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常见的易导致母猪繁殖障碍的传染病

赵震东

(南通市十总镇农业农村局,江苏 南通 226300)

在基层散养户养猪过程中,能繁母猪感染繁殖障碍性传染病后表现出的临床症状主要有:流产,产死胎、弱胎或木乃伊胎,窝产仔数下降等。引发此类症状的原因大致分为二类:一是受非传染性因素影响,如安静发情、产科疾病、内分泌失调、营养不均衡、环境应激、中毒、遗传等;
二是受传染性因素影响,如感染病毒、细菌、寄生虫等病原微生物后引发疾病所致。在妊娠期不同的阶段,母猪均有可能遭遇不一样的致病因素,因而引发的临床症状会有所差异,如胎儿、胎盘的发育不尽相同,甚至差异很大。本文就几种常见的易导致母猪发生繁殖障碍的传染病进行简要的阐述。

1.1 猪细小病毒病

猪细小病毒病又称猪繁殖障碍病,是母猪感染猪细小病毒(porcine parvovirus,PPV)后导致生殖能力下降或丧失的传染病。猪细小病毒属于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属,为单股DNA病毒,在环境中可存活数月。该病毒仅感染猪,会感染不同年龄、品种的猪,也感染公猪。猪感染该病毒后,仅妊娠母猪出现临床症状。发病猪和携带PPV 的猪、被PPV 污染的物品、携带PPV 的公猪精液都是传染源。家鼠也能传播该病。

1.1.1 临床症状

母猪发病后,临床症状有不孕、流产、产死胎、干尸,所产新生仔猪体质弱,容易死亡。胚胎和胎儿的死亡率可达80%~100%。

1.1.2 诊断要点

母猪发情周期延长或胎儿分娩时间变长,产出木乃伊胎——以第一、二胎多见,但食欲、精神状态等方面无明显异常。产出的同一窝仔猪,既有大小不一的死胎、木乃伊胎,又有正常胎儿,出现这种情况应重点怀疑猪细小病毒病。

该病的确诊需要通过实验室检测。检测时,可用PCR 方法检测胎龄不满70 d 的流产胎儿和死亡仔猪的肾脏、肝脏、肠系膜淋巴结的样本。

1.1.3 防治措施

目前,尚无可治疗猪细小病毒病的特效药,主要是通过对种猪特别是后备种猪接种疫苗进行预防。

1.2 猪乙型脑炎(Japanese encephalitis,JE)

猪乙型脑炎是由日本乙型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JEV)引起的一种蚊媒病毒性人畜共患病,又称猪日本乙型脑炎。JEV 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许多动物感染后均可成为传染源,猪是该病毒最常见的感染动物,也是主要的储存宿主。猪乙型脑炎的传染链是“猪-蚊-猪”或“蚊-猪-蚊”,三带吻库蚊是主要的传播媒介。猪感染该病毒后,会持续出现2~4 d 的病毒血症。猪乙型脑炎具有严格的季节性,一般情况下每年的7~8 月是该病的发病高峰期,呈散发性流行。

1.2.1 临床症状

母猪感染JEV 后常表现为稽留热,体温升高至40~41 ℃,精神不振,食欲消退,饮水量增加。眼眶内的结膜变红,有时会影响视力。后肢行动不便,关节变肿。母猪往往呈隐性感染,分娩时会表现出繁殖障碍,表现为产死胎、木乃伊胎、畸形胎、弱仔和流产。公猪感染JEV 后往往呈现睾丸炎,且单侧睾丸出现炎症;
发病初期睾丸肿胀、热痛,经过一段时间后炎症会消退,但发病睾丸萎缩、变硬。发病公猪性欲下降,繁殖能力丧失,所排出的精液会成为传染源。

1.2.2 诊断要点

诊断时取发病猪的脑组织,进行切片检查,脑组织出现炎性症状且没有化脓是诊断该病的重要证据。要确诊可取胎儿的脑、肝、脾,死胎或胎盘组织,利用PCR 法或胶乳凝集试验(latex agglutination test,LAT),检测组织中的病毒。

1.2.3 防治措施

目前,尚无可治疗JE 的特效药,唯有改善猪的饲养环境,消灭蚊虫,接种猪乙型脑炎疫苗等措施,方可控制该病的危害。

1.3 猪伪狂犬病

猪伪狂犬病(pseudorabies,PR) 是由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 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又称猪狂痒病、猪疱疹病毒病。伪狂犬病病毒属于疱疹病毒科疱疹病毒甲亚科水痘病毒属,只有一个血清型,其基因组是线状双链DNA 分子。猪是PRV 的储存宿主、自然宿主。发病猪、带毒猪是主要传染源。PRV 通过猪的呼吸道、消化道、破损的皮肤及交配进行传染。妊娠母猪可将该病毒垂直传染给胎儿,刚出生的仔猪,死亡率达到100%。

1.3.1 临床症状

发生猪伪狂犬病后,怀孕母猪表现为产死胎、妊娠终止,体温升高,食欲减退,轻微咳喘,打喷嚏;
空怀母猪会出现不发情、配种失败等情况;
种公猪表现为性欲不强,睾丸变得肿大;
感染仔猪在刚出生时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但是数天之后会出现持续性腹泻,陆续大量死亡,一部分仔猪会出现角弓反张、共济失调、口水增多等神经症状。对发病仔猪进行剖检,可见脑膜充血、出血,脑脊髓液增多,心包液增加,肾脏布满针尖状出血点,扁桃体出现坏死点,呈灰白色,肝、脾、肺、肠等出血性坏死点呈针尖大小。

1.3.2 诊断要点

取发病猪的脑、肺、肝、脾的组织,采样后送实验室进行荧光抗体试验(fluorescent antibody tests,FAT)或PCR 检测。

1.3.3 防治措施

目前尚无有效治疗猪伪狂犬病的特效药,可以通过加强消毒杀菌,防鸟、虫、鼠等措施,配合接种伪狂犬病疫苗预防本病。

1.4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PRRS)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PRRSV)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传染性的疾病。PRRSV 属于动脉炎病毒属尼多病毒目,为囊膜单股正链RNA 病毒,二十面体对称。该病重要的特征是猪群会持续感染。病猪、带毒猪是主要传染源,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染和垂直传染进行传播。

1.4.1 临床症状

母猪感染PRRSV 后,表现为发热、精神萎靡、食欲不振,间情期延长、不孕,还会出现呼吸道症状,如咳嗽、喘气等。怀孕母猪感染后会出现流产,产死胎(新鲜死胎、自溶死胎)或木乃伊胎,胎衣上有红色出血点。发病猪的耳朵、腹部等会呈现蓝紫色。

1.4.2 诊断要点

母猪,表现为发热、喘气、咳嗽、流产、早产、死胎、间情期延长,可怀疑为该病。确诊需将流产胎儿的胸水、母猪血清送实验室检测。

1.4.3 防治措施

在饲养过程中,猪场要做到“全进全出”制,制定合理的消毒计划,科学地接种PRRS 疫苗进行预防。

1.5 繁殖障碍型猪瘟

猪瘟(classical swine fever,CSF)是由猪感染猪瘟病毒(classical swine fever virus,CSFV)后发生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猪瘟病毒(CSFV)属于黄病毒科瘟病毒属,为单股正链RNA 病毒。CSFV 只有一个血清型,能够感染所有年龄段的猪。该病无季节性,具有极强的传染性、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繁殖障碍型猪瘟是由低毒力的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猪病,发病率低,潜伏期长。

1.5.1 临床症状

感染CSFV 后,母猪临床症状和病变不典型,也会出现流产、产死胎等繁殖障碍症状。发病仔猪面部肿胀,四肢发育不全,腹泻(黄色),消瘦,精神萎靡,怕冷,颤抖,四肢、耳朵、腹部皮肤会呈暗红色。剖解病死仔猪,可在肾脏、膀胱、喉头的黏膜上观察到细小的出血点,淋巴结表现为大理石样病变,出血、肿大。脾脏边缘有突出于其表面的坏死灶。胃肠道出血。皮下水肿,腹腔、胸腔积水。

1.5.2 诊断要点

猪瘟可用发病母猪所产胎儿、血清、扁桃体进行实验室检测。常用的检测方法有RTPCR、猪瘟单克隆抗体试验、间接血凝试验、ELISA 等。

1.5.3 防治措施

坚持自繁自养原则,引进阴性猪,定期消毒,接种猪瘟疫苗。发现病猪应立即扑杀、消毒,并进行无害化处理,彻底消灭传染源。

1.6 猪流行性感冒

猪流行性感冒(swine influenza,SI)简称猪流感,是猪感染猪流感病毒(swine influenza virus,SIV)后暴发的一种呼吸系统传染病。SIV 属于正黏病毒科A 型流感病毒属,血清型主要为H1N1、H3N2。猪流行性感冒虽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秋末、冬季、早春等气温低的季节多发。

1.6.1 临床症状

猪流行性感冒的主要特征是猪群中一头猪发病后疾病迅速传遍整个猪场,致病率高,死亡率低,通过接触传播。发病猪体温升高至40.5~41.5 ℃,疲劳倦怠、食欲减退,卧地不起并扎堆,腹式呼吸且急促,粗声咳嗽和打喷嚏,眼睛、鼻子流出黏性分泌物,眼结膜潮红。容易导致怀孕母猪流产、产死胎或木乃伊胎,产仔数下降甚至不育,成活的仔猪表现为四肢无力。

1.6.2 诊断要点

取母猪的气管拭子或病死猪的肺、气管、喉头等组织进行PCR;
或者在母猪发病时采血,进行琼脂扩散试验或ELISA。

1.6.3 防治措施

目前,针对猪流行性感冒尚无特效药和疫苗,重要的是加强猪场的消毒、猪群的保温,保持猪舍的清洁、干燥。在发病期间,给猪群充分供应清洁的饮水,减少应激。一般用对症疗法可以减轻症状,可在水中添加复方阿莫西林、卡巴匹林钙,以防止继发性感染。

1.7 猪圆环病毒病

猪圆环病毒病(porcine circovirus disease,PCVD)是由猪圆环病毒2 型(porcine circovirus type 2,PCV2) 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家猪和野猪是自然宿主。猪圆环病毒(porcine circovirus,PCV) 是目前已经发现的最小的动物病毒之一,属于圆环病毒科圆环病毒属,为单股负链环状DNA 病毒。根据PCVD 的致病性、抗原性及核苷酸序列,PCV可分两个血清型,分别是PCV1 和PCV2。PCV1无致病性,PCV2 有致病性,可以断奶引起仔猪多种病症,如猪皮炎肾病综合症、多系统衰竭综合征、猪呼吸道病综合征、母猪繁殖障碍、仔猪先天性震颤症、增生性坏死性肺炎、生长猪肠炎等。

1.7.1 临床症状

不同妊娠阶段的母猪均可感染猪圆环病毒2 型,感染多发生于妊娠后期。妊娠母猪感染后表现为体温升高,食欲减退,产死胎、木乃伊胎、弱仔。怀孕前的母猪感染后会出现受胎率低,甚至不孕。仔猪感染后,死亡率明显提高。剖检死亡胎儿或仔猪,可见心肌肿大、心肌损伤,纤维素性坏死性心肌炎。

1.7.2 诊断要点

取病死猪的病变组织样品,通过核酸原位杂交技术(in situ hybridization,ISH)检测组织中的猪圆环病毒进行确诊。

1.7.3 防治措施

一是猪场要做好猪圆环病毒病疫苗的接种,定期检测猪群的抗体水平。仔猪:14~21 日龄肌内注射一次,间隔3 周后,加强免疫一次,每次0.5~1 头份内。后备母猪:配种前45 d 左右肌内接种,间隔3 周后加强免疫一次,产前40 d 左右再肌内接种一次,每次1 头份。生产母猪:产前期45 d 左右肌内接种一次,每次1 头份,间隔3 周后加强免疫一次。坚持定期检测,发现阳性猪立即淘汰。二是猪场要做好环境卫生和生物安全措施,减少环境应激,防止混合感染。

1.8 猪脑心肌炎

猪脑心肌炎(encephalomyocarditis,EMC) 是由微RNA 病毒科心病毒属的脑心肌炎病毒(encephalomyocarditis virus,EMCV)感染引起的猪、啮齿类动物、灵长类动物共患的一种急性传染病。该病主要危害母猪和哺乳仔猪,且病情严重,母猪发病后的主要症状是繁殖障碍,哺乳仔猪感染则会导致极高的死亡率。

1.8.1 临床症状

不同年龄段的猪临床症状差异较大,哺乳仔猪的症状最为严重,死亡率极高。断奶后的仔猪大多呈现亚临床症状,体温升高到41 ℃,采食量下降,呼吸困难,共济失调,呕吐,腹泻,偶尔可见突然死亡。妊娠母猪会发生流产、产死胎、木乃伊胎,分娩后不能正常发情,多次配种后不能正常受孕。

1.8.2 诊断要点

取死胎和病死仔猪的心脏分离病毒,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病毒中和(virus neutralization,VN) 试验、血凝抑制试验检测病毒抗体。RT-PCR 可以比较敏感地检测病毒核酸。

1.8.3 防治措施

猪脑心肌炎无特效治疗药。最好的措施是预防,可以通过改善饲养环境、加强饲养管理、做好生物安全、杜绝啮齿动物进入猪场进行预防。发病后,立即隔离,分区饲养,加强消毒。

1.9 猪肠病毒病

猪肠病毒病(porcine teschovirus disease,PTVD) 是由肠病毒(porcine teschovirus,PTV)引起猪的一种传染病。目前没有特效药和疫苗能够治疗或预防。PTV 具有众多的血清型,不同血清型会引起不同的临床症状。猪是猪肠病毒(PTV)的唯一宿主,各年龄段的猪均可发生感染,但是临床中以仔猪的发病率最高。

1.9.1 临床症状

猪感染PTV 后会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症状,以繁殖障碍型、下痢型、脑脊髓灰质炎型、心肌炎型和肺炎型为主。其中繁殖障碍型猪肠病毒病表现为发病母猪不育,产死胎和木乃伊胎,流产或窝产仔数减少。

1.9.2 诊断要点

应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对发病猪进行初步诊断,如欲确诊,可以采集病死猪的病变部位样本,进行实验室检测。

1.9.3 防治措施

目前,市场上只有脑脊髓灰质炎型猪肠病毒病的疫苗。所以,只能通过合理引种、加强饲养管理、制定合理免疫程序进行防治。

2.1 猪布鲁菌病

猪布鲁菌病是猪感染布氏杆菌后暴发的一种急性或慢性传染性疾病,属于二类动物疫病,也是一种人畜共患病。猪感染的布氏杆菌有6个种,19 个生物型,分别是猪布鲁菌5 个生物型,牛布鲁菌(又称流产布鲁菌)8 个生物型,羊布鲁菌(又称马耳他布鲁菌)3 个生物型,绵羊附睾布鲁菌、沙林鼠布鲁菌、犬布鲁菌各1 个生物型。猪感染布氏杆菌主要通过消化道、交配等直接接触传播,也可垂直传播。

2.1.1 临床症状

母猪发病后,会出现流产、不孕症、子宫炎、跛行或瘫痪;
流产常发生在怀孕后4~12 周,流产后会食欲下降,屡配不孕。公猪感染后表现为睾丸发炎且肿胀,副睾也会有炎症。

2.1.2 诊断要点

准确和特异的诊断方法是从采集的组织样本中直接分离培养布鲁菌。

2.1.3 防治措施

目前,尚无特效药和疫苗可用于治疗或预防猪布鲁菌病,可通过建立无布鲁菌病的种猪群进行预防。一旦发现病猪或阳性猪,应立即淘汰。

2.2 猪李氏杆菌病

李氏杆菌病是一种多种动物都能发病的细菌性疾病,同时也是一种人畜共患病,病原体是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感染该细菌后,猪通常表现为败血症、脑膜脑炎以及流产。李氏杆菌病呈散发性或地方性流行,主要发生在冬季和初春。幼龄猪的发病率要高于成年猪的,且呈急性发病,迅速死亡。康复猪会带菌,成为传染源。

2.2.1 临床症状

a.败血症型李氏杆菌病:哺乳仔猪表现为发热,渴欲增强,但食欲减退,精神萎靡不振;
外观可见耳、腹部皮肤发红发黑,死亡率高,病程一般持续1~3 d。妊娠母猪发病后会流产。

b.脑膜脑炎型李氏杆菌病:多发于断奶仔猪,临床症状主要为神经症状,如共济失调,转圈或呆立,头颈后仰,对外界刺激敏感等。妊娠母猪发病后同样表现为流产。

c.混合型李氏杆菌病:母猪突发流产,流产的胎儿全身发红,同时伴有脑膜脑炎型李氏杆菌病的相关症状。

2.2.2 诊断要点

采集病死猪的血液或脾脏、肝脏和心脏等组织,通过实验室分离细菌,阳性即可确诊。

2.2.3 防治措施

目前尚无可以治疗李氏杆菌病的特效药,一旦发病,可以用青霉素、链霉素进行治疗。可以用磺胺类药物进行预防。其他辅助措施为禁止在猪场内饲养其他动物,且要定期消毒灭虫灭鼠。

2.3 猪钩端螺旋体病

猪钩端螺旋体病是猪感染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后发生的一种人畜共患病,又称细螺旋体病。多种温血动物都能感染此病,尤其是猪和牛。钩端螺旋体在分类上属螺旋体类钩端螺旋体属,为需氧菌,是一种较脆弱的微生物,对化学药品的抵抗力弱,适应pH 7~7.6 的环境,对酸和碱均敏感。钩端螺旋体有两种抗原,一是表面抗原(P 抗原),具有型的特异性,是蛋白质多糖复合物,可刺激动物机体产生抗体,可作为分型的依据;
二是共同抗原(B 抗原,内部抗原),具有属的特异性,是类脂多糖复合物,能刺激动物机体较早地产生补体结合抗体。根据B 抗原的不同,可将钩端螺旋体分为19 个致病性的血清群;
根据P 抗原的不同,又可将其分为180 个血清型。我国已发现钩端螺旋体有18 个血清群,70 种血清型,在猪上主要为泼摩那型和猪型螺旋体。啮齿动物是最常见的宿主,鼠类、家畜、人常相互感染,构成错综复杂的传染链。水的污染是最危险的疫源。感染不分年龄,主要感染幼畜。无季节性,但以夏秋季节最为常见,一般呈散发性。钩端螺旋体主要通过损伤的皮肤感染,消化道和呼吸道黏膜也是重要的传播途径。

2.3.1 临床症状

猪钩端螺旋体病典型的临床症状为发病猪的头和颈发生水肿,俗称“大头瘟”或“肿头病”。特征为发热、贫血、黄疸、皮肤和黏膜坏死、血红蛋白尿、流产及水肿等。怀孕母猪除了有特征症状外,还会流产,产死胎、木乃伊胎,流产率较高,甚至可以超过70%,产出的胎儿体质很弱,体表可见出血点、水肿。

2.3.2 诊断要点

取胎儿的肾脏,进行FAT、PCR 检测。

2.3.3 防治措施

预防可给猪接种猪钩端螺旋体病灭活疫苗,成年猪第1 次3 mL,第2 次5 mL,间隔1 周,但免疫期短,需半年1 次,不能完全制止肾脏带菌和排菌;
给猪免疫接种单型波摩那型活疫苗1 次,保护率可达80%。治疗首选氨苄青霉素,用葡萄糖、维生素C 静脉注射,强心利尿,进行对症治疗,有利于提高治愈率。

2.4 猪衣原体病

猪衣原体病是由鹦鹉热衣原体引起的一种慢性、热性、接触性人畜共患病,能感染多种动物。猪感染鹦鹉热衣原体后,发病率低,但死亡率高,不容易被发现,无年龄限制。

2.4.1 临床症状

仔猪发病后表现为体温升高、食欲不振、精神萎靡、呼吸不畅、咳嗽;
妊娠母猪发病后表现为无征兆流产,早产,产弱胎死胎。种公猪感染后会导致精液质量降低,精液也会带有病原体,尿道感染,睾丸和附睾出现炎症。

2.4.2 诊断要点

采集病死的组织样本,通过制片镜检以及病原体的分离鉴定、间接血凝试验以及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进行综合诊断。

2.4.3 防治措施

目前尚无特效药可用于治疗猪衣原体病,可用抗生素对发病猪进行治疗,同时可防止继发性感染。在预防上,猪场最好采用“全进全出”制的饲养方式,制定合理的消毒计划,对母猪接种猪流产衣原体灭活疫苗,能起到有效的预防。

3.1 猪弓形虫病

猪弓形虫病是由刚第弓形虫引起的猪的一种寄生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弓形虫病的主要感染源是鼠和猫,猫可通过粪便排出弓形虫的虫卵。猪大多在3~4 月龄发病,有较高的死亡率,发病的季节性不是特别明显,夏季、初秋炎热的季节发病相对较多。

3.1.1 临床症状

发病猪表现为体温升高,呈稽留热,精神不振,食欲减退,呼吸困难,行动不便,消瘦,叫声嘶哑;
四肢末端和耳、腹部的皮肤发绀、发紫。怀孕母猪流产,产死胎;
空怀母猪不孕,还容易引发子宫内膜炎。通过剖检可看到脾脏呈暗红色,显著肿大,肝脏处坏死灶呈灰白色。肺水肿、间质变宽,淋巴结出血。

3.1.2 诊断要点

取病猪或死猪的脾脏、肺脏、淋巴结等组织或胸腔的渗出液进行镜检,检测到弓形虫的速殖子,即可确诊。

3.1.3 防治措施

弓形虫病可以使用磺胺类药物,如复方新诺明拌料进行治疗。

3.2 猪附红细胞体病

猪附红细胞体病是由附红细胞体引起猪的一种传染病,又称红皮病,传染性很强,是人畜共患病。猪附红细胞体寄生在猪的红细胞表面、血浆、骨髓、组织液等。牛、羊、鸡等动物也可感染该病。因此,附红细胞体病是一种危害人畜健康的多发性传染病。

3.2.1 临床症状

隐性感染的猪无明显症状。急性型可导致体温升高到41 ℃以上,精神不振,食欲减退甚至废绝,机体抵抗力下降;
身体皮肤发红,耳部、四肢末端、腹下等处皮肤呈紫色;
血液凝固不良;
可视黏膜出现黄染。怀孕母猪流产,产出的胎儿已死亡或呈僵尸状态;
种公猪表现出精子活力下降。

3.2.2 诊断要点

采集病死猪的血液,用瑞氏染色法染色镜检,如果发现有大量不规则形状的红细胞呈来回摆动游走状,即可确诊。

3.2.3 防治措施

在预防上,尚无针对猪附红细胞体病的疫苗,猪场应加强饲养管理,做好药物保健。在治疗上,可采用盐酸多西环素、土霉素。

引起母猪流产的原因很多,真正了解具体病因的很少,还有相当一部分的病例由非疾病因素造成。在诊断流产性疾病时,需要进行全面细致的流行病学调查。为防控母猪繁殖障碍疾病,一是要对引进猪的隔离,入群之前要给每头猪进行采血,检测合格后才能与猪场现有的猪群混群;
二是要定期接种疫苗;
三是要给猪提供温度、湿度适宜的生活环境,保持圈舍的清洁卫生,注重营养的均衡。

猜你喜欢 死胎流产母猪 能繁母猪存栏半年减少235万头今日农业(2022年4期)2022-11-16后备母猪的选择和培育现代畜牧科技(2021年4期)2021-07-21母猪补血的必要性猪业科学(2021年3期)2021-05-21流产后需要注意什么中国生殖健康(2020年4期)2021-01-18别自责,自然流产不一定是你的错中国生殖健康(2020年2期)2021-01-18如何防治母猪乳房炎今日农业(2020年24期)2020-12-15为什么不能隐瞒不愿提及的流产史中国生殖健康(2020年6期)2020-02-01流产后需要注意什么中国生殖健康(2018年4期)2018-11-06中国减少死胎速度仅次于荷兰凤凰周刊(2016年5期)2016-02-24

推荐访问:母猪 几种 传染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