作为“文学”,有着朴实而富有生命力的语言,传递着先民的情感信息,同时,作为“经”的存在,又担负着传承礼乐文化精神的历史使命。

透过《诗经》中的婚恋成语,可以管窥中华文化血统与基因。

3.1 反映先秦时期的婚恋观念

3.1.1 崇尚恋爱自由观

先秦时,恋爱是十分自由开放的,《周礼·地官·媒氏》中记载,“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 它不仅规定了男女适婚年龄,而且“仲春之月”,男女相会是十分自由的,这个时候即使私奔也不会受到处罚。

当时,青年男女约会地点十分自由,集市、 桑林甚至晚上的野地都是青年男女私会的场所。

《诗经·鄘风·桑中》:“云谁之思,美孟姜矣。

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桑中之约”,“桑”原指桑林,后用“桑中之约”泛指相爱中男女的秘密约会。

再如,《郑风·野有蔓草》“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描写在野外劳动的年轻男女不期而遇,带有原始淳朴气息,没有信物作证,也没有父母家长干预,只要你情我愿,体现了青年男女恋爱的自主性,符合恋爱本真的模样。

不仅如此,表达爱慕的方式也十分纯朴、 直接。

《卫风·木瓜》言:“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这是一首描写男女定情的诗歌,仲春集会上,女子采下瓜果向心仪的男子掷去,被掷中的男子若解下身上的玉佩回赠,就表明两人恋爱关系确立。

但是,后来“投瓜报玉” 这一成语含义转变为感恩报恩。

再如,《郑风·溱洧》:“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维士与女,伊其相谑。

赠之以勺药。” 仲春之月,男女青年在溱、 洧河边嬉戏打闹,情投意合,相互赠以香草表达爱意。

蕑,兰草。

兰草、 芍药在古代常常代表着情操的高洁,男女恋人常常以香草相赠,“采兰赠芍”既表达了对对方的爱慕,也喻意高洁的爱情。

但是这一成语在后来演变过程中,意义发生转变。

清·大汕《海外纪事》三:“妇女任其所之,往来贸易,父母夫子亦不以丑恶为嫌。

以故采兰赠芍,随在俱有。”[5]131这里“采兰赠芍”变成了不正当的男女交往。

《王风·丘中有麻》叙述男女定情的过程,十分直接,“将其来施”“将其来食”“贻我佩玖”。

《卫风·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那个冒冒失失的小伙煞有介事地抱着布匹来换丝,其实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于诗中的妙龄女郎。

这是先秦时期的婚恋观,也是人类早期的婚恋观,是完全崇尚自由的。

3.1.2 适龄婚嫁观

随着周礼的确立,婚嫁逐渐上升到国家大事的高度,因为它直接关系着一个宗族、 族群的生死存亡,于是,确立了一套完整的婚姻制度,包括适宜婚嫁的年龄。

《周礼·地官·媒氏》中记述了先秦时期男女的适婚年龄,“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

《墨子·节用上》更将男女婚嫁年龄提前,并上升为“圣王之法”的高度,“丈夫年二十,毋敢不处家;

女子年十五,毋敢不事人。

此圣王之法也”。

从现今所了解的古代实际及古人寿命诸多因素,男30而娶,女20而嫁,对于当时普通百姓而言年龄似乎偏大,也不利于种族的繁衍。

所以,先秦时期男女的婚嫁年龄最有可能是:男子在20岁-30岁之间,女子在15岁-20岁之间。

《周礼》中记载的男三十、 女二十极有可能是婚嫁年龄的上限。

出自《召南·摽有梅》的成语“迨吉之期”,意指男女正当结婚的最好年龄。

“摽梅之叹”“年逾摽梅”以梅子成熟比喻女子初长成,已到适婚年龄。

这首诗中,一个大龄女子看到梅子黄熟纷纷坠地,联想到青春易逝,不禁以梅子作比,表达自己渴望出嫁的急迫心情。

由此可见,当时人们对女子适婚出嫁还是相当重视的。

3.1.3 忠贞爱情观

先秦时期男女恋爱虽然自由开放,但已经在倡导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鄘风·柏舟·序》有“柏舟之誓”,以卫国世子去世其妻誓死不嫁的典故,意指丈夫去世后自誓守节不嫁的女性贞节意识。

“匪石之心”,心不像石头一样可以转移,比喻坚贞不渝的爱情。

再如,出自《王风·大车》的“有如皦日”,表示对天发誓,要与所爱之人生同室,死同穴,坚贞不渝。

“惊尨感帨”表示女子坚守贞操,拒绝非礼挑逗。

出自《鄘风·柏舟》的“之死靡他”,形容意念专一,至死不变。

这些都表现了女子对爱情或婚姻的坚守。

还有一些贬义成语,如出自《召南·行露》的“多露之嫌”,比喻行为不检点易造成嫌疑,一般指男女私情。

《鄘风·墙有茨》的“中冓之言”,指有伤风化的丑话。

这两个成语所反映的是男女之间不正当的关系,从两个成语的感情色彩中,可以看出这些行为在当时是为人所不齿和遭唾弃的,反映出当时人们对爱情婚姻所通行的道德观念。

3.1.4 男尊女卑观念

《诗经》中的婚恋成语已隐隐透露出男尊女卑的信息。

如前文所述,男子看上女子时,可以“抱布贸丝”,冒冒失失找个借口前来搭讪,男子思恋心上人时虽然“辗转反侧”“梦寐以求”,可以看到“爱而不见”“搔首踟蹰”的憨态,却看不到一丝忧愁。

女子则不同,未见心中思恋的人儿时,不是“忧心忡忡”,就是“忧心悄悄”,面对男子热烈的追求时,又常感觉“人言可畏”,有了“发乎情,止于礼义”的克制,表现出内心的纠结。

这虽然与女子细腻心理有一定关系,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男尊女卑观念已初露端倪。

当时,男尊女卑观念还表现在一些表达男子遗弃女子或女子自誓为夫守节的成语上,如“葑菲之采”,《邶风·谷风》:“采葑采菲,无以下体。” 这是一首弃妇哭诉丈夫变心、 遗弃自己而咏唱的悲歌,其中有谴责与规劝之意。

此句意为:采摘“葑、 菲”(蔓菁、 萝卜一类青菜或大头菜),不要遗弃根茎,以此比喻不要遗弃自身。

虽然“葑菲之采”后来意思有些转变,意为谦逊地表示请人有所采纳、 任用,成为自谦之词。

但从《谷风》一诗女子央求男子不要遗弃自己的本义来看,也可见出男尊女卑的观念。

这样的成语还有“柏舟之誓”“之死靡他”等,男子可以遗弃女子,女子却誓为丈夫守节,其中表现的男尊女卑观念立等可见。

3.2 反映先秦时期的婚恋习俗

婚恋习俗是一个地区人们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的,包括恋爱、 嫁娶、 生育、 婚后生活等诸方面内容的习惯和风俗。

它以规律性的活动约束人们的婚姻行为与婚姻意识,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2.1 仲春自由集会

上文记述《周礼·地官·媒氏》中记述仲春之月,男女“奔者不禁”,约会非常自由的风俗。

不仅如此,“于是时,若无故不用令者,罚之。” 每到仲春时节,青年男女相聚一起游玩、 嬉戏、 歌舞,之后,彼此中意的青年男女就可以到野外或林间幽会过夜。

这个时节,男女之间互赠礼物表达自己爱慕心意也是常事。

成语“桑中之约”“采兰赠芍”“投瓜报玉”“投木报琼”就是仲春时节男女自由集会时产生的。

这是早期恋爱自由的婚恋习俗。

3.2.2 媒聘礼俗

随着周代礼制确立,这种仲春自由集会、 奔者不禁的习俗就逐渐消失了。

尤其在贵族阶层,对礼制规范越来越严。

《周礼·地官·媒氏》云:“媒氏,掌万民之判。

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书年月日名焉。

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 《仪礼·士昏礼》曰:“昏礼,下达纳采,用雁。” 郑玄注:“达,通也。

将欲与彼合婚姻,必先媒氏下通其言。” 男方欲与女方结亲,须有媒人去提亲,送礼求婚,这个礼物就是雁。

当时,媒人已经成为掌管“万民之判”的专门官职。

《礼记·郊特牲》亦言:“夫昏礼,万世之始也。” 婚姻不再是两个青年的事情,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开始走入寻常百姓家。

《豳风·伐柯》言:“伐柯如何?匪斧不克。

取妻如何?匪媒不得。” 成语“招柯作伐”以砍柴时斧柄上必须有斧头,言娶妻没有媒人也是行不通的。

这是西周时期的婚姻习俗。

稍后出现的《齐风·南山》也云:“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

娶妻如之何?匪媒不得。” 《卫风·氓》:“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这些都说明媒妁之言在当时婚姻中已是不可或缺,并逐渐形成后代婚聘礼俗的定式。

3.3 反映先秦时期的婚姻礼仪

3.3.1 婚姻礼仪

我国古代的婚姻礼仪以及整套程式,最早是周礼中确立的。

《仪礼·士昏礼》中明确规定,男女婚姻有六礼:一纳采,采择女也;

二问名,问女之姓氏归以卜其吉凶;

三纳吉,卜于庙而吉,使使者往告;

四纳征,使使者纳币以定婚;

五请期,告婚期;

六亲迎,往迎妇。

即男子在双方选定的日子到女家亲迎女子,这是六礼中最繁琐、 最隆重的一项,是整个婚姻仪礼中的主体部分,男女只有通过这一仪式,才算建立了正式的婚姻关系。

《仪礼·士昏礼》记载男子到女家迎娶的情况:迎娶之前,父亲设筵,儿子秉承父命前往女家迎娶,执雁拜见岳父。

新媳妇登上花轿后,新郎在前一直导引至夫家,新郎亲自将新媳妇接进去。

《大雅·大明》言:“大邦有子,伣天之妹。

文定厥祥,亲迎于渭。

造舟为梁,不显其光。” “伣”,好比,指姑娘好比天女下凡一样。

成语“文定厥祥”指通过占卜确定吉日,行纳币之礼,定下来结婚的日子。

因此,后来用“文定之喜”指订婚。

《诗经·大雅·韩奕》也有亲迎礼仪场面的记载:“韩侯取妻,汾王之甥,蹶父之子。

韩侯迎止,于蹶之里。

百两彭彭,八鸾锵锵,不显其光。

诸娣从之,祁祁如云。

韩侯顾之,烂其盈门。” “取”通“娶”。

“两”是“辆”的假借字。

汾王,指厉王,厉王被国人赶跑,流亡于彘,在汾水旁,所以人称汾王。

韩侯迎娶的是厉王的外甥女。

《郑笺》曰:“百辆,百乘……烂烂,粲然鲜明且众多之貌。” 《孔疏》:“其迎之时,则有百两之车彭彭然而行,每车皆有八鸾之声锵锵然而鸣也……其妻出于蹶父之门,诸娣随而从之。

其行徐靓祁祁然如云之众多也。

韩侯于是曲顾而视之,见其鲜明粲然而其盈满于蹶父之门也。” “百两烂盈”谓韩侯迎亲,婚礼隆盛,上百辆车装着满满当当的光彩耀眼的妆奁,新郎在双方选定的日子,乘墨车亲自前往女家迎接新娘,许多陪嫁的侄娣如云彩一样簇拥着新娘,光辉灿烂喜气盈门。

这里描写的婚礼场面极其隆重盛大。

3.3.2 新婚祝辞

婚姻是人生中的一件吉庆喜事,在传统的婚俗中有一些禁忌,因此,人们在婚礼婚宴上要说吉利话,以吉避凶,表达祝福,新婚祝辞因此流传了下来。

《大雅·大明》言:“天监在下,有命既集,文王初载,天作之合。” 时人对文王婚姻的赞美之词“天作之合”,成为后世对新人男女相配的赞美与祝福之辞。

同样的成语如“凤凰于飞” “于飞之乐”“琴瑟静好”“刑于之化”“夭桃秾李”“宜室宜家”等,这些表达夫妻和谐、 互欢互爱,赞颂新人年轻俊美的成语,成为典型的新婚祝颂之辞。

语言是一个民族世代沿袭下来的一种符号体系,成语是这一体系中言简义赅、 高度凝炼而最富

表现力的语言文字符号之一,承载着这个民族独特的历史文化讯息。

《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重要的诗歌总集,又列“五经”之首,是滋生成语的巨大宝库之一。

婚恋成语虽然只是《诗经》成语中的一小部分,但通过这些散落在《诗经》中的婚恋成语,我们可以捕捉到与先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信息。

可以说,《诗经》婚恋成语是先秦时期婚恋歌谣的产物。

自古有言,男女之义,婚姻之礼,天地之道,人伦之本,透过这些生动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我们可以窥见当时社会的婚姻爱情观念、 习俗和婚姻礼仪,以及对后世文化的影响。

这对于我们更好地学习经典、 传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基因、 增强文化自信,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婚恋男女诗经 男女身高受欢迎程度表意林(2021年2期)2021-02-08男女有别妇女生活(2020年2期)2020-03-27诗经天津诗人(2019年4期)2019-11-27现代诗经诗歌月刊(2019年7期)2019-08-29现代诗经诗歌月刊(2019年8期)2019-08-22男女交往最忌讳什么海峡姐妹(2018年1期)2018-04-12青年婚恋现状数据中国青年(2017年8期)2017-05-18两岸婚恋迈入全新阶段海峡姐妹(2015年6期)2015-02-27搞笑男女的幽默生活爆笑show(2014年8期)2014-09-04那些年,我们读错的诗经小说月刊(2014年2期)2014-04-18

推荐访问:诗经 婚恋 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