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战略思维

杨玉成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坚持系统观念纳入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的“六个坚持”(即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之中,并用坚持系统观念来统摄坚持“七大思维”(即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进一步明确它们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重要地位。战略思维位列“七大思维”之首,在习近平的思维方法论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我们必须深刻学习领会,并把它坚持好、运用好。

习近平指出:“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1]。进行战略判断和战略谋划需要掌握战略思维方法。战略思维就是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的思维方法。这种思维方法既是现代思维方法,又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系统性思维和全局性思维的重要体现。习近平一贯高度重视战略思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他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运用战略思维对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实践中的重大问题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和战略部署,这是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实现历史性变革的根本原因。在党的二十大上,习近平不仅在大会报告的第五部分专题部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还在报告的第四部分浓墨重彩地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开放发展战略,使部署发展战略成为大会报告的一个鲜明特色,这些战略部署必将对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产生重要影响。

“战略”一词,原本是军事用语,意指对战争全局的谋划和指导。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人们逐渐把该词运用于军事之外的诸多领域,赋予其新的含义,即对某些重大事项的长远谋划和整体谋划。比如,对于一个国家发展和安全的长远谋划和整体谋划就是国家战略,对于一个区域发展的长远谋划和整体谋划就是区域发展战略,对于一个企业发展的长远谋划和整体谋划就是企业战略。所谓战略思维,从字面上看,就是战略性的思考,是像谋划战争全局那样,对一些重大事项进行长远谋划和整体谋划。清末学者陈澹然云:自古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所谓“谋万世”就是谋长远,就是高瞻远瞩;
所谓“谋全局”,就是谋整体,就是“统揽全局”。因此,战略思维就是“高瞻远瞩、统揽全局”的思维方式。

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重视这种“高瞻远瞩、统揽全局”的思维方式。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善于吸收中外战略思想的优秀成果,并结合中国实际进行创造性发展,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洞察国内外发展大势,作出了一系列事关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事关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重大战略决策。”[2]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制定并实施了“依法治国战略”“科教兴国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等一系列战略举措,取得卓越成果。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

习近平一贯具有强烈的战略意识,是身体力行战略思维的典范。早在1984年主政河北正定期间,他就敏锐地意识到当时国内正在兴起的发展战略研究的重要性,自觉学习、研究和运用战略思维,明确要求“各级领导干部不仅要有战术措施,更要有战略思维,成为各个岗位上的战略家。”[3]134他积极响应当时党中央提出的关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指导思想,提出“发展农业、农村经济要多一些战略眼光”,要“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三大前提下搞农业”,因此必须研究“资源战略问题”“生态战略问题”“人口战略问题”;
提出“农业和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必须走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和农工商综合经营”的大农业路子;
提出“就一个县来说,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也要研究发展战略”[3]137-143。这些有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构想很有前瞻性,至今仍有重要的启发意义。正是在这些战略思考的基础上,再加上深入调研,习近平提出地理上的郊区位置和行政上的非城郊体制决定正定要着力发展“半城郊型经济”,即发展城郊型经济和农村经济相结合的中间型经济,这条发展路子对正定的经济起飞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厦门工作期间,习近平具有很强的战略意识。他建议成立厦门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办公室,组织制定了《1985—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这是我国经济特区最早编制的15年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是厦门经济特区发展的总体设计,它解答了厦门经济特区怎么发展的问题,为厦门经济特区发展指明了方向,被看作是他“对厦门一个全局性的贡献”[4]61。据当时参与发展战略研究的专家回忆,“当时在全国,能进行这样的战略研究的地方似乎不多”[4]137。

在宁德工作期间,习近平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战略思考:因地制宜发挥资源优势,发展好农业和工业,在抓好中短期工作的同时,又要以“弱鸟先飞”的理念和“滴水穿石”的精神谋划长远发展。这样的战略思考,一方面促使干部群众正确认识闽东自身的条件限制,给一些干部群众希望跨越式发展、超常规发展的急躁情绪降温,另一方面又增长干部群众志气,激励广大干部群众认识闽东的山海资源优势,摆脱“贫困意识”,树立信心,以锲而不舍的精神顽强拼搏,久久为功,脱贫致富,为下一步实现跨越式发展打基础、创条件、蓄能量。

在福州工作期间,习近平提议并主持制定了福州“3820战略工程”即《福州市2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设想》,这个工程放眼福州市20年的发展,科学地谋划了福州3年、8年、20年的发展目标、步骤、布局和重点等,充分体现了一位地方主政者立足长远、放眼全局的战略意识。他还提出了一系列战略举措,如建设“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建设“海上福州”、推动“东扩南移”、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这些战略举措在引导福州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正是在这些科学战略构想的指引下,经过多方努力,中华映管、冠捷电子、东南汽车等一批重大项目在1990年至1995年间分别落户马尾、福清和闽侯青口,加上福州长乐机场建设等项目的先后建成,对福州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起到了重大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在担任福建省省长期间,习近平开始主持制定福建新世纪的发展战略。他早在2000年就着眼于抢占信息化战略制高点,作出建设“数字福建”的战略决策,努力增创福建发展新优势。他高瞻远瞩,提出建设“生态福建”的理念和规划。这些都对福建的长远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他到厦门调研,提出了跨岛发展战略,指导厦门克服岛民意识,拓展发展空间,这对厦门后来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5]。

在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期间,习近平指出把方向、抓大事、谋全局是党政“一把手”的根本职责,强调“一把手”要有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他站在浙江省委“一把手”应有的战略高度,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推进浙江进一步发展进行战略思考和实践探索,提出并实施了“八八战略”①,作出了建设“文化大省”“平安浙江”“法治浙江”“生态省”等重要战略部署,有力地促进了浙江发展“走在前列”。

在主政上海期间,习近平继续倡导大力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在谋划上海未来发展时,他强调,上海的发展绝不可能“独善其身”,也绝不可以独惠其身,必须把上海的发展放在国家关于长三角区域发展的总体部署中来进行战略思考和战略谋划,上海应该当仁不让地做好长三角的“龙头”[6]435。

到中央工作后,习近平更加强调战略谋划的重要作用。他在中央党校2012年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指出:“现在,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有许许多多的重大问题需要进行战略谋划。凡是涉及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外交、国防和党的建设等全局性的重大问题,都需要从战略上进行思考、研究和筹谋;
凡是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工作中的各种重大问题,也都需要从战略上拿出治本之策。”[7]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新问题和新挑战,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认识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推进强军兴军战略、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等重大战略思想、战略判断、战略决策,体现出高超的战略谋划能力。

2022年1月11日,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指出:“战略是从全局、长远、大势上作出判断和决策。”[8]这是对战略思维基本特征的高度凝练概括。我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把握习近平战略思维的主要特征。

(一)高瞻远瞩谋大势

“高瞻远瞩、统揽全局”的战略思维,需要“放眼世界,放眼未来,也放眼当前,放眼一切方面”[9],所谓“放眼世界,放眼未来”就是把党和人民的事业放到全球视野中来思考,放到历史长河中来谋划,也就是谋大势。“谋大势”要求战略思维主体必须具备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的战略预见能力。2018年1月初,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上,引用了毛泽东在七大上讲的一段话:“坐在指挥台上,如果什么也看不见,就不能叫领导。坐在指挥台上,只看见地平线上已经出现的大量的普遍的东西,那是平平常常的,也不能算领导。只有当着还没有出现大量的明显的东西的时候,当桅杆顶刚刚露出的时候,就能看出这是要发展成为大量的普遍的东西,并能掌握住它,这才叫领导。”[10]对于需要作出战略决策的领导干部而言,这种高瞻远瞩的战略预见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能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冷静观察、深入分析,对国内国际发展大势作出一系列重大判断,提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等重大战略判断。其中“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他放眼世界、放眼未来,统筹考虑国内国际发展大势而形成的有关世界局势的最重要判断。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这个判断可以说是他在十九大之后形成的“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个重大判断的“先声”。2017年12月28日,习近平在接见2017年度驻外使节工作会议与会使节的讲话中首次提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个重大判断。他指出:“放眼世界,我们面对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世纪以来一大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世界多极化加速发展,国际格局日趋均衡,国际潮流大势不可逆转”[11]。此后,习近平在多个重要场合一再强调这个判断。

那么,怎么理解习近平提出的“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个重大判断的深刻内涵,对此理论界和学术界的专家学者有许多不同角度的解读。实际上,习近平本人对这个判断做过非常清晰的解读。2018年7月25日,他在金砖国家工商论坛上的讲话中指出:“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广大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而言,这个世界既充满机遇,也存在挑战。”[12]444他接着用三个“未来十年”做了阐释:“未来10年,将是世界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10年。人工智能、大数据、量子信息、生物技术等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积聚力量,催生大量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给全球发展和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要抓住这个重大机遇,推动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实现跨越式发展。”“未来10年,将是国际格局和力量对比加速演变的10年。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达到80%。按汇率法计算,这些国家的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接近40%。保持现在的发展速度,10年后将接近世界总量一半。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势不可当,将使全球发展的版图更加全面均衡,使世界和平的基础更为坚实稳固。”“未来10年,将是全球治理体系深刻重塑的10年。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前行,地缘政治热点此起彼伏,恐怖主义、武装冲突的阴霾挥之不去。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愈演愈烈,多边主义和多边贸易体制受到严重冲击。要合作还是要对立,要开放还是要封闭,要互利共赢还是要以邻为壑,国际社会再次来到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全球治理体系的走向,关乎各国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发展空间,关乎全世界繁荣稳定。”[12]444-445

习近平这一阐释切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真正抓住了问题的本质。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13]。按照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生产力发展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动力,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因此科技革命是形成“变局”的首要助推因素,理所当然应该摆在第一位。科技发展“变局”必然带来经济发展的“变局”,国际经济实力对比必然会朝均衡方向发展。经济实力的“变局”又必然会带来国际治理体系的“变局”,这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当然,这里的“上层建筑”是有关国际治理的上层建筑,不是马克思所说的国家上层建筑。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运用范围的扩展,即把它扩展运用于国际事务。

那么,对于世界的这个“大变局”,我们该如何认识?它给我们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是什么?是机遇大于挑战,还是挑战大于机遇,我们该如何应对?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从战略上加以思考和判断,并提出应对举措。习近平指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是一时一事、一域一国之变,而是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面对这样的重大变局,必须强化战略思维,“把谋事和谋势、谋当下和谋未来统一起来,因应情势发展变化,及时调整战略策略,加强对中远期的战略谋划,牢牢掌握战略主动权”[14]。2018年12月,习近平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变局中危和机同生并存,这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带来重大机遇[15]。这是以他基于对世界大势的敏锐洞察和中国所处发展阶段的深刻分析作出的一个重大判断。正是基于这样一个判断,2019年5月,习近平提出“胸怀两个大局,做好自己的事情”[12]77这样一个总的应对原则。这也就是说,我们要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两个大局,“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国家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把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作为我们对外战略的基点,坚定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把“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我们处理外交问题的总方略。

(二)统揽全局谋举措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深入分析和把握国内外形势的基础上,从全局高度全面谋划、系统谋划,及时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和战略部署。着眼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提出统揽“四个伟大”、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着眼于我国新发展阶段全局,提出树立和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着眼于我国经济发展全局,统筹考虑国内外发展大势,分析研究我国经济发展新特征新要求,在作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这一重大判断的基础上,及时提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等重大战略决策。着眼于国防和军队建设全局,明确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强军、人才强军、依法治军,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的战略举措[13]。着眼于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确保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13]。

在上述重大战略决策中,改革强军战略是一个极为典型的战略谋划。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战略环境,习近平积极主动谋划国防和军队改革,为国防和军队长期发展奠定基础。他把国防和军队改革放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去谋划,处理好军队改革和其他方面改革的关系,对军队改革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进行系统谋划。军队改革的战略目标是,形成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格局,确保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确保军委高效指挥军队,确保军委科学谋划和加强部队建设管理。重要战略举措包括:一是改革组织架构。对军委总部体制作出调整,把总部制改为多部门制,使军委机关真正成为军委的参谋机关、执行机关、服务机关;
改革军队原先实行的作战指挥和建设管理职能合一、建用一体的体制,使作战指挥职能和建设管理职能相对分离,把联合作战指挥的重心放在战区,把部队建设管理的重心放在军兵种,让战区和军兵种在军委统一领导下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二是构建严密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深入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三是优化规模结构和部队编成,推动军队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转变。四是充分发挥创新驱动发展作用,培育战斗力新的增长点。五是推动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生动局面。六是推进跨军地重大改革任务,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

(三)举要驭繁抓要事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紧紧围绕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化,紧紧抓住社会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着力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进行战略布局,指导制定和实施一系列重要发展战略,起到了举要驭繁、纲举目张的战略效果。他赋予古老的丝绸之路以新的时代内涵,倡导并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推动发起创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设立丝路基金,推动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使“一带一路”建设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一项历史性创举。主要着眼于区域协调发展,提出并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一系列新的区域发展战略;
指导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鼓励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主要着眼于城乡协调发展,推进以人为核心、提高质量为导向的新型城镇化战略,部署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主要着眼于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上又提出了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等“九个强国”和数字中国。提出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格局[13]。

尤其需要强调的是,习近平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先后对脱贫攻坚战和与之相衔接的乡村振兴作出全面系统的战略部署。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脱贫攻坚工程。2015年11月27日,习近平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对打赢脱贫攻坚战进行了非常清晰的战略部署。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目标是到2020年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基本方略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举措是“五个一批”,即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与脱贫攻坚工程相衔接的乡村振兴战略。2017年12月28日,习近平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对实施农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是:以产业兴旺为重点、生态宜居为关键、乡风文明为保障、治理有效为基础、生活富裕为根本,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其战略举措包括:一是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二是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
三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质量兴农之路;
四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
五是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
六是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
七是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走中国特色减贫之路[16]。

(四)坚定意志保定力

无论是国内战略还是国际战略,一旦确立之后就有一个坚定实施的问题,就是坚定战略意志、保持战略定力问题。所谓保持战略定力,就是在事关全局的战略抉择和战略决策上保持定力,排除各种艰难险阻,持之以恒加以贯彻落实。

对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而言,首先是要保持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定力。习近平指出:“我们必须有很强大的战略定力,坚决抵制抛弃社会主义的各种错误主张,自觉纠正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17]“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8]

其次,要在涉及改革发展大局的重大战略问题上保持定力。习近平指出我们的改革要“始终坚持以我为主,应该改又能够改的坚决改,不应改的坚决守住”[19]。“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20]。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我们要“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18]。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13]。

再次,面对国际风云变幻,要保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战略定力。习近平指出:“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我们党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我国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我们要“加强战略思维,增强战略定力,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6]247。走和平发展道路,首先是要发展好自己。新兴大国的出现必然会带来国际格局的调整,而守成大国也必然会采取各种办法遏制新兴大国。这是我国在未来较长时期内必须面对的挑战。面对这一挑战,我们要保持战略清醒和战略定力,以靠自身发展的办法来应对挑战,这样才能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维护国家的正当利益和核心利益是中国和平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决不会放弃和牺牲我们的正当利益和核心利益。特别是在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国家安全等核心利益上,“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6]249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际秩序,我们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13]。

概而言之,习近平战略思维的上述主要特征就是观大势、谋全局、抓要事、坚定力。所谓观大势,就是目光远大,善谋趋势。比如,习近平历史地、辩证地看待我国经济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趋势性变化,从而作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这一有关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特征的重大判断。他运用长时段的历史眼光认识和把握世界力量对比和国际格局总体发展趋势而作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一有关国际形势的重大判断。所谓谋全局,就是从全局高度统筹谋划,多深入思考,多调查研究,多听取各方面意见,全面深入系统地认识和掌握事物实际状况,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及时果断地作出战略决策和战略部署。比如,他在作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这个重大判断之后,及时作出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等战略决策。所谓抓要事,就是在制定推进战略决策和战略部署时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重点突破来带动整体推进。所谓坚定力,就是在实施战略决策和战略部署过程中坚定战略意志、保持战略定力。尽管一个战略在实施过程中也需要随着形势的变化而进行必要的修正和调整,但是只要战略环境没有发生质的改变,就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坚持战略方向和重大战略举措不动摇。

坚持和运用战略思维需要广阔的视野和广博的知识,需要敏锐的洞察力、迅速形成概念和判断的能力,需要从容不迫的心态和沉着冷静的态度,需要坚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仰。广大领导干部在学习和掌握战略思维过程中,必须开阔视野,好学深思,磨炼意志,强化理想信念,真正做到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学习和运用习近平的战略思维还需要对习近平一再强调的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等思维方式方法形成贯通理解并综合运用。比如,“观大势”就需要把战略思维方法和历史思维方法结合起来;
“谋全局”需要把战略思维方法与系统思维方法和创新思维方法结合起来;
“抓要事”需要把战略思维方法和辩证思维方法结合起来,通过分析研究,把握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坚定力”需要把战略思维方法和底线思维方法结合起来,把“有为”和“守正”结合起来。

注释:

①2003年7月习近平在中共浙江省委第十一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上,总结了浙江发展的经验,提出根据浙江省发展的八个方面优势推进八个方面举措,即“八八战略”。

猜你喜欢 战略思维谋划战略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当代水产(2022年1期)2022-04-26运用财务战略思维提升医院财务管理效力现代企业(2021年2期)2021-07-20走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大步今日农业(2020年20期)2020-11-26把握新时代 谋划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轴当代陕西(2019年24期)2020-01-18实施农村“党建护航”战略的创新实践思考活力(2019年17期)2019-11-26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战略思维消费导刊(2018年10期)2018-08-20运用财务战略思维提升医院财务管理效力消费导刊(2018年8期)2018-05-25中国战略思维谋的是百年大计(纵横)环球时报(2018-03-06)2018-03-06学深悟透 积极谋划科技工作新举措当代陕西(2017年12期)2018-01-19谋划太空探索(2016年6期)2016-07-10

推荐访问: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