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成效评价研究

薛华菊,李 雯

(1.青海师范大学 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青海 西宁810001;
2.河北省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研究中心,河北 石家庄810016)

乡村旅游成为经济欠发达民族地区实现富民兴村的有效路径,在偏远民族地区,发展乡村旅游是对现有生计的有效补充。

陈海彬、王慧等认为,乡村旅游不仅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 农民收入提升、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升级,还能保护环境、资源和文化遗产。

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央先后出台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 (2018—2022)》《关于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见》《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提质升级行动方案(2018—2020)》等一系列文件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

乡村旅游发展正从规模扩张全面开花走向质量提升引领阶段。

乡村旅游发展可以提高当地的复原力和持续致富能力。

众多学者认为乡村旅游是生态合理、经济可行、社会适宜的可持续旅游活动。

但是乡村旅游也存在基础设施落后、旅游产品单一、投融资不足、 乡村文化缺失以及乡村过度商业化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乡村旅游可持续性和质量提升(焦爱英等,2019;

梅华,2016)。

Hwan Suk Chris Choia(2006)、Shen(2008)先后提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125 个指标及旅游可持续分析框架, 涉及经济、 政治、文化、生态、技术等多个层面。

Sharpley(2003)认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就是本地化。

赵雪雁(2017)提出,应加强对可持续发展的动态性与过程性研究。

上述研究表明,学者们对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十分重视,但对特殊区域尤其是高原民族地区的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案例研究相对不足。基于此, 本文以青海省小庄土族民俗文化村为例,进行乡村旅游可持续性探讨,以提供理论支撑和政策建议。

小庄土族民俗文化村(以下简称小庄村)位于青海省东北部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威远镇,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结合部,距青海省会西宁市约31km,是一个典型的土族聚居村,也是国家5A 级景区土族故土园五大核心景区之一。

截至2020 年,小庄村共有161 户村民,总人口610 人,其中土族人口占98.2%。

2016 年小庄村实现全部脱贫。

小庄村是青海省较早发展乡村旅游的民族村,距今已有30多年。

在乡村旅游发展成效上,先后取得了首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互助县十大最美乡村”、 首批“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县级“平安村”、市级“十星级平安村”等荣誉称号。

目前,全村95%的劳动力从事旅游接待及相关的服务,现有民俗旅游接待户90 户,占总户数的56%,2017 年全村旅游收入占总收入的80%以上。

在此基础上,根据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各项因素, 构建四个准则层36 个评价指标体系。

(一)研究方法

1.AHM 法。

AHM 法 (Analytic Hierarchical Model)为属性层次模型法,多用于解决无结构决策问题,不同于AHP 要进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AHM 权重因不需要进行一致性检验,从而降低了大量的复杂运算,操作更简单、快捷,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重视。

2.IPA 分析法。

IPA 分析法是1977 年马提拉和詹姆斯(Martilla & James)提出的重要性-绩效性分析(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IPA),用于评价企业的服务质量和顾客满意度。Evans 和Chon 等首次将IPA 方法运用到旅游研究中去。

本文借鉴IPA方法,以评价指标权重为横轴,可持续成效为纵轴,以指标权重与居民评价值为交叉点,构成IPA 四象限图(图1)。

其中,第Ⅰ象限,指标权重与可持续成效双高,为继续努力区域;
第Ⅱ象限,指标权重低,可持续成效显著,为过度表现区域;
第Ⅲ象限,指标权重低,可持续成效较低,需要改进;
第Ⅳ象限,指标权重高而可持续成效差,需重点改进。

图1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IPA 象限图

(二)数据来源

数据主要来源于问卷调查,将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成效评价指标转化为问卷问题进行调查。

项目组2020 年5 月11—5 月13 日采取随机抽样在小庄村进行实地调研。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 份,回收有效问卷83 份,有效率为83%。

(一)受访村民人口特征

受访对象以本地村民为主,占61.45%。

其中男性多于女性,男性占55.42%,女性占44.58%。

贫困程度方面, 以非贫困户为主, 占71.08%。

年龄以21—35 岁和36—50 岁年龄段人数居多, 合计占49%。

文化程度方面, 以小学和初中为主, 合计占61.45%。

居住时间方面,以10 年以下居住时间的村民为主,占42.17%。

民族方面,以土族村民为主,占59.04%。

收入方面,以1 万以下和1—2 万年收入的村民为主,合计占54%。

从事旅游行业方面,参与旅游的村民占49.4%。

职业方面,土特产、工艺品店铺和餐馆、旅店、棋牌歌舞厅以及其他方面的从业人员为主,各占20.48%、20.10%、49.40%。

(二)小庄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成效评价

采用李克特量表对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成效指标进行1—5 分评价(完全不赞成=1,不赞成=2,不确定=3,赞成=4,完全赞成=5)。

结果表明,小庄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成效总得分均值为3.95,未达到可持续发展水平。

在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文化可持续成效层面,各层面可持续成效评价均值依次为生态绩效(4.066)>文化绩效(3.992)>社会绩效(3.949)>经济绩效(3.799)。可以看出,小庄村的生态可持续成效最显著,文化、社会、经济可持续成效还需进一步提升。

尽管小庄村以民俗旅游为主导产业,但经济可持续成效却最低,这与土族故土园景区5 个核心景点之间的产品同质化和低水平经营模式有关。

1.经济可持续成效。

经济可持续成效的评价均值为3.799,是指标层中得分最低的层级。

经济成效的各项指标评价值均低于4, 说明改善经济状况仍是发展乡村旅游的核心问题。

经济可持续成效从个人和乡村两个层面考察,发现个人经济成效(3.728)要低于乡村经济成效(3.889)。

这与小庄村作为5A景区的核心景点有关,知名度由此得到提升,游客到访率也得到了显著增加。

但同时,小庄村乡村旅游产品单一,餐饮、民宿缺乏规范、标准。

村内乡村经营户之间的同类产品低水平竞争,造成了小庄村农户经济成效未得到显著提升。

2.社会可持续成效。社会绩效的评价均值为3.949,评价均值接近4, 说明发展乡村旅游解决了部分社会问题。如维护了本村良好的社会治安(4.08)、增强了村民参与旅游业的积极性(4.07)、提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4.05)、提高了本村的知名度(4.04)、改善了邻里间的关系(4.00)等6 个评价指标。

在对外关系方面,村民表示小庄村30 多年的民俗旅游发展,大大增加了与外地人交流的机会,村民都乐于参与旅游服务活动,以提高收入。

社会治安(4.07),为确保小庄村内社会治安稳定, 村内安保工作顺利进行,小庄村建立了以派出所片警为主导、以村警、群众为主体的夜间巡逻队伍,成立户户联防组,加强流动人口管理登记、清查制度。

近年来,没有发生一起因流动人口带来的社会问题。

实地走访得知,村民表示收入的提高, 使得当地社会治安更加稳定,村内打架斗殴的事件基本不再发生,但同时村民表示由于更多外地人的到来,小庄村盗窃事件发生率增加。农村女性的社会地位问题(4.05),从参与早期的民俗接待到经营农家乐、制作民俗文化产品等乡村旅游服务活动,小庄村女性逐渐从操持家务和农事活动中解放出来,在从事旅游服务过程中提高了家庭经济收入,从而获得了更高的家庭地位。

关于社保问题,提高了养老医疗保险的保障水平(3.58),但指标并未得到村民整体的认可。

当地村委干部表示,医疗设施、环境的保障存在一定的问题,“管理难、难管理、谁来管”是问题的主要根源。

3.生态可持续成效。

生态可持续成效的评价均值为4.07,在可持续成效评价体系中得分最高。

青海省作为生态脆弱地区,在“一优两高”发展战略下,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强调生态文明建设。

小庄村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对生态环境层面进行了较大力度的治理。2013 至2015 年,小庄村实施了青海省新型农村社区试点项目,启动资金总计3610 万元。有效改善了厕所、垃圾站等排污设施状况(4.25)、美化了村容村貌(4.18)、增强了村民的生态环保意识(4.16)、生态环境及周边生态环境得到优化(4.10)、完善了基础设施的建设(4.04)、减少了环境污染提高了生活环境质量(4.02)等6 个指标。实地访谈中,小庄村的村民普遍认为乡村旅游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并对其保持积极的态度。

但在交通方面,内部交通(3.88)及外部交通(3.90)指标评价显示,交通仍需改进。

2010 年以来,小庄村针对水电网进行了完善。

2013 年青海省新型农村社区试点项目中,拓宽小庄主巷道、新增路灯及停车场。

但在2017 年景区提档升级后,小庄村村民普遍反映,整个村落建筑较为密集, 内部交通与外部交通通达度不够,导致部分村民旅游服务活动受到影响。

4.文化可持续成效。

文化可持续成效总体接近4, 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旅游促进了民族文化意识的唤醒与传承。

当地村民认可了传统的民族饮食习惯(4.24)、促进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发展(4.10)、促进民族语言的保留和普及(4.06)、保留了民族艺术表演原生态性 (4.05)、 促进村民对民族文化的认识(4.05)等5 个指标,说明乡村旅游发展对小庄村民俗文化方面产生了较好的影响,促进了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重视传统文化。但在一定程度上,村民的生产生活逐渐缺失了民俗文化的原真性,村民日常穿戴民族服饰(3.60)的氛围较弱。

村民们普遍反映景区管委会要求村民必须统一着装,使得村民内心存在逆反情绪。

同时村民日常生活现代化,传统服饰难清洁打理的原因也削弱了村民穿民族服装的意识。

(三)小庄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成效IPA 分析

采用专家打分法确定指标层对准则层的权重,利用单一准则下的相对权向量转换公式生成AHM判断矩阵。

将指标体系准则层、指标层权重及评价值投射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IPA 象限图中,如图2、图3 所示。

图2 显示,生态环境位居第Ⅰ象限,乡村旅游发展中秉承生态优先原则,在小庄村实际发展中也得到了切实体现和充分重视,故小庄村通过乡村旅游发展,村容村貌得到了彻底的改善与美化。

文化、社会、经济可持续成效均位居第Ⅲ象限,属于低优先改进项。

其中,文化可持续成效接近第Ⅱ象限,说明民族民俗文化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受到了充分重视。

经济成效最低,小庄村乡村旅游在产业兴旺方面还任重道远,需要提升产品质量。

图2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成效评价IPA 象限分布

图3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成效指标评价IPA 象限分布

图3 显示了各指标在IPA 象限的分布情况。

四象限均有分布。

图3 中各序号表达了不同的状态:J11 促进了本村经济的发展;
J12 提高了个人及家庭收入;
J13 增加了就业机会;
J14 提高了村民的生活水平;
J15 为旅游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重增大;
J16拓宽了家庭增收渠道;
J17 加快了本村脱贫致富;
J18 促进了本村商业发展;
J19 促进了本村农特色产品的销售;
S11 提高了本村村民受教育程度;
S12 相关的教育培训提升了个人能力;
S13 提高了养老医疗保险的投保人数;
S14 提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
S15 改善了邻里间的关系;
S16 促进与外地人的友好交流;
S17 提高了本村的知名度;
S18 维护了本村良好的社会治安;
S19 村民不文明行为减少;
S20 增强了村民参与旅游业的积极性;
H11 改善了生态环境(大气、水、动植物等),周边生态环境得到优化;
H12 减少了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提高了生活环境质量;
H13 内部交通更加通畅;
H14 外部交通更加便捷;
H15 改善了厕所、 垃圾站等排污设施状况;
H16 完善了基础设施(水、电、暖、通信等)的建设;
H17 美化了村容村貌(整体);
H18 增强了村民的生态环保意识;
W11 提高了村民参与节庆活动积极性;
W12 保留了民族艺术表演原生态性;
W13 促进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发展;
W14 随处可见穿戴民族服饰的村民;
W15 保留了完整的当地习俗 (婚丧嫁娶);
W16 促进民族语言的保留和普及;
W17 促进村民对民族文化的认识;
W18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数增长;
W19 保留了传统的民族饮食习惯。

从单指标来看,W13 促进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发展位于第Ⅰ象限,小庄村的轮子秋、土族盘绣技艺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得到较好的传承与发展。

第Ⅱ象限经济可持续成效指标6 个、 文化成效指标2 个,属于顺其自然区域。W11 提高了村民参与节庆活动积极性、W18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数增长;

今后促进村民参与传统节庆活动和非遗传承人数无须刻意追求。

第Ⅲ象限社会指标4 个、文化指标3 个、生态环境指标3 个、经济指标3 个,属于低优先改进区域。

社会指标中提高村民受教育程度、教育培训提升个人能力、 提高养老医疗保险的投保人数、改善邻里关系需要进一步提高。

项目组入户访谈发现,尽管省市县不同级别的旅游管理部门都有定期培训计划,但受限于原有的层次知识文化,参加的培训仍然会出现知识转化困境。

邻里关系则因村内乡村旅游经营户之间的同质产品, 时有小矛盾发生。

环境指标中内外部交通便捷通畅还可以进一步强化。

文化指标中穿戴民族服饰、完整的当地习俗、促进村民对民族文化的认识需要得到加强。

第Ⅳ象限社会指标4 个、环境5 个、文化3 个,属于重点改进区域。

(一)坚守生态建设,优化乡村宜居环境

青海省是我国的生态大省,在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一优两高”战略部署下,需要积极探索“生态+”的精准扶贫模式。

小庄村通过改造提升基础设施、打造生态景观,在完成生态宜居任务要求的同时,拓宽了旅游发展的前景道路。

因此,在坚持保护优先,坚守生态建设原则的基础上, 需要完善村落内部的交通,拓宽道路, 将小庄民俗村与古城山景观结合发展,实现旅游扶贫开发生态效益最大化。

(二)以村民为本,加大政府扶持、引导力度

旅游扶贫的核心是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得到发展。

地方政府应当以村民为本,积极参与到旅游扶贫和巩固扶贫效果的过程中来。

以满足贫困村民需求为出发点,拓宽村民就业渠道。

给予扶持措施,带动农特产品、餐饮、娱乐、住宿等产业的发展。

建立旅游企业、政府、村民三方利益联结管理体制,当地政府加强督导,相关企业应发挥主体作用,最终使当地村民获得真正的利益。

(三)加大社会保险的普及宣传

旅游扶贫开发的目的在于改善贫困村民的生活水平,给予物质、精神的保障。

社会保险是我国一项重要的社会政策。

对于老、弱、病、残、孕以及丧失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而言, 也是重要的基础保障。当地政府应当加大社会普及的宣传力度,提高村民的投保意识和对社保的认知。

(四)提高村民参与度,激发土乡情愫

小庄村作为互助土族自治县重要的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

在保护民俗文化原真性的基础上,需提高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的影响力和宣传力度,使村民积极参与文创产业建设。

要引入外力支持, 如通过青海大中专院校群体的介入与辅导,培育和鼓励村民群体成为乡土文化创新的主体,在发展文创产业的同时,激发村民对土乡文化的热爱。

总体上,小庄村乡村旅游尚未达到全面可持续发展,除生态环境成效显著外,经济、社会、文化可持续性还有待提升。

尤其是经济可持续成效还任重道远,乡村旅游产业兴旺之路还需要走质量提升之路,避免低水平、低层次的乡村旅游发展。

猜你喜欢 象限村民旅游 勘 误现代食品科技(2022年8期)2022-09-02复数知识核心考点综合演练中学生数理化·高一版(2022年3期)2022-04-05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今日农业(2021年21期)2021-11-26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今日农业(2021年1期)2021-03-19常数牵手象限畅游中考初中生学习指导·提升版(2020年10期)2020-09-10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今日农业(2019年11期)2019-08-15平面直角坐标系典例分析中学生数理化·七年级数学人教版(2017年4期)2017-07-08旅游今古传奇·故事版(2016年24期)2017-02-07蒋虚村村民为何没有获益感中国老区建设(2016年7期)2016-02-28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海外英语(2013年8期)2013-11-22

推荐访问:青海 可持续发展 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