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拍纪录片《中国的宝藏》叙事策略与实践意义

方 婕

(合肥学院 设计学院,合肥 230022)

《中国的宝藏》是由中国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英国BBC世界新闻频道与英国野马制作公司联合制作拍摄的文化类纪录片。其拍摄内容包含中国社会文化的多个方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连接,展示出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和与时俱进。在拍摄过程中英国主持人阿拉斯泰尔·苏克对中国宝藏进行讲解,通过西方视角探寻中国现代文明中传统文化的痕迹,在“自我”陈述与“他者”叙述的融合中带领海内外观众一同感受中国宝藏的艺术魅力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同时,《中国的宝藏》以中外合拍的形式发挥各国的文化优势,在共同创作中借助现代技术赋予优秀传统文化活力,在文化传承中彰显出中国精神与中国力量,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跨文化传播时代中进行有效探索带来新的启发。

《中国的宝藏》以东西方共通的文化理念为主题,将“自我”陈述与“他者”叙述的视角相融合,在自塑与他说的结合中完整呈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并将现代科学技术应用到传统文化的再现中,在古今文明的时空碰撞中展示出现代文明对于传统文化的延续与更新,使海内外观众深刻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底蕴。

1.1 主题选择:东方与西方的文化共通

《中国的宝藏》在对主题进行选择时,挖掘东西方文化的共通性,寻找海内外观众普遍认同的价值理念,将文化共通融入主题中,突破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壁垒,实现文化的无障碍传递[1]。纪录片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借船出海”的有力渠道,担负着传播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是在国际社会中展示我国形象的一扇窗口。海外观众可以借助纪录片深入了解我国的文化内涵与价值,共同享受文化盛宴。但是各国之间由于文化背景与语境表达不同,彼此之间存在文化壁垒,高语境国家将深意蕴含于文化之中的叙事方式难以被低语境国家所理解,使得纪录片的传播效果大打折扣。

跨文化传播中的关键是选择不同文化之间的平衡点,通过平衡点将不同文化之间的共通之处相连接,从而超越文化本身的限制。作为中外合拍的纪录片,《中国的宝藏》充分考虑到高低语境国家之间文化叙事不同的特点,从东西方文化的共通性入手,挖掘其中的平衡点,选择海内外观众共同关注的选题,从源头上避免不同文化之间出现隔阂。《中国的宝藏》中所呈现出的家庭维系、饮食习惯、婚嫁习俗等主题都是东西方文化中所共有的人生命题,这些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主题跨越民族与种族的界限,符合海内外观众的文化需求,易获得不同文化背景中观众的理解与认可,继而在熟悉的主题中进入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由浅入深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价值内涵。

1.2 融合视角:自塑与他说的有机结合

《中国的宝藏》将叙事视角一分为二,在“自我”陈述与“他者”叙述的互相补充中全面展示出我国传统宝藏的艺术魅力。在我国以往的国际传播纪录片中,对于我国宝藏的描述多从单一视角出发,注重对于文化与宝藏的“自我书写”,未顾及海外观众的视角,使纪录片的叙事表达趋于片面。《中国的宝藏》作为中国与英国合拍的国际纪录片,兼顾海内外观众的视角与兴趣点,在对我国宝藏自我书写的基础上,加入主持人阿拉斯泰尔·苏克的他者叙述,两者相结合呈现出完整的纪录视角。

阿拉斯泰尔·苏克是一位英国艺术评论家,他在对纪录片中出现的宝藏进行描述时会带入西方视角,满足海外观众对于宝藏的视角需求。在见到宝藏之后,苏克会第一时间对宝藏进行全方位的描述,说出自己的观感与体验,之后相关领域的专家便会根据苏克的描述进行相应的补充与深化,使海内外观众从不同的视角中体验到宝藏的魅力。例如在欣赏赵孟頫的《秀石疏林图》时,苏克首先对图进行描述,认为赵孟頫将多样的运笔方法运用于这幅图的不同部位,成功描绘出大自然景观的多样形态和质感。在苏克从他者视角进行描述之后,故宫博物院副研究馆员鲁颖对图中画与字之间的关系进行补充,进一步提出赵孟頫书画同理同源的观点。两者视角的互相补充与融合为海内外观众完整地呈现出《秀石疏林图》中所蕴含的文化价值。

1.3 时空更迭:传统与现代的文明碰撞

《中国的宝藏》以我国宝藏为出发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连接,为海内外观众呈现出中华文明的完整脉络。文化始终是发展与流动的,以前的国际纪录片在对外传播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时,多选取文化节点进行叙事传播,忽视文化传播的流动性。《中国的宝藏》则突破叙事结构所制定的框架,在传统与现代文明的碰撞中展示出时空更迭,使海内外用户可以跟随纪录片一起体会文明的延续。在第三集《国际化中国》中,阿拉斯泰尔·苏克带领观众从大唐芙蓉园出发,将现代文明溯源至盛唐时期,对古今文明进行对比,认为现在中国的很多方面都能让人回想起唐代中国,将传统与现代相连接,增强海内外观众对于文明的理解。

除此之外,《中国的宝藏》创新叙事结构,将时空进行变换,当介绍完传统宝藏之后,便会将时空转换至现代社会中,探索传统宝藏对于现代文明的影响,并在现代社会中寻找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2]。在第一集《家族与祖先》中,苏克先带领观众了解大克鼎的意义与价值,引出大克鼎用来祭拜祖先的传统功能。之后叙事时空从传统的大克鼎转变为现代文明社会中的祭祀画面,向海内外观众呈现出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中的传承与创新,使观众在传统与现代文明的时空交错中深入理解中国宝藏的现实价值。正如《中国的宝藏》的宣传标语“了解绵延数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如何持续影响并塑造了这个伟大的国家”[2]所传达出的信念相同,叙事时空的更迭为观众呈现出光彩陆离的观看体验,在时空中感受中国宝藏的鲜活传承。

1.4 叙事方式:文物与技术的相互连接

《中国的宝藏》在叙事方式上将宝藏与现代技术相连接,用技术还原传统文化,为海内外观众营造沉浸式体验场景。中国宝藏大多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沉淀,有着复杂的工艺体系与制作流程,仅依靠视频画面与话语讲述难以使海内外观众体会到中国宝藏精妙绝伦的制作工艺。《中国的宝藏》则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对宝藏进行复原与再现,使观众进入到宝藏中,近距离体验中国宝藏的艺术之美。在第五集《科技的艺术》中,中国当代艺术家杨泳梁将虚拟现实技术与中国山水画融为一体,创作出作品《不朽之境》。借助于虚拟设备,可以对《不朽之境》进行全景观看,再搭配自然音效,为观众重塑山水画的意境之美。海内外观众可以在再现的山水画空间中体验传统的“卧游”概念,继而理解中国山水画中所蕴含的人文价值。

纵观《中国的宝藏》的叙事策略,可以发现一条清晰的叙事脉络:首先在主题的选择中寻找东西方文化的共通之处,利用相同的文化要素唤起海内外观众的情感共鸣,为之后的叙事表达进行铺垫;
其次顾及海内外观众的不同视角,将自我书写与他者描述相结合,全方位呈现出宝藏的艺术魅力;
最后将技术融入传统文化中,在时空的更迭中表现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的碰撞,使观众在强烈的对比中体验到中国宝藏的精美绝伦。总而言之,《中国的宝藏》充分发挥中外合拍优势,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中国形象提供有力渠道。

纪录片《中国的宝藏》通过主持人阿拉斯泰尔·苏克对宝藏客观真实的叙述,打破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固有偏见,增添纪录片内容的国际信服力。同时纪录片通过连接东西方文化,利用共通的文化理念突破文化壁垒,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际社会中进行传播,提升文化软实力,多维度展示中国精神,为塑造国际形象提供新途径。

2.1 他者视角:中外合拍打破固有偏见

在之前的国际纪录片中,我国常使用“自我”陈述的叙事方式,叙事内容以主观呈现为主,宣传色彩浓厚,容易引起海外观众对内容的质疑。而他国以我国为主题所拍摄的国际纪录片则夸大“他者”视角,主观意识浓重,未能真实客观地展示出我国社会的真实面貌,所拍摄出的内容带有固有偏见,甚至恶意诋毁我国的国家形象[3]。《中国的宝藏》将英国主持人的“他者”叙事与我国专业领域专家学者的“自我”陈述相结合,由中外纪录片团队共同对内容进行把控,从“他者”的客观视角对我国宝藏进行真实记录,全方位向海外观众展示出中国宝藏的艺术魅力与文化价值,以“他者”的讲述打破国际社会对于我国形象的固有偏见。

“他者”叙事是指不同文化背景中的叙事者从国际视野出发对他国文化进行讲述的叙事方式[4],我国的宝藏以“他者”的角度进行讲述,从超越国籍界限的第三方视角客观呈现出我国的国家形象与社会发展,增添纪录片内容的国际信服力。中外合拍纪录片的形式为我国真实展示国家形象提供桥梁,同时将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他者”视角融入纪录片中,增强纪录片的国际视野,在突破文化壁垒的过程中实现无障碍交流,继而打破国际社会的固有偏见,向国际社会展示真实的中国形象。

2.2 时空交汇:文化传承提升文化软实力

《中国的宝藏》利用时空变换与交汇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连接,体现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和与时俱进,向国际社会展示出我国的文化包容与大国风范。文化始终是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软实力,作为有着五千多年厚重历史的泱泱大国,我国拥有着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并跟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不断更新与延续。因此更应重视文化实力的建设,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国际文明接轨,提升文化软实力。《中国的宝藏》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出发,展示出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延续,向国际社会展示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在跨文化传播中增强文化自信。在第一集《家族与祖先》中,纪录片中的时空将传统的大克鼎与现代的家族祭祀交叉到一起,呈现出现代祭祀文明对于大克鼎传统文化的继承,又将画面转向族谱之中,向观众展示出第一代被载入族谱的女性,体现出传统文化随着社会时代的变迁而进行的自我调整,将传统文化历久弥新与焕发活力的一面利用时空再现在海外观众眼前,在输出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影响力。

2.3 文化连接:跨越界限传播优秀文化

《中国的宝藏》将东西方文化相连接,跨越高低语境的文化界限,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播到国际社会中,提升我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主持人苏克在欣赏我国的宝藏时,会利用适应于海外观众的西方思维对宝藏进行解读,突破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壁垒,使传统文化可以无障碍传递。当苏克对宝藏有疑问时,会直接向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咨询,在专家的解读之下,不仅苏克的疑问被解决,海外观众对于宝藏的不解之处也会得到解答,从源头上避免文化壁垒所造成的传播隔阂。例如在第一集《家族与祖先》中,苏克对清代文物宁波万工轿的雕刻中没有彼此依偎的年轻恋人产生疑问。主持人的疑问呈现出东西方婚姻观的不同,通过专家范佩玲的解释,引申出中国传统婚姻与家族之间的关系,将东西方婚姻观进行连接,跨越文化界限传播中国传统婚姻文化。

同时苏克也会将西方文化连接至对宝藏的解读中,利于海外观众的理解。例如在第二集《汉字的艺术》中,为了使海外观众深刻感受到中国书法艺术的魅力,主持人在介绍书法作品时将书法的自如流动性和杰克逊·波洛克的滴画相连接,海外观众可以通过文化的相连对中国书法艺术有更加直观的理解。主持人在《中国的宝藏》中以“他者”叙述将东西方文化进行连接,从自身的文化价值观对中国传统文化提出相关疑问,使不同文化进行连接,实现跨文化交流传播的目的[5]。

2.4 形象塑造:多维呈现展示中国精神

《中国的宝藏》从优秀传统文化宝藏切入,多维度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在“自我”陈述与“他者”叙事的双重镜像中,生动塑造出中国的文化大国形象,在多维呈现中展示中国精神与中国力量。国家形象的塑造是国家在对自身文化认知的基础上,通过多种途径对文化内涵进行展示,并以文化为载体传递出国家精神的过程。多方面与多维度地对我国优秀传统宝藏与文化进行呈现,才能塑造出饱满而又生动的中国形象。

《中国的宝藏》从家族祭祀、汉字传承、国际开放、中国制造、科技艺术、饮食习俗6个维度对中国形象进行塑造。在家族祭祀、汉字传承与饮食习俗中,观众可以看到现代文明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展示出中国源远流长与革故鼎新的文化精神;
在国际开放与中国制造中,丝绸之路与苏绣出口为观众呈现出包容与开放的中国文化,将合作共享的中国理念融入其中,呈现出中国的包容精神;
在科技艺术中,现代技术与传统宝藏的结合让优秀文化在传统与现代的时空中畅游,虚拟现实技术所创作出的传统文化作品让观众看到中国的创新精神。《中国的宝藏》从多个维度展示出中国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大国形象,在国际社会中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力量。

作为中国与英国合作拍摄的纪录片,《中国的宝藏》将“自我”呈现与“他者”叙述的方式相结合,突破文化壁垒所形成的文化隔阂,连接东西方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际社会中无障碍传递,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观众穿梭在中国五千多年的优秀文化中,感知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的关联,探索中国宝藏所承载的文化底蕴,追寻传统文化的踪迹,在古今文化的碰撞中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

猜你喜欢 现代文明宝藏纪录片 风从海上来ELLE世界时装之苑(2022年1期)2022-01-08真正的宝藏娃娃乐园·综合智能(2021年11期)2021-12-06什么?海底宝藏小哥白尼(神奇星球)(2021年9期)2021-11-19摩擦力催生现代文明中学生数理化·八年级物理人教版(2021年3期)2021-07-22宝藏趣味(作文与阅读)(2021年3期)2021-07-19纪录片之页传记文学(2019年3期)2019-03-16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电影(2018年12期)2018-12-23纪录片之页传记文学(2018年11期)2018-11-13《犬之岛》:形式主义的美学突围与现代文明的存在之思电影新作(2018年3期)2018-10-26让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现代文明建设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大众考古(2014年3期)2014-06-26

推荐访问:合拍 叙事 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