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小学课后体育服务质量提升路径研究

◇曲阜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崔世朋

在“双减”背景下课后服务的作用越来越突显出来。体育是课后服务内容中最重要一环。针对我国课后体育服务现状存在课后体育服务占比少、师资力量薄弱、活动内容单一、运动安全等问题,探求体育课后服务的发展路径,拟采取“家-校-社”多元主体协同参与;
完善课后体育服务课程设置;
增加课后体育服务保障机制;
建立课后体育服务质量评价机制等策略。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明确提出:“构建教育良好生态,提高课后服务质量,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文体、艺术、劳动、阅读、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1]。实施课后体育服务工作,提供学生多样化的体育服务,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但是经调查目前我国课后服务大多集中在文化课中,课后体育服务的发展还处在起始阶段,限制课后体育服务发挥作用,而课后体育服务对中小学生体魄锻炼和人格塑造发挥着无可代替的作用。因此,“双减”政策下,提高课后体育服务质量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课后服务与减负在我国由来已久。相关统计显示,“改革开放 40 年来,我国先后出台了 35 项中小学‘减负’政策,其中,减负专项政策 11 项,相关政策 24 项”[2]。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减负工作的实行,课后服务在我国日渐兴起。1994年国家发布《关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意见》,2000年国家再次发布《关于在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使得全国各地相继提前学校放学时间,导致“四点半”、“三点半”问题的出现。在此背景下,家长对课后时间的托管服务需求不断增加,部分义务教育学校开设晚托班以“课外补习”、“补习班”等为主题承担看管与监护责任,这被视为早期课后服务的雏形[3]。2017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把“看护班”“小饭桌”“晚托班”、“课后补习班”等统一为课后服务,但是学校组织的课后服务参加的学生很少,原因有二:一是义务教育阶段国家严格禁止中小学老师有偿补课,所以教师没有动力额外承担课后服务;
二是在课后时间大多数家长都为了孩子学习成绩而选择校外辅导机构。课后服务的供给侧和需求侧都不足导致课后服务没有得到重视。直到2021年,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意见》颁布后校外培训机构纷纷倒闭,这为课后服务让出发展空间。“双减”政策为课后服务的实施扫清了障碍。“双减”政策可以说是课后服务实施的一道保障。课后服务也是构建教育良好生态和落实“双减”政策的重要抓手。

2.1 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

国家体质健康监测数据显示,我国小学生体质健康不容乐观,学生的近视眼比例越来越大而且肥胖症也向低龄化方向发展。2020 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 52.7%,比例较高,其中,小学一年级学生近视率高达 14%。学生的运动能力也逐年下降表现为力量、速度、耐力明显下降。学生体质健康下降的同时心理问题也层出迭见。2020年心理健康蓝皮书报告24.6%的青少年抑郁。学生心理问题表现在抑郁、焦虑、意志力不强,拼搏精神缺失等方面。学生体质健康亟待解决,需要通过多种方式来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课后体育服务在学生放学后这段时间内开展校内课后体育项目,学生积极参与课后体育服务并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可以增加体育锻炼时长,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行为,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提高身体素质,增强体质。

2.2 减轻家长经济和精神负担

刘潜润在《中国儿童放学后托管教育问题研究》[4]一书中指出,85.19%的家庭认为孩子放学后托管是一个棘手的问题。近年来,我国对学生的“减负”工作逐步落实到位,学生的在校学习文化课的时间得到严格管控。另一方面大多数家庭都是双职工家庭,接送难的问题凸显。父母最多只是上班前去送一次,更多的家庭是家里的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承担接送孩子的任务,更有甚者是请付费托管班的员工和保姆接孩子。由于家长老人年纪比较大,交通安全意识薄弱,在接送孩子的途中危险比较大,所以这也存在一定安全隐患。另外,大多数老人没有辅导孩子完成家庭作业的能力,所以做作业的质量大打折扣。课后服务政策的推出有效的解决了接送难这一现实问题,并且很大程度培养学生的素质教育。家庭教育焦虑现象在很大程度上与校外培训机构有关。“双减”政策出台为课后服务的实施让出空间。小学生放学后参与学校组织的课后服务的收费相对于校外辅导机构来说较少,减轻了家庭经济支出。在学校内完成课后作业,进行体育锻炼可以增强学生体质,改善心理。学生回家不用家长辅导作业,可以有效避免家庭矛盾、缓解家庭焦虑、和谐家庭氛围。

2.3 助力体育课程生态化发展

生态化教育的特点是完整、全面、现代、科技、智慧、健康、可持续发展等,在教育教学中可具体表现为预习-学习-练习-复习-考核等不断接受新知识巩固提高的过程。理论上体育教育的过程也应该如此,但实际操作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校体育教育的这个环节是缺失,不完整的。有学无练、无赛、无监督等,导致了很多青少儿童年在十数年的体育教育无法掌握一项完整的技术,逐年下降的体质也没有完全得到改善。“双减”政策的实施为体育课程生态化发展提供了契机。对文化课程的“双减”其实就是对“体育类”素质教育课程的“双增”。课后体育服务是体育课的第二阵地,是体育教育“学-练-赛”中重要的一个环节,课后体育服务的开展,可以缓解生态化发展中“学-练-赛”中,缺乏常“练”和常 “赛”的问题,增强体育教育生态化发展。

3.1 课后体育服务占比少

在课后服务的全部内容里,体育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而且也是特殊的科目。在恶劣的天气里小学生不适合在室外进行体育活动,同时由于师资场地的缺乏限制了课后体育服务的开展。升学压力使得体育不那么被看重,且在课后服务中没有规定各个内容分配的时间,因此课后体育服务会被其他服务内容所挤占。

3.2 体育教学资源薄弱

体育教学资源包括师资、场地、资金等资源。校内体育老师是课后体育服务的主要师资来源。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体育教师的数量从50.2万增加到59.5万,但是体育教师数量仍面临巨大缺口。我国体育师资相对紧缺,而且受制于地域及经济水平影响,体育师资分布不均匀,表现为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学校从事体育教育的教职工数量、体育师资水平、用于体育教学所用的器材以及场地要远高于内陆地区学校。国内的体育教育人才更倾向于到沿海地区学校工作。普通乡村学校的体育师资力量也是相对薄弱的。我国学校体育师资力量存在地区性差异且绝大部分学校的体育师资力量明显不足。体育老师不光进行正常体育教学工作而且还是学校各种活动的组织者。校内老师是课后体育服务承担者,这增加了体育老师的工作负担。体育师资不足,工作任务繁重。体育场地资源是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必要条件。当前学校体育活动场地存在分布不平衡也不能满足学生活动,场地器械资源缺乏,资金供给薄弱,限制了课后体育服务的开展。

3.3 活动内容单一

教育部办公厅颁布的《关于做好中小学课后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课后服务内容主要是安排学生做作业、自主阅读、体育、艺术、科普活动,以及娱乐游戏、拓展训练、开展社团及兴趣小组活动、观看适宜儿童的影片等[5]。”课后时间一共两个小时左右留给体育的时间并不多。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家长对孩子更加注重培养兴趣和素质教育。大多数家长希望学校能利用放学后时间为学生提供多样化、高质量的课后服务内容,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但是目前学校所开展的服务内容与家长的实际需求之间存在一定差距。报道显示,武汉市小学生有专人指导的文艺体育科技服务占 10.7%,学生体育服务时间难以保障[6]。从各地政府发布的关于课后服务政策来看对于体育的内容很少,开展的体育活动也仅仅设置田径、篮球、足球等大众项目,不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

3.4 运动安全问题亟待解决

孩子健康成长是家庭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当代小学非常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特别强调小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小学生进行体育活动,可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促进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小学生正处在天性活泼好动的阶段,对外界的新鲜事物都比较感兴趣,勇于尝试。但是在体育运动中,对于运动安全的知识与防护和安全风险预知的能力较弱,哪些是危险的行为不能做出好的判断,一旦遇到危险也不知采取哪些应对措施来保护自身,更不善于进行自律与调控。因此,应高度重视学生的运动安全,降低风险保障学生安全的运动。近年来学生运动安全事故中,尽管教师在这些运动安全事故中做到未雨绸缪,也避免不了学校和老师都或多或少承担责任,因此学校老师和家长都对学生运动安全问题有所忌惮,对课后服务进行体育运动慎之又慎。运动安全问题解决不了将严重阻碍课后体育服务的发展。

4.1 “家-校-社”多元主体协同参与

《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提出要“充分发挥中小学校课后服务主渠道作用,主动承担起学生课后服务责任。对确实不具备条件但有课后服务需求的,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协调学校、社区、校外活动中心等资源,做好课后服务工作[4]。”因此课后体育服务离不开家、校、社的共同参与。首先要由学校层面要发挥课后体育服务主阵地的作用承担起课后体育服务工作。同时,学校与家长做好互通互联,利用家校通、班微信群等网络信息平台建立学校-家长交流平台。积极取得家长配合,使家长随时掌握学生的动态,便于家、校互通共同看管孩子。并且有效确保学生安全。做好服务工作的宣传,获得家长对课后体育服务的信任。最后,对于自身师资力量和场地设施薄弱的学校可以与校外体育俱乐部合作,租赁校外俱乐部的场地设施或者聘请俱乐部优秀教练员进校园。

4.2 完善课后体育服务课程设置

体育活动要注重趣味性和技能性,可以将传统民俗体育项目如舞龙、舞狮、蹴鞠、空竹等项目经过改良引入学校课后体育服务中,既可以吸引学生兴趣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还可以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文化自信心。学校也可以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及地域特色在课后时间发展一校一品,一校多品体育课程。

4.3 增加课后体育服务保障机制

(1)规章制度保障。课后体育服务应该建立详细的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依、有章可循。课后体育服务相当于体育课的第二课堂,承担着学生的体育锻炼、训练、竞赛等。课后体育时间不应是学生自由散漫、教师不管不顾的课外活动,应该有规范化的规章制度。课后体育服务课程的开展与平时体育课不同,“走班制”教学是其突出特点,因此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安排服务内容、服务时间以及年级划分等,并制定相关管理制度。只有提升了课后体育服务的规范化,才能为课后体育服务未来发展提供保证。

(2)专业人员保障。专业人员在课后体育服务运行中不可或缺的。人员的数量和质量是最重要的两方面。学校通过政府购买,聘用大量优质教练员参与课后体育服务;
还可以与有体育专业的大学合作,引入体育专业学生作为后备师资力量;
吸引社会体育辅导员等体育人力资源参与课后体育服务。促进师资队伍的稳定与水平的持续提升。在师资质量提升方面,定期对学校的全体老师进行的培训,制定体育教师的培养方案。

(3)物质保障。国家加大对学校体育场地的建设投资,政府出资或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学校自身要拓展课后体育服务资金供给渠道社会捐助,学校自筹,家庭购买等。吸引社会力量的参与和支持,实现资金自由。保障课后体育服务教师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保障学生基本的活动场地和器材。

4.4 建立课后体育服务质量评价机制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中小学课后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把课后服务工作纳入中小学校考评体系,加强督导检查[5]。”校内课后体育服务涉及多个方面,老师和学生是最重要的两个主体。一是教师在课后体育服务中为学生提供哪些活动内容,家长、学生对课后体育服务的反馈怎么样。二是《意见》明确课后体育服务不属于义务教育的范畴,如何对教师的工作绩效进行评价。这些都需要有效的监督与评价,以此促进课后体育服务健康发展,不断优化课后服务的手段。家长、学生、老师满意的校内课后体育服务,要以具体、明确的课后服务质量和评估标准为基础,更需要政府和教育局、学校、家长对学校开展校内课后服务的前期准备、中期过程和实施结果进行严格定期的监督,进而确保课后体育服务政策有的放矢,落在实处。

“双减”政策是减轻中小学生过重学业负担、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提升课后体育服务质量对助力体育课程生态化发展,减轻家长负担,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革命性意义。

猜你喜欢 师资双减家长 重庆市乡村体育师资配置现状及培养路径研究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22年4期)2022-10-21“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环球时报(2021-07-26)2021-07-26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山东青年报·教育周刊教师版上半月(2021年8期)2021-07-19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科教新报(2021年15期)2021-05-12乡村小规模学校师资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甘肃教育(2020年17期)2020-10-28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农家科技(2019年2期)2019-05-08家长请吃药Ⅱ萤火(2016年7期)2016-07-19犯错误找家长小雪花·初中高分作文(2015年7期)2015-09-23幼教师资培训班在京开班中国火炬(2015年8期)2015-07-25微妙的家长QQ群,引无数家长竞折腰人生十六七(2015年3期)2015-02-28

推荐访问:课后 服务质量 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