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积极探索全链条创新发展路径

文/王春晓

近年来,广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探索形成“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人才支撑、生态优化”全链条创新发展路径,积极推进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等重大战略部署,科技创新强市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在科技部国外人才研究中心发布的2021年度“魅力中国——外国专家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榜单中,广州排名第六,荣获“外国专家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

广州在2021年度“魅力中国——外国专家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主题活动中,城市互评和外向度表现较好,适宜的消费水平和丰富的教育资源吸引着外国专家。

生活便利度方面,广州在休闲娱乐、医疗卫生、社区生活、交通出行、网络通信等方面都有不错的表现。但在子女教育方面,外国专家对广州提出更多期待。城市互评方面,广州在消费水平最适宜、当地居民最友善、气候环境最舒适等方面得分表现优秀,其中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宜的消费水平让外国专家最为满意,广州居民对外国专家亲切友善的态度也令外国专家印象深刻,得到了较高得分。

城市外向度从经济外向度、发明专利授权数、高新技术企业数量、R&D投入占GDP比重、外商直接投资占GDP比重、城市高校数量、当年新增常住人口数量、移动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友好城市数量、独角兽企业数量、瞪羚企业数量等11个方面进行了测评。城市外向度方面,2021年广州在城市高校数量、独角兽企业数量、瞪羚企业数量、R&D投入占GDP比重指标上表现优异。其中,广州高校数量为82家,排名参评城市第3;
独角兽企业数量为16家,排名参评城市第5;
瞪羚企业数量为691家,排名参评城市第3。

广州在全球创新版图中的位势持续跃升。“广深港”科技集群在全球创新指数排名连续三年居第2位;
广州在“自然指数—科研城市”全球排名从2018年的第15位、2021年的第14位跃升至2022年的第10位,一个创新实力强劲、产业活力迸发的广州呈现在世界面前。

广州坚持以科技自立自强为核心,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打造“2+2+N”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战略科技力量实现重大突破,支撑科技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广州实验室、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未来产业科技园等国家级战略科技平台挂牌运行,广州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实现零的突破,省实验室、高水平创新研究院不断布局建设,一支服务国家需求的科技主力军加速成形。

科技创新水平加速迈向国内第一方阵。2021年广州国家高新区综合排名跃升至全国第4位,较2015年上升8位;
全社会研发投入从2012年的262.87亿元增至2021年的881.72亿元;
技术合同成交额从198亿元增至2413亿元,增长11倍多,跃居全国城市第三。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2012年的1389家增长至2022年的超1.23万家,创历史新高。全面提速、阔步前行的科技创新步伐成为经济发展行稳致远的新引擎。

创新开放合作开创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高水平人才高地取得重大进展,国务院印发《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南沙将建设科技创新产业合作基地,大湾区科学论坛吸引130多位世界著名科学家参会。全方位、多层次、广领域的创新开放合作新格局为广州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广州坚持推动科技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以高水平科技创新支撑引领经济和产业高质量发展,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显著增强,建设以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南沙科学城、广州科学城、中新广州知识城“一区三城”为核心的“科技创新走廊”,引领带动高端创新资源集聚,支撑重点产业创新发展。

《广州市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推进实施,走出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创新之路,实施育企助企稳企专项服务行动,谋划发布“独角兽”“硬科技企业”“拟上市高企百强”“人工智能创新企业”等系列榜单,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硬科技企业—独角兽企业—上市企业”梯队式培育矩阵。2022年,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568家,较2021年增长26.2%,2022年底全市有效高新技术企业超1.23万家,较2021年增长8.11%,总量创历史新高。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入库数达16701家,创历史新高。23家企业入榜广州独角兽创新企业榜,较上年增长43.75%;
19家企业入榜胡润全球独角兽榜,增量(9家)居全国第一;
19家企业入榜中国长城独角兽榜,较上年增长58.33%;
广汽埃安以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估值成为广州第一家超级独角兽企业。新增纬德信息、杰创智能、云从科技、奥迪威、信邦智能、魅视科技等上市企业19家。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加快建设,广电运通获批智能金融装备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

广州始终坚持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打出一系列“硬核”科技政策组合拳,形成“1+5+N”科技创新法规政策体系,在合作共建新型研发机构财政经费使用中实施“负面清单”管理,探索“揭榜挂帅”“包干制”等新机制成效明显。推行科技经费“免申即享”新模式,科技经费兑现时间由1年以上缩短至1个月内,2022年“免申即享”业务累计发放经费超1.4亿元。上线“广州科技大脑”数字平台,促进广州科技资源高度集聚、高效流通和深度互动。

为将“金融活水”精准滴灌至中小微企业,广州探索出以科技金融为主线的产业创新支持体系,构建“创、投、贷、融”科技金融生态圈。创设“以赛代评”“以投代评”新机制,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广州赛区)参赛企业连续7年占广东省赛区的50%以上;
广州科技创新母基金落地运营22只子基金,出台《广州科技创新母基金直接股权投资管理实施细则》,探索运用财政科技经费开展天使股权直投;
科技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池推动合作银行向企业放款超750亿元。

广州市强化孵化育成体系对产业培育、创业就业、经济发展的支撑,加快推动孵化载体实现高质量发展,2022年广州共有41家国家级孵化器参加科技部火炬中心2021年度评价,其中18家评为优秀(A类),优良率95%,居全省第一。

2021年海交会琵琶实验室新一代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国际高峰论坛

营商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也是城市发展的软实力。“率先加大营商环境改革力度”“在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方面出新出彩”是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广州的重要任务,也是广州改革的“头号工程”。2018年起,广州持续推进营商环境改革从1.0到5.0迭代升级,出台《广州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构建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的脚步不断加快,市场主体活力迸发。2022年,全市市场主体总量达到315.55万户,增长3.9%。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24%以上,工业投资1230亿元,增长11%,连续四年稳定在千亿元以上。

对标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估指标体系,广州奋力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从产业发展全链条、企业生命全周期出发,一系列的改革迭代,带来一项项评估指标的跨越提升,也让每家企业都能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

业务办理时间更短。开办企业全流程最快0.5天办结,纳税人申领发票最快仅需100秒,港澳案件授权见证系统从登录平台、核验身份到签署授权委托书仅需5分钟,简易低风险项目审批改革后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与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最快当天即可完成审批。流程手续环节更少。率先推行财产行为税和企业所得税“十一税”综合申报,在全省率先推出“自主领票”,发票申领“自动审核”“自动发放”。不动产登记设置“企业专窗”,实现企业间存量非住宅转移登记等业务“1窗1人1套资料1个环节”办理。企业开支成本更低。工程建设项目全程免费代办,用气报装办理“零收费”,低压接电“零投资”,高压接电更“省钱”,减税降费落实到位。便民便企服务更好。劳动力市场监管推动电子证照应用,30个政务服务事项无须提供纸质材料,引进人才入户实现“就近办、马上办”。获得信贷创新信用信息共享应用,广州“信易贷”平台上线至今,平台入驻金融机构380家,上线金融产品405款,注册企业36万家,促成放款金额近1500亿元,以信用建设助力中小微企业纾困解难。

抢抓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建设机遇,广州将全力以赴打造全国营商环境改革创新的重要“策源地”和“试验田”,让更多的企业在这里拔节生长,办成大事。

为打造更加完善的国际化人才工作服务环境,广州以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业务为抓手,持续开展改革创新和先行先试,实现外国人才管理服务“三个率先”。优化外国人才政务服务环境,实现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业务办理“零跑动”。率先大幅缩短工作许可审批时限,从国家外国专家局法定的20个工作日压缩至5个工作日,在全国主要城市中审批时限最短。率先在全国推出外国高端人才(A类)工作许可、工作类居留许可的“一窗受理、并行办理”模式,被纳入自贸试验区创新成果国家层面集中复制推广经验事项进行全国推广。率先推出“不见面审批”。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采取“全流程网办+材料真实性承诺+邮政快递取证+电子印章”的业务办理方式,确保对外国人才的管理服务、疫情防控“双到位”。2022年,广州出台《关于进一步优化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办理的若干措施》,包括实行外国人工作许可资质互认,允许境内的外国人直接办理工作许可证,放宽外国科技人才年龄和工作经历限制,允许在穗工作的外国科技人才兼职工作,进一步扩大《外国高端人才确认函》适用范围等,力争为外国人才提供更便利化的许可办理措施。

除此之外,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外籍和港澳高层次人才认定等政务服务事项已实现集成化管理,通过“穗好办”等平台,外国人才足不出户就可实现业务网上办理。外国人工作许可线下服务窗口也不断向南沙、黄埔、天河等外国人才集聚区延伸,为外国人就近办理业务打通“最后一公里”。2021年6月,广州还出台《持永久居留身份证外籍人员创办科技型企业试行办法》,鼓励持永久居留身份证的外籍专业人才在穗开办从事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检测或高新技术产品(服务)研发、生产、经营的科技型企业。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可作为创办科技型企业的身份证明,持证者创办科技型企业可获得境内自然人同等待遇,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及其实施条例的规定办理商事登记,为在穗工作外国人参与广州科技创新事业打开了广阔空间。

2022年12月30日,广州作为全国6个国家营商环境改革创新试点城市,获科技部办公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批复同意开展外籍“高精尖缺”人才认定标准试点工作。广州将全面发挥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优势,打造国际化规则衔接机制对接高地,促进人才等要素自由流动,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水平,为国际高端人才和专业人才在穗创新创业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保障。

广州坚持用环境吸引人才。实施“广聚英才计划”,建设全国首个国际化人才特区和中新广州知识城国际人才自由港,吸引了诺奖得主朱尔斯·霍夫曼等3000多名外国高端专家来穗工作,汇聚了王晓东、施一公、谢晓亮、赵宇亮、朱松纯等顶尖科学家纷纷来穗创新创业。坚持用事业培育人才。充分发挥重大创新平台引才聚才作用,2021年新建院士专家工作站11个,获批2个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创新基础研究项目形式,截至2022年,累计支持2622名青年博士人才留穗发展。坚持用服务留住人才。落实大湾区境外高端人才个税补贴政策,支持外籍人才创办科技型企业享受国民待遇。

中国海外人才交流大会暨中国留学人员广州科技交流会(以下简称“海交会”),被誉为“中国海外留学人员交流第一品牌”。近年来,海交会完成了从前身中国留学人员广州科技交流会(以下简称“留交会”)的全面“进化”,在教育部、欧美同学会、广州市政府等主办单位的共同努力下,通过联络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海外人才服务组织、华人科学家组织、留学生社团等,面向更广博的国内需求单位和海外人才群体,开设展览、论坛、路演等系列活动,引进大批青年海归人才。从这个国内规模最大、开放度最高的海外人才与科技信息交流平台上,走出了李彦宏、袁玉宇等企业家,引进了克雷格·梅洛等诺奖得主。据不完全统计,历届海交会共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5万人,覆盖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向全国各地输送近5万个项目。当前,广州汇聚了诺奖得主朱尔斯·霍夫曼等3000多名外国高端专家来穗工作。在穗工作的院士超120名,颁发人才绿卡超过1万张。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得人之要,必广其途以储之。为助力粤港澳大湾区打造高水平人才高地,广州将持续广开进贤之路、广聚天下英才,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讲好广州故事,携各方共享湾区发展机遇。(感谢广州市科技局为本文提供素材)

猜你喜欢营商广州科技营商环境“优”,一域发展“暖”四川党的建设(2022年7期)2022-04-08没有叫停!广州旧改,还在稳步推进……房地产导刊(2021年12期)2021-12-31117平、4房、7飘窗,光大来惊艳广州了!房地产导刊(2020年11期)2020-12-289000万平!超20家房企厮杀! 2020年上半年,广州“旧改王”花落谁家?房地产导刊(2020年7期)2020-08-24多彩广州小读者(2020年4期)2020-06-16优化营商环境的法治保障当代陕西(2018年9期)2018-08-29营商环境软转型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科技助我来看云少儿科学周刊·儿童版(2017年9期)2018-03-15科技在线儿童故事画报·发现号趣味百科(2017年4期)2017-06-30打造营商环境邀您共同参与共产党员(辽宁)(2017年6期)2017-03-27

推荐访问:广州 链条 积极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