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禽大肠杆菌性蜂窝织炎

冯万宇,陈亮,苗艳,兰世捷,沈思思,李丹,张蕾,于辰龙,张艳,王丽坤,金振华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分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5)

大肠杆菌性蜂窝织炎是由大肠杆菌引起禽类尤其是肉鸡的一种环境性传染病,也被称为禽蜂窝织炎。特征性病变是在鸡腹部或者大腿与腹中线之间的皮下组织有片状纤维素性、干酪样渗出物。禽发生大肠杆菌性蜂窝织炎时,通常其他组织正常,只有打开增厚的黄色腹壁时才会发现病变。最早报道禽大肠杆菌性蜂窝织炎是20世纪80年代,1985年~1986年,加拿大发生禽大肠杆菌蜂窝织炎,使禽淘汰率增加约12倍[1]。加拿大安大略省的调查显示,2001年,在宰杀车间检查加工的禽类中,发现约1.11%的鸡患有大肠杆菌性蜂窝织炎。美国每年因本病使肉鸡业遭受的损失已达1亿美元以上[2]。

禽蜂窝织炎病变中最常分离到的微生物是大肠杆菌,是鸡大肠杆菌蜂窝织炎的主要病原菌。虽然病变组织中也分离到铜绿假单胞菌、普通变形杆菌、多杀性巴氏杆菌、无乳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化脓性放线菌等其他细菌,但一般认为都属于次要病原。从禽蜂窝织炎病变中分离到的大肠杆菌菌株与患有其他类型禽大肠杆菌病分离到的菌株血清型相同,往往都能产生大肠菌素和气杆菌素。从患有禽蜂窝织炎和大肠杆菌败血症病变及正常禽体内分离到的大肠杆菌菌株具有相似的毒力和分子特性,但从禽蜂窝织炎分离到的大肠杆菌菌株比气囊炎病变或正常鸡的粪便中分离到的菌株可致鸡患蜂窝织炎的能力更强。有学者提出,某些大肠杆菌对鸡深层组织粘附性更强可能是某些鸡群蜂窝织炎流行率更高的原因。

禽蜂窝织炎、大肠杆菌败血症及肿头综合征大肠杆菌分离株均能产生空泡细胞毒素,此毒素与幽门螺杆菌产生的毒素相似。但幽门螺杆菌产生的细胞毒素具有哺乳动物的细胞特异性,而禽大肠杆菌细胞毒素则为禽细胞特异性。

最初研究认为,舍内垫料是引起禽蜂窝织炎病变大肠杆菌的来源。但通过DNA指纹技术发现,在肉鸡舍的环境中也存在与禽蜂窝织炎相关的特异性大肠杆菌地方流行性。而且无论采取何种消毒措施,这些菌株都可以持续存在6个月以上,从而引起鸡群发生大肠杆菌性蜂窝织炎。

环境和管理因素对禽大肠杆菌性蜂窝织炎发生的流行病学极为重要。过去的几十年中,大肠杆菌蜂窝织炎发病率升高使得家禽淘汰率明显增加。研究发现,皮肤较薄、被覆羽毛少的家禽更容易发生大肠杆菌性蜂窝织炎。

2.1 品种

生长快、体重大、皮肤弹性差的肉鸡品系更容易发生大肠杆菌蜂窝织炎。攻击性强或神经敏感性高的品种也容易发生本病。品系敏感高的禽对外界的活跃性也高,从而增加自伤或抓伤的机会,继而诱发本病。现代肉鸡品种生长迅速,在羽毛还没有长成之前就已出栏。此外,饲养密度高、被覆羽毛少及相互拥挤都对大肠杆菌蜂窝织炎的发病率有明显的影响。不同品种家禽在体质、羽毛、体形方面存在差异,对该病产生的影响因素大小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2.2 性别

雄性家禽发生大肠杆菌蜂窝织炎比雌性更多。羽毛生长较慢的雄禽皮肤面积过多地暴露有潜在物理损伤的环境中,因而较易损伤引发本病。由于性别与个体体重、进攻性及管理因素的关系,可能也会促使大肠杆菌蜂窝织炎的发生。蛋鸡比肉鸡较易发生本病的另一个原因就是蛋鸡的生产期更长。

2.3 饲养密度

饲养密度对禽大肠杆菌蜂窝织炎有很大影响。饲养密度过大,会引起皮肤抓伤概率增加,相互接触性应激或者生人触摸产生的应激也容易诱发禽蜂窝织炎病变。

2.4 垫料

对于平养鸡群来说,稻麦草比刨花垫料更容易引发鸡群大肠杆菌蜂窝织炎,可能是前者使鸡的皮肤受损概率高而诱发感染本病。稻麦草含水份过高更容易滋生大肠杆菌。所以鸡群平养情况下垫料的选择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

2.5 空舍时间

空舍时间与大肠杆菌蜂窝织炎呈负相关,空舍时间越长,该病的发病率越低。

2.6 温度

国外研究发现,育雏期环境温度和蜂窝织炎呈正相关。当温度从-1.7℃升到34.4℃时,蜂窝织炎的发生几率增加40%~60%,患病率低的鸡群蜂窝织炎感染率从0.5%升至0.8%,而患病率高的鸡群感染率从1.2%上升至1.9%。

2.7 湿度

鸡育成期相对湿度与蜂窝织炎发生正相关。相对湿度从36%增加到93%,患病率低的鸡群患病率从0.3%增加到0.9%,而患病率高的鸡群患病率从1%上升到1.9%。

2.8 饲料

当饲料中缺乏半胱氨酸和蛋氨酸可以引起神经过敏及羽毛稀疏。能量饲料偏高增加了禽皮下脂肪的沉积而使皮肤易于被抓伤或损伤,从而促发大肠杆菌蜂窝织炎。

给肉鸡饲喂含有促生长剂、抗生素及抗球虫药的标准日粮,其淘汰率(0.26%)要大大低于饲喂不含添加剂的植物或动物饲料的鸡(1%~18%)。

添加适量的维生素E或维生素A可以增强6周龄肉鸡抗大肠杆菌感染的能力。维生素E的添加量不同,鸡对大肠杆菌蜂窝织炎的感染性影响程度不同。中等水平的维生素E比浓度过高和过低的效果都好,饲喂48IU/kg的维生素E和40mg/kg氨基酸螯合锌可以降低大肠杆菌蜂窝织炎的发病几率。其主要作用是提高伤口愈合能力和激发免疫系统潜力。

3.1 主要感染对象

鸡对本病易感。当刺种或皮下注射大肠杆菌后,老龄鸡比青年鸡更易产生蜂窝织炎病变,并可形成全身感染,致死率较高。鹌鹑和火鸡也有病例报道。

3.2 典型病理变化

病变一般发生于腹部或一侧大腿。发病鸡皮肤颜色正常、黄色或红褐色。皮肤出现水肿,水肿皮肤表面常常可以看到划痕及结痂。皮下有时出现水肿、渗出和肌肉出血。本病特征病变是皮肤组织和肌间有纤维性及干酪样蚀斑。本病病变产生快,在感染后6h就能看到皮下渗出物,人工感染18h~24h就能产生干酪样病斑,且此种病变可以持续3周以上。

皮肤创伤是垫料中大肠杆菌感染宿主的主要入侵门户。以此种大肠杆菌感染宿主羽囊不能引发本病。口服或用棉拭子擦抹雏鸡的脐部也不能复制本病,但能导致其死亡、生长受阻和其他类型的大肠杆菌病,并具有剂量依赖性。用大肠杆菌的肉汤培养物涂擦损伤的皮肤或皮下接种均容易导致本病。

有学者报道,禽大肠杆菌性蜂窝织炎与腹水的发生呈正相关,但在一项研究中发现,仅有10%的大肠杆菌蜂窝织炎病禽伴有腹水病变。肉鸡常出现腹水可能是由于蜂窝织炎病变多发于腹部,因此腹水可能是产生蜂窝织炎的一个生物学诱因。另外,禽生长过快和腹水也可能是引起蜂窝织炎的协同危险因素[3]。

因蜂窝织炎而淘汰的鸡常发生腿变形。引起肉鸡腿无力和跛行。病鸡长时间卧地不起,导致其皮肤与垫料中的大肠杆菌过多接触,更会加重蜂窝织炎进一步发展。

禽大肠杆菌蜂窝织炎在肉禽屠宰加工过程中比较容易发现和进行临床确诊,养殖场可以据此确定控制对策。尚无其他办法在体外能将蜂窝织炎大肠杆菌分离株与其他型大肠杆菌区分开。

对禽大肠杆菌蜂窝织炎尚目前无有效的治疗措施,而且由于大肠杆菌的普遍存在,彻底根除本病也很困难。通过研究免疫保护剂或者免疫调节剂,采取分子生物学方法防控本病,但目前仍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成本高、市场化难度大、经济效益低。但对于生长迅速的肉鸡,加强环境及营养管理,可以大大降低本病的发病率。以下几方面是控制禽大肠杆菌性蜂窝织炎应该考虑的必要措施。

6.1 及早确定发病时间

本病早期的病变主要是血样液体聚积。感染后24h则表现为干酪样病变。当发现大肠杆菌蜂窝织炎的淘汰率增加时,确定病变的类型尤为重要。发现急性病变往往表明感染发生于运输之前或运输过程中,或在输送与加工之间至少10h内。而慢性病变多发则表明其感染可能发生在饲养期间。

6.2 危险因素确立

将同一鸡场、同一时期的患病鸡群与正常鸡群进行比较来确定各自的危险因素。任何影响鸡的抵抗力或易于引起皮肤擦伤的管理和环境因素都应当进行仔细考虑。要特别注意饲养密度、进料器和饮水器的覆盖范围、垫料的种类和质量(垫料水分含量较高可以导致高浓度氨气的产生,从而影响鸡的抵抗力以及造成皮肤损伤)、限饲及光照制度。任何措施的首要目标都是改善鸡群的环境,良好的环境卫生可以减少环境中的细菌载量,减少本病发生[4]。

猜你喜欢 垫料蜂窝患病率 热塑性蜂窝板的平压性能分析包装学报(2022年2期)2022-05-132020年安图县学生龋齿患病率分析健康体检与管理(2022年2期)2022-04-15木屑垫料和牛粪垫料对奶牛泌乳性能及健康的影响中国畜牧杂志(2022年1期)2022-01-20云南省寻甸县小学生视力不良及屈光不正患病率调查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21年5期)2021-07-22蜂窝住宅现代装饰(2021年1期)2021-03-29昆明市3~5岁儿童乳牙列错畸形患病率及相关因素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21年1期)2021-02-07“蜂窝”住进轮胎里知识就是力量(2018年3期)2018-03-08鸡舍垫料管理技术科学种养(2018年1期)2018-01-20我国高血压人群的一般规律金色年代(2016年4期)2016-10-20不同天气条件下平养肉鸡的垫料使用要点养禽与禽病防治(2015年6期)2015-12-10

推荐访问:大肠杆菌 蜂窝 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