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类课程考核的优化与反思——以S高校“公共政策学”为分析样本

黄 璞

(韶关学院 政法学院,广东 韶关 512005)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当今世界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为了适应未来社会,教育形式也需要革新。教育部指出要“创造新模式,强化创新精神,大力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其中,新文科要求把新方法、新理念和新技术融入到传统文科,以便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①参见韩作生,林培光:《新文科背景下面向财经类高校的大学计算机课程建设》,《中国大学教学》2021 年第1期。公共管理类专业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也迫切需要进行课程改革。“公共政策学”作为公共管理类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专业知识而开设的必修课程,新文科建设要求公共管理必须在课程教学和考核层面上做出必要的调整和优化。基于此,公共管理类课程教学和考核要进行必要改革,以达到新文科培养“具有战略性、创新性、融合性和发展性,以及全球视野和民族精神的卓越管理人才”的要求,这是本文所要探讨的主要内容。我们通过分析课程期末考试试卷,可以了解教师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效果、命题水平以及授课质量,还可以了解学生对所学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②参见杨丽军,刘敏钰,薛鸿民等:《高校教学水平评估中试卷质量分析系统的研究与实现》,《微电子学与计算机》2006年第8期。本文选取S高校2020级行政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的91份“公共政策学”试卷进行统计分析,探讨教学和考核过程中的问题与不足,并结合新文科的要求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旨在提升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提升试题考核对学生能力培养达成度的准确检验。

新文科的“新”是新时代的要求。当前我国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变化,呼唤着高等教育的新发展,要求培养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的先进文化,培养优秀的社会科学家。①参见周毅,李卓卓:《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中国大学教学》2019年第6期。对于新文科的“新”,不是新旧之新而是创新之新,是立足于新科技时代,为了未来创新型人才培养对文科提出的提升要求。②参见陈跃红:《新文科:智能时代的人文处境与历史机遇》,《探索与争鸣》2020年第1期。换言之,新文科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对传统文科的更新升级,其核心是把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技术融入传统文科。③参见韩作生,林培光:《新文科背景下面向财经类高校的大学计算机课程建设》,《中国大学教学》2021 年第1期。新理念是指新的办学理念、育人理念和教学理念;
新方法是指创新学科方法,以新科技激活思想力,不断完善学科组织方式;
新技术是指面对以往方法难以解决的新问题,能够利用先进科学技术来解决。

新文科对公共管理学科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首先,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政府治理实践的信息化、网络化及智能化,亟须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以理论创新来回应并指导治理实践。其次,跨学科融合是新文科建设的主要着力点,公共管理呈现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征,研究方法越来越多样化和集成化,以多学科交叉研究提升解释力、说服力和指导力势在必行。面对时代挑战,中国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呈现出两种基本趋势:一是面向未来的理论创新,即持续推进理论知识创新和话语体系创新是中国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是面向现实的理论关怀,即关注公共管理中的“大问题”,聚焦时代之需和治理之问,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④参见娄成武:《新时期中国公共管理学科的特点与发展趋势》,《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2021年第4期。为了破解新问题、实现新发展,公共管理类课程教学设计只有立足实际、结合具体情况,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努力寻找新思路、新路径和新技术。

新文科要求高校公共管理学科进行教学等方面的改革。高校公共管理学科建设归根结底是培养学生用构造思维分析和解决公共问题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尤其是在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与智能化的时代背景下,提高、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仅仅依靠传统的公共管理单一学科是不够的,必须强化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互动及融合发展,拓展、深化公共管理的范式、范畴与空间,促进多学科、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交叉、整合集成。⑤参见蔡劲松:《聚焦治理能力现代化 促进公共管理学科创新》,《中国高等教育》2019年第23期。为此,迫切需要对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的教学及考试内容进行改革,需要融合前沿的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算法、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和“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形成大数据与公共事务分析、智能公管、行为管理、管理信息化及数字政务等一批“新公共管理”专业,培养出与时俱进的“新公共管理人才”。

“公共政策学”是公共管理类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全面、系统掌握专业知识而开设的必修课程。“公共政策学”已成为二战后社会科学领域发展最迅速、应用领域最广泛和社会效用最明显的学科之一。它给该领域的学生描述了政策制定部门制定公共政策的一般理论和技术手段,其内容主要包括公共政策的基本概念、价值、环境、体制、制定、工具、执行和评估等。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深入学习,全面了解公共政策制度的制定、执行、监督和评估等环节,对我国公共政策的制度出台和运行机制有一个全面、系统及科学的认识,从制度层面和经验层面上正确认识和把握其政策制度。这些对于培养合格乃至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迎接新时代技术革命的挑战都具有重要意义。

新文科建设为“公共政策学”提供了新机遇,也提出了新要求。在新文科背景下,为了确保“公共政策学”的教学质量,高校应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时代优势,将“互联网+”技术引入课程教学,并根据课堂需要将慕课、微课等线上教学模式结合进来,加强对期末考试试卷的量化分析。这样不仅可以了解教师的教学质量,还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和对知识掌握的情况,为整个教学过程和考核设计提供反馈信息,及时发现教学和考核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总结经验,改进课程教学及考核方法。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之下,专业学科教学和考核只有将这些新元素、新途径和新模式融入到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不断提升学生对新知识、新理念的认知,并转换成为学生“脑和手”的实践,才能最终达成培养的新目标。

(一)分析对象与方法

1.分析对象的总体情况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S高校2020级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2 班和3 班的“公共政策学”期末考试试卷,共计91份。S高校2020级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的该门课程采用新编21 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公共政策导论》(谢明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理论课时48 学时。该课程期末考试时间安排在2021年6月,91名学生参加考试,收回试卷91 份。本教材以公共政策过程为研究框架,系统地阐述了公共政策的基本理论和相关知识,分析了不同政策周期的相关理论和实践,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公共政策的学科框架,认识公共政策的基本研究领域,掌握公共政策的主体理论与方法,厘清公共政策过程的发展脉络,达到对现实社会问题的理性观察和认识。

2.分析方法

笔者采用SPSS和EXCEL对“公共政策学”期末试卷进行分析。任课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和课程设计要求以及课程内容,编制了A 卷和B卷,并由专业负责人及分管教学的副院长审核后,抽取A卷作为期末考试试卷。该试卷共包括5 道大题,27 道小题,满分为100 分。客观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有20 道,分值为30 分;
主观题(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有7道,分值为70分。采用闭卷考试形式,考试时间为120 分钟。阅卷是由任课教师根据考前制定的评分标准来进行,然后由专人核对和复查分数。

(二)课程考核结果分析

本次“公共政策学”的期末考试成绩出来之后,采用SPSS 和EXCEL 进行分析,得出试卷分数情况、难度系数和区分度这三个评价试卷的主要指标(表1)。

表1 S高校2020级行政管理专业“公共政策学”期末考试分数情况、难度系数和区分度

第一,课程考核的得分情况。“公共政策学”试卷(A)各题型的得分情况(详见表1):整体得分率为75.37%,所有题型的得分率均超过60%;
得分率最高的是多选题,为87%;
得分率最低的是单选题,为63.93%。

第二,课程考核的难度分布。在一般情况下,难度通常用难度系数(P)来衡量,以衡量试题的难易程度,P 值越高,表示难度越低。①参见李竹宁:《试卷质量的统计分析与评价》,《教学与管理》2006年第36期。由此,从表1 可以发现,本次考核过程中,单项选择题的难度最大,难度系数为0.639;
多项选择题的难度最小,难度系数为0.87;
整套试题的平均难度为0.754。

第三,课程考核的区分度。区分度我们用D表示,是指试题对被测对象实际水平的鉴别能力,也是评价试题质量的一个重要依据。②参见朱西敏,韩爱庆,张未未等:《基于Excel VBA的试卷质量分析与评价系统》,《智能计算机与应用》2020年第3期。试卷总体区分度为0.197。

第四,课程考核的信度。信度即可靠性,它是指采用同样的方法对同一对象测量时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①参见曾如明:《基于SPSS的高校试卷质量分析》,《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21年第5期。本次试卷的信度为0.716。从表2 可知:信度系数值为0.716,大于0.7,说明试卷信度质量良好;
针对“项已删除的α系数”,任意题项被删除后,信度系数并不会有明显的上升;
针对“CITC 值”,单项选择题与案例分析题对应的CITC 值介于0.2~0.3 之间,说明其与其余分析项之间的相关关系较弱,即试卷所考查的知识点重复率较低。

表2 Cronbach信度分析

第五,学生对试卷的评价。考试结束后,任课教师针对考试试卷质量进行了网络调查,共有62 位学生在线填写了问卷。62 位学生均表示考试试卷的卷量安排合理、结构合理,能有效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其中,48人(占比77.4%)认为试卷难易程度适中;
58 人(占比93.5%)认为试卷涉及知识很有广度或比较有广度,能准确检测出学生的水平,总体质量好;
61 人(占比98.4%)认为试卷能有效检测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56 人(占比90.3%)认为试卷能区分出学生的梯度;
49 人(占比79.03%)认为试卷更注重知识的积累;
13 人(占比20.97%)认为试卷更注重能力的考察。

(一)考核结果的总体情况分析

第一,考核成绩分布情况。本次考试平均分75.38分,最高分90分,最低分55分,及格率达到95.6%,全距35;
91名学生中有67人成绩集中在70-89分,占73.63%,90分以上为1人,60 分以下有4 人,高分层及低分层较少,成绩呈正态分布(见后图),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出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的掌握程度。

从该年级专业学生答题情况来看,客观题方面,学生失分主要集中在第4和14这两个单项选择题(涉及公共政策的类型、政策评估的标准),多项选择题第3、4 个小题(涉及政策议程的触发机制、政策执行中的政策资源);
主观题方面,学生在简答题第2 个小题(精英理论对政策分析的启示)的失分较多,论述题(传统理性政策模型前提假设条件的缺陷)和案例分析题(政策终结针对的情况、政策终结的障碍)获得高分的人数较少。

第二,考核设计的题型分析。客观性试题偏重于知识性、记忆性内容的考查,而主观性试题偏重于能力和思辨考查。②参见吕文彦,姜海鹰,程海等:《理论课试卷设计的科学性及实例分析》,《高等农业教育》2015年第3期。本卷共有试题27道,总分100分,其中客观题30分,主观题70分。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和案例分析题,分值分别占总分的15%、15%、40%、20%和10%,题型合理,分值分布均匀,难度和题量适中。试题知识点基本覆盖了本学期该门课程标准中对教学重点、难点的要求。

第三,考核的难度和区分度分析。试卷难度系数(P)一般在0 到1 之间,以0.5~0.6 为最佳,以0.3~0.7 为难度适宜;
低于0.15~0.3则太难,高于0.7~0.85又太易。③参见李竹宁:《试卷质量的统计分析与评价》,《教学与管理》2006年第36期。本试卷单项选择题的难度系数为0.639,总体对比来说难度较大;
多项选择题的难度系数为0.87,是难度最小的题型。整体来看,本套试卷平均难度系数为0.754,难度较平均,差别不大。

图S高校2020级行政管理专业“公共政策学”期末考试成绩正态分布图

区分度(D)是评价试题质量的另一重要参数。①参见郭张燕,张赟,郑国旭,庄然等:《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POC)教学模式中〈医学免疫学〉的考核分析与教学思考》,《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21年第8期。区分度大于0.30 则表示区分度很好,在0.15~0.30 之间表示区分度良好,小于0.15则表示区分度差。②参见罗汀:《基于难度和区分度的试卷分析》,《考试周刊》2011年第57期。本套期末试卷的五种题型中,多选题区分度为0.417,区分度最好;
单选题和论述题区分度在0.30 以上,区分度很好;
简答题和案例分析题区分度在0.15~0.30之间,表明区分度良好。试卷整体的区分度为0.197,也就是说该套试卷整体区分度良好。

第四,考试整体分析。通过以上的总体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此套“公共政策学”期末试卷的难度比较适中,题型比较丰富,其区分度良好,试卷质量较高。整套试卷信度为0.716,表明试卷可靠;
学生成绩呈正态分布,反映了学生对于“公共政策学”基础概念和知识的掌握及实际应用情况。可是,它依然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不足:

一是学生对知识掌握有一定积累,但灵活运用能力相对不足。从考核结果来看,学生对课程的相关知识内容有初步认识,但是部分学生在相关问题中不会进行识别和直接应用。如客观题中的单选题,学生得分率比较低,说明部分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的重点、难点和知识点的掌握不够,对相关知识内容未能有效识别;
对于多项选择题,从答题情况来看,部分学生答题的准确率比单选题要高,但是对于含糊的备选项在理解上把握不准,由此可知他们对于相关知识尚未理解透彻,不能直接应用。

二是学生对这门课程的相关知识内容有一定认识,但是很少能够对相关知识和理论进行深入的阐释,举一反三的思维和能力相对不足。如简答题,其主要是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四道简答题中没有学生全部拿满分,失分的原因主要在于审题不认真,对题目理解不到位,导致答题时未展开解释和分析。

三是学生对这门课程的重点知识内容缺乏深刻的理性认识。如论述题主要是检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求学生联系实际,应用所学对这门课程展开深入理解和分析。虽然大部分人能拿到一半以上的分数,但是得高分者很少,主要原因是大部分学生只就课本上所学的知识进行回答,未能结合自身实际和相关理论知识来分析和论述。

四是学生未能系统地把握这门课程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如案例分析题是检验学生能否把所学原理应用到具体的管理情境中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然而高分较少,主要是学生未结合案例运用相关知识来分析和探讨。

(二)考核结果的总结与反思

“公共政策学”是公共管理类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程之一,在新文科背景下,为了更好地达成课程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注重多元化的视角,吸收其他学科的先进理念和方法,以学生为中心,重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思维能力、人文素养及实践运用能力。

第一,课程考核对学生方面的设计不足。课程考核如何结合学生所具备的知识基础安排教学活动、设计考题,以促成课程目标的实现,这是课程考核必须要面对的现实问题。如该年级专业学生属于大一第二学期,虽然经过了大一第一学期的学习准备,但相关理论基础储备不足,教师需要耐心解释,理论联系实际地讲授问题。同时,由于学生缺乏相应的社会经历,对本课程的学习容易陷入“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的困境,所以,在教学和考核设计过程中,应注意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与学习实践,使用身边事来引导学生对公共政策热点问题进行分析。学生只有将课堂教学知识与现实的内在体验结合起来,才能不断强化学术知识的运用和理解能力。另外,教师可利用互联网平台或微信群,先对学生的知识基础进行摸底,然后再开展相关的教学工作,这样能更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计划和考试试卷,使教学设计、能力培养和考核总体上保持一致。

第二,注重分析学生的学习动力,有针对性地安排课件内容,合理选择考试题型。本课程是公共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学生学习兴趣比较高,学习动机强烈。但由于理论学习需要持久的精力投入,所以,在教学中需要进一步加大学习的趣味性。由此,教师要提高课件内容的质量和趣味,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积极作用。在利用现代教学媒介的同时,要注意多媒体教学课件不仅仅是教材的精简版,而是既要能够把教材上的重点知识进行浓缩,还要让学生可以通过课件上的内容把整本教材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并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结构。①参见董淑惠,李永刚:《“互联网+”背景下的电机学课程教改新思路的探索》,《高教学刊》2020年第28期。另外,教师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结合现实中的鲜活案例,注重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和关注社会民生的情怀,不再像过去那样只是把教材上的知识“复制”到课件上;
教学活动的优化和调整要注重对教学对象主体能力的开发,教学活动需要着力引导学生通过多维度的问题去调动和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三,掌握学生的学习行为,充分利用各种网络资源进行平时测试。如该年级专业的学生处在大一学习阶段,在一定程度上还保有高中时代良好的学习热情,大部分能够做到按时按要求预习和复习课程的相关内容。学生大部分是00 后,学习行为的主要特点是喜欢和擅长利用网络学习,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个优势,让他们通过各种网络学习手段获得资料。教师要结合“互联网+”改革教学方式,并根据学生需求和课堂需要将相关的微课、慕课等线上教学引入进来,帮助学生了解这门课程的研究范围、分析框架、研究方法、学科进展和未来方向;
加强平时测验,让学生学会运用“公共政策学”的具体策略与技术解决现实政策问题。同时,引导学生如何分析资料、利用资料及甄别资料,提高学生分析、利用资料的水平;
教学与考核要注重从不同维度去激发不同学生对问题求解的兴趣。

第四,分析学生的时间投入,指导学生科学安排课外时间。目前,部分大学生社团活动多,导致学生的学习时间减少,因此,老师要监督学生充分利用时间,以保证每周课堂的学习效率。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借鉴翻转课堂、对分课堂等教学模式,将本课程的学习资源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或云盘,让学生在课余时间下载并进行学习与讨论。另外,教师还可引导学生科学地利用课外时间,结合本课程的相关理论来剖析一些社会政策和现象。

在“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类专业理应融合计算机思维,顺应科学技术的发展,优化教学设计,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培养出更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而试卷质量分析是教育统计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部各项评估中一个关键性的指标。②参见杨永利,程志伟,杜玉慧等:《预防医学专业〈卫生统计学〉试卷质量评价》,《中国卫生统计》2016年第4期。一套好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无论由何种题型组成,既要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准确、科学,还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难易度适中,覆盖面较广,学生考试成绩呈正态分布。③参见马胜梅,赵军富:《基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试卷质量分析评价研究》,《中国冶金教育》2014年第3期。由此,高校公共管理类课程要在教学改革方面充分利用“互联网+”,在已有课程设计和课程内容的基础上,依托在线学习平台进行混合式教学。①参见韩作生,林培光:《新文科背景下面向财经类高校的大学计算机课程建设》,《中国大学教学》2021 年第1期。应当注重向“数智化”方向发展,结合教学活动的“数字化”“智慧化”,不断增强教学活动与考核的针对性、有效性和科学性。在上课前,教师需要通过互联网在线学习平台设置课前预习内容以及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提前对课程进行预习,并完成与课程对应的题目;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课前在线学习的情况,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采用启发式的方法,针对不同类型的知识点设置合理的教学方法,以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课堂授课效率;
在课堂结束后,教师应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在在线学习平台发布与课程相关的案例分析、重难点解析、测试题及课后练习作业,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教师还需要充分利用在线学习平台,引导学生主动在平台上进行复习,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点,培养学生分析、解决社会问题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

另外,高校课程考核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目前,对于学生专业课程学习情况的考核,仅凭期末考试已不适合时代要求,因此,需要改革考核的方式。教师可融合“互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以及前沿的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算法、数据科学和大数据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混合式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增加过程考核。而过程考核要注重平时课程理论与现实案例的结合,帮助学生了解其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以及本人的成绩位次,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过程考核可分为线上和线下,线上主要是通过在线学习平台以讨论、测试和作业的方式进行;
线下主要是用讨论、疑难点分析和随堂测试的方式进行。由于公共管理类相关专业课程内容繁杂、知识点宽泛且相关性较强,教师要通过期末考试或考核来帮助学生梳理相关知识点,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交叉融合的分析能力,以此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最终培养出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专业人才。

猜你喜欢 区分度公共政策文科 2019公共政策国际会议(ICPP)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年1期)2020-03-16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求学·文科版(2019年6期)2019-06-12豆文科作品艺术家(2018年7期)2018-09-22图形推理测量指标相关性考察*江淮论坛(2018年4期)2018-08-24求学·文科版201806、07合刊求学·文科版(2018年7期)2018-05-14公共政策不能如此势利领导决策信息(2017年10期)2017-05-17浅观一道题的“区分度”福建中学数学(2016年5期)2016-11-29孙文科东方艺术·国画(2016年1期)2016-11-16公共政策主导 携手抗击慢病中国卫生(2016年1期)2016-11-12利用垂直平分线的定义巧解题新高考·高三数学(2016年2期)2016-05-27

推荐访问:公共政策 样本 管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