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目标达成度的课程思政评价模式研究与实践

刘 超,高 凡,赵跃钦

(1.河北金融学院 科研处,河北 保定 071000;
2.河北金融学院 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中心,河北 保定 071000;
3.河北金融学院 国际教育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建立健全多维度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考核评价体系。当前,大部分高校在课程思政评价标准[1]和课程思政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建设[2]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但从整体来讲,科学合理的协同评价机制仍然有待完善,而要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评价机制,就要重点对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进行研究。

为了解课程思政效果评价的研究现状,该文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为资料来源,以“课程思政+评价”“课程思政+评估”“课程思政+质量”和“课程思政+效果”为主题词进行精确搜索。同时,由于“课程思政”概念首次以教育部文件形式被正式提出的时间为2017年12月,因此检索时间范围选定为2017年12月至2022年8月。数据来源类别为删去书评、专栏导语、征稿要求及新闻报道等非研究性文献的中文学术期刊。检索后最终获得有效文献6 479篇,从这些文献中统计出与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有关的关键词6 985个,其中频次≥50的关键词(以下简称关键词)共37个(表1)。

表1 课程思政评价研究高频关键词频数统计

为进一步探索课程思政效果评价关键词之间的关系及其类属,该研究将37个关键词导入共词分析软件BICOMB 2.中进行共词分析,并将高频词词篇矩阵进行计算后转换为共词相异矩阵,用相异矩阵来呈现关键词之间的相似程度。相异矩阵数值表明数据间的相似性,关键词间的相似性越小,其相异矩阵数值越接近1;
关键词间的相似性越大,其相异矩阵数值越接近0(表2)。

表2 课程思政教学评价高频关键词相异矩阵

在SPSS 26.0统计分析软件中导入高频关键词的相异矩阵进行多维尺度分析(ALSCAL),并绘制出课程思政教学评价的四象限坐标图(图1)。多维尺度分析利用关键词之间的相异性数据,利用其以点的形式分布到空间中的特定位置来表示各关键词之间的关系,高度相似的关键词聚集在一起,形成相关研究的热点。

图1 课程思政教学评价四象限知识图谱坐标

在图1中,横轴表示向心度,数值越大表明重要程度越高;
纵轴表示密度,数值越大表明研究的结构越完整。图1中的研究热点在坐标轴中所处的位置即代表该热点在该类研究中的研究密度和向心度。根据图1可知,当前对课程思政教学评价的研究主要有4大类。第一类位于第一象限,主要是高职院校教学评价、教学模式和思政教学等方面的研究。这类研究向心度较高,在研究网络中处于中心地位。但这类研究虽然重要性高,研究的密度却相对较低,说明仍具有一定研究空间。第二类位于第二象限,主要是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教学实践、教学改革以及思政元素融入立德树人过程等方面的研究。这类研究的密度相对较高,相关研究比较完整,但向心度较低,显示出其有进一步发展的潜在趋势。第三类位于第三象限,主要是课程思政的课程建设、课程改革、实践教学以及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教学效果和评价体系等方面的研究。这类研究内部结构较为松散,且向心度较低,显示其有较大的研究空间。第四类位于第四象限,研究内容比较松散,主要是与新时代思政课程建设相关的内容,处于边缘地位。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发现,当前研究更多集中于位于第一象限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教学评价以及第二象限中的思政元素融入教学设计,对第三和第四象限的研究以及各主题间的交叉研究和协同研究相对不够充分。综合4个象限中类聚主题,第三象限中的教学效果和评价体系的构建应成为课程思政评价研究中的突破口。因此,构建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模式和对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达成度进行评价应成为课程思政的研究重点。

基于泰勒的课程教学基本原理,可将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分解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对各环节教学目标达成情况进行持续性评价,可实现对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最终评价。

(一)理论基础

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提出了泰勒原理,这一原理围绕4个问题展开,即教学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怎样有效组织教育经验和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实现,也就是由“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经验—评价结果”所构成的4要素[3]17。根据泰勒原理,专业课开展课程思政需要在目标、教学运行和教学评价这3个维度确保思政元素的融入,以实现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评价方面,泰勒原理强调评价的对象是学生行为的改变情况,评价的实质是判断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并指导教师通过教学促使学生的思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发生变化。应该至少对教学评价进行两次评估,一次在早期进行,一次在后期进行,以便测量这一期间学生学习效果所发生的变化。评价结果不应该只是一个单一的分数或单一的描述性术语,而应该能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让教师、学生和有关人士了解教学的成效[3]86。

泰勒原理强调教学目标的导向作用和教学评价的持续性。因此,在对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时要将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融入课程的整体教学目标中,并将其分解成有层次的阶段性目标。通过对课堂学习情况的实时评价、过程评价、阶段性评价和结果评价对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进行评价与反馈,激发并调动学生主动实现教学目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学生的自我优化,最终完成教学目标。

(二)基于目标达成度的课程思政评价模式构建方略

结合泰勒原理,可通过“目标、运行、评价”3个推进维度进行系统统筹,在教学运行的全过程对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进行评价,最终实现对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评价。首先,目标维度。优化人才培养目标实现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与专业课知识传授教学目标的协同。将课程思政作为重要元素融入专业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标和具体教学模块目标中,为课程思政的每一项教学目标确定可支撑的章节和教学环节,并确定其在实现教学目标中的权重,以便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进行评价。其次,运行维度。将思政元素全过程融入教学,进而实现与专业教学的协同。将课程思政元素汇入专业课程的知识点中,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将固态知识转变为动态能力,实现对价值观的塑造,并对教学全过程进行课前、课中和课后评价。最后,评价维度。以教师和学生的双向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来实现课程思政的评价协同。结合在目标维度中明确的各个教学环节和评价考核环节对应的教学目标及权重情况,从教师和学生角度对每个教学环节对教学目标达成情况的影响进行测量与计算,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动态监控课程思政的全过程,进而科学有效地评估课程思政教学效果。通过即时的学生自评和教师评价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形、构和质是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模式的核心要素。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既是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的形、构与质由相异走向统一的过程,也是从异形异构异质到同形同构同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将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写入、渗入和融入专业课教学目标可实现同形,将课程思政评价与专业知识评价融入教学评价的各个阶段可实现同构,课程思政教学达到和专业知识教学同样的优质效果可实现同质。基于目标达成度的课程思政评价模式的有效运行最终可实现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同形同构优质。

为验证基于目标达成度的课程思政评价模式的实际运行效果,H学院在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开展了实践研究。以经济法课程教学为例,选取同一年级、同一专业和同一教师授课的两个班级进行实践研究。实验班从目标、运行和评价3个维度将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融入课程全过程,并组织师生在每节课的课前、课中和课后开展基于教学目标达成度的教学评价。普通班在学期初、期中和期末开展3次教学评价。

(一)目标维度

以经济法课程中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这一章节教学为例,将课程教学目标中的思政元素、知识传授和能力达成等目标逐一分解为9项。其中,与课程思政相关的分目标有2项,与知识传授相关的分目标有3项,与能力达成相关的分目标有4项(表3)。

表3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课程教学目标分解

将分解后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建立起对应关系,明确与每一章节教学内容对应的教学目标以及该章节对实现教学目标的权重,为分解后的教学目标提供课程内容支撑。为保障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将价值引领这一教学目标融入每节课的教学内容中,实现课程思政目标与专业教学目标的“同形”。具体教学内容对各教学目标的支持程度见表4。

表4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课程内容对实现课程目标的支持程度一览

(二)运行维度

以经济法课程中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这一章节的课程教学为例,明确每一教学环节对应的教学目标以及对其实现教学目标的权重。保障课程思政价值引领目标与专业知识的知识传授和能力养成目标都有相应的教学环节提供支撑,实现课程思政目标与教学环节的“同形”,具体教学内容对各教学目标的支持程度见表5。

表5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各教学环节对实现课程目标的支持程度一览

(三)评价维度

以经济法课程中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这一章节的课程教学为例,将该课程的全程评价环节与教学目标的达成一一对应,并根据该评价环节所占教学目标的权重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实现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与整体教学目标评价的“同构”。各教学评价环节对各教学目标的支持程度见表6。

表6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课程评价对实现课程目标的支持程度一览

教师和学生分别在课前、课中及课后对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进行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环节包括课堂表现、阶段性小测、课后作业、案例分析、模拟法庭和学习通平台监测等,可结合具体授课内容选取合适的评价形式。学生评价环节包括小组互评和学生自评。在研究各环节课程评价对实现课程目标的支持程度时,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来综合评价教学效果。

1.教师评价

教师结合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环节支持教学目标的权重计算出分解后各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并采用定量评价方法对每项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评价。计算公式如下:

如果有多种权重,则分目标评价结果如下:

分目标达成度=0.1x(分目标小测平均/分目标小测总分)+0.15x(分目标平均分/分目标总分)+…+0.15x(分目标平均成绩/分目标作业总分)

教师在开展定量评价的同时采用定性评价方法,基于学生课堂学习表现的定性评价信息对相关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进行评价。课程分目标达成度计算方法:根据分目标达成的难度确定某个分目标达成的期望值,如良好、中等或及格,计算实际评分等级大于等于期望值的人数。计算公式如下: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对相应教学环节进行调整和改进,形成教学质量持续优化的正向循环。同时,根据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向学生及时反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2.学生评价

课程伊始,教师为每一名学生建立起课程思政成长档案,为学生分解每一项教学目标,并邀请学生根据教学目标和自身情况制定合适的学习目标,明确学习目的,并将学习目标记录到成长档案中。在每次授课结束后,教师针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邀请学生对该次课程的目标达成情况进行自评。如课程中有学生分组合作,则学生进行小组互评,并将评价记录在学生的课程学习成长档案中。在学期中和学期末,引导学生将自评和小组互评的记录进行重新整理,完成课程思政成长档案的分阶段总结。教师根据学生对教学目标达成度的自评情况,并结合教学过程中的教师评价及时调整课程结构和难度,以促进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经过一个学期的对照研究,实验班对各项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均明显高于普通班。基于目标达成度的课程思政评价模式通过目标分解、目标对应、教学环节对应、评价对应、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等6个阶段将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融入专业课教学目标中,实现了课程思政与专业课教学的教学目标由“异形”向“同形”的转变。在课程评价体系方面,通过贯穿课程全过程的过程评价、阶段性评价及结果评价将课程思政教学评价融入专业课教学评价全过程中,课程思政目标达成评价与专业课教学目标达成评价在结构上实现了由“异构”向“同构”的转变。在教学质量上,课程思政协同评价体系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课程思政教学和专业知识传授达到同样优质效果,实现了课程思政与专业课教学质量由“异质”向“同质”到“优质”的转变,课程思政与专业课教学由碎片化走向整合,由相对孤立走向协同,由“异形异构异质”走向“同形同构优质”,实现了形、构和质的统一。

猜你喜欢 教学效果思政目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思政课“需求侧”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掌握“函数的表示”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效果中学生理科应试(2017年7期)2017-08-09如何提高高中声乐教学效果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年13期)2014-03-01抓好课的结束部分 深化体育教学效果体育师友(2011年5期)2011-03-20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中学英语之友·上(2008年2期)2008-04-01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中学英语之友·上(2008年2期)2008-04-01

推荐访问:达成 实践 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