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发展理念背景下城市生态环境管理原则分析及路径

杨志蓬

(广东省揭阳生态环境监测站,广东 揭阳 522000)

生态城市成为当前城市建设的新理念,围绕生态建设目标与实际需求,按照生态学原则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协调的新型社会关系,建立高效、和谐、健康的人类聚居环境,最大限度保护城市自然环境,实现对资源的优化配置。落实生态城市建设理念,不仅符合时代需求,也是推进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步骤,应结合城市现状因地制宜,为城市经济增长提供更加坚实的环境基础。

新发展理念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把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科学合理规划城市的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处理好城市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既提高经济质量,又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系统思维谋划布局绿色城市建设,加快实现城市规划、建设和治理的绿色转型。随着人们资源消耗的逐渐增多,城市生态环境逐渐恶化,难以满足人们的居住需求,当前城市建设呈现出人口高度集聚、建设用地无序扩张、能耗急剧攀升、热岛效应加剧、交通拥堵的典型特征,愈发严格的资源环境约束使城市可持续发展更加困难。因此需要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强城市生态环境管理,加快推进绿色城市建设[1]。

2.1 先进性原则

城市生态环境管理是一项长期系统且复杂的工作,受制度、技术、模式等多方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理念,但实际建设情况不容乐观,其主要原因在于低碳环保技术不足,缺少自主研发的关键技术,有关新能源材料、技术等较为落后,且缺少相应的推广案例。因此,在城市生态环境管理当中,应遵循先进性原则,加强生态管理技术的自主研发与应用,在最大程度上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推进可再生清洁能源的使用,提升城市生态环境修复能力,从而创建宜居城市环境。

2.2 法治化原则

生态城市新发展理念的提出,是未来城市建设的主要方向,因此城市生态环境管理不仅仅是从管理手段与模式等方面出发,而是应确保相关制度规范落实到位,建设形成完善科学的法律法规来作为城市生态环境管理水平提升的基础保障。一方面加强生态保护工作指导,强化政策倾斜,提出未来城市生态建设的重点与方向,形成全套城市生态环境管理体制机制。另一方面,形成规范惩罚机制,严厉打击各种生态污染与高耗能生产行为,保证城市生态环境管理按照相应规定进行,提升对企业单位的约束作用。

2.3 因地制宜原则

每个城市的规划现状与思路不同,环境污染、资源消耗、地理位置等也有着较大差异,因此在城市生态环境管理的过程中,应遵循因地制宜原则,将城市环境保护与城市规划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有效发挥协调作用,在保证经济增长的同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另外,结合城市所在地区地理位置与所出现的实际环境问题,有针对性地选择环境管理技术与措施,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城市生态环境管理的作用,坚持预防与治理同步进行。

2.4 全民参与原则

生态城市建设背景下的城市生态环境管理,目的在于打造生态宜居环境,与每个公民的切身利益有着直接关系。一方面,城市生态环境管理建设进度与成效决定公民居住环境,另一方面,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与责任意识也直接影响城市生态环境管理质量,两者相辅相成。因此,城市生态环境管理需要依靠社会公众参与,通过生态环境保护宣讲、引导社会公众加强监督,共同维护城市生态环境,增强公众环保意识。

结合生态城市定义与城市生态环境管理的主要内容,从资源消耗利用、生态结构与社会行为等三方面分析城市生态环境管理现状,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首先是资源消耗,资源代谢在时空范围上消耗与滞留,流入城市的资源只有少部分变成产品被社会利用,多数物质与能量以废弃物的形式滞留在环境中,资源利用率低,消耗强度大。其次是生态结构,系统耦合在生态结构、功能上的破碎与板结,不规范的城市建设行为导致土壤板结、水脉枯竭,水文循环与局部气候遭到破坏,增大了热岛效应与地表雨污径流。最后是社会行为,公众参与度较低,调控机制缺失,当前大部分社会公民没有意识到城市生态环境管理与自身利益的关系,另外社会生产、生活与生态管理职能出现分割,政绩考核与短期利益行为,导致实际城市生态环境管理效果一直难以提升[2]。

4.1 强化制度保障

根据城市生态环境管理原则中的法治化原则,要求在实施城市生态环境管理的过程中,以法治化来约束环境污染与资源浪费行为,明确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与落实,进而推动生态城市的建设。目前我国关于城市生态环境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较为片面,且执行力度不强,约束规范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当前所知的有关城市环境管理的条例规定为2022年国务院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与《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其中城市环境卫生管理被列为单项,且无涉及环境生态的管理部分。因此,加快城市生态法律法规制定,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法制保障非常重要。结合目前生态城市建设试行推广的现状,应在环境与资源保护基本法;
环境与资源保护的八部单行法规;
环境标准等基础上,探索形成科学完善的城市生态保护法,重点针对城市建设中所生成的环境与资源问题进行制度规定,作为环境管理的直接依据。要求各个城市立足城市环境管理现状与突出问题,因地制宜制定相关政策,将环境管理与城市建设紧密联系到一起,比如对于城市建设用地规划不完善所造成的环境问题、高排放生产企业所造成的环境问题等,以解决本地区某一特定的环境问题为目标,能精准对接特定区域的环境问题,应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其次,加强执法力度与处罚力度,当前城市生态环境管理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在于执行力度不足,环境破坏行为处罚力度不足,环境破坏与生产效益之间未形成联动关系,因此,按照相关制度规范严格制定环境管理条例,以加强处罚力度的方法倒逼企业与个人提升环保生态重视程度,减少环境破坏与资源浪费等现象的出现[3]。

4.2 提供技术支持

技术瓶颈是导致生态城市环境管理难以推进的主要成因之一,由于当前新型生态环保技术投入较大,回报周期长,且技术本身不成熟,导致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之间难以形成平衡,因此解决技术限制,是城市生态环境管理的重点之一。结合城市的实际情况,当前所应突破的技术包括这样几点:首先是城市规划生态管理技术,建设开发用地不合理规划导致绿地面积减少,生态结构遭到破坏,是当前城市生态管理中的重点问题,应实现生态管理与城市规划的统一协调,可采用控制性详细规划来进行解决。以城市总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主要为地块的用地控制和环境容量控制、建筑建造控制和城市设计引导,针对不同地块与建设项目的实际开发过程,以条文规定与量化指标等方式,实现城市规划用地与环境环保的和谐。其次是清洁能源技术,为加快“双碳”目标实现,优化资源配置,减少高污染高排放生产行为,应大力进行清洁能源技术的开发与推广。当前比较常见的清洁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与电能,以城市资源消耗与污染排放中,比较突出的汽车尾气问题为例,应重点加快推广新能源汽车政策,以政策倾斜与购车补贴优惠,来减少以传统化石能源为主的资源消耗,减少汽车尾气排放,降低温室效应。最后是垃圾无污染处理技术,城市每时每刻产生大量的垃圾与废水,不仅影响城市市容,同时也影响环境管理,因此需加强对垃圾的无害化处理。除了当前正在推广实施的垃圾分类之外,常见的垃圾无害化处理方法包括填埋、焚烧等,为实现资源可持续使用,推广采用堆肥、低温碳化与回收利用技术,部分仍然有使用价值的垃圾,包括金属,纸张,和塑料制品等,会被分类分拣再次进入回收利用渠道,再次发光发热,既解决垃圾的出路,又可达到再资源化的目的。

4.3 加大资金投入

我国生态城市建设与城市生态环境管理正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的模式、技术与设备仍不成熟,为提升城市生态管理效果,应加大专项资金投入,由独立的环保部门负责资金管理,重点应用于绿色环保技术研发、环保装置生产、环保管理项目建设、环保激励性财政补贴等方面。在环保专项资金充足的情况下,城市生态环境管理应重点围绕技术开发,以及推广进行财务管理与使用,通过自主研发绿色环保技术来突破技术限制,为城市生态管理提供有力的基础支持,加快环保产品示范与环保项目推广,发挥资金在城市生态管理中的引导作用。

4.4 加强公众参与

城市生态环境管理作为一项系统综合长期的治理工程,其中不仅需要相关技术制度的支持,同时也需要营造相应的社会氛围,强调公众参与,提升公众环保意识,以此保证城市生态环境工作发挥出成效。城市生态环境管理与社会公众的切身利益有着直接关系,长期以来,公民环保素养与环境管理意识的缺失是城市环保工作实效难以落实的主要原因,一方面,部分公民觉得生态环境管理与自身行为没有直接联系,属于政府责任,自身参与对整体环境管理成效没有太大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缺少相应的管理制度,公民自身行为难以得到约束,生活中随意排放垃圾与生活污水的现象经常存在。针对以上问题,需要从强化公民环保意识、制定相关管理措施两方面来加强公众参与。首先,加强环保宣传,构建全民参与的城市生态管理氛围。政府结合当前社区生态建设推进现状,利用自媒体平台进行环保宣传,向公众普及有关环保的相关知识,表明环境管理与公民利益之间密切的关系,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管理需要全民参与,唤醒群众的环保意识,树立社会责任感,在日常生活中节约资源,不乱扔垃圾,支持城市社区的环保管理工作,保证各项环保制度能够顺利进行。其次,强化顶层设计,制定科学合理的社区环保管理制度,以制度规范约束公民行为,在发现乱扔垃圾与排放污水的情况下,需及时对其进行环保教育,严重的情况下可进行适当处罚。另外,公众应自觉承担起生态环境管理监督的职责,落实城市环保管理制度,从细节小事做起,共同构建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4]。

城市是人类生存以及对资源、商品和服务进行消费的主要场所,也是人类对于环境的干预最直接和最强烈的区域,现代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生产力得到大幅度解放,但也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稳步落实,生态城市新发展理念得到人们的重视,并围绕新发展理念,做好城市生态环境管理工作,打造生态宜居的居住场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生态环境问题不容忽视,当前,我国城市生态环境管理正在持续推进中,未来的城市生态环境管理应与城市规划紧密结合,实现经济与环保的双向提升,以技术研发、制度落实、法律支持、公众参与等方法,确保城市生态环境管理工作的有序推进,实现城市与人、自然的和谐共生。

猜你喜欢 资源环境生态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1年4期)2022-01-14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中老年保健(2021年12期)2021-08-24“生态养生”娱晚年保健医苑(2021年7期)2021-08-13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中国传媒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年1期)2021-06-09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作文成功之路·小学版(2020年5期)2020-06-11住进呆萌生态房学生天地(2020年36期)2020-06-09生态之旅小学科学(学生版)(2020年5期)2020-05-25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中国生殖健康(2020年6期)2020-02-01环境中国生殖健康(2019年11期)2019-01-07资源回收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18年11期)2018-11-23

推荐访问:环境管理 路径 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