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现代化的丰富内涵和鲜明特征

房广顺,祁玉伟

(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沈阳 110036)

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正在经历的一场剧烈深远并且无法避免的社会变革,它所覆盖的领域是全方位的,带来的影响是多层次的。文化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现代化必然是全面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一环,并始终以精神引领的方式为建设现代化国家保驾护航。党的二十大庄严宣告,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同时赋予现代化建设更高的标准和更全面的要求。文化现代化既是历史必然,也是时代自觉,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只有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立足于本国国情与自身文化传统,才能塑造出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科学性与价值性相一致的文化现代化道路。

现代化与文化问题是当代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文化现代化处于两个问题的交叉点,凸显了现代化进程中文化建设的重要价值。学术界对于文化现代化的内涵、地位以及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资源整合、道路选择等,进行了多方面探索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推进文化现代化的发展,为建设文化强国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特别是深入探索世界文明发展趋势、建构不同民族文化现代化发展范式,成为学术界研究的实践课题和热门话题。从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看,文化现代化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大趋势,是当代世界一切民族文化发展的大趋势。

(一)文化现代化是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必然进程

文化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它以一定历史时期的物质经济生活条件来说明一切历史事件和观念[1]320,并将随着人的实践活动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现代化作为国家和民族崛起的必然进程,指引着文化发展的前进方向。

第一,文化现代化是推动国家现代化的深层力量。现代化国家要求拥有与其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国家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工业化进程,而科学文化是工业化的基础和动力。马克思认为,“资本是以生产力的一定的现有的历史发展为前提的,在这些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2]94。科学文化通过实现社会生产力各要素的变革以及生产工具的创造性发展,不断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从而推进工业化的进程。文化现代化是关于现代科学文化的形成、发展、转型和国际互动的复合过程,以其所蕴含的先进科学文化知识不断为国家现代化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撑。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生产要素在不同领域、不同区域互通有无,只有推进文化现代化才能掌握经济现代化发展的核心科技,才能在发达的经济基础之上建设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制度,进而推进国家现代化,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

第二,文化现代化是人的现代化的实现路径。一方面,人的现代化内涵丰富,主要是指人的思想观念、素质能力、行为方式、社会关系等方面从传统向现代转型,这就内在地需要以文化现代化为指导。就文化和人的关系而言,文化是人本质的反映,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人们塑造了不同的社会文明,每一种文化形态都代表了人的认识水平所达到的程度;
人是文化现代化的主体,实现文化现代化必然要以人的现代化为根本价值追求和内驱动力。另一方面,文化的现代化发展加速了旧社会形态向新社会形态的过渡。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着生产方式和社会生产力的加速发展,而“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3]591,“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3]602,从而促进人的社会关系和生活方式的现代化转型。此外,文化现代化内在地包含着教育、道德、哲学、文艺等方面的现代化发展,从而促进人的价值观念、道德素养、思维方式等方面的现代化发展,进而促进人的现代化进程。

第三,文化现代化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当今世界,随着知识经济和科技革命的不断发展,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础和保障。“文化软实力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4]3从一定意义上讲,谁掌握了先进的知识和文化,谁就在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占据优势。美国学者约瑟夫·奈强调:“软实力是通过吸引而非强迫或者收买的手段来达己所愿的能力。它源于一个国家的文化、政治观念和政策的吸引力。”[5]2只有不断推进文化现代化进程,才能推动先进文化与经济、政治的交融发展,提升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彰显先进文化的创造力,在文化交流中增强国际话语权,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

(二)文化现代化进程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文化现代化本身就是从民族走向现代的过程。文化现代化作为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型,其内在地包含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辩证关系。现代文化的创造过程是与传统文化互动的过程,它们“不是结果的统一性而是活动的统一性,不是产品的统一性而是创造过程的统一性”[6]90。一方面,文化现代化是建立在继承、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的创造和发展,传统文化既构成了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文化发展的独特底色,也以其所具有的独特的文化心理和文化结构塑造了不同文化主体的价值取向。传统文化的形式和内容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其糟粕在现代化过程中会不断被抛弃,其精华会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融入现代文化之中。文化现代化的过程就是不同民族的传统文化基因不断扬弃发展的过程。另一方面,文化现代化要吸收借鉴整个人类的文化优秀成果,只有站在人类已有的文明基础上的现代化才是真正的现代化。然而,“世界上的任何文化都是民族文化”[7]108,文化现代化的过程也必然将保留并发展民族文化的特质。

不同国家文化现代化的路径彰显民族性。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现代化是其对文化价值历史的反思和现代化探索的过程。要实现这一过程的顺利过渡,就必须坚持从本国国情出发,独立自主地推进文化现代化建设。“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民族、没有一个国家可以通过依赖外部力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实现强大和振兴。”[8]29纵观西方国家文化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有很大的差异。第一,文化现代化在不同国家是不同步的。英国是最早推进现代化进程的国家,也更早地进行了文化变革和科技革命,启蒙运动于17世纪末开始于英国,在18世纪的法国达到高潮,之后开始延伸到欧洲的其他国家。第二,文化现代化在不同国家具有不同的形式。英国最早是通过“清教运动”开始推进文化变革,之后又经历了启蒙运动;
法国文化变革的主要途径是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
德国文化转型的过程则经历了路德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和狂飙运动。第三,文化现代化在不同国家展现了不同的民族特性。英国文化传承着生性保守、崇尚传统的特点,法国文化具有浪漫主义和革命精神的色彩,德国文化则富有理性主义和批判精神的特色。

(三)中国的文化现代化必须走中国道路

走什么路,朝什么方向迈进,是推动我国文化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性、战略性问题。经过一系列的艰辛探索,我国确立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了一条中国式文化现代化,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第一,中国文化现代化道路是适应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文化是社会的产物,“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3]50,不同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必然塑造着不同的文化发展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广大人民群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我国的文化发展方向便是与之相对应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这种“革命文化,对于人民大众,是革命的有力武器”[9]108。改革开放以来,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中国共产党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并创造了与之相适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践证明,我国的文化现代化建设既反映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的时代要求,又是适应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

第二,中国文化现代化道路是立足我国国情、独立自主发展的现代化。文化现代化是一切民族发展的大趋势,现代化发展方向是必然的,但不同民族走向现代化的道路各有不同。中国作为唯一一个文明没有中断过的世界古国,有着约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国土和14亿多的大规模人口,独特的现实国情和文化传统规定了我们必然要走自主发展、自力更生的文化现代化道路。邓小平提出:“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10]143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道路选择,关键要符合国情,现代化不是单选题,历史条件的多样性,决定了各国选择发展道路的多样性”[11]128,“中国人民的成功实践昭示世人,通向现代化的道路不止一条,只要找准正确方向、驰而不息,条条大路通罗马”[12]60。

第三,中国文化现代化道路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世界大国的兴衰史表明,一个国家只有拥有不断创新的先进文化,才能培育出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从而捍卫国家利益。一个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要以先进的文化复兴形式吹响前进的号角。正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指引下,我国的文化现代化有了清晰的路线和蓝图,文化建设突飞猛进,国家软实力显著提升。党的二十大提出,“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成功实践坚定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自强,我国文化现代化将以愈加稳健的步伐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魅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文化现代化”是关于文化要素的创新、选择、传播和推出交互进行的复合过程,是现代文化的形成、发展、转型和国际互动的复合过程,主要体现在上层建筑领域内的科学知识、法律、道德、制度、观念等的继承性转型。文化现代化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个目标,是过程与目标的统一体。作为过程而言,文化现代化是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质的转化,传统文化是现代文化的起点和基础,现代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升级与超越。在这一动态过程中,解决好文化发展的路径问题,选择一条适合本民族的文化发展道路是文化现代化的关键所在。作为目标而言,文化现代化代表的是一种观念体系和文化范式,赋予现代文化以何种内涵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环节。文化作为随着社会发展不断生成不断完善的有机整体,它的发展经历了从物质文化到制度文化再到精神文化的发展过程,文化的多层次发展使得现代文化的内涵具有了丰富的素材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现代化也是文化选择的过程。中国文化现代化是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于一体的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是内涵丰富、目标与过程统一的现代化,并在文化现代化的进程中体现为观念体系、文化路径、文化范式的选择过程。

(一)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本质属性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社会主义文化是先进的文化形态,我国文化现代化的进程就是不断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过程。从内在特质上看,我国文化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归根结底在于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毛泽东提出,“当作国民文化的方针来说,属于指导地位的是共产主义思想”[9]689。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我国明确了文化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社会主义文化蓬勃发展。在现代化建设的问题上,邓小平提出:“动摇了这四项基本原则的任何一项,那就动摇了整个社会主义事业,整个现代化建设事业。”[10]173四项基本原则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原则,规定了我国文化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长期历史过程中形成的稳定的价值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建设规律。推进文化现代化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始终坚持文化的社会主义本质属性,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二)中国文化现代化的精神动力是革命文化

革命文化既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重要来源,也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重要内容。不断传承和弘扬革命文化的优良传统,从中汲取奋力前行的精神力量,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革命文化内涵的革命理想主义精神是夯实文化现代化的思想保证。中国共产党人对共产主义的执着追求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和使命的坚定性,只有继续秉持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能克服文化现代化进程中的种种困难,坚定不移地走好中国文化现代化道路。其次,爱国主义精神是文化现代化的精神支柱。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伟大实践表明,只有高举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才能凝聚中国精神,汇聚中国力量,战胜一切挫折考验。推进文化现代化也要把爱国主义精神熔铸于文化现代化的实践中,引导人民群众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依靠爱国主义精神所迸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推进我国文化繁荣发展。此外,革命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砥砺前行的真实写照,其彰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革命忠诚精神等都将为文化现代化提供精神引领。

(三)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根脉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任何一个时代的文化发展都是建立在前一个时代的文化基础上,是不断继承创新的过程。中国文化现代化深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记录了我国几千年的发展历史,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文明的文化根基之一。作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化体系,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的交流整合中展示了强大的整合力和包容力,成就了我国璀璨多元的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基础。”[13]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按其主要内容可以划分为核心思想、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三个方面,这些内容在不同程度上塑造着人民群众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指引着文化现代化的前进方向。正确认识和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关系我国文化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所在。

(四)中国文化现代化是发展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科学文化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赋予了我国文化现代化建设科学的生成逻辑,文化要面向现代,必然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表明了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开放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立足本国实际,又要开门搞研究”,“对一切有益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我们都要研究借鉴”[14]。我国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只有广泛吸收世界各民族先进文化成果,站在当代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才能加快我国文化现代化的步伐。面向未来,表明了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前瞻性。一方面,我国的文化现代化要善于把握未来文化发展的趋势,制定文化发展的长远战略,开拓文化建设的新局面。另一方面,我国的文化现代化要以人的现代化为价值旨归,通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人民群众逐步实现价值观念现代化、道德素养现代化以及思维方式现代化,稳步推进人的现代化建设,使得文化现代化发展始终面向未来,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方向。只有发展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科学文化,才能瞄准文化发展的未来方向,以世界智慧解决我国文化现代化过程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五)中国文化现代化是发展人民群众共建共享的大众文化

“发展”和“共享”始终是关系人民现实利益和民生福祉的重大问题,发展是满足人民需要的前提条件,共享则为这一目标提供了正确的伦理规范和价值导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的伟大实践表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是以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中心,“共享”是我国现代化的内在规定,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目标和归宿。文化成果作为“共享”的核心内容,决定了我国文化现代化的目标和动力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先进文化要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依靠人民群众共同创造文化现代化,共享文化现代化的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出发,着力构建公平公正、共建共享的发展新机制”[15]。文化现代化的共建共享意味着我国文化发展将吸取西方社会发展的经验教训,避免少数社会群体与广大社会成员利益不对等,立足于形成以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为核心的共建共享的大众文化。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已实现,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更要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发展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发展人民群众共建共享的大众文化基础上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中国文化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立足于我国国情和文化传统,经历了艰难的思想跋涉,探索而成的适合我国文化发展的独具特色的现代化。它的指导思想、路径方法、价值理念以及目标宗旨都充分体现了我国文化现代化的显著特点和鲜明特征。

(一)中国文化现代化具有坚强的理论指导和政治保证

马克思主义是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也是我国文化现代化的坚强理论指导。首先,马克思主义是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推动文化和文明向共产主义崇高形态发展的科学理论,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供了认识文化发展规律、推动各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健康发展的思想武器,是工人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导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决定党和国家性质、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方向的根本性问题,是中国文化现代化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必然要求。其次,当前我国文化领域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社会思想意识复杂多样,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愈发严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统领多样化文化发展的重要性成为时代所趋。中国共产党为我国文化现代化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一方面,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革命文化优良传统的代表者,正确把握了我国文化现代化的重要资源,科学指引了我国文化现代化的发展方向;
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始终引领着文化现代化的前进方向,不断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实践证明,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既是我国文化现代化的独特优势,也是促进文化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

(二)中国文化现代化实现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

从以农耕文化为基础的传统文化到近代救亡图存的革命文化,再到真理性与科学性并存的社会主义文化,绵延几千年的中华文化孕育了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整合孕育于中国大地的各种文化资源,实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发展,这既是我国文化现代化的鲜明特征,也是我国文化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进程,也塑造了独一无二的文化发展脉络,整合民族自身的文化资源本身就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经过漫长的文化现代化道路探索,我国逐步确立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了中华民族文化资源的系统整合。实现本民族各类文化的融合发展是文化现代化的动力所在,文化融合发展的过程也是充分发掘自身文化特点和优势的过程。只有充分认识本民族文化的特点和优势,才能更好地推动文化的创新性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是中华文化内部的互动交流,将有助于形成富有中国特色的价值理念和思维方式,涵养中华民族的风格和气派,提升中国的文化自信自强,不断增强国家现代化进程的方向感。在此基础上,我国文化现代化将会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实现与世界文化的交流碰撞。

(三)中国文化现代化实现了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在中国的交融互鉴

文化作为历史发展的产物,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统一。民族性在于文化发展不能割裂历史文化传统,要批判继承,创造性转化;
世界性在于特定民族的文化发展离不开世界文化的整体进程,民族文化只有在不同文化的相互碰撞、交流、交锋、融合中才能克服自身文化的缺陷,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精髓,实现自身文化的现代化发展。然而,当今文化发展的进程中,存在着文化在不同民族之间和不同意识形态国家之间相互割裂的现象,西方流行的“文化中心论”没有得到有效遏制。中国文化现代化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吸取其他国家文化现代化的合理因素,致力于整合人类优秀文化成果,为世界不同民族文化融合发展提供了宽广平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表达了超越不同民族国家意识形态差异的价值理念和目标追求,彰显了我国文化现代化的包容胸怀和使命担当。我国文化现代化将始终遵循共商共建共享的发展原则,促进世界各民族文化的融合发展。

(四)中国文化现代化体现了文化建设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现代化建设肇始于西方,成熟于西方,发达于西方,西方模式也一直被标榜为所有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唯一标准。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西方现代化道路所固有的矛盾弊端和制度局限开始暴露无遗,西方国家的文化现代化正在吞噬着世界文明的生机与活力。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一直以有担当的东方大国形象,为破解文化现代化困境和推动世界文明秩序重构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就理念层面而言,中国文化现代化始终立足于基本国情,致力于把握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不照搬照抄任何国家的文化发展模式;
文化现代化的资源整合厚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广泛吸收、融合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
文化现代化的宗旨以人民为中心,促进人的现代化发展。就制度层面而言,我国文化现代化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致力于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坚持通过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繁荣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等,构筑更加成熟定型的文化制度和体制机制。中国文化现代化以共商共建共享文化价值取向为广大发展中国家传递了中国经验,以多元包容的文化生成模式化解了不同民族价值观的对立,以对人的现代化追求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逻辑的超越,中国文化现代化彰显着富有创造力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猜你喜欢现代化文化发展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湖北教育·综合资讯(2022年4期)2022-05-06边疆治理现代化云南社会科学(2022年1期)2022-03-16年味里的“虎文化”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谁远谁近?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18年9期)2018-10-16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华人时刊(2017年21期)2018-01-31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工业设计(2016年5期)2016-05-04“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汽车零部件(2014年9期)2014-09-18文化之间的摇摆雕塑(2000年1期)2000-06-21

推荐访问:中国文化 鲜明 内涵