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实践成就及经验启示

郭群英,夏雪

(中共湖北省委党校[湖北省行政学院]中共党史党建教研部,湖北 武汉 432200)

2014 年4 月,习近平总书记从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出发,科学研判国家安全形势,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成为新时代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的根本遵循。这一新型国家安全观自提出后得到不断完善发展,成为思想深邃、内涵丰富、逻辑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关键是“一个总体”,核心要义是“十个坚持”,两者有机融合、有机统一[1](P9)。总结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实践举措和历史成就,能为进一步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提供重要的经验借鉴。

在中国共产党的百余年发展历程中,总体国家安全观是极具创新性的理论成果,是第一个被确立为国家安全工作指导思想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党科学研判“时”与“势”,辩证把握“危”与“机”,积极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多措并举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一)建立国家安全领导体制和国家安全制度与工作机制

总体国家安全观强调,坚持党对国家安全工作的绝对领导,是国家安全的根本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安全工作的领导,建立了集中统一、高效权威的国家安全领导体制,中央国家安全领导机构实行统分结合、协调高效的国家安全制度与工作机制。

1.强化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国家安全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社会稳定与人民幸福,必须矢志不渝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新时代维护国家安全的“定海神针”。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领航掌舵国家安全工作,创造性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科学回答了在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下,如何推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这个重大课题。在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过程中,党成立了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强化了党中央对国家安全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进一步完善了国家安全领导体制。坚持党的绝对领导是国家安全工作的根本保证,凸显了党在国家安全工作中的领导核心地位。

2.明确领导机构的功能定位。随着国际国内安全局势的深刻变化,国家安全工作领导机构的设立势在必行。2000年,组建了中央国家安全领导小组,与中央外事工作领导小组合署办公。进入新时代,面对严峻的国内外安全形势,设立集中统一高效的国家安全领导机构迫在眉睫。2014 年1 月24 日,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正式成立,其目的是“更好适应我国国家安全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建立集中统一、高效权威的国家安全体制,加强对国家安全工作的领导”[2](P4)。

3.建立国家安全制度与工作机制。国家安全工作制度是在维护国家安全过程中必须遵守的规范,主要包括国家安全工作的领导制度、统筹协调制度、监督问责制度、危机管控制度等。从领导制度来看,中央国家安全领导机构实行统分结合、协调高效的国家安全制度与工作机制。从统筹协调制度来看,建立国家安全重点领域工作协调机制、跨部门会商工作机制、协同联动机制、决策咨询机制,统筹推进国家安全工作。从监督问责制度来看,建立国家安全工作督促检查和责任追究机制。2018 年出台的《党委(党组)国家安全责任制规定》明确了各级党委(党组)在维护国家安全工作中负有主体责任。风险评估机制、风险监测预警制度、审查和监管的制度机制、危机管控制度、信息报告和发布机制……不断完善的国家安全工作制度与工作机制,使国家安全领导工作有制可依,使国家安全责任落实有规可循,使广大党员干部的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安全意识显著提升。

(二)坚持统筹推进各领域安全

总体国家安全观强调大安全理念,既关注传统安全领域,又统筹非传统安全领域,是全面、系统、科学的新型国家安全观。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宏观视域下,国家安全要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科技、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统筹各领域安全,切实维护总体国家安全。

1.维护和塑造人民安全。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以人民安全为宗旨必须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新时代以来,党带领人民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切实抓好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各项工作,为群众创造良好的生存发展条件和安定的生产生活环境,使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同时,国家安全工作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立起国家安全隐患群防群治的社会治理体系,巩固了国家安全人民防线。

2.维护和塑造政治安全。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之根本,指国家主权、政权、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免受各种侵袭、干扰、威胁和危害的状态和能力,其中,主权安全是基础,政权安全和制度安全是核心,意识形态安全是灵魂。面对主权安全风险,党坚决反对西方敌对势力在台湾、西沙群岛、南沙群岛等问题上干涉中国内政的行径,坚决维护国家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面对政权安全和制度安全风险,党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面对意识形态安全风险,党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从理论创新、思想引领、宣传教育、队伍建设等多方面巩固和壮大主流意识形态。

3.维护和塑造经济安全。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在百年变局的跌宕起伏中,在世纪疫情的残酷考验下,党积极化解了经济风险,维护了经济安全。一是确保基本经济制度不动摇。党抵制和反对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企图动摇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基础的经济意识形态、经济政策,坚定制度自信,使经济发展沿着正确的方向与道路前进。二是深入推进经济领域改革。随着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党更加重视把握好发展与安全的关系,积极构建新发展格局,把好金融、资源能源、粮食以及科技等重要领域的安全关口。三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长远,创新性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等战略构想,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在国际上营造互利共赢的良好氛围,体现了大国的责任担当与远大格局。

4.维护和塑造军事、科技、文化、社会安全。军事安全在国家安全中占据重要地位,是国家安全的基石。科技安全和文化安全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为国家安全提供软实力保障。社会安全与人民安全密切相关,是实现国家内部安全的重要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采取各种举措切实发挥军事、科技、文化、社会安全对国家安全的保障作用。在军事安全方面,加强了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巩固了全军对党的绝对忠诚,深化了国防和军队的改革,构建了中国特色军事法治体系,以科技为核心提升了军队“能打胜仗”的能力,实现了政治建军、改革兴军、依法治军、科技强军。在科技安全方面,大力推动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发展,不断解决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卡脖子”问题,牢牢掌握科技发展的主导权和主动权。在文化安全方面,积极推动文化建设,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文化自信自强得到进一步彰显。在社会安全方面,通过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构建社会风险防控机制、维护社会生产安全、保障群众生活安全等有效措施,使社会安全得到全面巩固。

5.维护和塑造国际安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单单是追求本国的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也期望通过本国发展与世界建立良性互动关系,与世界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分析国际形势,将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和平紧密联系起来,倡导国际共同安全,将国家安全应当依托国际安全这一观念纳入总体国家安全观。我国提出全球安全倡议,秉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推动构建均衡、有效、可持续的安全架构,构建普遍安全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坚决维护国际秩序,建设世界和平。

除上述领域的安全外,我国亦持续统筹推进其他领域安全,包括国土、网络、生态、资源、核、海外利益安全等。随着我国发展的时空领域的拓展,也不断推进太空、深海、极地、生物以及人工智能、数据等新型领域的安全。

(三)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

在执政的各个时期,党都十分重视国家安全的法治建设,根据国家安全面临的复杂形势来及时制定与调整相应的法律法规。

进入新时代,党加快了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进了公共安全法治化,构建了国家安全法律制度体系。从2014年到2021年,国家安全方面的重要法律相继出台。在我国当前的法律体系中,与国家安全相关的法律都可视为国家安全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其一,宪法是维护国家安全的根本大法,是所有国家安全立法的根本依据。其二,制定国家安全的综合性法律。2015年,《国家安全法》颁布实施,在国家安全法律制度体系中发挥统领作用。其三,在基本法律中加入有关国家安全的条款,包括《刑法》《反分裂国家法》《国防法》等,例如《刑法》规定了间谍罪、资敌罪以及关于资助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活动罪等条款。其四,制定维护国家安全的一般法律,包括《反恐怖主义法》《反间谍法》等。其五,颁布国家安全行政法规,包括《国家安全法实施细则》《保守国家秘密法实施条例》《反间谍法实施细则》等。其六,出台国家安全地方性法规,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办法》等。其七,特别行政区出台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如《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其八,我国加入涉及国家安全的国际公约,如《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上海公约》《上海合作组织反恐怖主义公约》等。截至2021年底,我国涉及国家安全的法律法规已达190多部,国家安全法治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

(四)有效开展国家安全宣传教育

以人民安全为宗旨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鲜明特色,凸显了党执政为民的政治本色。同时,人民群众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力量源泉,只有提升全民国家安全意识,才能巩固国家安全的人民防线。

1.实现国家安全宣传教育的全民化。持续推进国家安全教育“六进”活动,即进单位、企业、农村、社区、学校、家庭,让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到维护国家安全的行动中。加强国家安全公益宣传,利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平台,通过图文、动画、短视频等形式传播国家安全知识,营造主动维护国家安全的浓厚社会氛围。

2.实现国家安全教育的规范化。一方面,设立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国家安全法》规定每年4 月15 日为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的设立,改变了从前较为分散的国家安全教育模式,使国家安全教育进入常态化规范化轨道,成为国家安全总体布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16 年至今,我国共开展了七次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活动。这七次教育活动紧密联系当时的形势和维护国家安全的重点工作来确定教育主题。另一方面,将国家安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公务员教育培训体系。大中小学和各级党校(行政学院)系统规范科学地开展国家安全教育。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安全得到全面加强,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3]。这意味着在党的领导下,国家安全工作取得了辉煌的历史性成就,总体国家安全观彰显出前所未有的实践价值。

(一)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大风险得到防范化解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全过程,注重防范化解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大风险”[3]。尤其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统筹两个大局,“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有效应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接踵而至的巨大风险挑战”[4],交出了出色的答卷。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重大风险挑战,党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既成功化解了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系统性风险,又确保了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在疫情防控上,从最初的“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到全国范围内抗击疫情,从疫情防控阻击战到常态化疫情防控,党始终将以人民为中心贯彻于大局谋划、组织协调、资源调配、医疗救助、社会治理、信息公开、舆论引导等各项工作中。党中央积极研判国内外疫情防控形势,在不同阶段制定了“内防扩散、外防输出”“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科学精准、动态清零”等系列防控策略。随着全国各地区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党在“动态清零”总方针的基础上,作了更加全面化、综合化、系统化的部署,全方位综合防控疫情,这符合国情与科学规律,为安定的群众生活、稳定的社会秩序提供了全局政策保障。

面对香港乱象引发的重大风险挑战,党坚决打击了“港独”分裂势力,依法保护了香港同胞利益,维护了祖国统一。2019 年6 月,不法分子以反对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修例为借口,煽风点火,制造了香港“修例风波”,不法分子游行示威,煽动仇警情绪,鼓吹“港独”“公投”,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对此,党中央高度重视,要求运用法律武器对黑暴势力、分裂势力予以防范打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法治是香港长期繁荣稳定的重要基石。[5](P63)2019 年10 月,《禁止蒙面规例》正式生效。2020 年6 月,《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出台,规定了相关权责、明晰了具体罪行和处罚。截至2022年4月,“修例风波”相关案件约83%已结案,国家的统一和安全得以维护。

面对中美贸易摩擦引发的重大风险挑战,党积极谋划,保障我国根本经济利益不受中美贸易形势的干扰和破坏,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借用德国著名法学家耶林的一句话指出:“惟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为持久的征服。”[6](P99)针对贸易争端问题,我国将美方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的错误做法诉诸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2018 年9 月,我国向世界贸易组织申请授权对美国实施贸易报复。面对美国政府无理的加征关税商品清单,我国依据《关税及贸易总协定》《马拉喀什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定》《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等系列协定与公约进行合法反制,对美国农业、制造业部分商品加征关税。与此同时,我国积极推进中美贸易磋商。从2018 年2 月到2019 年7 月,中国政府和美国政府间进行了12 轮经贸磋商,中方据理力争,维护了国家利益。2020年1月,美国政府将我国移出汇率操纵国名单并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美利坚合众国政府经济贸易协议》。2022年3月,美国恢复352 项从中国进口商品的关税豁免,中美贸易冲突趋于缓和。同时,我国还持续推进科技创新赢得战略先机。面对美国利用高新技术对我国实施“卡脖子”的行径,我国在知识产权战略层面予以及时有效应对,重点深化科技领域改革,加大科技研发力度,把科技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二)维护国家安全能力持续提升

在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过程中,我国的社会治理水平更加高效、防范抵御风险能力趋于完善,危机治理能力也随之得到提升,维护国家安全能力显著提升。

1.现代化治理能力得到提升。随着我国进入新时代,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更加凸显,对社会治理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治理能力为社会的稳定提供了基本保障,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必备能力之一,其全面提升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统筹协调能力得到提升。自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公共安全领域的社会治理也进入常态化、网格化、精细化阶段,对各种风险的处置速度和协调能力进一步增强,尤其是基层治理的灵活性与协调能力不断提升。二是共建共治共享能力不断增强。党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在社会治理中,以法治与技术为基础支撑,鼓励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共享治理成果,形成了社会治理共同体,营造了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围。三是风险预测预警预防能力不断增强。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手段不断应用于风险预测预警预防环节,为国家安全领域的风险预警提供了强大科技支撑。

2.危机治理能力得到提升。国家安全领域危机形式多样,来源甚广,必须进行综合有效治理。其一,危机管理意识进一步增强。在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过程中,党员干部通过一系列理论学习、能力培训、调查研究,既能理性看待已有成效与优势,又能清醒认知当前国家安全工作的不足与短板,时刻保持风险意识、忧患意识和斗争精神,为防范化解安全危机筑牢思想防线。其二,危机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完善的危机管理机制有利于及时防范化解危机,在国家安全工作中占据重要地位。健全危机管理机制的举措包括:“国家建立统一领导、协同联动、有序高效的国家安全危机管控制度”[7](P15);
完善危机管理信息发布机制,畅通信息发布渠道,尤其注意运用新媒体及时预警,提高人民群众响应速度。其三,危机处置能力进一步提升。在队伍建设上,针对维护国家安全工作的新挑战新需求,开设培训课程;
引入具备专业理论水平、情报能力、技术素养的高层次人才;
注重强化学科教育,“国家安全学”于2021 年被设为一级学科,旨在加强国家安全的战略人才储备。在危机研判上,强化对危机的深度分析,对其萌芽、发展、演化、升级等阶段开展专业科学研究,探寻其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策略,形成解决方案。在智能管理上,充分调动各类信息资源与关键要素,作用于危机处置的全过程,提升危机管理的智能性,形成智慧化危机管理系统。

(三)意识形态安全全面强化

1.强化了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掌握思想领导是掌握一切领导的第一位”[9](P2),意识形态工作具有极端重要性,是其他工作的生命线。党的十八大后,面对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各种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其一,强化政治意识,将意识形态工作提升到“极端重要”的地位,要求旗帜鲜明讲政治,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其二,明确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是全领域、全方位、全覆盖的领导权。全领域,指“党政军民学”等各领域的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全方位,指“东西南北中”各地域的意识形态工作都要坚持党的领导。全覆盖,指各个部门、各个单位、各个组织的意识形态工作都要听党指挥。正是通过强化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意识形态工作有了切实的政治保障。

2.形成了意识形态工作“大格局”。意识形态工作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必须坚持“一盘棋”的整体性和统一性思维。新时代,党在推进意识形态工作过程中构建了新的工作格局,即“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工作格局”,把意识形态工作与其他工作一同部署、一同落实、一同检查、一同考核。意识形态工作树立起“大宣传”理念,除了党委(党组)书记和支部书记承担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及班子成员承担领导责任之外,党员干部逐渐强化了责任意识,对社会中、网络上的各种不良信息,敢于发声,敢于亮剑,形成了全党动员、人人有责的积极态势。

3.落实了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一是完善了意识形态工作的责任落实机制。明确党政领导干部“一岗双责”的要求,明确各地方各部门的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确保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到岗、到人、到事,做到应对规范严谨、处置有序有效。二是建立了意识形态工作的管理考核机制。从各个环节、各个领域加强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审查和监管,将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各级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三是健全了意识形态工作的追责问责机制。党中央“把党委(党组)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情况纳入巡视和巡察工作”[10](P215),对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不到位的地方和部门,通过制定责任清单、负面清单、整改清单,加大问责力度,对各种失职失责行为绝不姑息纵容,从而保证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到实处。通过对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进行的问卷调查数据统计发现,超过半数的受访者(62.29%)表示其所在单位贯彻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得好。

总体国家安全观是新型国家安全观,是集世界观与方法论为一体的科学理论体系。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充分说明其既符合中国国情,又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一)根本保证:坚持党对国家安全工作的绝对领导

新时代以来,政权的稳固性、制度的优越性进一步凸显,国家总体安全态势得到巩固和加强,这些归根结底在于党的领导。

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必须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一方面,要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以习近平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论述作为指导国家安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总体国家安全观被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以党的根本大法的形式明确了习近平总书记这一战略思想的地位和作用,使习近平总书记在维护国家安全中的把关定向的核心地位更加明确。另一方面,要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党对国家安全工作的绝对领导。“绝对领导”体现为领导主体的单一性和排他性,中国共产党是国家的执政党,是领导国家安全工作的最高政治力量。因此,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必须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尤其要加强党中央权威,确保党中央的政令畅通、全党的步调一致。

排桩支护技术在现代的建筑施工中也是较为常用的,该施工技术就是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对边坡进行支护的一种方式。排桩支护技术由支护桩、支撑以及防渗帷幕组合而成,分为单排和双排2种支护类型。对于排桩支护技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主要利用钻孔灌注桩,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良好的挡土结构,这样的结构需要对桩与桩之间的距离进行很好的控制,从而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另外,排桩支护技术还可根据不同的工程变换结构,包括悬臂式结构、内撑式结构、锚杆式结构等多种结构,从而保证在施工过程中得以良好的运用。

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必须坚持党对国家安全的全面领导。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以“集中统一、科学谋划、统分结合、协调行动、精干高效”[2](P5)为原则,在党的领导下发挥决策和议事协调功能,协调涉及国家安全的重大事项和重要工作,指挥国家安全战略的落实,以及时应对错综复杂的内部与外部安全形势。2021年11月,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的《国家安全战略(2021—2025年)》从战略高度谋划了国家安全工作。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必须把党的领导贯穿于国家安全工作各方面全过程,始终坚持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全面谋划、推动国家安全工作。

(二)基本原则:坚持实现政治安全、人民安全、国家利益至上相统一

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根本,人民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宗旨,国家利益至上是国家安全的准则,三者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并统一于总体国家安全观中,贯彻到维护国家安全的实践中,落实到国家安全工作的全过程。

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根本。一个国家的政治安全遭到破坏,会导致制度崩溃、国家分裂、思想混乱。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历史表明,政治安全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前途命运。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在于苏联共产党放弃了党的领导地位,导致了政治安全防线崩溃。维护政权安全和制度安全是维护政治安全的首要任务,党的领导地位和社会主义制度是决不允许动摇的。当前,中国进入改革深水区,要坚决守住政治安全的防线,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这样才能确保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得以实现。

人民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宗旨。其一,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体现了新时代国家安全的根本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以人民安全为宗旨的安全理念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越是发生疫情,越要注意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充分体现了维护人民安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其二,以人民安全为宗旨,回应了新时代人民对国家安全的新期待。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人民对国家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对美好生活寄予了更高期望。国家安全工作的目标归根结底就是满足人民群众对安全的需求。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和生命财产安全得到保障、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得以满足,社会才能安定,政权才能巩固,国家才能安全。

国家利益至上是国家安全的准则,是人民安全和政治安全的要求。国家利益是指一个主权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生存需求和发展需求的总和,国家利益中核心利益至关重要,关乎国家兴衰、政权存亡、人民安危,是主权国家不容侵犯的红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爱好和平,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决不能放弃正当权益,更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11](P110-111)要清醒认识到国家利益所在,辩证把握和平发展道路所提出的新的时代要求,深刻认识和平发展与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的关系,立足国家安全战略制高点做好各项工作。

(三)理念引领:坚持底线思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强化底线思维,有效防范、管理、处理国家安全风险”[11](P6)。底线思维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认识论、方法论。

底线思维植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量变质变原理。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治国理政中必须提高底线思维能力,防止犯颠覆性的错误,防止出现历史性曲折和社会倒退。底线思维也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源头。《孟子·告子下》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左传》中的“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等等,都体现了中华文化中蕴含的风险意识和忧患意识。可以说,底线思维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思想精华。底线思维脱胎于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实践。百余年党史就是常怀忧患意识、抵御重大风险、迎接机遇挑战的历史。面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底线思维,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必须高度重视运用底线思维方法,并将之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各方面全过程,从而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和鲜明特色的治国理政新思维。

面对新时代更为严峻的国家安全形势,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要求坚持底线思维,居安思危、未雨绸缪,防范化解各领域重大风险,经受各种挑战考验。坚持底线思维,要求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全党上下要增强防微杜渐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守住底线,筑牢防线,拉好警戒线,护好安全线。坚持底线思维,要求必须持续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坚持底线思维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一旦出现就无法挽回、无法弥补。”[11](P31)颠覆性错误就是突破了底线而造成的不可挽回的根本性、方向性错误。无论是小概率的“黑天鹅”事件,还是大概率的“灰犀牛”事件,若防范不力,都会引发系统性重大风险,导致颠覆性错误。

(四)必然要求: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

处理好发展和安全的关系,就要“把国家安全贯穿到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同经济社会发展一起谋划、一起部署,做到协调一致、齐头并进”[1](P47)。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守住了安全的底线,就守住了发展的生命线。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一些国家相继爆发“颜色革命”。这些所谓“革命”,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政治阴谋,旨在颠覆其他国家政权以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颜色革命”导致了政权更迭,社会持续对立,国家安全荡然无存,经济发展陷入停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实现了高速发展,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综合国力显著提升,这些都得益于国家的安全稳定。因此,要始终在发展中寻求安全,在安全中谋求发展。

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没有经济社会的发展,就无法为国家安全提供物质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成果夯实了国家安全的基础,只有实现高质量发展,才能有高水平的安全。因此,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不断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营造民心安、社会稳、政权固的政治氛围。

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总体国家安全观用“统筹”二字诠释了发展和安全“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的关系[1](P47)。新时代,中国的发展显现出更强的系统性和全面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强调各方面统筹发展、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发展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对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需要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又需要安定团结的局面作前提,在统筹安全和发展两件大事、实现二者的动态平衡的基础上,不断“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1](P47),在发展中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营造良好环境。

猜你喜欢 安全观国家工作 王毅:秉持践行正确的民主观、发展观、安全观、秩序观重庆与世界(2022年6期)2022-06-22王毅:秉持践行正确的民主观、发展观、安全观、秩序观重庆与世界(2022年6期)2022-06-22推动国家总体安全观入脑入心甘肃教育(2020年8期)2020-06-11Palabras claves de China今日中国·西班牙文版(2019年9期)2019-01-14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18年6期)2018-06-22不工作,爽飞了?桃之夭夭B(2017年8期)2017-10-25把国家“租”出去华人时刊(2017年23期)2017-04-18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小学阅读指南·低年级版(2016年1期)2016-09-10选工作学苑创造·A版(2014年7期)2014-11-15

推荐访问:国家安全 启示 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