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为本的社会工作专业案例教学探讨

仰和芝,陈 杰

(井冈山大学政法学院,江西 吉安 343009)

案例教学法目前在我国高校各类专业人才培养中获得广泛的重视和应用。

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旨在以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需求为导向, 以专业化与职业化为核心, 培养符合社会需要和行业发展的应用型社会服务人才。

为了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社会服务人才,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必须实现从学生的知识获得转向学生的能力培养、从老师讲-学生听转向师生互动与学生之间互动,着力于探讨实施能力为本的案例教学培养模式。井冈山大学2005 年开始招收培养社会工作本科生,截至2022 年6 月已培养14 届毕业生。学校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 遵循人才培养规律, 基于社会工作专业培养符合国家特殊需求的社会服务人才的目标,尊重案例教学的内在规律,高度重视并积极探索实施案例教学, 做到案例教学目标的设定以学生综合能力提升为依据, 案例教学方式的选择以调动学生能动性为指向, 案例教学实施过程以学生全程主动参与为导向, 积极探讨并实施以能力为本的社会工作专业案例教学。

本文基于井冈山大学社会工作专业案例教学实践的思考,从定义与特点、功能与实施等方面探讨能力为本的社会工作专业案例教学。

(一)社会工作教学案例的定义

1.社会工作案例的定义

案例一词源于英文单词Case,在汉语中也被翻译为个案、个例、示例或实例。

案例可以理解为人们日常生活生产中所发生的某种事件或案件的典型例子, 也可理解为某项事件中真实产生的有特定意义的例子。案例不仅是某项事件的陈述,案例对于人们的生活、 学习与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启发意义,也是具有教育意义的载体。

因此,案例经常被作为一种教育工具或手段出现在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可以通过案例向人们传递某种导向性的教育或借鉴意义。

案例产生于人类行为的各个方面, 也产生于各专业领域。本文认为,社会工作案例是发生于社会工作实务情景中的典型实例。

社会工作案例是对社会工作实务情境过程和结果的客观性描述,能完整呈现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互动过程、服务过程, 能体现服务对象的问题解决和服务对象的成长和社会功能实现。

社会工作案例应具备真实性、专业性、客观性、有效性、相对完整性等特点。

2.社会工作教学案例的定义

教学案例是一个描述基于真实事件和情景而创作的故事,它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学习者经过认真地研究和分析后会从中有所收获。[1](P37)教学案例简单地理解就是可用于教学的案例。

一个特定的教学案例是一个包含有问题导向的特定真实情境的描述,是一个能体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的特定事件发生过程中的典型例子。

可见,并不是所有的案例都可以用于教学,用于教学的案例具有真实性、专业性、典型性、问题性、情境性、教学适用性等特点。

社会工作教学案例简单地理解就是可用于社会工作专业教学的案例。

一个社会工作教学案例应该是来自于社会工作实务的典型事件, 是包含某些社会工作的理念、理论、模式、知识、方法、技巧运用的完整实务过程, 能充分展现社会工作专业优势, 在社会工作服务中具有代表性并取得积极成效,且具有较强的现实价值和代表性。

一般而言, 社会工作教学案例应包括背景资料、分析与预估、服务计划、服务过程、评估以及总结与反思等部分。

教学案例是现实中真实发生的实践情景在课堂中的展现, 能体现所要教学的知识的运用和知识运用的发展过程, 能体现知识在实际问题解决中的发展过程, 能促使教师与学生进行思考, 能给教师与学生带来一定的启发和借鉴,能促进教学目标的更好实现和提升教学效果。

(二)社会工作教学案例的特点

基于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导向, 遵循社会工作服务的专业性, 社会工作教学案例一般应具备以下特点。

1.真实性

社会工作教学案例要求具有真实性, 真实性是社会工作教学案例的基本特点。

社会工作案例的真实性特点主要体现为, 案例必须是来源于社会工作实际服务的真实事件, 案例中的服务对象是真实存在的, 案例的服务内容是真实的社会工作服务的具体呈现和描述, 案例中的服务细节以及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之间的互动是真实发生的,案例能真实地呈现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过程,案例取得的成果真实有效。

但在具体的案例运用和案例教学过程中,为保护服务对象的隐私,社会工作案例中的服务对象姓名、 身份等信息要做适当的匿名化处理。为了教学的需要,所选择的社会工作案例中的某些因素可以适当地整理删减,但案例不得曲解社会工作服务中的实际事件和细节。

2.专业性

社会工作教学案例要求体现社会工作的专业性,专业性是社会工作教学案例的本质特点。社会工作案例的专业性特点主要体现为, 案例要秉承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与专业伦理, 体现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和职业道德, 呈现社会工作的专业理论支撑,恰当地选择并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灵活地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技巧, 体现社会工作的基本服务流程, 显示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和专业效果。

3.典型性

并不是所有的社会工作案例都可以运用于教学的,社会工作教学案例要具备典型性特点。社会工作教学案例的典型性特点主要体现为, 案例较好地体现了社会工作的专业性, 遵循社会工作规范性,针对社会工作较广泛的服务对象,在社会工作服务领域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在模式、方法、技巧运用方面具有一定的示范性和可复制性,取得了较好的服务成效。

4.问题性

特定的社会工作教学案例应包含一个或数个典型的、适合于讨论的社会工作问题。案例中包括的问题可能是已经解决的,也可能是待解决的。基于案例中呈现的现实问题,围绕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并提出问题解决的思路和决策方案。[2](P9)

5.情境性

适合于社会工作教学的案例具有情境性的特点。社会工作教学案例的情境性主要体现为,案例现实的描述记录呈现了社会工作服务的各种生动情景,记录的各种生动情景有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展现服务过程中各种人员关系的互动, 给学习者以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受, 让学习者能感受到社会工作服务的真实情景, 能吸引学习者置身于情境中进行思考和分析。

6.教学适用性

社会工作教学案例是作为教学使用的, 具有明确的教学适用性特点。教师在选择教学案例时,要基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选择合适的教学案例。选择的案例适用于哪些课程的哪些章节,希望通过选择的教学案例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的,通过案例学习促使学生掌握哪些社会工作的理论、概念、知识、模式、方法、技巧,提高学生哪些认识,训练学生哪些技能, 教学组织者要事先有明确的教学计划安排, 保证所选择的教学案例具有教学价值和教学适用性。[2](P10)

(一)社会工作专业案例教学的定义

1.案例教学的定义

案例教学在大学中运用始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哈佛大学法学院, 1870 年哈佛大学法学院兰德尔(C·C langdell)教授创作了《合同法案例》,其是世界上第一本案例教学的教科书。其后,案例教学逐渐演化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 到了二十世纪中叶以后,案例教学被广泛应用于法律、商学、政策分析、公共管理等多领域的教学。

到了20 世纪90 年代,我国也开始尝试使用案例教学方法。发展至今, 案例教学方法已发展成为我国高校普遍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

研究者普遍认为,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方法,是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 为了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采用典型案例作为教学手段,将学习者置于一个特定事件的真实情境中,采用分析、讨论处理案例问题的一整套教学方法和技巧,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双向和多向互动,积极参与,平等对话和研讨,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的一种开放式教学方法。[2](P12)[3](P4)简单地理解, 案例教学的方法也就是教师在课堂上为帮助学生达到特定的目标而采用的分析和讨论案例的一系列方法和“行当的秘诀”。[1](P38)

2015 年颁发的《教育部关于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教学和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意见 (教研[2015]1 号)》 明确提出, 案例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案例为基础,通过呈现案例的情境,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掌握理论、形成观点、提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4],本文采用上述案例教学的定义。

2.社会工作专业案例教学的定义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以学生为中心, 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实务能力, 从案例教学的理念和目标来看, 案例教学与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的理念与培养目标非常契合。

我国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单位都在积极探讨把案例教学有效运用于社会工作教育中。研究者认为,社会工作专业案例教学的本质是指教师运用精心选择的案例,通过教授者的身份构建“学训研用一体化”的学习情境, 通过教授者积极引导学习者自主学习,使学习者领会并辨识社会工作价值观、系统理解社会工作理论知识、 掌握社会工作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5]

基于案例教学的定义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特征,本文认为,社会工作专业案例教学是以学生实务能力培养为中心,以真实、典型的社会工作案例事件为学习素材, 通过呈现社会工作服务中的真实情景,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通过广泛的师生间互动、学生间互动,学生在教师引导启发下针对特定的社会工作主题展开充分的思考、讨论与分析,将社会工作理论与社会工作实践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树立社会工作价值理念、掌握社会工作理论、熟悉社会工作方法与技巧运用、提升社会工作实务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

社会工作案例教学以能力为本,其要素包括情景、问题、参与、合作、互动、对话、研讨、启发、建构等。

基于定义, 能力为本的社会工作专业案例教学的内涵体现为:促进专业与行业、理论与实践、教学与实践、教学过程与职业过程的紧密结合,实现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紧密对接;

从注重学生“知识获得”到“能力培养”的转向,强化学生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 实现以能力为本的培养目标;

推动传统教学中老师讲-学生听到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 学生与学生的双向交流的转向,提升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独立性、参与性、合作性和行动性,保证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中心地位。

(二)社会工作专业案例教学的特点

基于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案例教学以能力为本的要求, 社会工作专业案例教学具有目的性、探究性、参与性、角色多元性、民主性、互动性、合作性、情景体验性等特点。

1.目的性

明确的目的是保证案例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根本, 案例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促使学生在意识、态度、知识、能力等综合素质方面有所提高、有所改变。

但在具体运用案例教学时,不同专业、同一专业不同课程的教学目的呈现一定差异性。

社会工作专业旨在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秉承专业价值,熟悉国家政策法律,掌握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具备社会服务策划、执行、督导、评估和研究能力,具有社会服务精神和良好职业道德, 富有创新创业精神, 能面向不同领域和人群开展社会服务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案例教学必须以社会工作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为目的。

2.探究性

案例教学是一种探究式的教学方式。

探究式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中心, 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发现和建构。

案例教学中,围绕特定的案例材料,教师提出问题和任务,学生在教师引导和协助下,自主阅读并思考案例,分析讨论问题,主动探索和掌握专业知识,大胆质疑,并思考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步骤, 提出解决问题的方向和具体办法,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和实践能力体系,形成自己的观点,提出新见解。

可见,案例教学的探究性,运用启发性思维,充分尊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学生的思考,不要求统一的答案,鼓励学生提出独立的见解。

在社会工作专业案例教学过程中运用探究方式, 能有效提升学生的主体性与能动性,能很好地激发学生主动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3.参与性

案例教学突破教师单一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方式,教师要相信并尊重学生的参与性,引导学生全程深度参与案例教学过程,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充分了解并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认真倾听并积极接纳学生的意见,了解学生的主体性及其发展水平, 从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意愿出发,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动机,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保证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全程参与案例教学。

社会工作专业案例教学的参与性以实现学生全程主动参与为中心, 在全程参与的教学过程中保证学生的主体性与独立性, 提升学生问解决能力。

4.角色多元性

较之于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讲到底、 学生一听到底的师生角色单一化模式, 案例教学突破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模式, 强调学生的中心地位和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全程参与,教师与学生在案例教学中的角色趋向多元化。

在具体的社会工作案例教学过程中, 教师角色和学生角色呈现如下多元性。

第一,教师角色。

在案例教学中,课前,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 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教学方式;
教师是准备者,要选择和准备合适的案例;
教师是布置者,给学生布置教学任务与教学要求。

课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资料提供者、引领支持者、协调者、协助者、聆听者、监督者、点评者、总结者、评估者。

课后,教师是教学效果的评估者和改进者。

第二,学生角色。

在案例教学中,课前,学生是案例的阅读者、讨论者、思考者。

课中,学生在全程参与案例教学中,可能要承担聆听者、报告者、讨论者、分析者、思考者、扮演者、提问者、合作者、发现者、点评者、总结者等角色。课后,学生是评估者、反思者、总结者、设计者、行动者。

5.民主性

社会工作专业案例教学中, 要保证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全程参与案例教学, 教师要营造民主平等的参与氛围,营造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平等民主教学氛围, 推动课堂由一言堂变成多言堂,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平等参与的机会,营造学生敢于表达独立见解的氛围, 引导和鼓励学生在民主参与中能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判断。

6.互动性

社会工作专业案例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运用合适的案例材料进行讲解及组织学生对案例分析讨论, 案例教学体现明确的互动性特点。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进入案例中某种特定的事件与情境中, 学生在全程参与案例教学中,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建立起相互作用、相互启发的双向互动和多向互动关系,在互动中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反馈、学生与学生的分工与合作,在互动中保证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成为学习过程中积极有为主体。

7.合作性

社会工作专业案例教学中, 基于特定的社会工作案例材料和案例教学任务, 教师把课程班级分成若干小组, 以小组为学习单元布置小组学习任务,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规则,保证每个组员平等参与的机会。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教师是规则的制定者和教学的引导者, 学生是学习的主动参与者。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组员围绕共同学习任务,提出各自的看法,交流彼此的观点,倾听同伴的意见和批评,通过充分的互动和对话,取长补短,最终形成问题解决的思路和看法,最后达成问题解决的共识。

可见,案例教学的合作性,有利于提高学生个体的学习能动性和学习能力, 激发每个学生平等对话讨论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合作性和创造性。

8.情景体验性

运用案例教学,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有针对性地精选案例材料进行讲解并组织学生对案例分析讨论, 使学生进入某种特定的社会工作服务具体事件与情境中, 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引发学生的专业体验。在指导学生阅读和分析社会工作案例的基础上, 根据案例本身的针对性情景,教师组织学生扮演案例中的角色,模拟实现真实案例的过程或特定环节, 将学生带入到特定案例的特定事件的真实情境中。

学生围绕案例情景而展开互动, 真实体验并领会社会工作专业知识的实际运用,充分感悟知识的实践生成性。可见,案例教学的情景体验性,可以让学生在情景体验和角色扮演过程中充分调动学习的能动性,获得积极的专业知识运用体验和内在学习动力,从而提升理论转换为实践的能力、 具体操作能力和执行能力,促成学生专业成长,提升学生职业胜任力。

案例教学具有多重功能, 运用案例教学能更好实现社会工作教育目标, 更好实现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社会服务人才培养的定位要求。

能力为本的社会工作专业案例教学可以更好地实现对学生的能动性、独立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专业综合能力的培养。

(一)调动学生能动性

案例教学旨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独立思考,做出自己的判断,提出自己想法和观点。案例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并充分调动学生能动性为指向的一种教学方式, 案例教学突破了传统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在社会工作案例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围绕社会工作案例教学的总目标,要针对具体案例实现的教学目标和案例教学过程中的不同阶段, 采用灵活多样的案例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能动性。

(二)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

社会工作案例教学引导学生全程自主参与案例教学过程。在全程参与案例教学过程中,实现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性,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提升学生的批判精神。可见,案例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可以有效地避免学生在集体参与中盲从他人,在集体参与过程中丧失自我独立思考性的局限性,提升独立学习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

社会工作案例教学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案例教学要围绕特定的案例, 在明确案例所涉及问题的基本方向基础上, 注重设计教学中的问题逻辑体系,细化问题,建立案例中的问题层次和体系。

围绕问题体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积极并大胆地提出问题;
在提出的问题基础上, 引导学生区别真假问题, 透视复杂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愿望,提出对问题的看法,分析问题的影响和各种可能性, 探讨问题解决的方向性答案。

(四)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学生在参与案例教学过程中, 一定会遇到不同的意见和观点。

社会工作案例教学在注重提升学生主体性和独立性的同时, 引导学生在表达自我想法和意见时要学会尊重他人, 在遭遇和处理彼此产生的分歧时要理解和包容不一样的想法,要在彼此包容中共同探寻解决问题的方向和途径, 在团队协作中产生新的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新思路,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培养学生沟通能力

社会工作案例教学要求每个学生都要自始至终参与教学过程, 学生在案例教学中要能以大家理解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在彼此意见不一致时要养成倾听并表达自己意见的能力。

学生良好的沟通能力既是案例教学顺利实施的基础,也是案例教学要达成的重要功能。

(六)提升学生专业综合能力

实施案例教学, 是为了更好地把社会工作学生培养为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社会服务人才。

在社会工作教育中运用案例教学, 可以实现提升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的功能。第一,培养学生对专业和职业的认同感。在案例教学中,通过案例的情景设计和展现, 帮助学生树立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和职业理念,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经济社会需求,促使学生从内心理解和认同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和专业使命, 推动学生养成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服务精神,强化学生的专业和职业自觉性,养成良好的社会工作职业道德。第二,保证学生掌握专业的基础知识和理论。通过不同的案例呈现,保证学生了解、理解并掌握社会工作的基本知识、理论、方法、技巧, 从而保证学生对专业知识掌握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建立起专业知识体系。

第三,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进入案例的真实情景,通过角色扮演和情景演练, 将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中的操作性知识,提升专业实践能力,实现学生社会服务的意识、 情感、 能力全方位培养。

案例教学是一个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多个环节组合而形成的系统教学过程, 案例贯彻于案例教学过程, 应该围绕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按照“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的案例教学逻辑, 实施社会工作专业案例教学。

(一)构建分层递进的案例教学体系

基于以能力为本的案例教学目标,明确“以案例激发兴趣→以案例分析问题→以案例构建与内化知识→以案例指导行动” 递进的案例教学功能,确立“课前准备→课堂实施→课后总结巩固”递进的案例教学实施环节,设置 “案例确定→案例呈现→案例分析讨论→案例总结” 递进的案例贯穿环节, 执行 “案例情境→学生参与→分析讨论→整合内化” 递进的案例教学任务, 构建包含目标、功能、实施、思路、任务为一体的分层递进的案例教学体系,规范案例教学实施,从而有效促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创设以社会问题为导向的学训研用一体化教学情景

为保证学生对案例教学基本知识点、 认识提高点和能力训练点的内化和实践化, 课堂教学环节完成后,依托实践基地,以社会问题为导向设计并实施案例教学实践任务,促成理论与实践结合,实现知识的操作化与实践化, 锻炼并检验学生解决社会工作实际问题的行动能力。

以社会问题为导向的案例教学的实践环节, 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行动能力和职业行动能力, 还在案例教学实践过程中为有需要的人群提供社会工作服务,解决实际社会问题,实现案例教学的实施与服务社会有机融合, 既可以取得良好教学效果又实现良好社会效益。

(三)构建课前准备、课堂实施和课后总结巩固的教学三环节

1.课前准备

(1)准备案例材料。授课教师基于课程背景和教学目标,以学生的已有的知识为基础,收集和精准遴选适合教学的典型案例, 选择的教学案例一定要契合教学的主题与任务。

社会工作的教学案例可以来自社会工作实务界已经公开的经典的案例, 也可以是教师或师生通过参与社会工作实践积累的典型案例。

教师选用他人案例作为教学使用,要做到尊重作者的原创权。遴选案例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教师根据教学的取向性、内容适用性建立教学案例库,并及时对案例库进行更新。

(2)制定案例教学的课堂计划。根据课程教学内容和遴选的教学案例, 授课教师要研读和熟悉案例的基本内容。基于选择的案例和教学目标,制定案例教学的课堂计划,设计教学问题,规划课堂讨论流程。课堂教学计划至少包括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学时、教学条件、师生的角色设计、课堂节奏、教学讨论安排、教学形式。

(3)布置阅读任务。

授课教师至少提前7-10天把准备好的案例文字材料电子版或纸质版发给学生, 要求学生通过个人独立阅读了解案例的详细信息和主要知识点, 通过课程小组合作方式围绕思考题进行讨论。

同时请学生阅读教学主题的材料, 授课教师基于学生的专业知识背景和课程教学任务,要求学生通过个人阅读与小组讨论,分别完成个人思考题、小组讨论的任务。个人思考题主要围绕教学案例和教学主题相关文献资料,要求学生思考分析案例中的主要事实、主要问题、主要知识点、能力训练点、认识提高点。

小组任务以课程学习小组为单位, 要求学生讨论教学内容的关键部分,列举发现的问题并进行分析,初步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通过课前阅读和学习任务的完成, 实现学生对教学案例和教学内容的初步认识和思考,促使学生初步形成个人的认识和观点。

2.课堂实施

案例教学注重提供真实世界的、 以案例为基础的学习环境,课堂实施根据学生的特征、课程性质以及教学任务分步骤进行, 案例教学时间根据教学学时灵活安排, 案例教学可根据具体需要选择小组讨论、小组报告、集体辩论、情景模拟等灵活多样的方式。为了提高案例教学的质量,教师要对案例教学的课堂环节和节奏进行有效控制,对课堂氛围进行有效营造和引导调节,创造平等、理性、轻松、愉悦、民主、互动、合作、开放的课堂氛围,形成课堂规则和秩序,重视学生的独立表达,提高课堂效率, 确保课堂教学活动自始至终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 以保证案例教学的有序和有效进行,从而保证案例教学质量。

课堂实施一般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环节:第一,案例陈述与教学目标要求。

此阶段授课教师简明扼要介绍案例的主要内容, 明确提出案例教学的目标和学生要学习的知识要点, 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第二,学生以小组(随机抽取若干组)方式报告课前预讨论的成果。

要求小组成员代表简明扼要报告(可辅以PPT 的方式)案例讨论的成果,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就报告内容展开质疑与争论,教师作点评。

第三,集体讨论与分享。

在小组报告预讨论成果的基础上,开展全班交流讨论,教师引导学生以课堂小组的方式进一步围绕知识点和问题点展开讨论, 可安排不同的小组围绕不同的知识点和问题点展开讨论。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以及解决的思路。

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提倡创新、鼓励求异, 引导学生在讨论中形成对问题的识别、观点、可能的解决思路、预测可能的结果和困难,培养学生养成批判性的理性思维方式, 并请学生报告讨论结果, 分享彼此观点并彼此启发, 教师点评,以激发学生多角度思考,提升专业批判与专业反思能力。

第四,情景模拟与体验。

将案例发生于的真实社会工作实务过程中的具体情境融入课堂教学过程,围绕案例的特定情景,请学生进行情景模拟,以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并请学生点评,最后教师点评。

第五,师生共同梳理教学点。

在前述步骤完成的基础上, 在教师引导下, 师生平等对话,教师与学生共同梳理和建构教学知识点、学生能力点与学生认识提高点,进行总结归纳,帮助学生进一步整合所学的专业知识, 达成某些讨论共识,并强调重点。第六,学生提问与教师回答。学生就不清楚、存疑的知识点进行提问,教师现场给予回答,促使教学内容的强化。第七,教师总结。教师围绕教学目标的达成,总结案例教学内容的要点,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能力提升。

3.课后总结巩固

课堂教学环节完成后, 授课教师要指导学生撰写案例分析报告, 请每位学生就案例教学的知识点进行进一步的总结与反思, 以保证学生对教学基本知识点、能力训练点和认识提高点的理解、掌握和内化,达成所学知识的进一步的内化提升。授课教师布置实践教学任务并灵活安排案例教学的实践环节,提供专业实践的机会,保证学生能实施理论与社会工作实践的联结, 锻炼并检验学生解决实际专业问题的实践行动能力, 以促使学生把社会工作基本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社会工作问题解决中,实现所学知识的操作化与实践化,达成所学知识转化成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

猜你喜欢 案例专业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发明与创新(2022年30期)2022-10-03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意林(2021年15期)2021-08-27案例4 奔跑吧,少年!少先队活动(2021年2期)2021-03-29TWO VILLAS IN ONE CEDIA 2020案例大赛获奖案例家庭影院技术(2021年1期)2021-03-19Bespoke Art Deco Media Room CEDIA 2020案例大赛获奖案例家庭影院技术(2021年1期)2021-03-19专业降噪很简单!摄影之友(影像视觉)(2019年3期)2019-03-30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人大建设(2018年6期)2018-08-16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领导决策信息(2018年50期)2018-02-22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文理导航·科普童话(2017年5期)2018-02-10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求学·文科版(2018年11期)2018-01-10

推荐访问:社会工作 为本 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