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封控期间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弹性的关系:认知重评策略的中介作用

高 远,陈瀚文

(扬州大学 体育学院,江苏 扬州 225100)

自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截至2022年7月1日,国内(包含港澳台地区)累计报告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超436万例(其中内地22万余例)[1],突发公共危机事件会给个体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造成个体认知、情绪、心理健康等处于“失衡状态”,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干预,个体将会面临严重的心理障碍[2]。由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带来的“次生危害”逐渐受到了诸多研究者的关注,《The Lancet》的一份报告中提出,在没有疫情的情况下,预测2020年全球焦虑症患者约1.93亿人,但在短短两年多时间里,实际患有焦虑症的人口已增至近2.46亿[3],由此可见,疫情严重地威胁了人民群众的心理健康。一项在近两万名大学生群体中进行的研究认为,大学生作为心理问题的高发人群,该群体心理问题集中在焦虑、抑郁、躯体问题等[4],因此大学生群体更易在受到疫情影响后产生心理健康问题。传统的心理治疗(药物治疗或认知行为疗法)是帮助个体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有效手段,但由于校园环境的特殊性(校园处于封控管理、学生人口密度高,心理医生资源有限等),亟待更加有效且易行的措施,帮助学生群体走出心理困境。因此有必要给出合理建议帮助大学生应对发生在疫情封控管理期间的心理健康问题。

诸多研究已证实参与体育锻炼能够改善个体心理健康[5-7]。一项研究对以往重大传染病疫情导致的公众负向心理状态(如恐惧、焦虑、抑郁、创伤后应激等)进行回顾,提出如下观点:疫情时期坚持体育锻炼能够拮抗心理应激、改善公众心理健康状态,有效提高机体免疫力[8]。心理弹性是个体在经历重大应激事件后,能够帮助个体从这些应激事件所造成的心理创伤中恢复到应激前的功能状态的人格特质[9]。以往的多项研究结果证实,心理弹性能够显著负向预测大学生压力、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10-13],由此考虑是否可以通过提高个体心理弹性水平帮助大学生应对心理健康问题。已有的丰富研究结果证明,体育锻炼对提升个体心理弹性水平有着显著的积极效果[14-15]。Harris等认为,个体的掌控感和价值感等重要内部心理资源可以减少外部风险因素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危害[16],而参与体育锻炼可以促进这些心理资源的增加,从而提升其心理弹性水平[15]。一项研究结果证实,体育锻炼影响心理弹性的心理机制可能是体育锻炼通过影响其内在保护性(如缓解压力、自我评价、自我效能感)和外在保护性(如人际关系、社会支持)等间接提高个体的心理弹性水平[17-18]。

认知重评策略是一种重要的情绪调节策略,Gross的情绪调节过程模型认为,认知重评策略通过改变对引起情绪波动事件的理解,从而改变在个人意义层面上对情绪事件的认识来降低情绪反应[19]。程利等人的研究证明,认知重评策略相较于表达抑制策略,能更好地降低情绪体验,减少生理反应和交感神经系统的激活,降低杏仁核的激活水平,并对认知活动不产生影响[20]。既往研究结果也倾向于使用认知重评策略会让个体负性情绪体验更低[21-23]。多项研究结果证实运动干预促进了认知重评策略的使用[24-25],同时长期规律体育锻炼可以预测个体在面对情绪事件时成功完成认知重评的过程[26]。来自心理学的多项研究表明,认知重评策略可以正向预测个体心理弹性水平[27-28],认知重评策略对于个体心理弹性具有重要保护性作用[29]。综上,以往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心理弹性和认知重评策略两两之间存在影响关系,因此本研究考虑在体育锻炼影响个体心理弹性的过程中,认知重评策略是否在其中起中介作用。

基于上述研究背景,本研究拟在大学校园处于疫情封控管理期间收集数据,探究大学生体育锻炼、心理弹性和认知重评策略的关系,同时检验认知重评策略是否在其中起中介作用。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1)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水平可以预测其心理弹性;
2)认知重评策略在疫情封控管理大学生体育锻炼和心理弹性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

1.1 研究对象

采用方便样法抽取某高校处于疫情封控管理状态的大学生469人进行问卷施测,为保证收集数据的信效度,所有问卷均为匿名填答,同时对所收集问卷进行整理,排除重复填答、随意作答、不完整填答等,共回收385份有效问卷,问卷回收有效率82.9%,其中男生198人(50.8%),女生191人(49.2%)。

1.2 研究工具

1.2.1 体育锻炼量的测量

体育锻炼量的测量采用梁德清修订的体育活动等级量表[30],该量表从体育锻炼强度、单次锻炼时间、每月的锻炼频率这3个维度来衡量个体在过去一个月内的体育锻炼量,按照量表得分将体育锻炼量分为3个等级(小体育锻炼量≤19分,20≤中等体育锻炼量≤42,大体育锻炼量≥43)。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736。

1.2.2 心理弹性的测量

心理弹性的测量采用胡月琴等编制的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31]。该量表共包含27个题目,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法,其中有12道题目为反向计分,量表包括目标专注、情绪控制、积极认知、家庭支持、人际协助5个维度。总分越高表明个体的心理弹性水平越高。本研究中,5个分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在0.742~0.840范围内。

1.2.3 认知重评策略的测量

认知重评策略的测量采用王力等修订的情绪调节问卷[32]。该量表共包含10个题目,采用李克特7点计分,分为认知重评策略和表达抑制策略2个维度。总分越高代表使用情绪调节策略的频率越高。本研究中,认知重评策略维度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36。

1.2.4 施测程序及数据处理

于2022年3月通过“问卷星”方式向某高校大学生发放问卷,调查对象根据引导语填写问卷,收集填答问卷并剔除无效问卷。首先,对大学生体育锻炼、心理弹性和认知重评策略进行描述性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分析;
然后,采用由Hayes编制的PROCESS 4.0宏程序中的Model 4对认知重评策略的中介效应进行检验[33]。

2.1 共同方法偏差控制与检验

本研究中的数据均来源于自填问卷调查,因此需要对共同方法偏差进行控制与检验。在发放的问卷中部分题目使用了反向计分和变化选项顺序等手段,用以控制数据采集环节中共同方法偏差的影响。基于Harman单因素检验法对共同方法偏差进行检验[34],未旋转的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特征值大于1的公因子共7个,其中第一个因子对方差变异性的解释率为23.9%,低于临界值40%,据此认为本研究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

2.2 大学生体育锻炼、认知重评策略和心理弹性的性别差异t检验

对所测量的大学生体育锻炼、认知重评策略和心理弹性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结果表明在体育锻炼量和认知重评策略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但在心理弹性得分上不存在显著性别差异。

表1 大学生体育锻炼、认知重评策略和心理弹性的性别差异t检验(M±SD)

2.3 大学生体育锻炼、认知重评策略和心理弹性的相关性分析

为检验大学生体育锻炼、认知重评策略和心理弹性间的相关关系,对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三个变量间两两呈现显著正相关。其中体育锻炼量与认知重评策略呈现显著正相关(r=0.153),与心理弹性之间也呈现显著正相关(r=0.190);
认知重评策略与心理弹性之间也存在显著正相关(r=0.381)。这表明体育锻炼与疫情封控管理大学生的认知重评策略和心理弹性这三者之间联系密切。

表2 大学生体育锻炼、认知重评策略和心理弹性的相关性分析

2.4 认知重评策略在体育锻炼与心理弹性间的中介效应检验

各变量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体育锻炼与认知重评策略和心理弹性均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正相关,认知重评策略与心理弹性也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正相关,可进一步对情绪调节的中介效应进行检验[35]。在控制性别的条件下对认知重评策略在体育锻炼与心理弹性间的中介效应进行检验,采用由Hayes[33]编制的PROCESS 4.0宏程序中的Model 4,在95%置信区间下采用非参数偏差校正百分位Bootstrap法对情绪调节的中介效应进行检验,结果如表3和表4所示。

表3 模型中变量关系的回归分析

认知重评策略在体育锻炼与心理弹性中的中介效应回归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体育锻炼对疫情封控管理大学生的心理弹性正向预测作用显著(β=0.157,t=3.309,p<0.01),同时认知重评策略对学生心理弹性的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β=0.385,t=8.078,p<0.01),且体育锻炼对认知重评策略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β=0.120,t=2.372,p<0.05)。

表4 总效应、直接效应和中介效应分解图

根据Bootstrap95%置信区间的结果显示,认知重评策略的中介效应为0.046(CI=[0.003-0.096]),置信区间不包括0,表明认知重评策略的中介效应显著[36]。即体育锻炼可以直接预测心理弹性,也可以通过认知重评策略的中介作用间接预测心理弹性。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分别占总效应的77.3%和22.7%。综上,中介效应检验结果支持假设2,即体育锻炼影响心理弹性水平的过程中,有22.7%是间接通过提升认知重评策略使用频率来影响心理弹性即认知重评策略在体育锻炼与心理弹性的关系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认知重评策略在体育锻炼与心理弹性间的中介效应模型

3.1 疫情封控期间大学生体育锻炼、认知重评策略和心理弹性的性别差异分析

本研究结果表明在体育锻炼量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结果表现为男生得分高于女生。这与既往研究结果一致[37-38],这种差异的存在可能有以下2方面原因:其一,在多重因素交互作用下大多数女大学生不符合体育人口的标准[39],其二,传统社会观念对女性的畸形性别角色期望与体育锻炼间的矛盾导致了女性主观不意愿参加体育锻炼[40]。

本研究结果表明认知重评策略使用频率的得分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结果表现为男生得分高于女生。一项有关认知重评策略与负性情绪调节的研究结果显示男性认知重评策略平均分显著高于女性[41],既往的多项研究也表明男性更倾向于使用表达抑制策略来调节负性情绪[42-43],同时也有研究表明,认知重评策略使用频率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44]。Domes认为尚未有认可度较高的证据证实认知重评策略的使用频率具有性别差异[45]。

心理弹性的总体得分上未呈现显著性别差异。目前关于心理弹性性别差异的研究结果有着不同观点,有学者认为心理弹性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46],也有研究报告心理弹性的性别差异不显著。一项在大学生群体内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心理弹性总体得分上在性别上没有显著差异,但在子维度自我效能、组织风格和社会资源上有着显著性别差异[47]。个体心理弹性受众多因素影响,外向性、社会支持、神经质及生活事件等都会成为心理弹性水平的影响因素[48]。

3.2 体育锻炼对疫情封控管理大学生认知重评策略、心理弹性的影响效应分析

参与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弹性的积极影响已经得到了诸多研究结果支持。在大学生群体中进行的一项实验研究表明在12周的运动干预(篮球联合健美操)后,个体的心理弹性水平较实验前具有显著性差异[49]。一项以500名大学生为调查对象的研究结果表明,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两个维度(显著正向预测积极情绪和显著负向预测消极情绪)均会产生影响,且在影响过程心理弹性具有中介作用[50]。体育锻炼情境所具有的娱乐性、开放性、竞争性等特征,为参与个体心理弹性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51]。有规律的体育锻炼能够提升心理弹性,其路径包括降低身体和心理对压力的反应、改善个体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充当压力的“缓冲器”等[52]。与不参与体育锻炼的学生相比,长期坚持参与体育锻炼的学生往往具有更高的心理弹性水平[53],而拥有高水平心理弹性的个体在面对生活重大事件和外部应激源时能够成功应对并在短时间内恢复过来。

个体认知重评策略的使用与其心理健康间的积极关系得到了诸多研究的证实,Allison等基于已有研究提出认知重评策略是影响心理韧性的重要因素,使用认知重评策略能够改变个体对压力源的评价,继而减弱消极情绪[54],陈琴等人的研究证实,作为一种保护性因子认知重评策略可以对心理弹性进行建构[55]。一项研究发现,在大学生群体中,认知重评策略的使用频率越高,那么其负性情感(如忧郁、焦虑等)感受越少,心理健康水平越高[56]。个体参与体育锻炼可以促进认知重评策略使用也得到了诸多研究结果的支持,张艺帆等人的研究表明,8周的运动干预促进了女大学生认知重评策略的使用[24]。以往研究认为,在某种程度上运动本身就可定义为一种压力事件,而个体倾向于避免压力事件的发生。然而,为了保持锻炼习惯,个体不得不在参与体育锻炼的过程中不断对参与动机和与体育锻炼相关的健康信念进行再认识和评估,来抑制回避压力事件的本能反应,这种长期的,有意识的情绪调节策略在特定的情境下重复激活,这就导致了认知重评策略使用的“自动化”,而这样的“自动化”过程可以从体育情境中迁移到非运动情境中,个体在非体育情境中面对相似情绪事件时可以快速激活认知重评策略的使用[24,57]。

综上,根据研究结果和以往研究推测体育锻炼促进了心理弹性的发展和认知重评策略的使用,而使用认知重评策略对情绪事件进行调节的大学生可能会有更强的能力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从而提高其心理弹性。

1)体育锻炼能够正向预测疫情封控管理大学生的认知重评策略和心理弹性;

2)体育锻炼可以直接影响疫情封控管理大学生的心理弹性,也可以通过认知重评策略的中介作用对其心理弹性产生间接影响。

猜你喜欢 性别差异弹性体育锻炼 为什么橡胶有弹性?军事文摘(2021年18期)2021-12-02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甘肃教育(2021年12期)2021-11-02为什么橡胶有弹性?军事文摘·科学少年(2021年9期)2021-10-13如何培养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好习惯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注重低频的细节与弹性 KEF KF92家庭影院技术(2020年2期)2020-03-25弹性夹箍折弯模的改进模具制造(2019年4期)2019-06-24AdvancedTeachingStrategiesofCollegeEnglishVocabulary校园英语·下旬(2016年4期)2016-05-09不同性别青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性别差异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年6期)2016-01-07性别差异对TWA的影响医学研究杂志(2015年9期)2015-07-01中国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抑郁障碍的性别差异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5年7期)2015-05-09

推荐访问:疫情 认知 体育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